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如何通過戰爭逐步丟掉自己的疆域

2020-12-19 騰訊網

[摘要]奧斯曼帝國從15世紀中葉攻陷君士坦丁堡,到16世紀初佔領敘利亞和埃及,通過一連串的輝煌勝利,在東部地中海建立起霸權,並一度威脅到中歐國家,尤其蘇萊曼大帝時期(1520-1566年)達到極盛。

文 / 王三義,上海大學教授,《晚期奧斯曼帝國研究:1792-1918》作者。

引言

奧斯曼帝國從15世紀中葉攻陷君士坦丁堡,到16世紀初佔領敘利亞和埃及,通過一連串的輝煌勝利,在東部地中海建立起霸權,並一度威脅到中歐國家,尤其蘇萊曼大帝時期(1520-1566年)達到極盛。蘇萊曼大帝時代的輝煌過後,奧斯曼帝國出現衰退跡象,而軍事擴張並未停止。到1699年之後,不再有大規模徵服戰爭,帝國基本上採取守勢了。這個依靠武力建立起來的帝國,一旦失去通過掠奪獲得財富的途徑,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要稱霸的危險國家

在1683年時,奧斯曼帝國的疆域達到最大,領土範圍包括安納託利亞、色雷斯、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黑山(門得內格羅)、希臘、高加索地區、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漢志、埃及、的黎波裡、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等大陸,以及愛琴海諸島、賽普勒斯島等。今天西亞的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保加利亞、馬其頓、希臘、阿爾巴尼亞曾是奧斯曼帝國的腹地,而沙烏地阿拉伯漢志地區、葉門西部、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匈牙利、摩爾多瓦、烏克蘭南部、阿爾及利亞北部,歷史上曾是奧斯曼帝國的邊疆行省或屬地。這樣廣闊的領土並非連成一片,而是被愛琴海、亞得裡亞海、黑海、馬爾馬拉海、紅海等隔開,形成類似章魚的不規則形狀。安納託利亞連同兩河流域、敘利亞構成一整塊,巴爾幹地區是一整塊,而北非從埃及向西至阿爾及利亞北部,像一條伸出去的長腕; 沿著紅海伸展到葉門,形成另一條長腕; 從波斯灣西南岸延伸到今阿聯邊界是一條短腕。

顯赫一時的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向歐洲逐步推進時,幾乎所向披靡,曾對歐洲構成極大的威脅。在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時候,「基督教歐洲正在開展海外擴張,這座城市的失守,使歐洲人一下子感覺到自己處於屈辱的最危險的防守地位。到蘇萊曼一世時期,奧斯曼帝國擁有遼闊的疆土(約450萬平方公裡)和1400萬人口,而這時的西班牙僅有500萬人,英格蘭僅有250萬居民。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在全盛時期擁有50萬以上的人口(1600年),比任何歐洲城市都大。由於奧斯曼土耳其人在陸上和海上對歐洲造成的軍事壓力,使歐洲人對穆斯林產生普遍敵意,歐洲的反土耳其惡意宣傳不斷增加。西歐渲染土耳其人反基督教文明的暴行,西歐知識分子製造輿論,說「土耳其人把異教伊斯蘭的威脅帶到了基督教西方的大門口。各種聳人聽聞的文學書也在歐洲流行。這表明,奧斯曼帝國被看作一個要稱霸的危險國家。

但不得不承認,奧斯曼帝國依賴軍事優勢而拓展疆土,在徵服地區所建立的統治並不穩固,有的地區只是名義上接受了素丹統治,連原有的管理機構也沒有更換。而且,奧斯曼帝國並沒有徹底奪得摩洛哥、直布羅陀,沒有取得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也未能主宰地中海。在東方,奧斯曼帝國未能徵服波斯。有波斯這樣一個無可逾越的「障礙,土耳其人無法取得通向印度和印度洋的據點。也就是說,奧斯曼帝國雖然疆域遼闊,橫跨三大洲,但是土耳其人既不能走向大西洋,也不能進入印度洋,僅僅是在西亞、北非和東歐的三塊陸地上活動。奧斯曼帝國擁有黑海、地中海、紅海,卻不是海洋國家,佔據歐亞非三洲的連接處,卻不是哪一洲的霸主。

17世紀晚期的對外戰爭及領土喪失

奧斯曼帝國疆域1683年達到最大,而喪失疆土也從這一年開始。1683年圍攻維也納失敗,損失嚴重。1684年和1685年,佩斯城以及匈牙利北部的大片地方被奧地利軍隊佔領。1686年6月,布達城也被奧地利軍隊攻佔。此後的兩年時間裡,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中軍糧不足,軍服和武器短缺,軍餉拖欠,士兵發生多次譁變,大維齊和高級將領從前線跑到貝爾格勒。特蘭西瓦尼亞和匈牙利南部的軍隊難以守住陣地,潰敗並後撤。奧地利軍隊把奧斯曼軍隊驅逐出匈牙利。

隨著領土的大片丟失,成千上萬的難民從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湧向帝國境內。從戰場上潰敗的士兵,或者臨陣脫逃的士兵,一路搶劫,給巴爾幹地區的民眾帶來災難。奧斯曼政府大量徵兵,又不斷增加戰時稅,導致反抗情緒上升,國內政治形勢嚴峻。1684-1687年,波蘭人在哥薩克人的幫助下,越過德涅斯特河,進入摩爾達維亞。奧斯曼軍隊打敗了波蘭軍隊。

1696年,亞速城的守軍向俄國軍隊投降,俄軍佔領亞速。

1685-1687年,威尼斯人進攻波士尼亞、達爾馬提亞和伯羅奔尼撒半島。奧斯曼帝國軍隊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戰鬥中失敗。

1687年,威尼斯人從伯羅奔尼撒半島北上,9月25日佔領雅典,破壞了帕特嫩神廟等古典建築。不久,威尼斯艦隊佔領勒班陀。同年,奧地利軍隊向奧斯曼帝國守衛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的軍隊發起攻擊,奧斯曼軍隊潰敗,四散逃走。

1688年9月8日,奧地利軍隊佔領貝爾格勒,打開了通向巴爾幹半島的門戶。

1688-1689年,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地發生起義,反抗奧斯曼政府,等於是援助了奧地利軍隊。奧斯曼帝國尋求和談未成。

1689年6月,奧地利軍隊進入波士尼亞。7月至11月,奧地利軍隊先後佔領尼什、維丁、斯科普裡、普裡茲倫。進入特蘭西瓦尼亞和瓦拉幾亞的奧地利軍隊與當地的貴族達成協議。按照協議,這兩個公國表示願意承認奧地利的宗主權,奧地利允許這兩個公國擁有自治權,享有宗教自由。

1690年,奧斯曼帝國軍隊收復尼什和貝爾格勒。

1691年,奧斯曼軍隊準備襲擊奧地利軍隊,但在斯朗卡門遇到埋伏,損失慘重,奧斯曼軍隊統帥被射死,軍隊潰散。自斯朗卡門遇襲之後,奧斯曼帝國軍隊未能組織反攻,奧地利人也忙於中歐的事務,雙方處於相持狀態。

1695-1697年,奧斯曼素丹穆斯塔法二世發動了三次戰爭。最後一次(1697年),奧斯曼軍隊在桑塔(Zanta)與奧地利軍隊激戰,發生了有名的桑塔戰役,奧斯曼軍隊被奧地利軍隊徹底擊敗,從此徹底失去匈牙利和貝爾格勒以北的大片土地。奧斯曼帝國軍事力量嚴重削弱,國內也出現政治危機,再也沒有能力發動戰爭,只能尋求和談。

1699年,奧斯曼帝國與荷蘭、俄國、奧地利、威尼斯、波蘭在貝爾格勒以北的卡洛維茨(Karlowitz)談判,並籤署《卡洛維茨條約》榆。根據《卡洛維茨條約》,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歸奧地利,泰梅什堡歸奧斯曼帝國,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以蒂薩河、薩瓦河和翁納河一線為新的邊界。達爾馬提亞、伯羅奔尼撒半島以及愛琴海上的重要島嶼歸威尼斯,勒班陀和艾因納馬夫拉歸奧斯曼帝國。波多利亞和烏克蘭劃歸波蘭。根據《卡洛維茨條約》和1700年的俄國與奧斯曼政府之間的單獨條約,俄國取得了亞速海和德涅斯特河地區。

一般認為,《卡洛維茨條約》是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的標誌。此前奧斯曼帝國對外擴張,採取攻勢,此後轉入防禦; 此前佔據歐洲大片領土,奧斯曼帝國的前哨在匈牙利北部,此後退到多瑙河一線。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699年之後的幾乎所有戰爭中都不同程度地喪失土地,他們被動地保衛著剩下的領土,素丹控制的領土越來越少。後世的歷史學家把1699年作為帝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是有道理的,不過,《卡洛維茨條約》只是1683-1697年的幾次戰爭失敗的結果,而奧斯曼帝國衰落,應從1683年的維也納失敗算起。

《晚期奧斯曼帝國研究:1792-1918》, 王三義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18世紀軍事上的失敗及邊疆危機

歷史進入18世紀,奧斯曼帝國面臨的強敵主要是崛起的俄國,因而,奧斯曼帝國與外國的戰爭主要是與俄國的戰爭,而且大都以失敗告終。俄國早在沙皇伊凡四世(1533-1584年)時期就嘗試南下擴張,與奧斯曼帝國在黑海和北高加索地區公開衝突。16世紀後期至17世紀,俄羅斯人和奧斯曼土耳其人捲入哥薩克人和韃靼人之間的邊界爭端,大大小小的糾紛和武裝衝突沒有間斷。從彼得大帝(1682-1722年)時代起,俄國把南下奪取黑海作為戰略目標,奧斯曼帝國的厄運就來了。在盡力抵抗俄國入侵的同時,奧斯曼帝國還與威尼斯、奧地利、波斯等國交戰,帝國的邊疆長期處於緊張狀態。

18世紀奧斯曼帝國與俄國、奧地利、威尼斯、波斯之間發生的主要戰爭。

(一)1710-1713年與俄國的兩次戰爭

戰爭的起因是俄國打敗瑞典(1709年7月),瑞典王查理十二世越過俄國從1696年佔領亞速,到1856年的克裡米亞戰爭結束,與奧斯曼帝國發生十幾次戰爭。1696-1812年的俄土戰爭奧斯曼帝國幾乎都是失敗的。俄國起初是和奧地利聯合起來對抗奧斯曼土耳其人,後來單獨對抗奧斯曼土耳其人。波蘭逃到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庇護查理十二世。俄國於1710年12月20日向奧斯曼帝國宣戰,並煽動奧斯曼帝國巴爾幹地區的基督徒民眾反抗土耳其人統治。奧斯曼帝國也在同一天對俄宣戰。韃靼人和哥薩克人於1711年2月訂立聯盟,合力反抗俄國人,打亂了彼得一世的軍事計劃。

奧斯曼帝國軍隊跨過瓦拉幾亞向摩爾達維亞進攻,俄國軍隊北撤。俄國提出和談,並答應歸還已佔有的奧斯曼帝國領土,雙方於1711年7月23日籤訂《普魯特條約》。根據條約,俄國歸還先前得到的奧斯曼帝國領土,答應拆除邊界堡壘,承諾不幹涉奧斯曼帝國內部事務; 奧斯曼政府同意俄國商人在帝國境內自由貿易。奧斯曼帝國內部有一派主張乘機向奧地利發起進攻,奪回失去的土地; 另一派主張發動對俄國的新的戰爭。法國、瑞典、波蘭等國也鼓動奧斯曼帝國對俄一戰。1713年4月30日,素丹艾哈邁德三世向俄宣戰,但這場戰爭匆匆結束,雙方於6月5日籤訂了和平條約。

( 二)1714-1718年與威尼斯和奧地利的戰爭

與俄國籤訂條約一年後,1714年12月奧斯曼帝國與威尼斯的戰爭爆發。1715年5月,奧斯曼帝國軍隊順利地奪回被威尼斯佔領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然後北上,準備向達爾馬提亞和克羅埃西亞進軍。奧地利不會坐視不管,於1716年4月向奧斯曼帝國宣戰。統率奧斯曼帝國軍隊的大維齊過於輕敵,採取分兵出擊的辦法,結果主力部隊被奧地利軍隊打敗。第二年發生在塞爾維亞北部的幾次戰役中,奧斯曼帝國軍隊連吃敗仗。也就是說,奧斯曼帝國與威尼斯的戰爭1715年獲得小勝利,而與奧地利交戰時於1717年遭到失敗。奧地利軍隊不但佔領泰梅什堡,而且於8月攻佔貝爾格勒。奧斯曼帝國軍隊數萬人做了俘虜,大炮、火藥、軍用物資全部丟棄。塞爾維亞北部的領土被奧地利佔據。威尼斯軍隊從另一方向攻擊波士尼亞的奧斯曼軍隊,奪佔普雷韋扎(Preveze),登陸達爾馬提亞。不過,奧斯曼帝國軍隊守住了伯羅奔尼撒半島。英國和荷蘭的外交官出面調解,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於1718年7月21日在帕薩羅維茨(Passarowitz)籤訂條約。

(三)1723-1746年與東部鄰國波斯的三次戰爭

1723-1725年,奧斯曼帝國軍隊先後攻入伊朗高原和高加索,一度佔領提弗裡斯(Tiflis)、庫裡(Kuri)等地。根據1724年7月籤訂的協定,奧斯曼帝國控制喬治亞、亞塞拜然。1732年又籤訂條約,規定高加索由奧斯曼帝國控制而亞塞拜然歸波斯管轄,奧斯曼帝國和波斯都對條約的規定不滿意,1733年波斯軍隊攻入高加索,佔領喬治亞和亞美尼亞。1742-1746年,奧斯曼帝國和波斯之間發生第三次戰爭,這次戰爭中沒有哪一方能夠取得決定性勝利。1746年9月雙方籤訂條約。按照條約劃分邊界線。奧斯曼帝國同波斯的戰爭時斷時續,戰爭規模有大有小,但奧斯曼土耳其人未能保持在波斯戰場上獲得的土地。

(四)1736-1739年與俄國和奧地利的戰爭

俄國與奧地利籤訂秘密的協定,然後指責奧斯曼帝國違背了《普魯特條約》。奧斯曼素丹在法國慫恿下持強硬態度。於是,1736年5月爆發了與俄國和奧地利的戰爭。俄國對戰爭有充分準備,奧斯曼帝國則軍事準備不足,戰爭開始就遭到一連串的失敗。俄國軍隊佔領克裡米亞半島的亞速,後來又撤出。1737年,俄軍越過德涅斯特河,進入摩爾達維亞,奧斯曼軍隊堅決還擊,俄軍後撤。奧地利軍隊集中優勢兵力,奪取尼什、塞拉耶佛,佔據波士尼亞的大部分地區。奧斯曼帝國軍隊一度擊敗奧地利軍隊,奪回尼什。1738-1739年,奧斯曼帝國軍隊與俄國和奧地利軍隊展開多次激烈爭奪戰,從奧地利軍隊手中奪回貝爾格勒等城市,但俄國軍隊佔領雅西,控制摩爾達維亞。總體來說,這場戰爭中,奧斯曼帝國與俄國爭奪黑海以北地區,與奧地利爭奪巴爾幹西北部,尼什、貝爾格勒、亞速等城市幾次易手。而且,1737-1739年發生了瘟疫,病死的士兵比戰死的士兵多。1739年籤訂《貝爾格勒條約》後,俄國從摩爾達維亞和克裡米亞撤軍。俄軍和奧斯曼帝國軍隊損失都很嚴重,俄軍死於戰爭和疾病的人數大約6萬,而奧斯曼帝國軍隊的傷亡則無法估計。

穆斯塔法三世

對奧斯曼帝國來說,1740-1768年之間有20 多年的「和平間歇」,帝國沒有受到外敵入侵。當時恰逢歐洲人忙於戰爭(1740-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奧斯曼帝國這一時期的統治者是馬赫穆德一世(1730-1754年)、奧斯曼三世(1754-1757年)和穆斯塔法三世(1757-1774年),這幾位奧斯曼素丹政績平平,但統治期間奧斯曼帝國邊境是安寧的。

(五)1768-1774年與俄國的戰爭

這次戰爭的起因是1764年俄國佔領波蘭,波蘭求助於奧斯曼素丹。奧斯曼素丹在法國支持下要求俄國軍隊撤出波蘭,俄皇葉卡特琳娜(1762-1796年在位)拒絕,1768年10月雙方爆發戰爭。戰爭涉及的範圍廣,給奧斯曼帝國造成的損失大。當時奧斯曼帝國軍隊人數達到40萬,可奧斯曼帝國的大維齊穆罕默德·艾敏(Mehmet Emin)不懂軍事,沒有制定出恰當的作戰計劃,再加上奧斯曼帝國後勤保障不足,軍隊紀律渙散,戰鬥力很差。對手俄國軍隊裝備良好,軍隊士氣高,而且還採用攻心戰術,煽動韃靼人內訌,並支持希臘人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1769-1770年,俄國軍隊攻入摩爾達維亞,挺進瓦拉幾亞,1770年2月佔領布加勒斯特。奧斯曼帝國與俄國軍隊交戰,處處被動,8月1日在卡爾塔爾(Kartal)戰役中,三分之一的奧斯曼軍人死在戰場上,另三分之一的士兵在潰逃時淹死於多瑙河裡。俄國軍隊以凌厲的攻勢佔領多瑙河兩岸的公國,兵鋒直指保加利亞。同時,俄國和奧斯曼帝國艦隊在地中海作戰,奧斯曼帝國艦隊受到重創。在克裡米亞地區,俄國贏得勝利,當地的王公投降俄國。在高加索地區,俄國取得絕對優勢,奧斯曼帝國軍隊也吃了敗仗。此時,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方寸大亂。在1773年科茲盧扎(Kozluca)戰役遭受嚴重失敗後,奧斯曼素丹被迫求和。

俄國要不是1773年爆發普加喬夫起義,葉卡特琳娜不會同意談判。1774年7月21日,奧斯曼帝國與俄國在保加利亞境內的庫楚克-凱納爾扎籤訂條約,這就是奧斯曼帝國歷史上又一個屈辱條約《庫楚克-凱納爾扎條約》。在這場持續六年的戰爭中,奧斯曼帝國損失慘重,而《庫楚克-凱納爾扎條約》使奧斯曼帝國失去更多權益。根據條約,奧斯曼帝國同意俄國佔據基爾布倫恩(Kilburun)、頓河河口的塔甘羅格(Taganrog)、亞速海進入黑海的刻赤海峽(Kerch)和耶尼卡萊(Yenikale),還有黑海南端的大卡巴爾達(Greater Kabarda)和小卡巴爾達(Lesser Kabarda),俄國由此控制了第涅伯河河口,黑海北部海岸不再為奧斯曼素丹所控制。奧斯曼素丹收回奧扎科夫(Ochakov)、比薩拉比亞(Bessarabia)、阿基爾曼(Akkirman)等地,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恢復原來的地位。黑海向俄國開放,奧斯曼帝國政府允許俄國商船出入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條約規定,俄國有權「保護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奧斯曼素丹名義上還是克裡米亞地區的宗主,但這一地區已被俄國控制。

《庫楚克-凱納爾扎條約》為俄國以保護基督徒為名進入巴爾幹地區鋪平了道路,打開俄國幹涉奧斯曼帝國內政的大門。俄國把領土擴張到黑海,黑海從此不再是奧斯曼帝國的內湖。在18世紀所有對外戰爭中,奧斯曼帝國在1768-1774年戰爭(及戰後條約)中的損失最嚴重。就在結束與俄戰爭的這一年(1774年),波斯人偷襲安納託利亞東部,並一度佔領伊拉克地區的城市巴斯拉(1776年)。哈米德一世從伊拉克派兵抵制波斯人的入侵,費了好大勁才把佔領巴斯拉的波斯軍隊趕出去。

( 六)1779年俄國吞併奧斯曼帝國的克裡米亞

克裡米亞可汗統治區的版圖包括克裡米亞半島、黑海以北的廣袤草原以及從比薩拉比亞延伸到北高加索的範圍。克裡米亞可汗統治區是奧斯曼帝國黑海地區的一個屏障。整個15至18世紀,克裡米亞可汗統治區(受到奧斯曼帝國支持)構成東歐政治的一支主要勢力。在18世紀沙俄帝國的擴張計劃中,就有消滅克裡米亞可汗並獲得克裡米亞領土的想法。克裡米亞半島是擴張主義者徵服君士坦丁堡的理想階梯。克裡米亞具有明顯的戰略、軍事、經濟重要性,致使沙皇制度下的獨裁政治家夢想得到這塊半島及半島以北的腹地。

在1768年的戰爭發生時,奧斯曼帝國期望克裡米亞的韃靼人支持帝國軍隊,但俄國人挑撥韃靼人發生紛爭,韃靼人未能幫助奧斯曼帝國。在70年代奧斯曼帝國與波斯再次發生戰事時,俄國人入侵克裡米亞。奧斯曼帝國試圖恢復素丹在這一地區的統治,但俄國先發制人,1778年俄國軍隊迅速進入克裡米亞,屠殺叛亂者,佔領克裡米亞的大部分地區。奧斯曼帝國妥協,承認俄國支持的沙欣·吉拉伊為克裡米亞可汗,俄國暫時撤軍。

1779年1月,俄皇葉卡特琳娜實現自己的願望,俄國直接吞併了克裡米亞。這是歷經十幾年戰爭和流血衝突之後,俄國獲得的成果。1784年1月奧斯曼帝國與俄國籤訂條約,承認俄國兼併克裡米亞的事實。克裡米亞被俄國所吞併,對於克裡米亞韃靼人來說,不僅僅標誌著喪失了獨立,也是韃靼人向奧斯曼帝國移民的開始。此後幾十年,克裡米亞大量穆斯林移居奧斯曼帝國境內。俄國統治者認為,移民是有好處的——將會使得這片新徵服的土地上沒有不受歡迎的人口。俄國統治克裡米亞後,鼓勵斯拉夫人(或者至少是基督教移民)在半島上殖民。對奧斯曼帝國來說,失去克裡米亞有唇亡齒寒之感。北方屏障消失,必然與俄國為鄰,虎狼在側,難有安寧之日,帝國邊疆的危機加重。

(七)1787-1792年與俄國和奧地利的戰爭

吞併克裡米亞刺激了葉卡特琳娜的野心,她決定拓展對外擴張的範圍,並給予奧地利和威尼斯等國補償,於是形成了一個「希臘計劃,目的是要建立一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由俄國人主宰的「希臘人帝國,把奧斯曼帝國從巴爾幹驅逐出去。補償方案是:把塞爾維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等地劃給奧地利,把伯羅奔尼半島、克裡特島和賽普勒斯劃給威尼斯。俄國很快採取具體行動,在克裡米亞的塞瓦斯託波爾港和第涅伯河河口的赫爾松建立海軍基地,鼓勵希臘海盜在愛琴海襲擊奧斯曼帝國艦隊。

油畫《1788年12月17日奧恰基夫的勝利》,描繪第五次俄土戰爭中俄軍攻陷奧恰基夫要塞。

俄國咄咄逼人的行動,激起奧斯曼帝國統治者的憤怒,1787年8月14日,奧斯曼素丹向俄國提出,俄國應該從克裡米亞和高加索撤軍,否則就要兵刃相見。歐洲大國調解失敗,三天後(9月17日)俄國宣戰,兩國戰爭爆發。1788年2月奧地利參戰。其實奧斯曼帝國和俄國準備都不充分,奧斯曼帝國與俄國的戰鬥起初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奧地利軍隊先後佔領波士尼亞和摩爾達維亞北部,1789年打開進入特蘭西瓦尼亞的通道,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俄國軍隊乘機進入瓦拉幾亞。從當時的戰爭形勢看,俄國和奧地利軍隊完全可能徹底打敗奧斯曼軍隊,似乎要向伊斯坦堡進軍了。此時歐洲局勢出現新問題,法國革命不斷擴大,瑞典入侵芬蘭,歐洲大國主張儘快結束在東方的戰爭。

1791年8月,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籤訂條約,奧地利從已經佔領的波士尼亞、塞爾維亞和摩爾達維亞等公國撤軍,等於是維持了原來的領土邊界。奧斯曼素丹承諾改善國內基督教民眾的地位,同意接受奧地利對這些基督教臣民的保護。1791年4月,俄國軍隊擊潰了奧斯曼帝國駐守多瑙河下遊地區的軍隊,奧斯曼帝國再也無法組織抵抗,塞利姆三世被迫接受歐洲大國調解,1792年1月8日與俄國籤訂《雅西和約》。

奧地利 - 土耳其戰爭,1788年,水彩畫。

《雅西和約》認可18年前籤訂的《庫楚克-凱納爾扎條約》的主要條款,在條約中奧斯曼帝國承認俄國擁有對克裡米亞和喬治亞的主權,也同意兩國以德涅斯特河為新邊界,俄國同意從多瑙河公國撤出軍隊。

這次戰爭中,奧斯曼帝國軍隊在戰場上嚴重失敗,但戰後的條約為奧斯曼帝國挽回了一些損失,比如塞爾維亞和波士尼亞仍歸奧斯曼帝國,俄國暫時放棄對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等公國的控制。歐洲大國的幹預起到有效作用,否則,這場戰爭的後果不堪設想。重要的是,儘快結束戰爭,給奧斯曼帝國一個喘息的機會,塞利姆三世的改革就是在《雅西和約》籤訂後展開的。

1798年7月,拿破崙率領法國遠徵軍進攻埃及

(八)1798年法國拿破崙軍隊入侵埃及行省

奧斯曼帝國北方邊疆的戰事停止只有六年,位於帝國西南的埃及行省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1798年7月,拿破崙率領的法國遠徵軍很快攻克亞歷山大和開羅,佔領埃及全境。這一消息讓奧斯曼素丹和高級官員非常震驚,因為奧斯曼帝國與法國長期保持友好關係。早在1535年兩國就籤訂過通商條約,1740年又籤訂新條約,法國在奧斯曼帝國擁有許多特權。

比如,法國人可以在黎凡特地區擴大貿易,從事宗教活動; 法國的耶穌會士、天主教修士在這裡從事傳教活動受到奧斯曼政府保護。黎凡特地區的城市裡建有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學校和教堂。奧斯曼土耳其人無論如何想不到,法國會直接侵犯奧斯曼帝國。奧斯曼素丹一怒之下沒收帝國境內的法國商業資產,羈押政府中親法的大臣,並與英國和俄國結盟以示抗議。拿破崙軍隊試圖攻佔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奧斯曼帝國地方守軍奮起抗擊,拿破崙陰謀並未得逞。儘管法國軍隊很快被趕出埃及,但奧斯曼帝國的埃及行省從此不再安寧。

三、軍事失敗引起的嚴重後果

很顯然,1683-1798年奧斯曼帝國在軍事上不斷經受失敗,帝國疆域也在縮減。不過,單從領土和人口的減少來看,情況並不嚴重。1800年前後的奧斯曼帝國,從表面看「領土仍然遼闊,從阿爾及利亞到葉門,從波斯灣到高加索,從厄利垂亞到巴斯拉; 人口達到3000萬。問題是,一個龐大的靠徵服而存在的帝國,停止徵服本身就是倒退。而領土喪失,軍事力量衰弱,帶來連鎖反應。

對奧斯曼土耳其人來說,停止了對外擴張,也就失去了優勢,奧斯曼帝國的經濟和政治制度都面臨新的考驗。奧斯曼帝國原來依靠徵服發展和壯大,例如:通過徵服開闢新土地,蒂瑪(採邑)制度得以順利實行,農業生產得以擴大; 通過徵服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富,獲得大量勞動力; 當帝國的「事業越來越大時,官僚政治和宗教活動隨之擴大,可以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職位; 帝國的領土範圍越大,服兵役、服勞役的人力補充越不成問題。如今對外徵服的這一條路斷了,整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結構發生動搖。

第一,要想得到蒂瑪,就只能等待蒂瑪持有者死亡才有機會。由於大片土地喪失,給軍人授以蒂瑪已經有困難。第二,不斷擴大的宗教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在行業萎縮的社會裡找不到就業機會,宗教機構也面臨危機。政府需要錢,各級官員就放手勒索民眾。第三,持續的戰爭而引起沉重的財政負擔,導致經濟本來已經衰退的奧斯曼帝國出現財政枯竭。第四,到18世紀末,奧斯曼政府能有效控制的只有安納託利亞和魯米利亞等地。由於帝國軍事力量的減弱,也由於素丹威信的下降,一部分「素丹領地處於半獨立狀態。第五,為了應付戰爭,必須購置武器,必須擴編軍隊,必須支付薪餉。為此,政府就得增加財政收入,增加稅收的措施,加重了納稅人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也加深了政府的腐敗和社會的混亂。

第六,領土大片喪失,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精神也受到挫傷。16世紀晚期以來的失敗和衰弱,與帝國崛起過程中的輝煌和榮耀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年創業時條件艱苦,但奧斯曼土耳其人具有好戰尚武的精神。君主們親臨戰場,身先士卒; 戰士吃苦耐勞,英勇無畏。在良好的社會風氣下,從軍打仗是年輕人的追求。但一個多世紀的軍事失敗,挫傷了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尚武精神,澆滅了奧斯曼土耳其人的鬥志。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者看來,軍事上的失敗,主要是武器不先進、軍隊戰鬥力不強,所以,奧斯曼帝國統治者很早就在提高軍隊戰鬥力方面下功夫。其實加尼沙裡軍(葉尼契裡軍)並不是一開始就沒有戰鬥力。加尼沙裡軍本來是早年組建的新軍隊,是一支讓統治者信賴的軍隊。

17至18世紀,加尼沙裡軍隊管理混亂,戰鬥力極差,遠不是歐洲軍隊的對手,屢次敗於俄國、奧地利和威尼斯軍隊。奧斯曼帝國統治者看到歐洲軍隊的優勢,逐漸認識到歐洲武器先進,於是縮減封建軍隊,通過引進現代火炮,進行歐式訓練等辦法,試圖改革軍隊,提高軍隊戰鬥力。問題在於,軍隊的建設涉及多方面的條件。比如經濟條件:購買武器需要資金,更換裝備需要資金,招募新軍、增加兵員需要資金,要保障充足的薪餉需要大批源源不斷的資金,平時訓練需要資金。國家財政空虛,沒有資財養兵。

又如政治條件:首先要政治穩定,有完善的徵兵制度和服役、退役制度,要有良好的軍官選拔機制,良好的獎懲機制等。又如社會條件:青壯年的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質的普遍水準,決定著兵員的素質。奧斯曼帝國強盛時期可以掠奪財富,衰落時期只能搜刮本國農工商各勞動者階層,據史料記載,帝國財政經常入不敷出,軍隊薪餉經常拖欠,正常軍事費用不能保證。至於帝國政治的穩定、政策的連續性、制度的完整性,兵員的素質都不能與同一時期的歐洲國家相比。所以,奧斯曼帝國歷代政治精英的理想,總是不能變為現實。軍隊變得越來越差,戰爭一次接一次失敗,帝國龐大肌體上的「潰瘍便難以救治。(完)

(本文摘選自《晚期奧斯曼帝國研究:1792-1918》, 王三義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經出版社授權刊發,有刪減,標題、圖片為編者所加,編輯:豆姑娘,圖片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

王三義,1968年出生。世界史博士、教授。先後任教於山西大學、上海大學。研究領域為世界近現代史、帝國興衰史,主要從經濟、殖民、帝國三個層面探究近代以來的西亞、北非。著有《工業文明的挑戰與中東近代經濟的轉型》、《英國在中東的委任統治研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晚期奧斯曼帝國史》。另有譯著《偉大屬於羅馬》、文集《學問與飯碗》。

圖書介紹

奧斯曼帝國晚期(1792年至1918年)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改寫了西亞、北非和東歐地區的歷史,分析奧斯曼帝國的衰亡史,除了揭示奧斯曼帝國從依附到主權喪失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探究西亞、北非和東歐一些國家社會發展遲滯、政治動蕩的根源。研究這個橫跨三洲、延續六個世紀的大帝國在晚期出現多次政治危機的來龍去脈及其特點,尤其研究奧斯曼帝國政府應對危機的策略,對於解釋現當代大國政治的某些特殊問題,可以提供重要的歷史參照。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語:دولت علیه ...
    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語:دولت علیه عثمانیه‎,土耳其語:Osmanlı İmparatorluğu)是奧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一個存在於1299年至1923年的一個軍事帝國,國名來自創立者奧斯曼一世,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奧斯曼土耳其人源自於西突厥烏古斯人的遊牧聯盟。自中亞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
  • 疆域囊括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為何沒搞定伊朗高原?
    其實,造成奧斯曼土耳其無緣於控制伊朗高原的原因有很多,絕非其勢力不如後者,而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略重心和地理環境的束縛等因素,有著很大的關係。02塞利姆一世縱虎歸山早在奧斯曼土耳其的塞利姆一世在位的時候,他就急於通過一場對外戰爭,來轉移內部對於其政變奪權的不滿。而伊朗高原的薩法維王朝,正成了其用兵的主要對象之一。
  • 圖說《色佛爾條約》,奧斯曼帝國是怎麼被英國解體的
    帝國在意土戰爭中戰敗,剛躋身列強的義大利割走了帝國在北非的最後一塊領地利比亞。不幸的是,奧斯曼帝國在這場賭局中成了失敗的一方,輸了戰爭,輸了尊嚴,輸了一切。而如何瓜分奧斯曼帝國的身後遺產,就成了各方爭奪的焦點。一戰期間,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為了在戰後瓜分奧斯曼帝國這塊肥肉,締結了一系列骯髒的秘密條約。
  • 奧斯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多少個國家?數量驚人!
    當時,東羅馬帝國拜佔庭王朝是龐然大物,然而奧斯曼帝國皇族卻通過很多技巧,成功的絆倒了東羅馬帝國,結束了拜佔庭王朝的統治。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奧斯曼帝國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總面積達到550萬平方公裡,人口也到了2380萬!
  • 以小博大的奧斯曼帝國,究竟是如何擊敗拜佔庭帝國的正規軍?
    可是土耳其並不是奧斯曼帝國唯一的領土,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疆域十分龐大,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大帝國,土耳其只不過是其龐大疆域裡的其中一塊而已。大部分的突厥系民族和巴爾幹地區的其他民族,都是奧斯曼帝國的被徵服者。可是為什麼只有土耳其人被視為是奧斯曼帝國的後裔呢?
  • 一戰後,大敗奧斯曼帝國的希臘為何沒能恢復拜佔庭的榮光?
    我們都知道,希臘原先是奧斯曼帝國徵服的區域,19世紀初,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與西方勢力的幹預,希臘民族主義也蓬勃發展起來。說希臘語的希臘人組成了各種各樣的組織,頻頻發動反抗奧斯曼帝國的戰爭,讓伊斯坦堡當局叫苦不迭。
  • 奧斯曼帝國和大明王朝誰更強?奧斯曼帝國又是怎麼滅亡的呢?
    首先,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方式是遊牧民族式的,它的疆域內既包含穆斯林國家,也包含阿拉伯國家在1911年的義土戰爭,巴爾幹同盟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戰爭裡失去了巴爾幹的領地,除了色雷斯及埃迪爾內。德國控制的巴格達鐵路成為國際局勢緊張的源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因之一。奧斯曼帝國在追擊戈本號及布累斯勞號(Pursuit of Goeben and Breslau)及介入中東戰線後正式參戰。
  • 維也納保衛戰——歐洲與奧斯曼帝國的兩次生死對決
    在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的150年間,歐洲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了長達150年的拉鋸戰,最後在維也納城下,奧斯曼帝國遭到了徹底的失敗,從此再也無力向歐洲擴張,同時也是奧斯曼帝國由興盛走向衰亡的轉折點。在這100多年的戰爭中,歐洲之盾維也納與天主之矛波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兩次戰役就是橫跨兩個世紀的維也納保衛戰。
  • 從「歐洲陰影」到「西亞病夫」——探析「奧斯曼帝國」的衰亡史!
    當19世紀初西歐開始轟轟烈烈的兩次工業革命時,奧斯曼帝國已經是日薄西山,淪為列強的魚肉與工具。最後,在希臘獨立戰爭、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斷戰敗,與內部民族主義運動的海嘯中,奧斯曼帝國最終四分五裂。公元1922年,末任蘇丹穆罕默德六世乘坐英軍戰艦逃離君士坦丁堡,流亡海外,奧斯曼帝國正式宣告終結。
  • 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之一,奧斯曼帝國,是如何衰落的
    在蘇黎曼一世的統治下奧斯曼帝國的國力達到了頂峰,但就像唐明皇一樣在國家長久安定下,蘇黎曼一世開始飽暖思淫慾對政事逐漸鬆懈,整天沉溺於自己的後宮。為了不影響政事,便設立了大維齊爾辦事處,在權力上僅次於蘇丹,大維齊爾獲得臣下絕對服從的權利。但是,雖然大維齊爾能夠在官方職能上代表國王,但並不是所有國民都認同他。因此導致了國民對中央政權的忠誠度和權威降低。
  • 19世紀中期的克裡米亞戰爭中,沙俄究竟怎麼做才能避免兵敗命運?
    這場戰爭規模龐大,戰爭以英國、法國、奧斯曼帝國、撒丁王國為一方的聯軍,其中英國出兵20萬、奧斯曼帝國出兵30萬、法國出兵30萬、撒丁王國出兵18000;沙俄為另一方,也出動了70萬大軍(包括1000名希臘軍隊)。
  • 奧斯曼帝國驚心動魄的600年 如何從波瀾壯闊逐漸衰亡?
    《奧斯曼帝國六百年》顯示,土耳其人來自中亞大草原,是突厥部落中的一支。從9世紀起,他們就拋棄了自己的異教信仰,皈依了伊斯蘭教。因為他們尚武且騎射技藝精湛,阿拉伯帝國的阿撥斯王朝開始徵募突厥人入伍。它調停了1737年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使得落敗的奧斯曼帝國維持了和平,法國還讓奧斯曼帝國與瑞典聯合,以對抗俄羅斯。為了改革日益陳舊的制度,奧斯曼帝國嘗試過種種維新和改革,但是一直沒有成功。而奧斯曼帝國遲緩的改革步伐,不足以應對列強爭奪和民族獨立運動的時代狂潮。1821年,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希臘爆發獨立戰爭,並於1830年成為一個新的王國;同時期,埃及也自立門戶。
  • 曾經地跨亞歐非的奧斯曼帝國,是怎樣土崩瓦解的?
    但客觀的說,土耳其是一個祖上真正闊過的國家,當年地跨亞歐非的奧斯曼帝國的滅亡,距今也不過才一百年的時間。土耳其人,從小亞細亞西北一隅之地出發,通過徵服千年拜佔庭和馬穆魯克王朝,使帝國蘇丹同時成為了羅馬帝國的皇帝和伊斯蘭世界的哈裡發。在近代,奧斯曼帝國曾經以「西亞病夫」之名與我國的大清王朝同病相憐。
  • 凱末爾何以使已經被肢解的奧斯曼帝國成為了今天土耳其?
    奧斯曼帝國曾經是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龐大國家。疆域廣闊,擁有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的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天的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今天蘇丹和葉門。
  • 凱末爾何以使已經被肢解的奧斯曼帝國成為了今天的土耳其?
    奧斯曼帝國曾經是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龐大國家。疆域廣闊,擁有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的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天的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今天蘇丹和葉門。而這個國祚600多年大帝國,卻在徵伐歐洲道路上折戟沉沙,從1683年的維也納戰役開始漸漸從巔峰跌落,最終淪為「西亞病夫」,於1922年被西方列強肢解。
  • 奧斯曼帝國滅亡後,為啥繼任者取名叫土耳其?原來暗含一種希望!
    奧斯曼非常有智慧,他採取了幾個步驟,開始擴大自己的勢力。奧斯曼將士奧斯曼首先採取的是拉攏一切能夠利用的人,與蘇菲教團首領和加齊社團結盟,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在這種情況下,奧斯曼的底盤逐步擴大,軍事實力不斷增強。13世紀末,羅姆蘇丹國王室衰微,境內各突厥小公國的貝伊紛紛獨立。1299年,奧斯曼正式宣布獨立,建立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之所以能夠橫跨亞非歐,還是與奧斯曼一世的幾點主張分不開的。
  • 納卡戰爭才結束,亞美尼亞就發出警告:警惕土耳其復興奧斯曼帝國
    由於俄羅斯的出兵納卡衝突已經不得不結束了,這是亞美尼亞還是亞塞拜然,顯然都無法再進行這場戰爭,但是這場戰爭的影響才剛剛開始,現在納卡戰爭才結束,亞美尼亞就發出警告。提醒人員警惕土耳其復興奧斯曼帝國。戰爭慘劇這個言論並非什麼空穴來風,有關土耳其存在復興奧斯曼帝國的夢想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這次土耳其慫恿亞塞拜然堅持打到底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 擺脫奧斯曼帝國統治後的巴爾幹各小國,都有哪些不切實際的大國夢
    奧斯曼帝國從19世紀初開始,巴爾幹半島原先受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各民族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獨立運動,並先後獲得了獨立。這就註定了巴爾幹地區的各國從擺脫奧斯曼帝國獨立起至今,就紛爭不斷、戰火連綿,使這一地區成為了歐洲的「火藥桶」,人民飽受戰爭之苦。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擺脫奧斯曼帝國統治後的巴爾幹各小國,都有哪些不切實際的大國夢?希臘的「大希臘主義」。
  • 波蘭人是如何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拯救歐洲的?
    17世紀的歐洲在三十年戰爭中早已派系分明(1618-1648),通過聯姻與繼承崛起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掌握了包括大部分德意志、義大利以及西班牙的中南歐大帝國。這讓向來執掌歐洲尊位的法國人如鯁在喉。因此,面對穆斯林對奧地利的進攻,法國反倒與奧斯曼帝國聯合起來,成為當時跨越宗教對立的強大聯盟。
  • 世界歷史有五個國家,極盛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中華帝國不上榜
    中華帝國極盛疆域最大的大一統朝代毫無疑問是大元王朝,但是由於中國的地理位置在東亞,中華帝國要實現疆域橫跨亞歐非的難度大到不得了,連大元王朝也沒有橫跨亞歐非,所以中華帝國極盛疆域遠沒有橫跨亞歐非。現在逐一介紹波斯帝國、馬其頓王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