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黑海之濱的克裡米亞戰爭,如何影響義大利的統一進程

2020-12-12 澎湃新聞

困境:義大利的長期分裂

今天的義大利共和國是一個由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和撒丁島共同組成的國家,不過這個國家誕生的歷史卻並不久遠,直到1861年,義大利王國才初現雛形。「義大利」(Italia)一詞來源於上古時代,在當時,今天義大利南部的卡拉布利亞地區被人們稱為「威大利亞」(Vitalia),意為「小牛犢成長的樂園」。後來這個詞的詞頭字母「V」在傳播過程中逐漸被省略,於是就形成了「Italia」這個詞,翻譯成中文就是「義大利亞」。到了公元前6世紀的時候,新興的羅馬共和國用「義大利」為整個亞平寧半島命名,自此,「義大利」逐漸成為世人所熟知的地理概念。

由於教會權力過於強大(羅馬是教廷的所在地),義大利地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缺乏一個強有力的世俗權力核心,這就從根本上阻礙了義大利本土走向統一的歷史進程。另外,因為義大利位於「四戰之地」,經常成為歐陸各派強權爭奪角逐的戰場,這使得義大利缺乏實現統一的外在環境,從而也在客觀上造就了義大利的分裂局面。在內外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義大利在中世紀的漫長歲月裡,一直處在四分五裂的「碎片化」狀態之中。

18世紀以來,隨著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拿破崙戰爭所帶來的民族主義思潮的滌蕩與衝擊,義大利人的民族意識開始廣泛甦醒,追求統一與富強成為義大利人共同的民族訴求和心靈期盼。但彼時義大利的統一之路可謂困難重重、遙遙無期。一方面,義大利境內邦國林立,教權強大;另一方面,法國和奧地利這兩大強鄰都對分裂的義大利虎視眈眈、垂涎欲滴。但這種看似無解的困局卻因千裡之外的一場國際戰爭而打開了局面,這場戰爭就是英、法、土與沙俄之間的克裡米亞戰爭,它為義大利的統一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外部環境機遇。

小邦林立的義大利

機遇:撒丁王國參加克裡米亞戰爭

1853年,為爭奪多瑙河下遊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公國的控制權,土耳其與沙皇俄國之間爆發了戰爭。開戰初期,由於雙方在軍事實力上存在著差距,處於弱勢的土耳其一方在交戰中連戰連敗,特別是在錫諾普之戰中,土耳其海軍遭到了沙俄黑海艦隊的毀滅性打擊。

眼見土耳其旦夕難保,英、法兩國出於遏制沙俄勢力擴張的共同目的,決定聯手加入戰團。1854年初,沙俄與英、法正式彼此宣戰,至此,沙俄與土耳其之間的區域性戰爭正式演變為一場大規模的國際戰爭。由於交戰雙方爭奪的主要是沙俄在克裡米亞半島的重要軍港塞瓦斯託波爾,所以這場也被稱為克裡米亞戰爭。由於塞瓦斯託波爾城高壘堅,加之守軍作戰極為頑強,英、法聯軍一時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戰爭隨之陷入僵持狀態。

為了早日打破僵局,同時也為了擴大己方陣營的實力,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徵得英國同意之後,派出特使赴都靈,力勸撒丁王國(當時義大利最強大的邦國)參戰。撒丁首相加富爾認識到,參加此戰將給撒丁王國統一義大利帶來重大的外交機遇,遂決定正式參與到英、法、土耳其一方共同對沙俄作戰。

1855年1月26日,15000名撒丁軍人從國內出發,奔赴克裡米亞前線參加對俄軍事行動。較之於其他參戰國,身為蕞爾小邦的撒丁王國雖然出兵甚少,但卻通過此戰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國際地位,並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其與英、法這兩個歐洲大國的邦交。1855年9月,英、法、土耳其、撒丁聯軍在付出重大代價之後攻佔了塞瓦斯託波爾,至此沙俄的失敗已成定局。在此之後,交戰雙方間的戰事漸趨平息,各國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外交戰場上的爭鬥中。

克裡米亞戰爭

波折:加富爾的外交失誤

作為當時最有實力統一義大利的邦國,撒丁王國在戰後和會上的訴求是孤立宿敵奧地利,並爭取其他大國對義大利統一的同情和支持。由於判斷失誤和認知偏差,加富爾在戰時和戰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一直奉行「營壘外交」路線,即將歐洲各主要大國劃分為「自由陣營」和「專制陣營」兩個涇渭分明的集團:前者主要由英、法組成;後者則由俄、奧組成。根據這一判斷,既然義大利統一的最主要障礙來自於「專制陣營」的奧地利,那麼撒丁王國就應該依託「自由陣營」的英、法兩國支持,達成將奧地利的勢力從義大利驅逐出去的目標。在加富爾看來,奧、俄兩國都屬於「專制陣營」,如能重創沙俄,則奧地利必然會在俄國動蕩的波及下而受到影響,為義大利的統一除去一大勁敵。

這種以「意識形態」論親疏、定輸贏的想法,雖然在今天看來顯得頗為幼稚,但在當時卻是加富爾外交理念的重要立足點。因此,當英國鼓吹在攻取塞瓦斯託波爾的基礎上繼續深入俄境作戰時,加富爾立即表現出了積極支持的態度,大有一副緊隨英、法同沙俄打到底的架勢。但是無情的現實很快便粉碎了他的迷夢。由於深入俄國境內作戰需要法國陸軍的參與,而英國又拒絕了法國在北義大利擴張勢力的要求,於是英法兩國之間產生了裂痕。

戰敗的沙俄見到英法之間出現嫌隙,馬上見縫插針,先是同法國進行秘密外交接觸,以求進一步離間英、法,隨後又做出了向盟國正式求和的決定,以求在未來的和會中通過與法國的合作將戰爭損失降到最低。加富爾起初曾不相信「自由陣營」與「專制陣營」之間會達成妥協,並通過外交渠道力勸法國繼續參加對俄戰爭。但形勢比人強,由於各主要參戰國均表示願意參加停戰談判,因此戰爭已不可能再繼續進行下去。1856年2月1日,克裡米亞戰爭的各主要交戰國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籤署議定書,並決定於2月25日在巴黎召開戰後和平會議。這樣一來,由於加富爾先前一直在鼓吹繼續進行對俄戰爭,撒丁王國在戰後外交中一度處於被動和尷尬的境地之中。

撒丁王國首相加富爾

破局:縱橫捭闔,孤立奧國

不過加富爾畢竟是一位機智精明的政治家,看到基於「意識形態」的「營壘外交」破產之後,他馬上決定改弦更張,同歐洲列強展開新一輪的外交博弈。由於害怕沙俄在多瑙河下遊地區的強勢擴張損害自身利益,奧地利在克裡米亞戰爭中曾積極反俄,從而使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以來的俄奧同盟關係徹底破裂。在戰後舉行的巴黎和平會議中,沙俄出於維護國家利益和反擊奧地利背盟行為的目的,遂採取了拉攏法國,適度滿足英國要求,同時堅決打擊奧地利的外交舉措。在這個過程中,撒丁王國也成為了沙俄的拉攏目標,因為沙俄可以通過支持撒丁王國來削弱奧地利的勢力。與此同時,為了將奧地利的勢力從北義大利驅逐出去,法國也採取了親近撒丁王國的政策,在拿破崙三世看來,在與奧地利爭奪北義大利控制權的鬥爭中,撒丁王國是一個可資利用的夥伴。另外,通過在波蘭和義大利問題上的利益交換,俄、法兩國在和會中進一步達成了默契,這就為接下來撒丁王國與俄、法間的新合作鋪平了道路。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法皇拿破崙三世

1856年2月26日,加富爾與沙俄外交代表奧加洛夫進行了首輪磋商,後者在加富爾面前對奧地利進行了激烈抨擊,並為過去因照顧奧地利而未與撒丁王國建交深表悔恨。這次會談使加富爾收穫良多,此後撒丁王國與沙俄的關係迅速升溫,1856年夏,撒丁與沙俄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另一方面,由於奧地利這個共同敵人的存在,撒丁與法國的關係也在加富爾的運籌下得到了快速發展。1856年4月8日,加富爾在巴黎和平會議上針對奧地利發表了言辭激烈的講話,和會主席、法國外交大臣瓦列夫斯基不僅對加富爾的講話持默許態度,並且還將這篇講話列入了會議記錄之中。該舉動表明,此時的法國已對撒丁王國的反奧訴求採取了公開支持的態度。

當然,在與法、俄兩國建立良好關係的同時,加富爾也十分渴望拉近與傳統友邦英國的關係。但由於對法、俄接近持警惕態度,英國決定站在奧地利一邊,以防止法、俄接近破壞歐洲大陸的均勢格局。因此英國不希望撒丁王國驅逐奧地利的在意勢力,時任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甚至規勸加富爾改善與奧地利的邦交關係。英國的親奧態度讓加富爾感到既無奈又失望,他在給撒丁王國駐英大使的信中指出:「英國背棄了自由主義的事業,成了奧地利私慾的工具。」雖然如此,在先前「營壘外交」的挫折中日漸成熟起來的加富爾並未採取與英國為敵的政策,他依舊與英國維持著友善的關係,以求英國能在未來撒丁王國與奧地利衝突時保持中立。此後的事態發展證明,加富爾的這一努力基本達到了目的。

英國首相帕麥斯頓

尾聲:義大利初現統一曙光

克裡米亞戰爭是19世紀中期改變歐洲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為義大利實現國家統一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助力。在這場戰爭中,最有實力統一義大利的撒丁王國將法、俄爭取到了反奧陣營之中,從而使奧地利這個義大利統一之路上最大的絆腳石處在空前孤立的狀態之中,這就為日後撒丁王國統一整個義大利創造了良好的開局。

此後,在1859年的反奧戰爭中,撒丁與法國聯軍力挫奧地利軍隊,撒丁王國乘勝收復了除威尼斯以外的北義大利地區。1860年,義大利傳奇英雄加裡波第率領「紅衫軍」南下攻滅了兩西西里王國,隨後南義大利地區也併入撒丁王國。撒丁王國隨即於1861年正式改名為義大利王國。1866年,義大利與普魯士結盟,利用普魯士擊敗奧地利的機會,收復了威尼斯。1870年,義大利又利用法國被普魯士打敗的機會拿下了羅馬,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岡。一個統一的義大利王國自此正式形成。

今天再來回溯這段歷史可以發現,克裡米亞戰爭的起因雖與義大利毫不相干,但卻在不經意間為義大利的統一創造了重要的歷史機遇,這或許也可以被看作是「蝴蝶效應」在國際政治中起作用的一個典型的例證吧。

參考文獻

辛益.夾縫中弱國外交的奮起——評克裡木戰爭中的加富爾對外政策[J].世界歷史,1993(6)

郭華榕.法蘭西第二帝國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趙虹.加富爾在義大利統一運動中的作用[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

相關焦點

  • 克裡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所以,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矛盾,無論從地緣來說,還是從宗教來看都是不可調和的,兩國的戰爭從公元1676年便已開始。本文所寫的克裡米亞戰爭便是第九次俄土戰爭,那麼戰爭為什麼發生是克裡米亞呢?或者說俄國人為何如此鍾情於克裡米亞呢?
  • 克裡米亞戰爭本是列強之間的利益爭奪,為什麼倒黴的卻是中國?
    聖訓人保,祖國統一武之繩。 近代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可以說是一跌再跌,此時的滿清政府已經成為誰都可以來踩上一腳的可憐蟲。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誰都不曾想到,遠在歐洲的一場克裡米亞戰爭,讓清朝這塊肥肉被歐洲憲兵盯上了。
  • 蝴蝶效應,一場克裡米亞戰爭,是如何影響萬裡之外的中國的
    這種因果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例子,160多年前曾經爆發了一場足以改變世界形勢的戰爭,那就是克裡米亞戰爭。這場戰爭主要在歐洲進行,中國並沒有參與,那它又是怎麼影響到萬裡之遙的中國呢?
  • 克裡米亞戰爭:從這段戰爭歷史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啟示
    例如克裡米亞戰爭,這一場俄羅斯眼中的「東方戰爭」為什麼開始,又怎麼會以俄方慘敗而結束,更重要的是,這一場沙俄和歐洲的戰爭,最後倒黴的為什麼是我們? 克裡米亞深入黑海,一向有著「黑海鑰匙」的稱號,而且沙俄往南只有黑海一個出口,就如同河西走廊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一樣,只有保住了黑海,沙俄才能暢通無阻地通過黑海進入地中海、走向世界
  • 克裡米亞戰爭:一場海戰如何催生了現代天氣預報
    你知道嗎,現代天氣預報的產生,與一場戰爭有關。這場戰爭,叫克裡米亞戰爭。克裡米亞戰爭發生於1853年7月——1855年12月,持續了兩年多時間。作戰的雙方,一是俄國,一是英國、法國、撒丁王國、奧斯曼帝國,目的是為了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所有權。雙方參戰的總兵力超過了200萬。
  • 撒丁王國是如何統一義大利的?
    那麼這個小王國是如何實現義大利的統一大業的呢?它的站隊技能又是如何生成的呢?1.維也納會議前後的義大利義大利同法蘭西與德意志,是公元9世紀組成法蘭克王國的三大政治實體,而義大利就是當時法蘭克王國統治亞平寧半島的區域。但是直到19世紀前,亞平寧半島上都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義大利國家,「義大利」只是一個地理概念。
  • 克裡米亞半島:穿梭在文明碰撞的十字路口
    在希臘語中它意為半島,道出了此地位於半島西南、伸向黑海的地理位置。公元前5世紀,來自赫拉克裡亞-潘提卡的移民建立了這個古希臘殖民地。作為黑海北岸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克森尼索的歷史寫滿了戰火與硝煙。歷經了古希臘時代、羅馬人駐軍時代、拜佔庭的統治、韃靼人的侵襲,以及數不清的戰爭後,如今的古城內,已是一片斷壁殘垣。
  • 當年沙俄要是打贏克裡米亞戰爭結局會如何?會遷都君士坦丁堡嗎?
    1853年的克裡米亞戰爭究竟是緣何而起?為什麼英法會扯入其中並幫助奧斯曼土耳其打沙俄呢?其實,說到底就是歐洲列強為爭奪奄奄一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塊肥肉而引起的利益糾紛。而法國更是揣著自己盤算,因為在拿破崙戰爭失敗後,英、俄、奧、普建立了針對法國的「四國同盟」,法國在歐洲事務的話語權經常受到該同盟制約。所以法國人一直琢磨怎樣破了這個困局,瓦解這個同盟。而促成英俄開戰就會自然搞垮「四國同盟」,這樣一來,法國巴不得克裡米亞戰爭快點打響。
  • 克裡米亞戰爭:明明主角是俄國和土耳其,為何中國受傷最嚴重?
    克裡米亞戰爭的歷史意義非同小可,它是繼拿破崙戰爭之後最大的一場國際戰役,大半個歐洲都被卷進了這場發生於克裡米亞半島的混戰當中。而且因為戰況膠著,戰事慘烈,水雷火炮等武器被迫發展迅速,針對傷亡人員的救護也在女護士南丁格爾的燈火中逐漸興起。
  • 烏克蘭也有磚家:只要炸毀克裡米亞大橋,一天半就能消滅黑海艦隊
    實際上,在俄羅斯佔領克裡米亞之前,駐紮在這裡的黑海艦隊力量就已十分強大,即便是在俄烏兩國關係還相對和睦的時代,烏克蘭方面也對俄羅斯海軍河海艦隊十分忌憚,這從近年來爆出的間諜案可以看出來:俄羅斯情報部門對烏克蘭進行的滲透更為系統化,而烏克蘭情報部門則將更多精力放在了黑海艦隊身上,不過根據公開報導看
  • 吞併克裡米亞事件中,俄羅斯的得失如何?
    經歷了多年殊死搏殺,1783年,俄羅斯帝國將克裡米亞半島納入自己的懷中。 為了克裡米亞半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沙俄帝國血戰百年,著名的克裡米亞戰爭使沙俄血流成河。
  • 為什麼俄羅斯不惜一切代價,不怕發動戰爭,也要吞併克裡米亞
    為什麼俄羅斯不惜一切代價,不怕發動戰爭,也要吞併克裡米亞克裡米亞屬於蘇聯,哪怕在蘇聯成立之前都屬於俄羅斯管轄也,應該不會有人反對這個邏輯吧,克裡米亞在蘇聯時期被領導層強行從俄羅斯劃給烏克蘭,但是這違背了蘇聯的憲法。
  • 阻止俄羅斯把黑海變為「裏海」,美國不自己動手而選擇讓北約先上
    黑海歷來是俄羅斯和西方爭奪的戰略要地,而在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之後,西方越發重視黑海的戰略地位,想盡一切辦法阻止俄羅斯將其變為下一個裏海。就在近日,美國蘭德智庫發布了在黑海地區遏制俄羅斯的《俄羅斯、北約和黑海安全戰略》報告,報告建議北約應在黑海增加存在感,以此來阻止俄羅斯進一步在黑海地區擴大影響力。
  • 縱橫捭闔,善用人心,原本分裂的義大利是如何完成統一的
    義大利作為曾經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歷史的列車中也曾向羅馬一樣國內充斥著分裂割據,但是好在在歷史的進程中義大利打退了外部勢力的強勢介入完成了國家統一,那麼義大利的統一過程是否向德意志那樣充滿陰謀算計和戰爭呢?
  • 義大利統一的寶劍
    二,投身統一加裡波第在地中海和黑海航行,曾與海盜作戰,使他養成了堅強的性格。1833年他在黑海的塔甘羅格港遇到了青年義大利黨的成員喬萬尼·巴蒂斯塔·庫內奧,該黨統一義大利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他。加裡波第加入青年義大利黨,決心為統一義大利奮鬥到底。
  • 克裡米亞半島
    克裡米亞半島,又稱」克裡木半島「,位於位於歐洲東部、黑海北岸的半島。半島上的塞瓦斯託波爾為俄羅斯最佳港灣之一,為俄羅斯黑海艦隊基地。克裡米亞半島是由克裡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託波爾直轄市組合而成。主要城市 有辛菲羅波爾、塞瓦斯託波爾、刻赤、葉夫帕託裡亞及雅爾達等。
  • 被譽為海軍英雄城市,克裡米亞的旅遊勝地,藏人文自然雙重美景
    可以說面積頗大的俄羅斯境內,藏著不少的是非之地,總會讓小馬想要去一探究竟。比如說小馬去年國慶期間去過的克裡米亞塞瓦斯託波爾就是其中一個極其是非的地方。為什麼說克裡米亞是一個是非之地呢?在歷史上奧斯曼,英國,法國,希臘,德國等勢力都紛紛佔領過這裡,現在這裡更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駐紮地。2014年克裡米亞共和國宣布和塞瓦斯託波爾一起從烏克蘭獨立,塞瓦斯託波爾以聯邦直轄市身份單方面加入俄羅斯,並且歸屬於克裡米亞聯邦管區,即便這一個決定並沒有被烏克蘭以及國際不少國家所承認,但旅行者想要來到克裡米亞的話,那麼你辦理一張俄羅斯籤證就可以到達。
  • 克裡米亞戰爭:明明主角是俄國與土耳其,為何中國卻受損最重?
    同理,近代史上,有一場跟中國完全沒有關係的戰爭,卻因為某些因素帶給中國巨大的創傷。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破之後,東羅馬帝國也宣告滅亡。此後在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帶領下,俄國國力達到巔峰狀態,便打著光復君士坦丁堡的名號,其實是為了爭奪高加索、巴爾幹、克裡米亞等地與土耳其展開了長達兩個半世紀的戰爭。
  • 吞併克裡米亞半島已經過去6年,俄羅斯究竟得失如何?
    對於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很多人認為俄羅斯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那麼,俄羅斯擬吞併克裡米亞,究竟得失如何? 葉卡捷琳娜統治時期,沙皇的戰略向南調整,實則就是看準了在黑海的出海口,這裡擁有常年的不凍港,沙皇若在這裡獲得出海口,沙皇就可以獲得一個永久性不凍港;為此沙皇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前後發生了5次戰爭,血戰百年,最終於1783年,俄羅斯終於將克裡米亞半島攬入自己的懷抱。
  • 克裡米亞紀行(四)
    塞瓦斯託波爾並不屬克裡米亞政府管轄,不管以前在烏克蘭,還是現在的俄羅斯,它都是直轄市,與克裡米亞半島上的其他城市相比,克裡米亞歷史上所有的戰爭都與它有關,最慘烈的戰事也是發生在這裡,南出黑海海峽就可直達地中海,戰略地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