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對古代詩歌的影響有多深?古代建築風格也難逃桎梏

2020-12-13 小鳳論人文

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僅影響了古代的詩詞,對古代建築的影響也頗為深厚。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嗚呼待哉。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這三句無不提現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萬物與人共息共存,將兩個獨立的事物融合在一起。古代有很多仕途失意的詩人擅長將自然與自身的存在巧妙結合,以達到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天人合一」強調人是在大自然中孕育的,人與自然有生命的共感,所以在人類的情感中既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自然的熱愛,古代田園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賦予自然風物,享受自然的美好,訴說自己追求的理想,感悟自然深刻的哲理。

天人合一古代建築的積極影響

在一種動態平衡的中和狀態中調節和指導者古代中國人的人生實踐和藝術創造,對中和之美的追求,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整體志向和藝術追求的整體風格。通過和諧的群體結構舒緩的空間結構,我國古代的城邑、宮闕、府第、佛寺、道觀、陵墓等建築的內容、形制與標準都是以「禮」這個國家的基本制度而制定出來的。清人任啟運便對此有深刻體會。

中和之美使中國古代的住房建築實際是封建等第觀念與象徵,寓意,優美及自然風格相結合 的綜合性產物。不僅民居如此,其他如宮殿, 廟壇,寺塔,園林等建築也無不具有這些方面 的特徵。例如當時流行的四合院建築,也帶有倫理特色,規定了什麼稱謂的人應該住哪裡。

中國古代建築群不 高但十分龐大,變化也非常豐富,而且,它們 能統一於一個整體中。

例如就單個的整體來說, 房脊造型,房瓦的顏色,房頂裝飾以及門,窗, 檻,梁,柱。

首先,它是儒,道觀念所形成的天地觀與 象徵性表現形式的完美結合.崇含蓄與隱喻,這一點與道家的"無為", "無言"及"空靈"正好一致。

於是,北京天壇 建築融合了儒,道兩家的審美思想,突出了象 徵性,將大量觀念以象徵方式表露於建築之 中。

中國建築相互滲透,融匯貫通,使整體更和諧,更天成。

例如多大的面積,多少植物分布布局,需要多大體量的建築。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

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弊端

它過分強調和諧,使整體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影響科學進步,思維方式過分強調整體聯繫與統一,缺乏必要分析和論證,不重視觀察和實踐。空想的理想主義使主觀易於脫離實際。

總結:天人合一的思想功大於過,每個人都應該汲取裡面優秀的部分,達到物與我合二為一的崇高境界。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代文人園林的「天人合一」思想
    本文系作者看見過你這樣好看的人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天人合一」思想雖然包括很多複雜的內容,但在古代文人園林中「天」則指自然或自然界。文人園林建築的傳播思想是天人的和諧統一。文人園林系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擁有,它不同於帝王園林和家園林,士大夫知識分子視其為特殊的精神活動場所。比較確切地說,文人園林始於魏晉的自然山水園林。隋唐以後,山水畫理論影響到園林創作,到宋代及元明清時期,文人園林盛極一時。歷代文人園林的主要代表有東晉的陶淵明,他被視為文人園林的創始人。
  • 古代歷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與觀念看來並不是偶然
    兩漢時期,氣候由暖轉寒:同時社會相對穩定、人口增加,對自然環境產生重要影響。思維方式上,受天人合一觀念的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認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體現: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動天意,由此兩者合為一體。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
  • 中國詩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讓「文氣」富有生命感!
    中國古代詩學民族特性的形成,與天人合一思想這一傳統文化之根的深遠影響密不可分。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思想,意蘊豐富、源遠流長,幾乎成為儒釋道各家學說普遍認同和主張的精神追求,構成中華文化超越時空、貫穿始終的基本內核,對我國社會文化走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文藝創作、審美追求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 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現代還有用嗎?
    而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意識, 早已預言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前景, 應成為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來源和起點, 傳統與現代的有機整合才是我們的最佳出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強調一種「天人合一」的生命整體觀, 人雖然是大宇宙中最重要的生命個體, 卻不是唯一的生命存在, 昆蟲草木鳥獸、日月星辰水土與人類有著共同的生命起源, 與人共存於一個自然。
  • 親近自然、融於自然,品味古代「天人合一」的園林美學文化
    而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風格,使它在世界建築史上大放光彩並自成一派。其獨樹一幟的園林美學設計更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宗教、自然及詩歌繪畫藝術融匯滲透。各個園林的細微之處更是體現出設計者的巧思以及能工巧匠們的高超建造技術。古典園林美學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 季羨林與吳良鏞是怎樣踐行「天人合一」思想的?
    (312頁)兩位大師對這個問題都作了回答,共同希望從中國古代智慧中汲取力量,中心是中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們二位不只是地理上的鄰居,更可貴的是思想上的鄰居,志同道合。他們看到,幾百年以來的工業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然而對地球無窮無盡的榨取造成空氣、水、土壤、海洋汙染、環境破壞、水土流失、怪病叢生,人類應該改弦更張,不要「徵服自然」,而要「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思想之源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最樸素的一種哲學思想,這種思想也不是中國獨有,但在中國這種思想運用到人類生產活動,社會交往中,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代代傳承,根深蒂固。道家心中的天人合一"絕聖棄智"道家認為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精神枷鎖,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 天人合一:藝術精神的至高境界
    或許正是因為天人合一思想如此地根深蒂固,中國的山水詩、山水畫乃至於園林藝術才會如此發達。01何為天人合一?所謂「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學說——自然與人為是相通且不可分割的。02「天人合一」是中國藝術的最高表現「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各種藝術形式中皆有體現,我們不妨以繪畫、建築和詩詞為例,更深刻地領會這一思想的藝術價值。
  • 天人合一:古代環境保護法的核心
    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有了關於生態環保方面的系統法律規定。宋時程朱理學的「天人合一」主張對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更具有重要貢獻。發掘中國古代有關生態環保方面的法律規定,探討各階段環保思想源流,對於我們今天的環保工作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以往的認知論片面地認為: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主客二分的模式,人是主體,自然界是客體。
  • 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一些特點
    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尤其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古代建築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特點,作為世界三大建築體系之一,它與西方建築藝術和伊斯蘭建築藝術並列,自豪地立足於世界建築文化之林。
  • 古代就已了解到自然災害與人類密不可分,天人合一的觀念就此誕生
    研究表明,「兩宋前後四百八十七年,遭受各種災害總計八百七十四次」,「兩宋災害頻度之密,蓋與唐代相若;而其強度與廣度則更有過之」;「元代享樣一百六十三年,而受災總共竟達五百十三次。其頻度之多,殊屬可驚」,「元代之災況,較其前之任何朝代,皆嚴重多矣」。氣候轉寒和自然災害頻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少數民族由畜牧區向農耕區的遷徙,對各項社會生產都帶來了重大影響。
  •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原來是這樣!
    中國古代教育家在探討天人關係時主要採用一種「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 認為天人同源, 天人同德, 天與人是整個宇宙中的和諧共同體。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體現在他對天的看法上, 他已經超越了先前社會對天的崇拜和敬畏, 把天看成是具有自然界必然性的意味, 「天」即天道。孔子說:「知者樂山, 仁者樂水。」 (《論語·雍也》) 倡導「知天」, 「知天命」, 認為天道和人事, 人性和自然具有統一性, 把天道作為人事的原則。而孟子進一步提出「性天同一說」, 把天和人的心性聯繫起來。
  •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奇門遁甲也好,其它預測術也好,都是以人為本的,失去這基本原則,術數將變的毫無意義。
  • 「天人合一」看香港
    離開了人,又從何處來證明有天。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一切人文演進都順從天道來。違背了天命,即無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為一,這一觀念,中國古人早有認識。我以為「天人合一」觀,是中國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貢獻的一種主張。
  • 天人合一 AND 天人相分:中西方家具的本質差異
    中國古典家具陳設藝術體現了「家本位」思想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家」成 為維繫宗族的具體組織形式,民間小家擴大就是國家這個大家庭。在這種家族中,三綱五常的人倫道德思想起著鞏固家長制度的作用,古代社會存在嚴格的君臣之禮、父子之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對儒學倫理道德的遵循即是個體人生價值的追求。
  • 古代祥瑞的顯現,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何為天人合一
    這可以算作古代天人感應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同時討論關於天人感應,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這些問題主要涉及到道家和儒家的兩方面,天人合一偏於道家,天人感應偏於儒家。但通過古代這兩個文化認識,或許能更好的闡述古代傳統文化基礎。
  • 浙江省「最具」儒家古韻古鎮,八卦水系彰顯,天人合一哲學思想
    提起「水之鄉」,人們自然會想到它是世界的代名詞,特別是江蘇地區,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歷史悠久,是江南的代表性河流,江南的每個古水鄉都有它的特色,他們的建築結構都很好地顯示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有些江南水鄉古鎮富聲鼎鼎,建築足球也處處顯示富貴,事實上有一種浙江的景色,其景色不亞於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