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米亞戰爭:一場海戰如何催生了現代天氣預報

2020-12-18 勇哥讀史

從1980年開始,每天晚上7點32分,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都會面向全國觀眾準時播放天氣預報。如今,天氣預報作為一種公共服務,已經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司空見慣。

你知道嗎,現代天氣預報的產生,與一場戰爭有關。

這場戰爭,叫克裡米亞戰爭。

克裡米亞戰爭發生於1853年7月——1855年12月,持續了兩年多時間。作戰的雙方,一是俄國,一是英國、法國、撒丁王國、奧斯曼帝國,目的是為了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所有權。雙方參戰的總兵力超過了200萬。

雖然戰爭的結果是英法聯軍等戰勝了俄國軍隊,但在戰爭的過程中,俄國軍隊也取得了一些戰役級別的勝利。

比如,發生在1854年的黑海之戰。

當年11月14日,英法聯軍與俄國軍隊在黑海展開激戰。戰場的形勢對英法聯軍非常有利。英法聯軍的艦隊包圍了克裡米亞的塞瓦斯託波爾,陸戰隊預備在巴拉克拉瓦港登陸,圍殲俄國軍隊。可是,一場風力11——12級的風暴突然襲擊了英法聯軍的艦隊,最大風速超過30米/秒,海上頓時掀起萬丈狂瀾。

風暴讓英法聯軍的艦隊損失慘重,共有30餘艘艦船沉沒海底,其中還包括法國艦隊的旗艦「亨利四世」巡洋艦。

風暴過後,英法聯軍心有餘悸。法軍作戰部要求法國巴黎天文臺臺長勒維耶對這次風暴進行調查,搞清楚它的來龍去脈。

勒維耶是法國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曾經於1846年獨立完成了海王星位置的推算,發現了這顆太陽系的第八顆行星,並建議以海王星(Neptune)命名。勒維耶收到任務後,寫信給世界各國的天文、氣象工作者,向他們收集從11月12日——16日5天內當地的天氣情報。最終,勒維耶一共收到了250封回信。

勒維耶將這250封信中提供的天文資料,填寫在一份地圖上。經過認真分析、推理,勒維耶發現黑海風暴看似突然,其實運行有一定規律:它來自遙遠的大西洋,自西向東運動,並橫掃了整個歐洲。在11月12日和13日,位於歐洲西部的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先後受到它的影響,發生了災害。

勒維耶搞清楚了讓英法聯軍艦隊損失慘重的風暴的來龍去脈,並沒有停止思考。他進一步提出自己的構想:如果在歐洲大西洋沿岸一帶建設氣象站,收集天文資料,用電報把這些天文資料集中在一起,在地圖上進行分析,不久可以預測出風暴的未來走向嗎?

1855年3月19日,勒維耶來到法國科學院作報告,提出了組織氣象站網的建議。法國政府接受了勒維耶的建議。1856年,法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氣象站網,實現了天氣預報,為公眾提供風暴警報服務——法國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公眾提供氣象服務的國家。

法國的天氣預報問世後,在世界各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人們很快意識到,天氣預報不僅僅可以用於行軍作戰,還能用於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於是,世界各國紛紛修建氣象站。到19世紀末,全世界有21個國家成立了專門的氣象機構。就連向來以保守著稱的清朝,也在1906年建立了氣象機構,比歐洲各國晚不了幾年。

其實,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國就有了進行天氣預報的紀錄,只不過,一直處於「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的天氣諺語階段,並沒有發展成為現代天氣預報。

相關焦點

  • 克裡米亞戰爭:一場海戰催生現代天氣預報
    資料圖:"草船借箭"中的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作為一門科學,是在近代才有的事。經由一場海戰,催生了現代意義上的天氣預報。  克裡米亞戰爭催生現代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作為一門科學,是在近代才有的事。如今,中國人在電視機前看天氣預報,西伯利亞是一個經常提到的地方。那裡是寒流的發源地,一路過來,甚至可以在中國的廣東形成降雨。  而俄羅斯也因其大面積均為寒冷地區,在戰爭中多次獲利。
  • 蝴蝶效應,一場克裡米亞戰爭,是如何影響萬裡之外的中國的
    這種因果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例子,160多年前曾經爆發了一場足以改變世界形勢的戰爭,那就是克裡米亞戰爭。這場戰爭主要在歐洲進行,中國並沒有參與,那它又是怎麼影響到萬裡之遙的中國呢?
  • 克裡米亞戰爭:從這段戰爭歷史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啟示
    例如克裡米亞戰爭,這一場俄羅斯眼中的「東方戰爭」為什麼開始,又怎麼會以俄方慘敗而結束,更重要的是,這一場沙俄和歐洲的戰爭,最後倒黴的為什麼是我們? 英國和法國為了保持並擴大自己在地中海和「東方」地區的勢力範圍,以「正義之名」參與了這次戰爭,實際上,這一次是沙俄與包括英、法、土、撒丁王國等同盟國在內,爭奪近東統治權的一場戰爭。
  • 克裡米亞戰爭本是列強之間的利益爭奪,為什麼倒黴的卻是中國?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誰都不曾想到,遠在歐洲的一場克裡米亞戰爭,讓清朝這塊肥肉被歐洲憲兵盯上了。 趁火打劫向來是他們的拿手好戲,雪上加霜是列強的愛好,也正是因為如此,克裡米亞戰爭本是列強之間的利益爭奪,為什麼倒黴的卻是中國?
  • 克裡米亞戰爭——一場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戰爭
    1、歐洲的遺留問題——如何處理奧斯曼土耳其?五大強國幾乎瓜分了歐洲,可是還有一個地方卻並非歐洲人的勢力範圍,這就是歐洲的東南部——巴爾幹半島,因為那裡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所以,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矛盾,無論從地緣來說,還是從宗教來看都是不可調和的,兩國的戰爭從公元1676年便已開始。本文所寫的克裡米亞戰爭便是第九次俄土戰爭,那麼戰爭為什麼發生是克裡米亞呢?或者說俄國人為何如此鍾情於克裡米亞呢?
  • 外國版孔明借東風:「霸王行動」一場天氣預報的豪賭
    此計策能夠完美地執行,天氣因素東風是關鍵。小說作者利益層層推進的手法,虛構了諸葛亮借東風的神秘性,烘託出古代戰爭天氣的關鍵作用。在近代戰爭,代號為「霸王行動」的諾曼第登陸,同樣是經過精心策劃,在最後一刻利用了準確的天氣預報,最後登陸成功,改變了二次大戰結局的一場豪賭。那麼天氣預報如何幫助盟軍贏得勝利呢?
  • 薩拉米斯海戰:一場足以「拯救西方文明」的戰爭,讓希臘人振奮
    第一、「拯救西方文明」的薩拉米斯海戰薩拉米斯海戰是希波戰爭中的序曲,作為古波斯帝國和古希臘之間,一場以波斯擴張版圖而入侵希臘的非正義戰爭,大約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這場戰爭最終以希臘獲勝為終結,希臘「城邦國家」制度得以倖存,而曾經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國,卻因此次海戰而一蹶不振。如果分析古代歐洲戰爭史,就一定繞不開希波戰爭和薩拉米斯海戰。因為這場戰爭不僅體現出了,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對抗和融合,同時也彰顯出了當時西方世界中,以強欺弱、弱肉強食的史實。
  • 日德蘭海戰:一場雙方都認為自己贏了的戰爭,改變了海戰的戰術史
    1916年5月31日,英德兩國海軍艦隊主力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的海域上展開了一場僅維持兩天的巔峰對決,這就是日德蘭海戰。日德蘭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也是整個一戰中,交戰雙方一一次使用主力艦隊進行的決戰。
  • 全國氣象臺長會議聚焦現代天氣預報技術發展
    會議聚焦現代天氣預報技術體系未來發展,圍繞短時臨近預報和災害性天氣預報業務技術、省級天氣預報業務發展思路和著力點、以及新形勢下預報員的作用等議題進行了研討。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出席會議。  矯梅燕表示,要充分認識天氣預報業務面臨的形勢和挑戰。
  • 遠在黑海之濱的克裡米亞戰爭,如何影響義大利的統一進程
    但這種看似無解的困局卻因千裡之外的一場國際戰爭而打開了局面,這場戰爭就是英、法、土與沙俄之間的克裡米亞戰爭,它為義大利的統一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外部環境機遇。小邦林立的義大利機遇:撒丁王國參加克裡米亞戰爭1853年,為爭奪多瑙河下遊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公國的控制權,土耳其與沙皇俄國之間爆發了戰爭。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前段時間總是降雨天氣,陽光少見,這幾天終於天氣晴朗。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小據帶你了解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吧~古人如何預測天氣01在我國古代,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農業生產的記載。
  • 19世紀中期的克裡米亞戰爭中,沙俄究竟怎麼做才能避免兵敗命運?
    1853年至1856年,沙俄與英國、法國為爭奪對當時衰落的奧斯曼帝國的主導權,而爆發了一場戰爭,因其最重要關鍵的戰役在克裡米亞半島上爆發,因此被稱為「克裡米亞戰爭」。
  • 在衝突中創作:從克裡米亞戰爭到今天的英國士兵油畫藝術
    油畫《克裡米亞戰爭》英國康普頓弗尼美術館曾經策劃了一個展覽,主題叫「衝突中的創作:從克裡米亞戰爭到今天的英國士兵藝術」。下面這三幅油畫創作於克裡米亞戰爭時期,突出了展覽的一些關鍵主題。沃克在醫院裡有一名戰友的妻子教會了他如何使用針線拼接圖案,他正在做針線活打發時間。在沃克康復期間,維多利亞女王看望了他,她買下了他的一幅拼貼工藝品。
  • 現代數值天氣預報之父
    在氣象學領域,從20世紀初皮葉克尼斯用流體動力學方程統一描述大氣運動,到20世紀中期計算機成功應用於數值天氣預報,都是氣象學與數學、氣象學家和數學家緊密合作得到的。這些成果是在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突破性進展。本文給讀者介紹美籍匈牙利數學和氣象學家馮·諾依曼。  1946年8月29-30日,在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的高級研究院,召開了一次對現代氣象學發展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會議。
  • 克裡米亞戰爭:明明主角是俄國和土耳其,為何中國受傷最嚴重?
    克裡米亞戰爭的歷史意義非同小可,它是繼拿破崙戰爭之後最大的一場國際戰役,大半個歐洲都被卷進了這場發生於克裡米亞半島的混戰當中。而且因為戰況膠著,戰事慘烈,水雷火炮等武器被迫發展迅速,針對傷亡人員的救護也在女護士南丁格爾的燈火中逐漸興起。
  • 克裡米亞戰爭:明明主角是俄國與土耳其,為何中國卻受損最重?
    引言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說過:「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同理,近代史上,有一場跟中國完全沒有關係的戰爭,卻因為某些因素帶給中國巨大的創傷。
  • 現代科技依賴空間基礎設施 太空也需「天氣預報」
    越是發達的國家越易受到空間天氣災害的重創太陽劇烈擾動所產生的太陽風暴通過行星際空間,一旦衝擊地球便會造成一系列空間災害性事件,對航天航空、通訊、導航、人體健康等帶來嚴重威脅。王赤在講座中提到,根據美國的統計分析,40%的太空飛行器故障與空間天氣變化相關。
  • 當年沙俄要是打贏克裡米亞戰爭結局會如何?會遷都君士坦丁堡嗎?
    1853年的克裡米亞戰爭究竟是緣何而起?為什麼英法會扯入其中並幫助奧斯曼土耳其打沙俄呢?其實,說到底就是歐洲列強為爭奪奄奄一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塊肥肉而引起的利益糾紛。而法國更是揣著自己盤算,因為在拿破崙戰爭失敗後,英、俄、奧、普建立了針對法國的「四國同盟」,法國在歐洲事務的話語權經常受到該同盟制約。所以法國人一直琢磨怎樣破了這個困局,瓦解這個同盟。而促成英俄開戰就會自然搞垮「四國同盟」,這樣一來,法國巴不得克裡米亞戰爭快點打響。
  • 第一張天氣圖長什麼樣?
    天氣預報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那麼,世界上第一張天氣圖是怎麼出現的,又長什麼樣呢?實際上,準確預測天氣不是易事。天氣會受到氣團、地形、水域狀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另外,一些隨機的因素變化也會引起天氣變化。因此,天氣預報是一個歷史性難題。
  • 克裡米亞戰爭:明明主角是俄國與土耳其,為啥中國卻是最慘受害者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但是在中國近代史上,卻發生了一件怪事:俄國和土耳其打了一仗,中國卻丟了領土,這樣荒謬的事情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 克裡米亞之戰 俄國和土耳其不對付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了,自從1453東羅馬帝國被土耳其人消滅之後,兩國就一直對巴爾幹、高加索、克裡米亞這些地區爭奪不下,一直打了整整兩個半世紀,也就是二百五十年還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