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典園林是建築、山池、園藝、繪畫、雕刻以至詩文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在我國現存的古典園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築藝術瑰寶,它是特定時期人們審美要求的體現,這一審美情趣也必然繼續影響著我國園林建築藝術的發展。本文從我國古典園林建築發展、立意和布局三個方面,分析了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築藝術的影響。
建築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是一部凝固的史詩。她積澱著人類的歷史,尤其是文化史,體現了各國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獨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典園林是一種由文人、畫家、造園匠師們創造出來的自然山水式園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國造園藝術的基本特徵。在中國園林裡,不規則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觀構圖的主體,而形式各異的各類建築卻為觀賞和營造文化品味而設,植物配合著山水自由布置,道路迴環曲折,達到一種自然環境、審美情趣與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遊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調的園林藝術空間。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能夠以其獨特的風格著稱於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於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傳統美學思想。
一、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築發展的影響
建築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藝術瑰寶,但它同時也是社會政治的集中反映。儒家傳統思想對封建時代的園林建築立意產生了深遠影響。園林建築的物質外殼如亭、堂、館、軒、齋等,更多的是充當一種在文化禮儀及習俗上與「天地」及「先祖」溝通交流的物質媒體。而臺的雛形是「靈臺」,主要功用是祭奠天地祖宗。園林中的宮殿,以「巨麗」為特點,講求儒家「天人合一」所倡導的「順天理,合天意」的禮制,強調中軸線意識及「天定」的尊卑等級秩序,反映的是惟我獨尊的文化心理,適應了統治萬民的政治需要。
從我國園林建築的發展來看,早期的園林建於自然中,充滿了求仙的神秘氣氛。漢代後期造園逐步消失神秘氣氛以大自然為師法對象。兩晉南北朝是中國園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時期。文人士大夫為逃脫政治動亂,加上受到佛教、道家思想的影響,大都崇尚玄談,寄情山水,他們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脫、找寄託,自然山水成了他們居住、休息、遊玩,觀賞的現實生活中親切依存的體形環境,謳歌自然景物和詩文山水畫開始出現。但是,人又不可能實現其遊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於是就在家庭園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實現其山林簡樸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獲得神遊宇宙的樂趣;既可以之寄託神仙境界,又可視其為超越塵俗清心養慮之所,私家園林應運而興。唐宋時期文人墨客紛紛加入造園的行列,他們在設計中以詩畫情趣入園,因畫意而成景,園林與詩、畫的結合更為緊密、精練,概括地再現了自然,並把自然美與建築美相融合創造了一系列詩情畫意的園林景觀,園林建築獲得了成熟發展。
二、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築立意的影響
中國古典園林要在有限的地域內創造無窮的意境,顯然不能照搬自然山水,而必須通過造園家對自然的理解,並加上主觀創造才能達到目的,在造園活動時主要靠園林空間的創造來得以實現。
莊子在《逍遙遊》中把萬物生存的道落實到精神上,強調人要追求精神上的完全解放,並提出以「心齋」、「坐忘」來作為體驗道的手段,這種功夫必須以「無欲、無知、無己」的修養而得虛靜之心,並對事物作純知覺的直感活動,同時以通天地之情的共感而求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莊子這一思想表現在造園上,就是不能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對大自然進行深人的觀察和了解,並從中提煉出最高,最富感染力的藝術形象,用寫意的方法創造出寄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正是最好的概括;莊子的「遊心」思想對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創造影響極大,莊子認為要「以天地之心為心」,方可「欺契造化,與道同機」,才能不受現實的拘束,在切實認識客觀事物後,經過主觀的美的感情,選擇繽冶,構成美的意象,從而「由無得一,由一得多,由多歸於一」。在造園家看來,外在景物只不過是生情的媒介,而特別注意到景物的象徵性和處理的含蓄性。因唯有象徵性,物體以有限的形象而求無窮無盡的意義。唯其含蓄性,人的想像才能得以自由馳騁而獲不盡的氣韻。這時景物已不再是純粹的線條,色彩,質感等的組合,而是在傳統體驗下給予人們以心理的暗示,造園時多以象徵的手法,不論景物的名稱、形狀或布置均別有深意,以擴大人們的藝術聯想力。於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有「一池水可為汪洋千項。一堆石乃表祟山九初」之說,從而以少勝多,產生無窮無盡的意境.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詩詞匾聯是達到啟示,象徵和意境的重要手法,早已與園林空間藝術融為一體。如網師園中的「月到風來亭」取唐代詩人韓愈「晚年將秋至,長風送月來」之句而得名,由於亭所建的位置最宜秋夜賞月,有「月到天心、風來水面」的情趣;而拙政園中的「與誰同坐軒」取宋代詩人蘇軾「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找」之句而得名,借與清風明月同坐表達封建士大夫的清高,從而以一簡單的扇面亭空間賦予了豐富的思想內容。(論文 Www.LunWenNet.Com)
三、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築布局的影響
從布局上來看,中國園林建築大多呈現出嚴格對稱的結構美和迂迴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兩種形式,這兩種建築布局風格分別我國傳統古典美學中儒家美學思想和道家美學思想的集中反映。
儒家講中庸之道,注重萬物的和諧,中正,均平,循環,建築的布局喜歡用軸線引導和左右對稱的方法求得整體的統一性。受儒家美學思想的影響,園林宮區的格局,包括結構、位序、配置皆必須依禮而制,皇家園林中的宮殿建築和私家園林中的住宅建築,以及寺廟園林建築在設計上多取方形或長方形,在南北縱軸線上安排主要建築,在東西橫軸線上安排次要建築,以圍牆和圍廊構成封閉式整體,展現嚴肅、方正,井井有條,這些是儒家的均衡對稱美學思想在園林建築中的反映。如皇家園林頤和園中的建築「涵遠堂」、「知春堂」、「澄爽齋」、「湛清軒」、「知春亭」等呈中軸線對稱;私家園林中的蘇州拙政園住宅部分位於山水園的南部,分成東西兩部分,呈前宅後園的格局,住宅坐北面南,縱深四進,有平行的二路軸線,主軸線由隔河的影壁、船埠、大門、二門、轎廳、大廳和正房組成,側路軸線安排了鴛鴦花籃廳、花廳、四面廳、樓廳、小庭園等,兩路軸線之間以狹長的「避弄」隔開並連通。
道家主張返樸歸真,無拘無束,任其自然,其建築無論在情趣上或構圖上都表現出曲折多變和自由活潑。受道家美學思想的影響,中國古典園林建築在布局時採取了本於自然、高於自然的基本原則,力圖使人工美與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園林建築多以輕巧活撥的造型,開敞流通的形式,與自然相諧調,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境地。園林建築山水園部分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則,返璞歸真,呈現出不規則、不對稱的布局。園林建築布局上高低錯落,如圓明園、頤和園和避暑山莊在造園的思路上巧用地形劃分景區,在每個景區布置不同意境、趣味的景點,並使用對景、借景、隔景、透景等傳統手法,形成各自的特色。環境空間構成上手法靈活多變,藏露曠奧、疏密得宜,曲徑通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瀟灑超脫,逸趣橫生。追求天趣是中國古典造園藝術的基本精神,把自然美與人工美高度結合起來,將藝術境界與現實的生活事例為一體,形成了一種把社會生活、自然環境、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可居、可遊、可觀的現實的物質空間。
責任編輯: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