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只想做一件事——靶場試驗

2020-12-20 央廣軍事

陳德明榮立一等功後:「飛彈武器試驗是一個大系統,我個人是渺小的。」餘清華 攝  

  央廣網7月24日消息  早已邁過不惑之年的陳德明,事業上取得了驕人成績:國家「863計劃」某專家組副組長、全軍高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對象、原總裝「雙百計劃」科技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曾負責國家某重點武器靶場技術論證和10餘項國家軍隊重要課題研究……

  工作中的成績令人驕傲,生活中他也過得簡單而快樂。關於人生,他有著自己的信條:「目標高遠,想法簡單;堅持始終,生活自然。」

  妻子偶爾會提及房子、車子、存款,勸他動點腦筋、想點招數,他卻總是微笑著說:「工作中有很多標準,生活中就簡單點吧。別跟人比,開心就好。」

  他創立基地首個科研創新團隊時,有人提醒他,儘快把隊伍做大,這樣更受關注、經費更足。他卻說:「我是搞科研的,最根本的是有技術、出成果,而不是有多大的隊伍、掌握多少經費。」

  多年來,陳德明一直研究飛彈太空飛行器試驗總體技術,系統研究過統計決策技術,對於曲線的敏感超乎常人。

  有段時間,帶著孩子回到內地的妻子迷上了股票,經常對著電腦分析走勢圖。陳德明偶爾跟著看幾眼,哪個漲哪個跌,竟然連續幾天預測正確。

  「這可了不得!你去炒股,肯定能賺大錢!」妻子很興奮,催促著趕緊「入市」,沒想到被他一句話噎住:「靠這個賺錢,我不幹!」

  對此,陳德明有著自己的解釋:「我做事情很投入,如果買了股票,肯定無法專心搞科研。」

  他鄭重地告訴妻子:「我是個軍人,這輩子只想做好靶場試驗這一件事。」 (西北某基地幹事 俞 嘉)

  

相關焦點

  • 靶場射擊試驗測控仿真平臺方案設計
    0 引言  靶場是軍事攻防性能評估的重要場所,是新武器試驗測量的綜合測試平臺,為各種高技術武器裝備提供先進的測量手段,並加快高新武器的開發步伐。近幾年靶場組織完成的多項試驗表明,射擊試驗正在成為制約順利完成複雜武器系統試驗任務的瓶頸。
  • 陸軍某試驗靶場高級工程師吳穎霞記事
    來源:新華社解放軍分社新華社西安11月10日電 題:「在常規武器試驗道路上不斷衝鋒!」——陸軍某試驗靶場高級工程師吳穎霞記事劉小紅、梁瀟如果時光可以濃縮,陸軍某試驗靶場高級工程師吳穎霞的人生中,那些燦爛輝煌都收納在一隻舊皮箱裡。
  • 席亞洲:反導試驗靶場技術難在何處
    近日,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介紹我國反導試驗專家陳德明事跡。報導中首次出現我國首次陸基中段反導試驗中攔截彈發射升空畫面。 這引起了對中國反導技術能力的又一輪新的熱議。尤其是最近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讓大家談論反導系統的熱情更加高漲。
  • 中國常規武器試驗靶場-白城兵器試驗中心(組圖)
    這就是我國最大的常規兵器試驗中心——白城兵器試驗中心。  白城兵器試驗中心成立於1954年,是我國最早建成的兵器試驗靶場,是國家對常規武器進行鑑定、定型試驗的權威性機構。經過50年的建設,試驗中心已由單槍單炮試驗靶場,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綜合性最強的常規兵器試驗中心,能夠承擔陸、海、空三軍常規武器的設計定型。
  • 李純興:一輩子只想做好這一件事 讓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
    如今,手工做地毯、掛毯的手藝人越來越少,而在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內,還有一位老人和他的家人在堅持著。他,就是已經65歲的李純興老人。據了解,他把傳統與現代工藝相結合,首創了「米格點頭圖」「恆溫洗毯」「雙浸雙氧植物染色」「320裡色地毯織做」「溼法十二手擦色整理」等新工藝。
  • 中國輕武器靶場試驗鑑定能力達國際水平(組圖)
    輕武器模擬淋雨實驗  中國輕武器靶場擔負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輕武器的試驗鑑定任務,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他們吸收借鑑國外相關試驗理論和技術,開展了一系列理論課題研究,在槍械可靠性試驗、槍械有效射程試驗和槍械壽命試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建立起了科學系統的理論體系和試驗方法體系,使整體試驗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探訪中國潛射武器試驗靶場 夫妻捨生忘死測試飛彈
    陽春三月,筆者走進了我國唯一的潛射武器試驗靶場——海軍某試驗區。從震撼心靈的誓言牆、立正園、礪志坡等多處文化景觀,到盪氣迴腸的百首靶場戰歌、百部勵志作品,筆者如同走進了瑰麗多彩的軍營文化大觀園。  百首戰歌唱響時代強音  去年「八一」建軍節,駐地舉辦大型「雙擁」廣場晚會。
  • 一家人一輩子在一起做一件事
    她說:所有的努力,只為了踐行,一家人一輩子在一起做一件事,要讓我們的苗木走向世界,要讓春滿大地,美滿人間,走出屬於自己,屬於這個時代的苗木之路。
  • 一個人 一件事 一輩子
    這三十年,無論時代怎樣變化,我一直選擇做一名好醫生:一個人,一件事,一輩子。 我生於20世紀60年代,父親是一名軍人,從小對子女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不準穿奇裝異服,不準燙髮,不準穿高跟鞋,連報高考志願也不允許我們出河南,畢業工作更不準出漯河。這一系列的「不準」,註定了我與漯河的緣分之深。
  • 「糖丸之父」顧方舟: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在《一生一事:顧方舟口述史》書中,顧方舟將自己的人生概括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他研製的脊灰糖丸活疫苗,使中國於2000年實現了無脊灰狀態,這意味著千百萬兒童遠離了小兒麻痺症。該書作者範瑞婷還記得,顧方舟在訪談中曾對她講,此生他為國家做了一點事,找了個好老伴,「這一輩子沒什麼遺憾了。」
  • 日本樸素手藝的秘籍: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什麼事都可以
    歷數日本百年老店之多,一方面是注重傳統手工藝文化的保護,另一方也離不開日本的工匠精神和對樸素手藝的堅持: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什麼事情都可以做的成。被刷屏的日本樸素手藝的秘籍,離不開今天的主題:羊羹。日本就有一家這樣的專門製作羊羹的小店,開著這家店的老奶奶已經八十多歲的高齡了,她這一輩子就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認認真真的「做羊羹」。並且堅持著堅持著,就走過來了,到了如今滿頭白髮的年紀。開店鋪,做手藝,出書籍。
  •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如果說一個人一輩子只為做好一件事,那麼,對於陳永忠來說,這一件事就是讓每個人都吃上最純正、最好、最健康的茶油。陳永忠在脫貧攻堅期間,通過油茶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讓一片片高產油茶基地在邵陽大地紮根結果,吸引一大批回鄉創業人員走上了油茶致富的道路。 如今,油茶產業已經成為邵陽縣的支柱產業,累計帶動全縣3萬名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
  • 中國華陰兵器試驗靶場:新型飛彈在這裡誕生(圖)
    中國新型步兵戰車火力有大幅提升中國華陰兵器試驗靶場,是我軍常規兵器走向戰場的一座搖籃。這裡建成了各種酷似戰場的試驗陣地,如火箭試驗陣地、彈道試驗陣地、穿甲試驗陣地、彈丸威力試驗陣地。 靶場建成以來,已完成數千項兵器試驗。我國第一、第二代反坦克飛彈在這裡試驗成功;我國第一代子母彈在這裡定型;我國第一個野戰火箭射表等試驗都是在這裡完成的。這裡的軍人,他們的生活有點與眾不同。
  • 一輩子 一件事(2020特別報導)
    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行行皆可出狀元;擇一業成一事終一生,事事皆可譜華章。自2019年初開設「講述·一輩子一件事」欄目以來,本報已刊發35篇報導,涵蓋科學家、專家學者、人民教師等眾多群體。他們身上,既有「十年磨一劍」的專注,也有「甘坐冷板凳」的堅守;他們身上,折射著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
  • 景德鎮古窯:那些安靜的老藝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只想做最好的
    景德鎮陶瓷有七十二道工序,自古就是分工很明確,每道環節都是一個工種,而每個工種一做就是一輩子啊。她叫汪申芳,今年56歲,她18歲拜師學藝,從事這行已經38年,一生主要是畫碗,現在是首批被景德鎮市命名的傳統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唯一的女性。
  • 新型太平洋訓練和試驗靶場/舊版軟體增強或替代技術/高超聲速武器...
    1美國印太司令部推動建設新型太平洋訓練和試驗靶場據防務內情網站2020年7月29日報導,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正在遊說國防部領導人,在FY-22預算中開始研發和建設大型太平洋試驗和訓練靶場設施,以支持先進作戰方案的大型複雜試驗。
  • 五得利麵粉集團董事長丹志民:一輩子只想幹好這一件事
    我這一輩子只想幹好這一件事,就是用心做麵粉,做良心麵粉。我的創業史可以用五個字概括:痛,並快樂著。」艱苦歲月:「廠子在哪兒,家就在哪兒」圖為五得利麵粉廠舊址。「我們一直把麵粉企業當成道德工業,良心工業來做,確保每一袋麵粉都是放心粉,絕不做坑人的買賣。」丹志民很注重創新。採訪中發現,在這個有七層樓的制粉車間,每班只有3名操作工。
  • 人民日報2020特別報導:一輩子 一件事
    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行行皆可出狀元;擇一業成一事終一生,事事皆可譜華章。自2019年初開設「講述·一輩子一件事」欄目以來,本報已刊發35篇報導,涵蓋科學家、專家學者、人民教師等眾多群體。他們身上,既有「十年磨一劍」的專注,也有「甘坐冷板凳」的堅守;他們身上,折射著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
  • 甘多平:一輩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足夠了
    做好茶,先要做好人。」  「制茶要講誠信,『寧可重一兩、不可少一錢』。制茶要有責任心,一定要注重品質,為消費者提供『安心茶』『放心茶』……」他對徒弟們反覆叮囑。  由於對磚茶技藝繼承、發展貢獻突出,2017年,甘多平被評為首屆「荊楚工匠」,並獲得「湖北五一勞動獎章」。今年1月,他又被評為「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勞動模範」。
  • 一輩子 一件事
    完成一項卷帙浩繁的圖片整理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完成這套畫冊的彙編,他歷時十餘載,足跡遍及全國40多個地區,走訪了上百位攝影人和當事人,搜集各種圖片資料5000多幅,影像史料跨越百年。2017年,他開始著手編輯。經過三年1000多個日夜的艱辛,終於有了這本飽含十多年心血的《湘西百年影像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