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次率團戶外公演——林懷民舞別雲門

2020-12-20 海外網

雲門舞者在演出。林澔一攝

「我和幾位舞者即將離開雲門舞臺,但云門舞集沒有退休,明年7月,廣場見!」7月27日晚,臺北兩廳院文藝廣場,在漫天花瓣雨和潮水般的掌聲中,林懷民和眾多舞者彎下腰,向剛剛席地而坐欣賞他們演出的4萬名觀眾深深鞠躬、鄭重致謝。這是雲門舞集第2432場演出,也是林懷民卸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一職前,最後一次率團戶外公演。

當晚的節目,除了近年來深受好評的《水月》《稻禾》《白水》,還有久違舞臺的《家族合唱》《行草》《松煙》《竹夢》《如果沒有你》等經典片段。林懷民說,雲門舞作是他的構想和意念,而雲門舞者用汗水和青春給予這些舞作血肉和靈魂。此次公演後,周章佞、楊儀君、蔡銘元等9位資深舞者,也即將陸續離開雲門舞臺。林懷民根據他們的想法,精心安排了此次公演的節目內容,讓舞者在特別的舞臺上,用最擅長的舞作向大家道別。

上世紀60年代,林懷民無意中在大陸出版的雜誌《人民畫報》上讀到赤腳醫生的故事,於是起意創辦一個能夠走入田間地頭的民間現代舞團。上世紀70年代初,雲門草創之時,就遊走在臺灣的一些小城鎮,還常常跑到臺南、彰化等地的田間山林,為當地的農民、少數民族同胞送去表演。

不過,把現代舞這種藝術送到鄉下,一開始並不被看好。島內知名作家楊照解讀當時的社會現象是:「雲門舞集誕生在一個對藝術沒有什麼基本領受力的社會,幾乎沒有人會相信現代舞蹈有任何機會在臺灣生根。現代藝術、現代舞蹈和臺灣庶民生活,是距離再遠不過的兩個世界。」但就是距離如此遠的兩個世界,還是被雲門拉到一起了。因為林懷民始終認為,現代舞是雅俗共賞的藝術,任何人都能看得懂。

即使後來躍身為世界級舞團,雲門始終沒有忘記成立的初衷。騰不出更多時間深入鄉間,就將送戲下鄉改為大型戶外公演。1992年6月5日端午節那一天,雲門舞集在臺北「大中至正」廣場露天公演《白蛇傳》《薪傳》等舞作,吸引6萬觀眾欣賞。特別是從1996年起,在島內注重文化深耕的企業「國泰金控」全力資助下,每年7月雲門舞集都堅持在臺灣城鄉做大型戶外公演,每場觀眾數萬。23年來,雲門戶外公演的舞作包括古典文學、民間故事、臺灣歷史、社會現象的衍化發揮,乃至前衛觀念的嘗試。多出舞作因受歡迎,一再搬演,如今已成為臺灣社會兩三代人的共同記憶。

林懷民曾說,自己非科班出身,創辦雲門只想為辦一個自己的舞團、跳自己的舞。為撐起舞團,他自學編舞,「我從舞者身上學習什麼是身體和動作、從戶外公演的觀眾反應檢視自己的作品」。欣賞雲門戶外演出的觀眾,是來自各年齡段的普羅大眾,林懷民從他們眼中找到創作的靈感和養分,因此一直自稱是「戶外觀眾訓練出來的編舞家」。(記者 吳亞明)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7月29日   第 04 版)

責編:陳亞楠

31600456,.最後一次率團戶外公演——林懷民舞別雲門,.2019-07-29 03:53:22,.204309,.陳亞楠

相關焦點

  • 雲門舞集戶外公演 林懷民向觀眾告別
    新華社臺北7月27日電(記者王愛華 何自力)臺灣現代舞團雲門舞集27日晚在臺北舉行戶外公演,演出編舞家林懷民舞作精選,吸引了約四萬名觀眾到場觀看。據悉,這是林懷民卸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一職前,最後一次率團戶外公演。  舞臺上,舞者用豐富的肢體語言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贏得了陣陣掌聲。
  • 臺灣雲門舞集戶外公演 星空下萬人共賞
    原標題:臺灣雲門舞集戶外公演 星空下萬人共賞  新華網臺北7月18日電(記者郭麗琨 何自力)臺灣知名舞團雲門舞集18日晚在臺北「兩廳院」藝文廣場舉行免費戶外公演,上萬觀眾星空下席地而坐,欣賞舞作《稻禾》,藉由雲門舞者在稻浪間的翻飛起舞,親炙「稻禾」的芬芳。
  • 林懷民「雲門」最後作品
    兩天前,雲門舞集在臺北舉行林懷民退休前最後一次戶外公演,吸引四萬多名觀眾到場觀看。  有位觀眾說,她對林懷民的印象是「刻苦又優雅」,祝福他退休之後能放心將「雲門」寄託給下一代。超級舞團的「乘法題」  林懷民、陶冶、鄭宗龍,這三位來自兩岸的舞者突發奇想,準備整合兩個超級舞團,來做一做舞蹈的「乘法」。
  • 林懷民西湖演白蛇傳 雲門舞集首次內地戶外公演
    作為世界知名的舞蹈團體、臺灣編舞大師林懷民的雲門舞集將於9月3日、4日在杭州西湖畔進行首次內地戶外公演。據悉,此次演出門票僅50元,雲門舞集三十年創作精華將集體展現。林懷民日前更用「大集會」來形容演出盛況,屆時將以代表作《白蛇傳》開篇,面對傳說發生地西湖雷峰塔表演千百年流傳的故事,這讓此次演出的意義更加非同一般。
  •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過去的雲門,演出的都是林懷民作品,這一次,他們將與被倫敦泰晤士報譽為「中國當代舞界一股強勁新力量」的陶身體劇場,交換編舞家。11月7日至10日在東藝舞臺上首次獻演的這套組合,包括陶冶為雲門舞者編作的《12》、鄭宗龍為陶身體舞者編作的《乘法》,以及林懷民為雲門資深舞者編作的《秋水》。
  • 沒了林懷民還是雲門舞集嗎?接班人鄭宗龍表示:最重要的還是「創作」
    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的《交換作》14日至17日亮相2019國家大劇院舞蹈節。三段舞蹈匯成的《交換作》,是退休前的藝術總監林懷民留給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節目,是名副其實的「告別作」。首場演出上,重新打磨的《秋水》最後登臺。
  • 雲門舞集的故事介紹
    雲門舞集的故事  這是關於一群年輕人,如何挑戰世俗,引領風潮的故事。  這是關於臺灣的舞團,如何在世界的舞蹈版圖上,  發光發熱,讓外國人仰望的故事。  二 在麵店的樓上餓著肚子跳舞:白手起家建雲門  《紐約時報》舞評:「從動蕩的臺灣歷史,與一生藝術的機緣,林懷民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現代舞風格與舞團。」這來自世界中心的轟然喝採,得從三十多年前,一群在一家小麵店樓上跳舞的年輕人說起。
  • 林懷民《白蛇傳》大陸首演 戶外公演一場10萬人
    雲門特色:戶外公演一場10萬觀眾雲門舞集創立之初,林懷民就開始了戶外公演的嘗試,「當時,我在《人民畫報》上看到關於『赤腳醫生』到鄉間的報導,很感動,我覺得雲門也應該走進民間去。」舞團草創期,時時面臨斷炊,林懷民熱情不減,堅持去小區校園巡演,有一回,在小學操場野臺演出,天空下起雨,舞臺簡陋,《白蛇傳》中的法海高舉禪杖,一下子就把雨棚戳破,「水漫金山」提前上演,臺下鬨笑,臺上卻面不改色,繼續跳下去。「有時候,在戶外演出,下大雨,臺上都是水,舞者沒法演,我們問觀眾:要不明天再來?臺下都說『不要!』於是,我們把地板擦乾,重來!」
  • 林懷民「雲門」最後作品:「夕陽」看見「秋水」 青春碰撞火花
    新華社臺北7月29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即將退休的臺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正在策劃告別前的最後一套作品。  多年來,雲門舞集主要演出林懷民的舞作,罕有其他編舞家的作品。這一回,他打破慣例,安排雲門舞集和大陸知名舞團陶身體劇場互換編舞家,同臺演出。
  • 臺灣著名舞蹈團「雲門舞集」 西湖再現《白蛇傳》
    臺灣著名舞蹈團「雲門舞集」 西湖再現《白蛇傳》 2010年09月02日 13:41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宣布2019年底退休
    21日雲門基金會董事會同意林懷民的退休規劃,也同意 「雲門2」的藝術總監鄭宗龍於2020年接任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據報導,70歲的林懷民原是著名的小說家,一九七三年創辦雲門舞集。是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他自學編舞,不斷創新風格,《白蛇傳》、《薪傳》,《九歌》、《流浪者之歌》、《水月》、《行草三部曲》、《稻禾》等舞作歷演不衰,成為臺灣兩三代人的共同記憶。
  • 編舞家·林懷民| 舞蹈風暴,他 46 年前就掀起了!
    之前多少有聽說過,但那是第一次將林懷民和雲門舞集作品聯繫在一起,且當時對於一個舞團持久了 40 年這件事,我表現了詫異。 「暴君」的 90 支舞 「雲門」,取自《呂氏春秋》中的「黃帝時,大容作雲門,大卷……」,雲門就是傳說中黃帝時代舞蹈的名稱。1973 年創團後,雲門舞集在臺北、臺中、新竹三地公演,場場爆滿,媒體用「轟動」形容了這個本地舞團的表演。
  • 回首雲門45年經典 「林懷民舞作精選」即將全臺巡演
    如今林懷民有「現代舞諾貝爾獎」的光環加身,常獲《紐約時報》等媒體全版專文報導,但他自認這輩子最好的舞評來自素不相識的臺灣農婦:「林先生,感謝你美麗的藝術。」  「戶外觀眾是最重要的舞評家。」雲門舞集一直堅持下鄉巡演,足跡遍及許多鄉鎮學校與社區禮堂,後來又有了數萬民眾參與的大型戶外公演,一跳就是20多年。
  • 林懷民退休前最後的作品《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來杭
    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這兩個名字在喜愛舞蹈的觀眾心中一定不陌生。作為亞洲最傑出的現代舞團和中國當代藝術的先鋒力量,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一直引領著舞蹈界往更高的方向發展。11月26日下午,三位國際舞蹈大師——林懷民、陶冶以及鄭宗龍出現在杭州大劇院,介紹《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這部舞作舞臺劇的臺前幕後。
  • 臺灣寫真:超級舞團的「乘法題」
    至於這道「乘法」的效果是生猛繽紛、雲彩奔流,還是定靜安寧,29日下午,三人在位於臺北的雲門舞集教室南門館共同面對記者,作出解答。2019年年底,林懷民將從主持46年的雲門退休,由鄭宗龍接任雲門藝術總監。今年72歲的他,將《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作為退休前的最後一檔節目。
  • 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西安「寫」《行草》
    中新社西安十二月四日電 (記者 冽瑋)臺灣現代舞蹈表演團體「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代表作《行草》,四日晚在古城西安上演。此前林懷民對媒體透露,雲門舞集代表作品《行草》從中國收藏古代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西安碑林中得到過靈感。   「雲門舞集」的名字取自中國傳統文化。
  • 林懷民:不讓雲門舞集成為「博物館」
    12月20日和21日,林懷民攜兩位中生代編舞家鄭宗龍和陶冶創排的《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將在江蘇大劇院上演。作為該劇年度巡演的收官之站,林懷民將在南京與所有熱愛他的觀眾告別:「沒想過會在這裡演完最後一場,就這樣鞠個躬,下臺。」  說起林懷民創辦的雲門舞集,頗有點傳奇色彩。
  • 林懷民獻上退休之舞——《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 交換作》
    備受尊崇的編舞家林懷民今年年底將從他創辦的雲門舞集退休,告別之際他所推出的最後一套節目——《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 交換作》,12月20日至21日將在江蘇大劇院演完最後一場。由林懷民、鄭宗龍、陶冶分別創作的《秋水》《乘法》《12》屆時將相繼登臺,雲門舞者與陶身體舞者交換而舞,在不同風格的舞蹈中一定會撞擊出別樣的火花。
  • 雲門舞集用舞書《行草》 明晚登臺國家大劇院
    說到臺灣的雲門舞集可謂赫赫有名,而且這個有名不僅是在國內,在歐美,在西方舞蹈的發達國家,雲門舞集都有很好的口碑,成為國際舞壇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明晚在國家大劇院,雲門舞集將為北京觀眾帶來《行草》,來自臺灣的舞蹈家們將用豐富的肢體語言舞出中國書法的精髓。
  • 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說《稻禾》:創作接「地氣」
    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說《稻禾》:創作接「地氣」 鄉愁通世界  中新網廈門10月11日電 (陳悅 羅荔丹)「稻子要怎麼跳舞,我也不知道」,林懷民說,「那就一起到田裡,一起去割稻子。」  林懷民則不同,他是在盛產稻米的嘉義新港成長,曾自言有「稻米情結」:70年代的《薪傳》徒手「插秧」,90年代的《流浪者之歌》真米登場,雲門舞集40歲時又回到稻田。  說起排練《稻禾》所在的臺東池上,林懷民頗富感情,對池上的雲瀑、池上米的來歷、池上的便當,他在見面會上娓娓道來,「我從小時候就知道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