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稱天府之國。在南方各省中,四川具有很多其他省份不具備的優勢,氣候溫暖溼潤,河流縱橫,土壤肥沃,農業生產、絲綢紡織業、茶葉種植都非常發達。四川周邊群山環繞,易守難攻,遠離中原,較少受到戰亂騷擾破壞,自古以來一直是人煙稠密、經濟繁盛之地。南宋中後期,四川人口率先突破一千萬,在全國各地區中首屈一指。
然而幾經時代變遷,到了明末清初,這種局面有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大逆轉,四川人口急劇減少。康熙二十四年,四川巡撫張德地上奏康熙,經戶籍調查,四川全省只剩9萬人口,尚不及內地一個小縣城的人多。四川境內城鎮為墟,良田拋荒,很多地方成了草莽荊榛、野獸縱橫的史前世界。
為了應對這種局面,清朝被迫進行了一次著名的人口大遷徙:「湖廣填四川」,從湖北、湖南、福建、廣西、廣東等地大批量向四川移民,以充實恢復四川人口。這次移民行動前後歷經百餘年,數百萬人口遷入四川,一直持續到道光年間,四川人口規模才漸次恢復,但絕大多數都是外地人,「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四川原住民十不存一。
明末清初的四川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正如《四川通志》所說,「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戰亂屠戮是引發這次人口銳減事件的最重要因素。那麼問題來了,明末清初時期,農民軍張獻忠和清朝軍隊,都曾長期佔據四川,誰才是導致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張獻忠和清軍誰才該背這個黑鍋?
關於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很大爭議。有一種意見認為,張獻忠曾在四川進行了長達數年的大規模屠戮,應該為此次事件負責。明末清初的很多史料,如《蜀警錄》、《蜀中廣記》、《蜀碧》、《蜀龜鑑》等,都對張獻忠屠戮川人進行了連篇累牘的記述,可謂眾口一詞。
另一種看法認為,導致四川人口銳減的原因,是因為清軍為了鎮壓四川境內的反清運動,進行了長期的殺戮和滅絕人性的燒殺劫掠,釀成了這場悲劇。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張獻忠和李自成一樣都是偉大的農民英雄,《蜀警錄》《蜀碧》等史料,都是地主知識分子出於對農民英雄張獻忠的痛恨,而編造出來的不實之詞。雙方意見不一,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客觀地說,張獻忠是導致人口銳減的元兇首惡,清軍則是幫兇。史料記載顯示,從崇禎十三年(1640年)張獻忠第一次入川,到順治三年(1646年)年底,四川一直是張獻忠最要的活動區和後方基地。從1644年開始,張獻忠大軍更是盤踞四川長達近三年。
不僅張獻忠佔據四川時間最久,而且也完全具備屠戮川人的動機。明朝末年,西北中原各地天災人禍,饑荒連年,大批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而四川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優勢,依舊是一方樂土,百姓照常安居樂業,並未發生一起農民起義。
因此張獻忠入川後,並未像在其他地區一樣振臂一呼、應者雲集,恰恰相反,四川百姓對於打擾他們安寧生活的張獻忠極端仇視,視之為強盜賊寇,張獻忠無論徵集糧草還是徵調民夫士兵,都極為困難,不得不施展燒殺劫掠的老本行強取豪奪。如此一來,激起了生性頑強的四川人的強烈反抗。他們要麼自發組織鄉勇民團,要麼參加明朝官軍,用各種方式反抗張獻忠。
《明末農民戰爭史》記載,「川人性戇直,特明順逆,不肯被不義之名,故其所置郡縣賊吏,特以兵威迫脅,民勉聽從。兵才他適,則群起而殺之。成都百裡外,耰鋤白梃,皆與賊為難」。張獻忠本想在四川割據稱霸,但四川人的激烈反抗讓他片刻不得安枕,號令不出成都百裡外,設置在各地的官吏屢屢被川人殺死,因此對四川人也極為惱恨,稱之為「蜀獠」,便採用更加兇暴的殺戮手段對付川人。
相比之下,清軍遲至1646年十一月才第一次大舉進入四川,圍攻張獻忠的大西軍。肅親王豪格帶領的八旗兵戰力強勁,在西充鳳凰山之戰中,清軍神箭手雅布蘭一箭射死張獻忠,大西軍就此土崩瓦解全軍潰散,清軍幾乎沒經過什麼像樣的大戰就殲滅了張獻忠所部。史料記載顯示,當時四川各地已經城鎮荒涼,人煙稀少,致使清軍籌措糧草極為困難,不久很快撤軍退出四川。
1652年,大西軍餘部劉文秀揮師北上企圖重佔四川,清軍在平西王吳三桂帶領下也南下入川,擊敗劉文秀。但清軍取勝後並未乘勝進佔四川全境,理由很簡單,所到之處一無人煙二無糧草,根本無法駐紮,不得不千裡迢迢從陝西運送糧草。
清軍進入四川時間較晚,屯駐時間也極為有限,且當時四川各地人煙斷絕的局面已經形成,可見清軍並非是導致四川人口銳減的元兇,頂多是幫兇。另一方面,當時記載張獻忠屠戮四川的眾多史料,也根本不可能都出自偽造。最有說服力的是當時成都有兩個西洋傳教士利類司、安文思,他們的回憶錄《聖教入川記》也記載了大量張獻忠屠戮川人的事例。這兩個外國人作為中立的第三方,完全沒有必要去編造謊言污衊張獻忠。可見,張獻忠正是導致四川人口銳減的元兇。
參考資料:《明末農民戰爭史》《南明史》《明史》《清聖祖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