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至1856年,沙俄與英國、法國為爭奪對當時衰落的奧斯曼帝國的主導權,而爆發了一場戰爭,因其最重要關鍵的戰役在克裡米亞半島上爆發,因此被稱為「克裡米亞戰爭」。這場戰爭規模龐大,戰爭以英國、法國、奧斯曼帝國、撒丁王國為一方的聯軍,其中英國出兵20萬、奧斯曼帝國出兵30萬、法國出兵30萬、撒丁王國出兵18000;沙俄為另一方,也出動了70萬大軍(包括1000名希臘軍隊)。沙俄最終因寡不敵眾被聯軍擊敗,實力大受損傷,從此成為歐洲一個二流強國;法國卻因這場戰爭從「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的歐洲二流強國地位上升到一流強國地位,直至普法戰爭結束;英國藉助法國的幫助成功遏制住沙俄在歐洲的擴張勢頭,保住了自己在近東的利益。
克裡米亞半島在黑海位置
在19世紀中期的克裡米亞戰爭中,沙俄究竟怎麼做才能避免兵敗命運?
在克裡米亞戰爭中,沙俄如果想避免失敗的命運,就得有自己的盟友,並且是強大的盟友。而我們在真實的歷史中看到,沙俄在整個克裡米亞戰爭期間就是孤家寡人,當時歐洲所有的強國都反對沙俄獨吞奧斯曼帝國,甚至包括俄、奧、普組成的「神聖同盟」中奧、普這兩個小弟,都反大哥沙俄發動吞併土耳其的戰爭,進而支持英、法、土、撒丁對沙俄的戰爭。
克裡米亞戰爭中的奧斯曼帝國軍隊
一,沙俄在克裡米亞戰爭中之所以受到歐洲所有大國的反對,就是因為如果沙俄吞併奧斯曼帝國後,那沙俄的實力將會隨著土地、人口的增加而變得更加強大,強大的沙俄不僅是對歐洲的一大威脅,更是對英、法、奧、普的一大威脅,這是當時歐洲主要大國英、法不願看到的。
沙俄要做的就是如何讓自己吞併奧斯曼帝國後,讓歐洲各大國不擔心自己是對他們的一大威脅,並且能照顧到他們在小亞細亞的利益,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沙俄在打敗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後,邀請歐洲各大國一起瓜分奧斯曼帝國,各大列強利益均沾。同時與歐洲各大國召開國一次國際會議,明確確定各自在歐洲及世界各地的勢力範圍與殖民地,籤署協定,互不侵犯。
二,作為「神聖同盟」的奧匈帝國、普魯士在「大哥」沙俄關鍵時刻,沒有力挺大哥,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沙俄沒有在吞併奧斯曼帝國的戰爭行動中,事先拉攏兩國參戰,並承諾吞併成功後給予兩國巨大的利益,這個利益包括分給普奧兩國一部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以及經濟利益等。
因此沙俄如果不願與英、法兩大列強平分奧斯曼帝國,以此換取和平,就得拉攏奧匈帝國和普魯士來對抗英、法,那就得分出一部分利益蛋糕給奧、普。
克裡米亞戰爭中的俄軍
如果在克裡米亞戰爭中,奧匈帝國和普魯士一起帶領德意志諸小邦,一起對法蘭西帝國發難,法蘭西恐怕很難抵擋,大英帝國肯定要派軍隊登陸歐洲支援法國,那戰爭的中心將會轉移到西歐,那派往克裡米亞的英法軍隊肯定會縮減一大半,克裡米亞戰爭沙俄根本不可能輸。
這個失誤導致沙俄在克裡米亞戰爭中,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不僅敵人英法反對自己,連昔日的盟友奧匈帝國也從背後捅了自己一刀,因為奧匈帝國也不願沙俄吞併奧斯曼帝國後,從東面、北面、東南、南面被俄國疆域包圍,威脅其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