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自然、融於自然,品味古代「天人合一」的園林美學文化

2020-12-13 老頭愛侃歷史

說起園林美學,那就不得不說一說古代中國的園林美學文化了。眾所周知,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其本身就擁有數不勝數的優秀歷史文化。其中,在建築史中就有一朵奇葩,它就是聞名於世的中國古代園林美學。作為我國乃至世界園林、建築史上的「瑰寶」,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散發的魅力深深的吸引著我們。今天就讓我們懷著「解密」者激動彭拜的心情一起走近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更深刻更近距離的了解一下它獨有的魅力所在吧!。

關於古典中國園林美學文化我們了解到它具有獨特的美學特徵:親近自然、融於自然與山水繪畫、詩詞等古代美術相互作用。在自然中貼近自然,同時又融入生活元素及其符合中國古代人們的生活習慣。那麼以下我們就分三大點分別說明古代園林美學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 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是它的代名詞——走近中國古典看建築看園林藝術。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中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漢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而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風格,使它在世界建築史上大放光彩並自成一派。其獨樹一幟的園林美學設計更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宗教、自然及詩歌繪畫藝術融匯滲透。各個園林的細微之處更是體現出設計者的巧思以及能工巧匠們的高超建造技術。古典園林美學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園林美學文化的由來源於生活,伴隨著古代人類文明的產生園林美學也就緊跟著應運而生。最開始「園林」只是古代的人們選擇自然用於生活的一種簡單方式,後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園林的概念在人們生活的不斷選擇下變得逐漸清晰,隨著狩獵文化的產生,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總的來說,中國古代園林蘊含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更折射出古人「天人合一」、「動靜皆宜」的人生觀。

二 揭開它神秘的「面紗」——細究古典園林美學文化的變化和發展。

(1)先秦至秦漢時期

古代園林美學文化的發展伴隨著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都存在明顯差異。在先秦至秦漢時期園林美學處於發展時期。主要的園林特徵是人民開始有了園林的概念。由於奴隸社會,社會等級分化嚴重,人們生活分工明確。閒暇之餘的達官貴人之間興起「狩獵」活動。在「狩獵」過程中,起初是到原始自然中進行「狩獵」。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囿」應運而生,「狩獵」活動由從原始自然中舉行開始向部落轉移。人們開始有意識的在聚居地選擇一個地方劃定部分區域用於狩獵,這就是最開始的「囿」。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到漢時期。園林美學有了新的變化和發展!園林由最開始時期的「囿」開始向「苑」發展。新的發展變化為今後的園林美學文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苑」的出現使園林美學在建築風格中初步具有了「園林」的特徵。

而在漢武帝時期,園林不再趨於自然而是逐漸專門化。帝王們紛紛開始建宮設苑,由「囿」改為「苑」的實質性變化更加肯定了建築中初步具有的「園林」特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有漢武帝的上林苑。上林苑中有眾多來自各國各地的奇花異草,鹿觀、虎圈觀裡的動物數不勝數。總的來說,上林苑可以算早期開始具有的一個比較完整的園林特徵的園林代表。但是唯一的不足之處就在於,由於當時中國園林還處於發展階段並沒有一定的規劃設計,所以這時候的上林苑由於狩獵文化影響,趣味性較為濃重。建築規劃也更趨自然,帶有不受拘束的特點。

(2)唐宋時期。

由漢過度到唐宋時期時,中國的園林美學進入了形成時期。這個時期的「苑」在建造中呈現出遊樂和觀賞的作用。在布局和設計中呈現出了更融洽的特點,同時也發揮了休憩和賞樂的功能。由於這時候的園林美學經歷了漢代的開端和隋朝統一中國的過度,所以園林美學在唐代出現了一個興盛的局面。

這時候的園林美學在形成時期開始注重美學與自然相結合。發展創新中強調人與自然相諧,追求人與自然相融合的意境、順應自然發展的美學思想。不露聲色的體現出自然之美和諧之美!這個時期在園林上的突出成就表現在:園林建造與文學、繪畫和詩詞相結合

其中,最具代表的要數宋徽宗的御花園「艮嶽」。構造融洽結構合理,整個建築中美學與建築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有山有水秀美娟麗、有錯石樹峰眼花繚亂的鮮花嫩草比比皆是、又有宮殿亭閣高錯相間……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唐宋時期中國古典園林美學中的代表作。但令人惋惜的是,如此一座古典驚豔的園林竟然在宋朝中後期國家動亂不安、戰火不斷地討伐中被毀於一旦!曇花一現地結束了這短暫且輝煌的一生。

(3)明清時期。

我國古代古典園林美學的發展在明清時期達到了全盛。這時候的古典園林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園林體系具有的風格特徵也基本形成。由於明清時期社會發展較為完善、社會性質與文化發展強盛,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頗高並且社會大環境較為安定,為園林美學文化的發展有很大幫助。其中,在這之前元代的發展促進了國內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園林建築中又添一層異彩。在明至清初這個園林美學輝煌發展的時期建築功能、特點又與之前的幾個時代有所不同。具體表現在功能全、形式多和更偏於藝術化上。

功能全:相比之前的休憩和供賞現在的園林建築更多的用在受賀、種花、禮佛、讀書、遊園、居住等娛樂上,各種供應應有盡有。如頤和園的蘇州街,就是典型。當時承包了帝王出行遊玩的全部活動。也正是由於此些原因,園林建築的建造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完善,以滿足統治者的需求。

形式上:更趨於多樣化。在發展中它既吸收了各個地區的地方特點和各個民族的民族風格,既有殿堂樓閣,又有幽尼佛寺;既有粉牆石垣,又有竹籬泥笆,各種模式靈活多變,建造中隨處點綴。最具代表的特色建築《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就是最生動的形式多樣化的縮影。

藝術化上:在園林建築中把景物的風格、布局,借用多種手法結合在一起。有移步借景,動靜結合等。各種建築形式風景景觀的結合融為一體,水木石植物的精心安排和建築物的排列使園林美學文化的藝術感越來越強。

在清朝中葉至清末園林鼎盛發展的後期時,在社會經濟十分繁榮、封建社會趨於解體外國列強入侵的社會大環境下。園林美學文化的發展一方面繼承了前期古典建築的輝煌成就,另一方面又暴露了園林繼承中的缺點。缺少了前期的積極和創新精神!

三 園林美學文化中畫龍點睛的特點。

(1)點睛之筆的裝飾性。

中國古代建築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繼承和吸收了雕塑和繪畫藝術,並把繪畫藝術活靈活現地運用在建築本身。古代的匠師們利用屋頂呈現出各式各樣的繪畫藝術,為建築本身又畫上了濃重的一筆增色添彩;

(2)襯託性建築的運用。

在古代園林建築中,就屬襯託性建築的運用最為普遍。它的作用是襯託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託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後世之後,隨著襯託性建築的不斷運用,襯託性建築開始不斷趨於普遍化,其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託性建築還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3)色彩的運用。

我們都知道,在建築和藝術上色彩有著極高的地位。可以說色彩造就了藝術並成全了建築,所以我們古代聰明的能工巧匠們就在建築中抓住了色彩。之後也在兼職藝術中形成了一直最敢於使用色彩和最善於使用色彩的特點。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本身具有不耐經久,容易破損的物理特性。所以,聰明絕頂的中國匠師們,在建築中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達到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的目的。這樣用色彩保護木材的辦法得到運用的同時,又增加了建築藝術的美觀感,從而實現建築群落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

四 對後世園林美學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古典園林美學文化的發展和變化對後世建築的影響也在不斷得深入化。在建築文化上,我們首先肯定了建築文化中中古典文化的存在。把古典文化作為新時代的一種新審美來繼承和發展,發展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中不斷的走向世界,走向國際化。古典園林美學文化作為我們中國在建築史上和園林美學史上獨樹一幟的瑰寶。是我們民族獨有的、特有的東西,我們在繼承和發展中要把它特有的幾千年的中華魅力傳播好、發揚好。

如今的社會正是因為我們民族的崛起、國家的強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認識和了解到了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他們被我們嘆為觀止的古典園林建築驚訝的目瞪口呆,深深地被具有中國古典特色的園林美學文化所吸引。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驕傲自豪的可以告訴全世界的人們這就是我們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

同樣的,受中國古典園林美學文化的影響。我們中國的建築極具特色,不管在哪兒都透著一股濃濃的中國風。儘管在今天,在建築上我們也在不斷的創新和發展。例如:把歐洲建築

融入中國古典建築中,在追求現代審美的同時也不忘對古典建築藝術的繼承和創新。要說古典園林美學建築文化對後世到底有多大影響呢?答案是它的影響在悄無聲息中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在園林、建築上我們都遵循著建築的布局追求立意與布局彰顯詩情畫意;空間上運用層次延伸,以小見大用特殊的手法彰顯建築特色;空間對比上柳岸花明更是當代園林建築的點睛之筆要說古典園林美學建築文化對現在中國的影響那麼你到江南水鄉、杭州蘇杭看看就知道了。

結語:

一個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強大關鍵就在於這個國家有沒有優秀的文化。對於中國來說我們優秀的文化真的太多了,只是需要我們去用去繼承和創新發展。就說我們的古典園林美學文化,它燦爛而又輝煌,經管經歷了幾千年的磨礪和改變也沒能使它被埋沒。這就是優秀文化的魅力,它吸引人的是本身和內在沉澱的優秀的東西。我們在看待園林美學文化時,不能把園林僅僅當做供觀賞的藝術,而是要更深刻的去認識和了解它。它是內容豐富的生活場所,其中的精神享受也屬於生活的情趣。

不一定逢屋必有園,但是作為園林它在類型上就是普遍地林與園結合,可見以園為半結合所有類型是中國古建築主要特徵之一。再從城市總體看,園林滲入所有建築類型,加上城內與近郊的自然山水,共同形成天人合一的城市結構。如此多如此優秀的古代園林美學文化你是不是也被深深的折服了呢!

相關焦點

  • 【適之】園林美學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關於古典中國園林美學文化我們了解到它具有獨特的美學特徵:親近自然、融於自然與山水繪畫、詩詞等古代美術相互作用。在自然中貼近自然,同時又融入生活元素及其符合中國古代人們的生活習慣。那麼以下我們就分三大點分別說明古代園林美學文化的魅力所在。
  •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從宏觀看,中西哲學的最大差別之一就在於對待天人關係的態度,其他一切差別都是由此衍化而來。西方哲學在天人關係上主張天人二分、主客對立,中國哲學在天人關係上則主張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天人貫通、天人合一。西方哲學重視「分」,中國哲學重視「生」。
  • 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
    作為世界排名第三的遺產大國,中國進入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大發現時代。三清山的地理大發現,就如19世紀以前,歐洲人根本不知道喜馬拉雅山,到這座世界最高的大山,最終令來自世界的朝聖者熱淚盈眶一樣。激蕩人心的申遺過程最終給三清山帶來了空前大發展的機遇,此時,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展現的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綠色生活方式。
  • 天人合一的問題:實質是人與自然統一的問題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之一就是在人與自然的關天人合一的題上,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西方文化則強調人要徵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中國文化的這種特色,通過「天人合一」的命題表述出來。中國古代思想家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起來,主張天人協調,天人合一。講究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以達到統一。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代文人園林的「天人合一」思想
    本文系作者看見過你這樣好看的人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天人合一」思想雖然包括很多複雜的內容,但在古代文人園林中「天」則指自然或自然界。文人園林建築的傳播思想是天人的和諧統一。文人園林系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擁有,它不同於帝王園林和家園林,士大夫知識分子視其為特殊的精神活動場所。比較確切地說,文人園林始於魏晉的自然山水園林。隋唐以後,山水畫理論影響到園林創作,到宋代及元明清時期,文人園林盛極一時。歷代文人園林的主要代表有東晉的陶淵明,他被視為文人園林的創始人。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 中國建築文化三大特色 「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
    所謂「天」,即是客體存在的宇宙、自然及其規律。所謂「人」,即是主體存在的社會、人生及其規律。在中國傳統文化觀看來,這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具有同構同源的特徵,有共同的規律性和哲理性。因此「天人合一」又有「天人同構」、「天人感應」等各種說法。用現代觀點來理解「天」這個客體和「人」這個主體,無論它們是多麼的不同,但在發展規律上是和諧一致的,在哲學的高度上是統一相通的。
  • 生態文明: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吸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中國古代生態智慧相結合的科學產物,指明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科學方向。
  • 天人合一:藝術精神的至高境界
    或許正是因為天人合一思想如此地根深蒂固,中國的山水詩、山水畫乃至於園林藝術才會如此發達。01何為天人合一?所謂「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學說——自然與人為是相通且不可分割的。英國著名東方藝術家勞倫斯·比尼恩就曾這樣稱讚中國古代藝術:「中國古代藝術是中國人所獨有的藝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所特有的宇宙觀念:大自然以及大自然中的萬物並不是被設想為與人生無關的,而是被看做生機勃勃的整體。」天人合一不僅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更成為了中國藝術的核心價值。
  • 早期齊白石藝術倫理思想的內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和諧
    以道家倫理思想為理論依據的中國畫,一直以來重視自然生態,從「天人合一」的思想出發關照山水畫。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山水畫,就是以以崇尚自然為基本精神,體現出畫家關注自然界中的獨特的人文精神,是一種自然倫理精神的體現。與當代所講的自然倫理思想有諸多的相通之處。「自然」這一概念,在齊白石藝術作品中,是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富有哲學內涵的範疇。入是自然之物,必須遵守自然法則。
  • 天人合一,與自然相融 東莞觀音山上太極養生遊正當時
    有沒有想像過,在一個青山綠水、清風習習的地方,與天地對話,感受天人合一,與自然相融?隨著渾厚深沉、清澈流暢的曲調聲起,楊式太極拳習練者同時起勢,在自然間,以太極為媒,拉開時雲巔太極天人合一的魅力之旅。林海之間,清音迴蕩,視野秀美的「八仙過海」旁,曲徑通幽的「仙人居」中,山巖之邊,有視野秀美之景,與太極拳的安靜自然
  • 與自然做朋友,天人合一
    我們中國講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個詞在中國哲學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個詞。我的解釋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大自然與人類要和諧共處,不要成為敵人。宋代大哲學家張載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話:「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 中國茶道理論思想和精神內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人草木茶禪文化茶,融天地人於一體,天下茶人是一家。茶有德,飲茶人有茶德。道家的學說,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 國學丨天人合一: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思想來源:道家 提出者:莊子 發展者:董仲舒 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表現: 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案例:中國古代建築、古典音樂、舞蹈藝術、茶道 天人合一的意義 意義: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學觀,你是如何理解的?不妨看一看!
    「自然」一直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範疇,「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精神,它探討的就是「天」與「人」的關係,亦或自然與人的關係,環境與文明的關係。它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類必須服從這一規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與人的協調與和諧。
  • 建設美麗中國 實現永續發展 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堅持人與...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吸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中國古代生態智慧相結合的科學產物,指明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科學方向。
  • 天人合一 AND 天人相分:中西方家具的本質差異
    中國與以西歐為代表的西方由於地理位置、民族性格以及大文化背景的不同,各自創造了不同特色的家具文化。這種家具文化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家本位」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以及「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自然觀。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代詩歌的影響有多深?古代建築風格也難逃桎梏
    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僅影響了古代的詩詞,對古代建築的影響也頗為深厚。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嗚呼待哉。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三句無不提現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萬物與人共息共存,將兩個獨立的事物融合在一起。古代有很多仕途失意的詩人擅長將自然與自身的存在巧妙結合,以達到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