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說《稻禾》:創作接「地氣」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說《稻禾》:創作接「地氣」 鄉愁通世界

  中新網廈門10月11日電 (陳悅 羅荔丹)「稻子要怎麼跳舞,我也不知道」,林懷民說,「那就一起到田裡,一起去割稻子。」

  這位雲門舞集創始人兼藝術總監,10日晚在廈門閩南大戲院和「粉絲」們見面,暢談雲門舞集40周年大作《稻禾》充滿鄉土味的創作歷程。

  《稻禾》本周末將在廈門閩南大戲院上演,成為今年兩岸藝術節打「頭炮」的臺灣作品。

林懷民在見面會現場。 閩南 攝

  「舞者接觸過泥土的很少。」林懷民幽默地說,特別是在臺北長大的,所看到的米,只有在「7-11(便利店)裡」。

  林懷民則不同,他是在盛產稻米的嘉義新港成長,曾自言有「稻米情結」:70年代的《薪傳》徒手「插秧」,90年代的《流浪者之歌》真米登場,雲門舞集40歲時又回到稻田。

  說起排練《稻禾》所在的臺東池上,林懷民頗富感情,對池上的雲瀑、池上米的來歷、池上的便當,他在見面會上娓娓道來,「我從小時候就知道這個地方。」

  在池上創作、排練期間,他感受到農友們的「幽默、開心、樂觀」。

  他驚嘆於農友家中懸掛的梵谷名畫,回憶起愛好書法、家中如曬衣般掛滿作品的農友。他說,池上的農友,晚上不讓路燈照著稻田,他們的理由如詩一般,「不讓一點燈光去打擾稻米的睡眠。」

  正是這種對美的追求,令池上農友同臺灣地區電力部門積極鬥爭,要求線路全部地下化,不讓稻田裡有一根電線桿,造就幾十公頃浩瀚無瑕的稻海。林懷民說,這也是自己選擇池上這塊稻田的原因。

林懷民在見面會現場 閩南 攝

  「很少接觸泥土」的舞者們,也從稻田裡得到了「情感」。在林懷民現場播放的視頻裡,有舞者說,稻子「很沉很重,感受到紮根在泥土裡的力量」;也有舞者感受到,「割稻子時要有旋律,節奏出來後,動作就會快一點。」

  林懷民說,勞動,讓舞者們體驗到「粒粒皆辛苦」,「身體得到前所未有的感動」。他的描述如同在吟誦詩句:舞者們「累了,流下汗水,風又把汗擦乾」,「皮膚的感覺、敏感性就出來了。」

  林懷民決定,不但要編出向農民致敬、讓他們看得懂的舞蹈,還要把第一次演出放在池上的麥田裡,並且第一場演出要免費提供給村民們。

  雲門舞集在池上找到了一塊梯田開闢為舞臺,梯田四周的高地正好作為觀眾席,可以供2000人觀看演出。而為了演出效果,農民們在農會呼籲下暫停稻子收割直到演出結束。

  讓林懷民尤其高興的是,演出那天,很多在外地的池上人也趕回村子,觀演、相聚,變成了忙碌的現代社會中,親友們罕有的「喜慶聚會」。

  這塊演出場地此後也一直得到保留,很多明星先後來到這塊田地裡演出,「很多大陸朋友也在網路上訂票,專程去看演出。」村子裡也有了每年舉辦池上藝術節的傳統,林懷民驚喜得知,池上村民甚至還開了自己的美術館。

  走出池上的《稻禾》,已經在巴黎、倫敦、紐約、華盛頓、莫斯科、北京、上海、香港等幾十個大城市演出過。

  林懷民說,在演出過程中,雖然一些西方觀眾不熟悉稻耕文化,卻也感動落淚,原來,對農村,對人與大自然有機的互動是「共通的鄉愁」。(完)

相關焦點

  • 雲門舞集《稻禾》杭州起舞 林懷民西湖邊「打call」
    騰訊大浙文娛訊 10月27日、28日,雲門舞集40周年經典舞劇《稻禾》將登陸杭州大劇院連演兩場。10月24日下午,70歲的雲門舞集創辦人、藝術總監林懷民拄著拐杖,現身西湖邊,提前為即將在杭州上演的《稻禾》「打call」。
  • 雲門舞集《稻禾》即將亮相2017國家大劇院舞蹈節
    央廣網北京9月12日消息(音樂之聲記者昊飛)由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於2013年編創的舞作《稻禾》,即將於2017年11月2日至5日亮相2017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獻禮國家大劇院開幕運營十周年。
  • 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談《稻禾》:我們都有共通的鄉愁
    新華社廈門10月14日電(記者付敏彭培根)13日晚,臺灣雲門舞集《稻禾》在廈門閩南大戲院上演,為今年兩岸藝術節打響「頭炮」。當晚演出結束後,雲門舞集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表示,《稻禾》已在全球演了一百多場,一些西方觀眾雖然不熟悉稻耕文化,卻也感動落淚,「原來,對農村,對人與大自然有機的互動是共通的,我們都有共通的鄉愁」。
  • 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西安「寫」《行草》
    中新社西安十二月四日電 (記者 冽瑋)臺灣現代舞蹈表演團體「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代表作《行草》,四日晚在古城西安上演。此前林懷民對媒體透露,雲門舞集代表作品《行草》從中國收藏古代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西安碑林中得到過靈感。   「雲門舞集」的名字取自中國傳統文化。
  • 沒了林懷民還是雲門舞集嗎?接班人鄭宗龍表示:最重要的還是「創作」
    資料圖 雲門「秋水」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從2009年《行草》開始,每隔一兩年,雲門舞集都會帶著林懷民作品來到國家大劇院。今年四月,林懷民的雙舞作《白水 微塵》在大劇院上演,人們以為,那會是他留給大劇院和北京觀眾的「絕唱」,許多錯過演出的觀眾遺憾不已,幸運的是,又有了這部《秋水》。
  • 臺灣雲門舞集戶外公演 星空下萬人共賞
    原標題:臺灣雲門舞集戶外公演 星空下萬人共賞  新華網臺北7月18日電(記者郭麗琨 何自力)臺灣知名舞團雲門舞集18日晚在臺北「兩廳院」藝文廣場舉行免費戶外公演,上萬觀眾星空下席地而坐,欣賞舞作《稻禾》,藉由雲門舞者在稻浪間的翻飛起舞,親炙「稻禾」的芬芳。
  •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2017年底,林懷民以公開信的方式宣布將於2019年底退休,2020年起由現任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接手雲門舞集。面對記者「要不要談談退休」的提問,林懷民爽朗地預告了半年後的新作,「雲門演陶冶的作品,『陶身體』來演鄭宗龍(雲門舞集的接任者)的編排,是不是很有趣?」 《交換作》——告別之際,林懷民為雲門舞集推出的最後一套作品,出人意外,也引人遐想。
  • 回首雲門45年經典 「林懷民舞作精選」即將全臺巡演
    在臺北中山堂的首場售票演出一鳴驚人,但「什麼都沒有,只是會跳舞而已」的舞團,服裝、道具、舞臺、設備、售票、宣傳全靠自力更生。林懷民一度頂不住壓力,對年輕舞者同伴說:「兩年後,你們就接過去做吧!」  1981年,雲門舞集首度前往歐洲,90天內跑了71個城市、演出73場,每天在大巴上趕場奔波,許多舞者暗自掉淚。島外演出還有人提供吃住和些許酬勞,下了飛機回到臺灣,林懷民卻發不出薪水。
  • 雲門舞集用舞書《行草》 明晚登臺國家大劇院
    說到臺灣的雲門舞集可謂赫赫有名,而且這個有名不僅是在國內,在歐美,在西方舞蹈的發達國家,雲門舞集都有很好的口碑,成為國際舞壇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明晚在國家大劇院,雲門舞集將為北京觀眾帶來《行草》,來自臺灣的舞蹈家們將用豐富的肢體語言舞出中國書法的精髓。
  • 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前夜 雲門舞集的《稻禾》迎來在滬百場紀念
    原標題:藝術節開幕前夜,雲門舞集的《稻禾》迎來百場紀念2013年,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慕名來到被譽為「雲瀑」的池上稻田,那裡幾十公頃的田地一覽無遺,他們不忍自然之美被現代化進程破壞,整個村子沒有一個電線桿,甚至連路燈也排得稀稀少少,只照馬路,不照稻田。這份對自然的崇敬和保護,令林懷民感動萬分。雲門舞集特別邀請電影攝影家張皓然蹲點拍攝稻米的一生。兩年的時間裡,張皓然多次在池上駐點,記錄下稻田的生命周期——初秧,結穗,收割,焚田,春水重新灌滿田地。
  • 林懷民:不讓雲門舞集成為「博物館」
    於是在1973年,林懷民創辦了「雲門舞集」,從此奉獻了整整46年的時光。林懷民笑言:「那個時候我沒有專業的舞蹈背景,所以想法很天真,換作現在,我絕對不會做這麼『傻』的事情。」  四十多年來,林懷民帶著雲門舞集在世界各地舉辦兩千多場演出,舞團以獨特的創意和精湛的舞姿屢屢引發轟動,並且獲得了諸多國際獎項。創辦舞團以來,林懷民一直堅持中國人自己編自己跳,不做西方藝術的翻版。
  • 臺灣著名舞蹈團「雲門舞集」 西湖再現《白蛇傳》
    臺灣著名舞蹈團「雲門舞集」 西湖再現《白蛇傳》 2010年09月02日 13:41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最後一次率團戶外公演——林懷民舞別雲門
    7月27日晚,臺北兩廳院文藝廣場,在漫天花瓣雨和潮水般的掌聲中,林懷民和眾多舞者彎下腰,向剛剛席地而坐欣賞他們演出的4萬名觀眾深深鞠躬、鄭重致謝。這是雲門舞集第2432場演出,也是林懷民卸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一職前,最後一次率團戶外公演。當晚的節目,除了近年來深受好評的《水月》《稻禾》《白水》,還有久違舞臺的《家族合唱》《行草》《松煙》《竹夢》《如果沒有你》等經典片段。
  • 雲門舞集創始人藝術總監林懷民簡介
    林懷民  享譽國際的臺灣編舞家林懷民,一九四七年出生於臺灣嘉義。十四歲開始發表小說,二十二歲出版《蟬》,是六、七○年代臺北文壇矚目的作家。大學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留美期間,一面攻讀學位,一面研習現代舞。一九七二年,自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碩士學位。
  • 臺灣編舞家林懷民
    林懷民一度頂不住壓力,對年輕舞者同伴說:「兩年後,你們就接過去做吧!」  1981年,雲門舞集首度前往歐洲,90天內跑了71個城市、演出73場,每天在大巴上趕場奔波,許多舞者暗自掉淚。島外演出還有人提供吃住和些許酬勞,下了飛機回到臺灣,林懷民卻發不出薪水。有些雲門年輕舞者的家人,勸他們返鄉開舞蹈社,但沒有人認輸。  林懷民帶著雲門舞者在歐美奔走時,遇到過許多臺商。
  • 林懷民:雲門舞集代表作「行草」靈感源自西安碑林
    林懷民:雲門舞集代表作「行草」靈感源自西安碑林 「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12月1日攜團隊來到古城西安,將於4日至5日在這裡演出。林懷民透露,雲門舞集代表作品《行草》從西安碑林中得到過靈感。  這是林懷民第二次到訪西安。1988年,他首次來大陸,第一個落腳地就是西安。他說:「當時坐在飛機上,看見蒼翠的秦嶺,就抑制不住淚流滿面。這次來西安,對於西安的變化感到非常驚喜。」  林懷民透露了雲門舞集代表作品《行草》和西安的不解之緣。
  • 編舞家·林懷民| 舞蹈風暴,他 46 年前就掀起了!
    之前多少有聽說過,但那是第一次將林懷民和雲門舞集作品聯繫在一起,且當時對於一個舞團持久了 40 年這件事,我表現了詫異。 第二年,轉讀新聞系,並間斷地開始習舞。20 歲那年,他在西門町看了一場臺灣舞蹈家王仁璐的演出,那是臺灣首度引進現代舞之母瑪莎·葛蘭姆的技巧。 兩年後,林懷民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在密蘇裡大學攻讀新聞系碩士。同年,他還出版了中短篇小說,《蟬》。因為是最早觸及同性戀現象以及 60 年代年輕人生命觀的臺灣文學,他很快成了那個時代備受矚目的作家。
  • 林懷民與雲門舞集
    核心提示:林懷民,享譽國際的臺灣編舞家。1947年出生於臺灣嘉義。14歲開始發表小說,22歲出版《蟬》,是60、70年代臺北文壇矚目的作家。大學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留美期間,一面攻讀學位,一面研習現代舞。1972年,自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碩士學位。
  • 臺灣雲門舞集彩繪列車從淡水線出發行駛4個月
    4月2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成立42年的臺灣雲門舞集,新家落腳在淡水雲門劇場,雲門劇場將在24日舉行開幕演出。臺北市文化局昨天送上大禮「雲門彩繪列車」,除感謝雲門舞集在藝術領域的耕耘,也希望民眾搭乘雲門彩繪列車到淡水,觀賞精彩藝術表演。
  • 臺灣雲門舞集彩繪列車從淡水線出發 行駛4個月(圖)
    記者郭逸君/攝影(來源:臺灣《聯合報》)華夏經緯網4月2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成立42年的臺灣雲門舞集,新家落腳在淡水雲門劇場,雲門劇場將在雲門舞集的新家雲門劇場,有450席大劇場、兩個排練室,以及寬廣的綠地劇場。雲門創辦人林懷民表示,有雲門彩繪列車,淡水不遠,歡迎大家來看樹、看海、看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