據國防部發布消息,2018年2月5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據悉,這是繼2010年1月1日,中國首次宣布陸基中段反導試驗成功,2013年1月27日,中國第二次進行陸基中段反導測試之後的第三次陸基中段反導試驗,據外國媒體報導此前,這次試驗成功標誌著以動能-2和動能-3為代表的我國新一代大型反導攔截彈和新型反導系統已經具備實戰能力,這是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具備對中程彈道飛彈和洲際彈道飛彈進行大氣層外直撞式攔截的陸基反導系統,在我國反導防天作戰體系發展中具有裡程碑意義,那麼為什麼國外媒體如此關心的中國的中段反導呢?
簡單講,目前世界上僅中美具備陸基攔截彈動能直撞式攔截敵方洲際彈道飛彈的實力,而這個實力是日本、歐盟、俄羅斯現在壓根做不到的。媒體普遍認為,中國構建陸基反導防禦盾牌,其意義不亞於中國原子彈試驗。也有外國媒體認為,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態勢下,中國適時展示自己的一些力量,表明中國不僅有決心,而且也具備能力和手段來保護自己。「中國再次成功進行中段反導攔截試驗」的消息告訴人們,目前中國已經翻越了反導攔截技術必須要過的幾道關,而且已經形成戰鬥力。
軍事專家雷澤告訴記者,現在中國和美國的大型反導空天防禦體系分為助推段、中段和末段防禦系統三個部分,分別指在來襲飛彈助推段、中段和再入段對其實施攔截的反導系統。所謂的「飛行中段」,就是指彈道飛彈從火箭發動機關機、彈頭彈體分離到彈頭再入大氣層的這一段彈道,可見,「飛行中段」處在大氣層之外,中段反導就是大氣層的太空進行反導。例如我國紅旗-19為大氣層內外反導防禦系統,主要負責再入段攔截,而某紅旗-XX為代表的新型攔截彈,主要負責在紅旗-19之後再建一道防禦屏障,負責最後的末端攔截。
不過,末段攔截時,由於彈道飛彈進入大氣層開始俯衝階段,彈頭軌跡傾角大、速度通常在8倍音速以上,反導系統要想捕捉住它相對困難些。此外,新研製的彈道飛彈會不斷變軌或釋放誘餌,這些都增加了末段攔截的難度。即便成功,彈頭碎片通常也會掉在本國領土上,造成損害,所以反導作戰的重頭戲實際上在中段攔截,據悉,在彈道飛彈防禦中,中段防禦系統在整個反導體系中地位最重要,是中堅和核心。
因為除射程較近的短程飛彈外,所有彈道飛彈的中段都是其飛行彈道中最長的一段,大約佔全部彈道的85%以上,時間較長,且大部分都處於大氣層外,例如洲際飛彈中段飛行時間長達數千秒,所以中段防禦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例如美軍發展的海基標準系列反導系統,他才去進攻性態勢,通過艦艇直接抵進對方彈道飛彈發射基地的附近,負責前推反導系統,壓制對方洲際飛彈發射的應變時間。為什麼中美日等國要花費巨資發展中段反導呢?其優勢主要集中四個方面:第一是時間相對充裕,有可能實施多次攔截或將攔截任務轉交給末段防禦系統,整體攔截效率較高。第二是大氣層外攔截,附帶損傷小,對大氣層內基本不造成汙染,第三是防禦空域大(幾乎是末段防禦的100倍),對攔截飛彈的部署地點設置要求較低,最後是彈道相對固定和平穩,背景單純一些,有利於比較精確地預測彈頭或附帶子彈頭的飛行彈道。
這次中段反導試驗的成功還證明了中國在動能攔截器上的巨大成功,我們知道,前蘇聯的A-135反導系統,可以實現中段反導,但他靠的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核彈爆炸,轟擊對方的來襲飛彈,這種技術已經落後,中國和美國的反導武器之所以先進與其他國家,是因為這種飛彈通過一個KKV動能攔截器,用巨大動能直接撞毀對方的飛彈,就像在幾百公裡外的太空進行一次「子彈打子彈」的表演,其技術實力可見並非種一般國家可以完成的,這是微電子技術、火箭控制技術、制導技術、雷達技術等等一系列工業能力的綜合產物,它標誌著中國在重大軍事技術領域的一次飛躍,也是中國為什麼能夠攔截美軍洲際飛彈的一個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