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四川只剩9萬人口,張獻忠和清兵誰是元兇

2020-12-16 騰訊網

四川,古稱天府之國。在南方各省中,四川具有很多其他省份不具備的優勢,氣候溫暖溼潤,河流縱橫,土壤肥沃,農業生產、絲綢紡織業、茶葉種植都非常發達。四川周邊群山環繞,易守難攻,遠離中原,較少受到戰亂騷擾破壞,自古以來一直是人煙稠密、經濟繁盛之地。南宋中後期,四川人口率先突破一千萬,在全國各地區中首屈一指。

然而幾經時代變遷,到了明末清初,這種局面有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大逆轉,四川人口急劇減少。康熙二十四年,四川巡撫張德地上奏康熙,經戶籍調查,四川全省只剩9萬人口,尚不及內地一個小縣城的人多。四川境內城鎮為墟,良田拋荒,很多地方成了草莽荊榛、野獸縱橫的史前世界。

為了應對這種局面,清朝被迫進行了一次著名的人口大遷徙:「湖廣填四川」,從湖北、湖南、福建、廣西、廣東等地大批量向四川移民,以充實恢復四川人口。這次移民行動前後歷經百餘年,數百萬人口遷入四川,一直持續到道光年間,四川人口規模才漸次恢復,但絕大多數都是外地人,「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四川原住民十不存一。

明末清初的四川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正如《四川通志》所說,「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戰亂屠戮是引發這次人口銳減事件的最重要因素。那麼問題來了,明末清初時期,農民軍張獻忠和清朝軍隊,都曾長期佔據四川,誰才是導致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張獻忠和清軍誰才該背這個黑鍋?

關於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很大爭議。有一種意見認為,張獻忠曾在四川進行了長達數年的大規模屠戮,應該為此次事件負責。明末清初的很多史料,如《蜀警錄》、《蜀中廣記》、《蜀碧》、《蜀龜鑑》等,都對張獻忠屠戮川人進行了連篇累牘的記述,可謂眾口一詞。

另一種看法認為,導致四川人口銳減的原因,是因為清軍為了鎮壓四川境內的反清運動,進行了長期的殺戮和滅絕人性的燒殺劫掠,釀成了這場悲劇。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張獻忠和李自成一樣都是偉大的農民英雄,《蜀警錄》《蜀碧》等史料,都是地主知識分子出於對農民英雄張獻忠的痛恨,而編造出來的不實之詞。雙方意見不一,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客觀地說,張獻忠是導致人口銳減的元兇首惡,清軍則是幫兇。史料記載顯示,從崇禎十三年(1640年)張獻忠第一次入川,到順治三年(1646年)年底,四川一直是張獻忠最要的活動區和後方基地。從1644年開始,張獻忠大軍更是盤踞四川長達近三年。

不僅張獻忠佔據四川時間最久,而且也完全具備屠戮川人的動機。明朝末年,西北中原各地天災人禍,饑荒連年,大批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而四川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優勢,依舊是一方樂土,百姓照常安居樂業,並未發生一起農民起義。

因此張獻忠入川後,並未像在其他地區一樣振臂一呼、應者雲集,恰恰相反,四川百姓對於打擾他們安寧生活的張獻忠極端仇視,視之為強盜賊寇,張獻忠無論徵集糧草還是徵調民夫士兵,都極為困難,不得不施展燒殺劫掠的老本行強取豪奪。如此一來,激起了生性頑強的四川人的強烈反抗。他們要麼自發組織鄉勇民團,要麼參加明朝官軍,用各種方式反抗張獻忠。

《明末農民戰爭史》記載,「川人性戇直,特明順逆,不肯被不義之名,故其所置郡縣賊吏,特以兵威迫脅,民勉聽從。兵才他適,則群起而殺之。成都百裡外,耰鋤白梃,皆與賊為難」。張獻忠本想在四川割據稱霸,但四川人的激烈反抗讓他片刻不得安枕,號令不出成都百裡外,設置在各地的官吏屢屢被川人殺死,因此對四川人也極為惱恨,稱之為「蜀獠」,便採用更加兇暴的殺戮手段對付川人。

相比之下,清軍遲至1646年十一月才第一次大舉進入四川,圍攻張獻忠的大西軍。肅親王豪格帶領的八旗兵戰力強勁,在西充鳳凰山之戰中,清軍神箭手雅布蘭一箭射死張獻忠,大西軍就此土崩瓦解全軍潰散,清軍幾乎沒經過什麼像樣的大戰就殲滅了張獻忠所部。史料記載顯示,當時四川各地已經城鎮荒涼,人煙稀少,致使清軍籌措糧草極為困難,不久很快撤軍退出四川。

1652年,大西軍餘部劉文秀揮師北上企圖重佔四川,清軍在平西王吳三桂帶領下也南下入川,擊敗劉文秀。但清軍取勝後並未乘勝進佔四川全境,理由很簡單,所到之處一無人煙二無糧草,根本無法駐紮,不得不千裡迢迢從陝西運送糧草。

清軍進入四川時間較晚,屯駐時間也極為有限,且當時四川各地人煙斷絕的局面已經形成,可見清軍並非是導致四川人口銳減的元兇,頂多是幫兇。另一方面,當時記載張獻忠屠戮四川的眾多史料,也根本不可能都出自偽造。最有說服力的是當時成都有兩個西洋傳教士利類司、安文思,他們的回憶錄《聖教入川記》也記載了大量張獻忠屠戮川人的事例。這兩個外國人作為中立的第三方,完全沒有必要去編造謊言污衊張獻忠。可見,張獻忠正是導致四川人口銳減的元兇。

參考資料:《明末農民戰爭史》《南明史》《明史》《清聖祖實錄》

相關焦點

  • 清朝初期湖廣填四川 是因為張獻忠在四川濫殺無辜嗎
    但是,在清朝初期,朝廷採取「移民墾荒」的措施,從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10餘個省發動民眾來四川定居。在前後100多年時間裡,一共有100多萬人移民到四川。這就是在中國古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湖廣填四川」事件。
  • 張獻忠沉銀事件水落石出,歷史將還原其屠川真相!
    考古發掘現場 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6年11月27日),陝西省定邊縣郝灘鄉劉渠村人,是和李自成齊名的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軍領袖
  • 明末清初的四川:數百萬人口剩9萬,人在老虎面前成「保護動物」
    例如在蒙古帝國強盛時期,蒙哥久攻南宋不下,便想借道四川。而川蜀軍民自古以來,便有不屈氣節,誓死捍衛故土,因而在與蒙古會戰中,人口從將近千萬銳減至只剩數十萬。後來由於蒙哥在四川戰死,四川在元朝便不受待見。
  • 「張獻忠屠川」真相,清初四川人口銳減,張獻忠該負幾成責任?
    說到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銳減,或者「湖廣填四川」,人們一定會想到「張獻忠屠川」。明末清初,川渝大地十室九空,真的都是因為張獻忠造成的嗎?據當年的親歷者張烺在《燼餘錄》中說,四川人口銳減,死於張獻忠之手的只佔三成。
  • 張獻忠在川搜刮金銀,沉在江口水底,出土後應該分給四川人民麼?
    張獻忠四川彭山江口沉銀地點。江口指流經成都的府河和岷江交叉口。張獻忠在明亡清興之際,瘋狂屠殺川地百姓,搜刮金銀財寶,但最後卻沒有能享受這批財寶就被豪格等圍攻而死。
  • 新四川人的歷史
    張獻忠張獻忠是5進四川,最後張獻忠在成都就沒走了,在這裡建大西國做皇帝兩年半。這兩年半四川一點不太平,張獻忠一直在和各方軍隊開戰,兩年半以後張獻忠北上抗清,他S在清軍和他作戰的戰場上。他的餘部又帶領起原來的農民軍繼續和清軍開戰,一打就是20多年。清兵入川之後,整整打了14年的大戰。清兵5次入成都,這個拉鋸戰場太激烈了。清兵把四川基本平定以後,清王朝整個西南的最高統治者叫平西王(吳三桂)。就是大漢奸(吳三桂)引清兵入川。
  • 張獻忠「尋銀訣」原來是真的!四川千年石龍現身
    在距石龍不遠處,吳天文指著懸崖上的石碑說,詩就刻在石碑上,但是除了詩詞和署名外,並沒有更多記載。  趙尚春說,由於年代久遠,當地人也說不清詩詞的寓意了,至於寶藏,也沒聽說誰發現過。倒是當地一直流傳著「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順口溜。  這首古老的童謠,雷前銀早已爛熟於心。
  • 四川千年石龍將現身 張獻忠千船沉銀謎團待解
    在距石龍不遠處,吳天文指著懸崖上的石碑說,詩就刻在石碑上,但是除了詩詞和署名外,並沒有更多記載。趙尚春說,由於年代久遠,當地人也說不清詩詞的寓意了,至於寶藏,也沒聽說誰發現過。倒是當地一直流傳著「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順口溜。這首古老的童謠,雷前銀早已爛熟於心。
  • 居士明朝故事:簡述「八大王」張獻忠與他的大西政權
    張獻忠與李自成都是陝西米脂人,不過他以前是當兵的。在部隊裡面犯「淫掠」罪,按律當斬,可是因為相貌奇偉被在場總兵陳洪範救下只鞭打一百。然而張獻忠卻頗為不滿,遂找機會逃離軍營跑回家鄉。崇禎三年(1630)舉義旗,自稱「八大王」。
  • 四川盆地易守難攻,張獻忠為什麼很快就滅亡了?
    ,而後將進攻的目標轉到湖廣、四川一帶的南明永曆政權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上。大西政權同時面對清朝和舊明勢力的包夾,所面臨的局面無疑是很困難的。 1644年,原明朝副將曾英部在重慶、敘州(今四川宜賓)一帶擊敗大西軍,佔領了川東。南明督師王應熊、總督樊一蘅在播州(今貴州遵義)誓師,聯合各路明軍進軍四川,在瀘州回合,向大西政權發起進攻。
  • 四川男子水下撈到一枚金印,揭開張獻忠千船沉銀的秘密,後悔不已
    他從民間聽聞眉山岷江河底藏有張獻忠的絕世寶藏,因此很多人也對此地趨之若鶩,期待在這裡發筆橫財。 他覺得這次是個值錢的寶貝,便偷偷藏了起來,回去後只告訴了鄭某,決定兩人私下分了,於是馬上聯繫了熟悉的文物販子,出價80來萬,他們沒有賣,沒過幾天,四人又再度來到岷江,李某再次潛入水中撈到金老虎的位置,這回運氣也相當好,撈到了一塊金印,印上面還刻了五個字——永昌大元帥。上岸後他才發現這金印和那個金老虎是一套完整的寶貝,一看就是值錢的東西,一定能賣出天價。
  • 四川經歷了什麼?先是張獻忠屠川,後是康熙宣布「湖廣填川」
    在四川當地人中一直流傳著一段妙語「石牛對石虎,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據老人們說,這話由當年屠川的張獻忠留下。張獻忠出身寒微,明清更替時國家戰亂紛飛,統治者們自顧不暇。張獻忠趁亂起義,並率兵侵川還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在佔領西蜀的期間,他四處攬財、殺人無數,後來慌亂中出船奔逃。不料攜載金銀珠寶的船隻沉入江口,於是留下這段話,三百年來試圖破解的人不少。
  • 如今的四川人基本都是湖北、湖南人後裔嗎?
    明末清初,明軍、清軍以及張獻忠的大西軍在四川地區展開拉鋸戰,導致這個天府之國屢遭塗炭。據史料記載,當時「成都所屬州縣,人煙斷絕千裡,內冢白骨無一存。」所以四川民間一直流傳著「張獻忠屠蜀」和「湖廣填四川」這一說法。誰屠了四川?
  • 四川運山古堡發現宋碑觀音洞 系張獻忠抗清處(圖)
    宋碑作證  運山古城堡阻擋蒙古鐵騎  蓬安古城堡遺址考察新發現觀音洞和宋碑  昨日,記者從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獲悉,端午期間,該中心組成調查團隊一行9人,前往南充市蓬安縣運山城開展了調研工作,並發現了宋朝碑刻。蓬安縣於昨日下午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專家的探勘情況,並表示將密切配合申遺的後勤保障工作。
  • 江口沉銀之謎:歷史上張獻忠在四川是否真有藏寶地?
    之後,張獻忠攻取成都,蜀王朱至澍、太平王朱至淥自殺,繼任四川巡撫龍文光、巡按御史劉之渤、按察副使張繼孟等拒不投降,均被處死。張獻忠在重慶、成都繼續搜集了許多財物。很少有人知道,蜀王家祖上好道術,尤其擅長黃白之術,到朱至澍這一代都相當富有。之前朱至澍曾犒勞重慶軍3萬兩,成都軍2萬兩,相當摳門,所以底層士卒肯為他們賣命的很少。
  • 他是清兵的手下敗將,卻也被臺灣人民視為民族英雄,他是鄭成功
    他是清兵的手下敗將,卻也被臺灣人民視為救世主,他是鄭成功民族英雄鄭成功,想來是人人都知道的,就連小學課本裡也有關於他的故事。誰不知道他渡海東徵,收復寶島臺灣的光輝事跡呢?清兵進軍明朝領地的時候,作為明朝將領的鄭芝龍屈膝投降了,鄭成功流著眼淚苦苦勸他,但最終也沒能攔住他,而鄭成功他媽也不願意跟著自己丈夫為清朝賣命,為了避免遭受清朝士兵的各種羞辱,她直接自殺身亡。父親當了叛國賊,母親為保忠貞自殺,鄭成功的心裡難受啊,他懷著仇恨,自己在小金門起兵抵抗清兵。明朝的流亡政府封他為忠孝伯,讓他跟著姓朱。
  • 傳聞張獻忠將千船財寶沉入江中,考古隊在四川發掘,收穫頗豐
    明末風雲人物張獻忠,是與李自成齊名的農民起義領軍者,他從崇禎三年拉起反明隊伍,一路攻克鳳陽,掘了朱家皇陵後,攻下襄陽城、武昌,於崇禎六年佔領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權;明朝覆滅後,張獻忠拒絕歸順清朝,轉而投入到抗清的事業中,最終受到多重打擊被清將豪格一箭射死;在四川一戰中,張獻忠曾被明將楊展擊敗,還將隨船所帶的無數珍寶
  • 湖廣填四川是什麼時期的事情?
    四川明明在那裡好好的,怎麼就被湖廣給「填」了呢?。原來,所謂的「湖廣填四川」,其實是一場大規模人口遷移活動,是用湖廣(現在湖南、湖北)的人口去「填」四川的荒地。歷史上共發生過兩次「湖廣填四川」,第一次發生在元末明初時期,第二次發生在清朝初期。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第二次「湖廣填四川」都遠超第一次。
  • 歷史上「湖廣填四川」是怎麼回事?對四川有什麼影響?
    而湖廣人在四川各縣人口中所佔的比重,也是相當可觀。「湖廣填四川」移民來源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大,湖廣人廣泛分布於四川各地。早在康熙末年,從川東夔巫一帶大山區到肥沃的川西平原;從成都、重慶到一些偏僻的鄉村市鎮;從川南的苗族地區到川西和川西北的藏族、羌族地區,無處不有湖廣人的足跡。
  • 明朝歷史上唯一列入王朝編制的女將是誰呢?
    中國歷史上明朝唯一正式列入王朝軍隊的女將是誰你知道嗎?秦良玉她一生輔佐了神宗、光宗、熹宗、崇禎四代皇帝,她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鴛鴦袖裡握兵符,誰說女子不如男」說的就是她。在天啟七年,明熹宗駕崩,崇禎登基,清朝軍隊趁機直入通州,京師危已。這時55歲的女將秦良玉率領她的白杆軍和清軍會戰於京師外圍,她手舞白矛,鋒刃所過之處皆是亡魂,在秦良玉的攻擊之下清兵落荒而逃,京師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