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虹
我是一名從醫三十年的醫生。這三十年,無論時代怎樣變化,我一直選擇做一名好醫生:一個人,一件事,一輩子。
我生於20世紀60年代,父親是一名軍人,從小對子女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不準穿奇裝異服,不準燙髮,不準穿高跟鞋,連報高考志願也不允許我們出河南,畢業工作更不準出漯河。這一系列的「不準」,註定了我與漯河的緣分之深。
上大學時,我就牢牢記住了這一句話:「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意思是沒有慈悲為懷、普濟眾生的佛心,沒有才智出眾、技藝似神的醫術,千萬不能當醫生誤人誤世。我對專業學習的熱愛,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三十年來從未間斷,每一次學習,都是一次超越。
記得在浙江醫科大學婦產醫院進修的一年間,僅手術筆記,我就做了13本。有一次,我的筆記放在了辦公桌上,被一位主任無意中看到,她很欣慰地對我說:「你這一年,把我們的東西都學走了。」並把我的筆記讓同事們傳閱。一次一次的進修,完善著自我,影響著大家。
「學而知不足,不足則知學。」學習讓我安靜和喜悅,讓我一步步完善自我。慕名看病的人越來越多,被社會需要、被患者認可的同時,我深切感受到做一名讓病人信賴的醫生是多麼重要,只有信任,她才會以性命相託。同時,也激發了我作為醫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讓我對生命充滿了敬畏。我意識到:一個人力量太有限,我應該帶動更多的醫生,滿足更多病人的需要。我的人生,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打造團隊。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滿足不了龐大的患者群體的需求,責任和擔當讓我認識到,付出更多的心血打造團隊,比什麼都重要。2003年,35歲的我從老師手裡接過了婦產科主任的大旗。
半年後,經過深思熟慮,我定出了發展目標:讓百姓不出漯河就能享受與國內同步的治療方案與手術方式;也定出了執行標準:婦產科專業領域國內國際最新規範和指南。
目標明確,標準清晰,思想統一,剩下的就是帶著大家一起幹。幹的過程是艱辛的,打造一個醫療團隊可謂「十年磨一劍」,沒有捷徑可走。不到十年,婦產科的各項技術全面實現了當初的奮鬥目標,讓百姓不出漯河就能享受與國內同步的治療方案與手術方式。
業內的好評、領導的認可、患者的口碑,一切似乎都功成名就了,對於一個女人來說,人生走到這一步,似乎該優雅謝幕、完美收官。然而,一項更加艱難的挑戰正在拉開序幕。
在我們的婦產科專業裡,只剩下試管嬰兒及生殖遺傳這個空白。不孕症出生缺陷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嚴重影響家庭和社會和諧,做試管嬰兒的過程,要往返醫院幾十次,就醫困難。2013年,經省衛生廳批覆的一個新團隊開始籌建——生殖醫學與遺傳中心團隊,我又責無旁貸地成了領頭羊。
前期的種種方案,考察、評估、審批、實驗等,所經歷的困難自不必說,2016年3月至9月,我帶著科室人員在北京協和醫院附近的一個出租房內駐紮下來,學習試管嬰兒技術。
在這裡,兩耳不聞窗外事,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學生。寫病史、抄化驗單、貼化驗單、跟門診,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流程,我都認認真真。
2016年8月3日,生殖醫學遺傳中心接受了國家衛計委七位評審專家的試運行評審。一位專家說,我們走過這麼多家生殖中心,你們的生殖實驗室不是全國最大的,卻是最精緻的。這句話給了我啟發,我又給生殖遺傳團隊定下品牌建設目標:不求全國最大,追求全國最精緻。同時,提出了「精英團隊-精品流程-精緻服務-利民便民」的學科發展理念。
2017年9月22日,中心試運行一年,順利通過了國家衛計委正式運行的評審。2017年11月25日17時46分,試管嬰兒一號寶寶誕生,填補了豫中南地區的空白,那些不孕不育患者不用再東奔西走,在家門口就能得到精心設計的方案。
醫學是一個浩瀚的大海,有很多難題需要攻克,有很多疾病還不能治癒,還有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享受不到優質的醫療資源。三個團隊已經建成,我是否能用這三個團隊的力量,幫扶更多醫生救治更多的百姓呢?這又讓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回報社會。
這些年,我們組建了六個豫中南學術群將近3000人,團隊每天都把重大手術和關鍵步驟錄製成視頻,放到群裡,毫無保留地共享。
三十年來,無論走得再遠,我始終沒有忘記當初為什麼啟程,堅守著純淨的內心;無論走得再累,始終保持著對專業絲毫不減的激情;無論走得再高,始終不忘對醫學的敬畏;無論面對怎樣的誘惑,始終堅守著「一個人,一件事,一輩子」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