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釣友不管在野外或者是黑坑中都遇到過水底下不停吐著魚星卻遲遲不見魚咬鉤,還有就是魚星總是出現在浮漂前方,遲遲不見魚進窩吃餌,導致這些原因出現,有三方面:第一,魚受過驚嚇。第二,小雜魚鬧窩。第三,漿層過厚。
◆◆
原因一:魚受過驚嚇
◆◆
黑坑
在黑坑,魚受過驚嚇是來源於反覆垂釣,這些魚可以算得上是老奸巨猾了,它們聞到餌料的味型,就會全部聚集,它們會用嘴巴吸吐著餌料碎,從而出現大量的魚星,浮漂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浮動,但不會出現頓口,因此釣友們就會形成錯覺,魚星不停浮現,浮漂也有不少的動作,抱著等一等的心態守著,但最終時間過去了,還是遲遲不見魚咬鉤,最終還是一無所獲。遇到這種情況時,得知是因為魚在吸吐餌料碎產生的情景,我們就可以把餌料的霧化進行調整,把餌料打粘一些減少霧化的散落,使得魚更有針對性的去吸食餌料。減少霧化的做法只限於釣那種狡猾程度適中的魚,如果是碰到老滑魚,建議使用皮筋顆粒垂釣,有些皮筋餌是比較大的,我們可以根據魚的大小來剪斷適當的長度,讓魚更好入口,倘若出現小頓口,未能中獲魚時,我們可把線組放小一到兩個號。
野釣
在野外,魚受驚嚇是來源於漁民的網捕或電捕導致的,這些地域的魚是非常難進窩的,往往會在浮漂的前方兜轉,窩中是遲遲不會出現魚口的,這時,我們千萬不要換長竿,如果換了長竿釣魚星位置,魚會繼續往前走的,這時我們應該加快頻率拋竿,因為畢竟野外的魚都是生口魚,不像黑坑那樣的滑口,我們只有不停的拋揚竿,把餌料的味型加快的擴散開,魚就會慢慢忍受不住誘惑進窩吃餌,但加快頻率拋杆揚竿儘量做到輕拿輕放,畢竟是經歷過危險的魚,也是比較膽怯的。
◆◆
原因二:雜魚鬧窩
◆◆
黑坑
在黑坑,小雜魚鬧窩出現的魚星是最容易辨別的,小雜魚鬧窩出現的魚星一般都是連續性的,不會出現間斷的,也不會出現大量的氣泡,只是出現連續性不規範的小氣泡。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得知底部的小雜魚數量是比較多的,我們底部的窩料是遠不足的,這時候我們只需加大餌料的投放即可,以顆粒為主,讓底部有足夠的窩料,引誘目標魚進窩。
野釣
在野外,小雜魚鬧窩出現的魚星一般都是連續性的,不會出現間斷的,也不會出現大量的氣泡,只是出現連續性不規範的小氣泡。這時候我可以選擇性把餌料做粘一點,加快頻率,堅持半個小時,如果還是未能釣獲目標魚,建議換位置,因為野外與黑坑的魚是不一樣的,野外魚是比較稀少的,倘若正好你坐的位置就是小雜魚聚集的地方,那麼就會被小雜魚鬧上一天了,為此明智的選擇是換位置更適當。在堅持的半個小時,我們可以提前在另一個位置打上少許的窩料,為了換位置誘魚時,省下更多的時間。
◆◆
原因三:漿層過厚
◆◆
黑坑
在黑坑,漿層過厚,也是會導致窩中出現魚星卻遲遲不見咬口的主要因素,漿層厚與不厚,建議垂釣前詢問下魚塘老闆,或者看著水的顏色判斷,水顏色越渾濁說明漿層就越厚,水顏色越清說明漿層不厚,甚至可能是沙底。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把餌料的比重降低,把餌料的味型加大,降低比重我們可以使用輕麩,我們可以通過嘗試法來減輕餌料的比重,首先加入10%輕麩,然後看魚訊,如果出現了中魚型號,那麼證明我們減少的比重正確了,反則繼續添加,在添加輕麩的同時,我們也要把餌料的味型適當加大,只要是為了更好的讓魚能夠找到餌料。
野釣
在野外,也會存在漿層過厚的情況,也是可以通過水的顏色來判斷漿層的厚度,但在野外不建議添加輕麩來減輕比重了,因為本錢太大了,這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選擇釣位來解決這種情況,也就是通過水顏色的深淺來判斷,適當選擇相比之下水清晰一點的釣位進行垂釣即可。
水底有魚星卻沒口就是這三個方面引起的,這三個方面使用相應的方法是可以很好地解決魚遲遲不吃餌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