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藝術節開幕前夜,雲門舞集的《稻禾》迎來百場紀念
圖說:《稻禾》劇照 網絡圖
見過米粒的雪白,卻未必見過稻穗的金黃;聞過米飯的香甜,就未必聞過稻禾的清新;鋼筋水泥中長大的孩子,週遊過世界,卻不一定見識過一粒稻米的成長過程。但他們心裡,未必沒有對自然的情感、對土地的眷戀。在第19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前夜,雲門舞集40周年經典力作《稻禾》昨晚(10月19日)在滬迎來了第100場演出。從禾苗青青迎風微擺,到暴雨聲中肆意生長;從花粉傳遞孕育谷實,到稻穗低垂收穫一片金黃,人們在稻米的一生中重又回歸土地的懷抱,感受身為自然之子的血脈相連。
圖說:《稻禾》劇照 網絡圖
沒有一件道具
《稻禾》的表演,以泥土、風、花粉、谷實、日光、火、水等自然界元素為隱喻聯結稻禾的一生,影射生命成長和延續中的興衰榮枯、周而復始。春天來臨,犁翻焦土,收割之後,延火燒田。當女舞者在焦土冒煙的景觀中,如牛負犁,沉重移步,重新引水入田,溫馨的客家歌謠映照田水倒映藍天白雲的影像。舞蹈中隨處可見傳統戲曲、武術的影子,穿著大地色裙子的姑娘,踩著碎步走著圓場,一圈一圈,在稻田裡走出生命的軌跡;抖著藤條的漢子在鑼鼓聲聲裡,騰空躍起,再將藤條在土地上鞭撻出新一輪的生機。
尤為特別的是,整出舞劇,舞臺上沒有一件道具,全憑舞者的肢體表演同多媒體影像的交融,卻構成了一幅幅流動的油畫。這影像來之不易。2013年,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慕名來到被譽為「雲瀑」的池上稻田,那裡幾十公頃的田地一覽無遺,他們不忍自然之美被現代化進程破壞,整個村子沒有一個電線桿,甚至連路燈也排得稀稀少少,只照馬路,不照稻田。這份對自然的崇敬和保護,令林懷民感動萬分。雲門舞集特別邀請電影攝影家張皓然蹲點拍攝稻米的一生。兩年的時間裡,張皓然多次在池上駐點,記錄下稻田的生命周期——初秧,結穗,收割,焚田,春水重新灌滿田地。
圖說:雲門舞者在田間體驗 官方圖
配樂頗具特色
無論是表現花粉傳遞的雙人舞,或是孕育生命的獨舞、群舞,劇中的配樂也讓人印象深刻。開篇的《泥土》和《風》中揚起的是意境悠遠的客家山歌「新民莊調」「大門聲」「苦力娘」;《花粉》一章中是鼓樂和聖桑的《夜鶯與玫瑰》,《日光》中歌唱著的是貝裡尼《聖潔的女神》,燒田和重新引水入稻田的段落用的卻是石井真木的《單色畫II》和施特勞斯的《日暮》。《稻禾》的音樂裡既能聽見最民族的客家山歌,又能聽見最世界的經典名曲。而這一靈感,亦來自於池上的採風。 林懷民說,其實池上的很多農友都是專科院校畢業後,留守田間耕作。
圖說:雲門舞者在田間體驗 官方圖
勞作融於舞蹈
看過《稻禾》表演的人,都會驚嘆舞者將日常勞作這樣自然融於舞蹈中,而其實這份「自然」也經歷了一番艱難地「下生活」。最初編舞,林懷民也沒有頭緒,就帶著舞者到田間地頭,跟著農民一同收割。看似簡單麻利的動作,做起來可不容易,一天下來大家腰酸背痛,卻洋溢著勞動的快感。體驗了汗溼又風乾,一步一個腳印踏在農田裡,每個人身體裡仿佛注入了大地的力量。於是,雲門特別將《稻禾》的首演就安排在了池上的稻田叢中,舞臺架在田裡頭,金黃的稻田充當最天然的舞美道具,首場只開放給池上村民,免費進場,兩千個座位座無虛席。從池上孵化出的《稻禾》,又回到了田間。林懷民說:「藝術是什麼東西,到最後還是個人情的來往,那這種東西就要丟到民間去,丟到生活裡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