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8月23日電 題:大館的一百面:打開中環「記憶的盒子」
新華社記者 閔捷 朱宇軒 洪雪華
香港荷里活道10號,一座西式遊廊和中式瓦頂相得益彰的庭院式建築——大館坐落在這裡。大館經過10年活化後開放,已成為香港最龐大的歷史建築群和港島新地標。
大館涵蓋香港三大法定古蹟——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
1841年,香港首座裁判法庭和監獄落成,後隨著警隊成立、囚舍增加以及各種功能完善,到1860年後,這座帶有監獄的法庭逐漸擴張成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建築群。
2006年結役,2018年重新開館,保育後的大館從一個禁閉森嚴的機構,轉變為對公眾開放的公共空間,這裡有16幢歷史建築、藝術館和咖啡廳。
大館地處中環,印刻著中環社區的DNA。「90後」插畫師黃詠珊在大館內舉辦主題為「大館一百面」的展覽,描繪100位中環老街坊的大館故事,為讀者打開大館的記憶盒子。
黃詠珊的畫筆下,中環是香港最繁華的地區,各行各業百花齊放。茶餐廳、大排檔、肉鋪、中藥店……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下,各類店鋪鱗次櫛比,與大館比鄰而居。
「早上8點,從我家窗口向大館望去,可以看見垃圾車停在域多利監獄的藍閘,光腳的囚犯魚貫而出倒垃圾。」住在大館旁堅道的沈錦獻回憶他兒時憑窗所見的大館日常。
兒時在瑞香酒家工作的鐘耀昌經常送外賣到大館,旁人無法在大館內隨意走動,他卻通行無阻。「我爸都戲謔我是『外交部長』呢!」鍾耀昌笑言。
龍記飯店老闆李金忠開鋪三十餘年,以前常給大館送燒豬。「大館是我們的老主顧,每逢有警員升值加薪、拜關帝,我們就有的忙啦。燒豬是必點的,甚至有一次我們送了十隻燒豬,我還被允許留下來幫忙切燒豬咧!」李老闆回憶和大館做生意的點點滴滴。
在中環街坊口中,大館警員不似港劇裡「阿Sir」般威風凜凜,反而親切隨和如隔壁阿叔。上班前,警員在蓮香樓飲早茶,午休來到九記牛腩店點一碗招牌清湯牛腩面;接到古董字畫失竊案,警察會請神州舊書店老闆幫忙留個心眼;每當警服又出了新款式,阮氏洋服店的老闆就開始忙活起來;奧林比亞接臣咖啡老闆也會熱心「借」店鋪給便衣警察執行公務……
「大館充滿人的故事,每個走進這裡的人都會成為大館歷史的一部分。」黃詠珊說道。
一百多年來,成千上萬的警員曾駐守大館,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香港本土警員,威海衛警察,還有來自英國、印度等不同國家的警員。警察的工作需要出生入死,不管是講廣東話、上海話、山東話、潮州話還是英語,警員親密無間。
「我們好似兄弟、師生,從我擔任警員開始,我的上級就一手一腳指導我,他就是我命中的貴人。」前中區警署警長鍾瑞昌提起在衝鋒隊時的上級,至今仍滿懷感激。
「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大館,我從未想到這份工作我做到退休,做了一輩子。」前中央裁判司署司法書記盧德輝感慨道。許多人同盧德輝一樣,在他們的一生中,大館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曾經的大館是集法治、審訊和懲教於一身的「一站式」網絡。隨著紫荊花開在警徽上,大館也變身為一個文化藝術基地,致力於為香港市民帶來歷史文物展覽,培養公眾的藝術體驗,加深其對香港歷史的了解。
域多利監獄高牆上的帶刺鐵絲網,營房大樓上加建的第四層,放射型囚室……這些建築都得以保留,並被布置成歷史故事空間。著名詩人戴望舒在日軍佔領香港期間被囚禁在域多利監獄,並於獄中寫下《獄中題壁》,遊客可穿越時空,在域多利監獄牆上投影看見題詩,感受戴望舒的無畏。
圖文、漫畫、影音……在「大館一百面」等藝術展覽上,遊客們行走在紅磚遊廊裡,感受著中環的百面店鋪,體味著街坊的百面人生。大館內還新開了藝術館和咖啡廳,遊客閒適地倚在木椅上,欣賞藝術家和藝術團帶來的畫作手工和歌劇表演。
「當年大館附近商鋪的老闆和退休警員會特地過來參展,在這些插畫中,他們總能發現熟悉的人和事。」黃詠珊說。
大館庭院內立著一棵樹齡60年的芒果樹,亭亭如蓋,果葉翠綠。又到一年盛夏時節,空氣裡漂浮著芒果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