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起,遊普體育的從業人員已經和幾十所學校合作過遊泳進校園普及的成功案例。所有的體育活動都是建立在場館基礎之上,在以往的案例中,合作初期最困難的問題其實就是遊泳場地和人員不足的問題。校方最擔心的是作為高危險性體育項目,風險如何把控,甚至到了談遊泳色變,避而遠之的情況。
舉例深圳,2014年有遊泳池/館的學校只有不到20所,且大部分都荒廢多年並未開展,究其原因也不過是教育師資力量不足和安全風險的考慮。隨著校園體育課由社會第三方外包形式開展的政策落地作為支持,這一問題得以緩解,校園遊泳才如雨後春筍一般開始冒出。
今天遊普體育將談一談,我們是如何處理這一問題的。
首先,因為學校自有泳池的情況較少,遊普率先引入拆裝式遊泳池,學校只需要提供一塊500平的未利用或多餘的籃球場地即可。
其次,該泳池是可定製的,也就是說可以根據場地的情況,定製出不同的大小和深淺。小學通常會才有水深1.1m和1.35m各一半的分布形式。初高中視開展年級而定設置為1.2-1.5m各一半的分布形式。初學普及的同學採用淺水區+半陸半水的教學模式,進階的學生採用半深學習訓練模式。所有學生進入的泳池都是可以踩到池底的,這在一定程度極大地減少了溺水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一步是,採用標準化、流水線的教學模式和責任落實到人的管理制度,在系統上清晰看到每一節課、每一個學生的代課老師、負責教練,救生老師都是提前排好課的,這樣在上課的時候,每一個教練教哪一個學生,每一個救生老師負責哪一塊區域和哪幾個學生都是清晰可見的,課後會統一上傳這節課的上課信息、人員名單、上課交接標、教學進度、課堂表現打分和視頻、水質信息等數據。
還有一部分的學校,採用的是與校外的泳池租用場地,結合第三方外包的師資力量,學生統一乘坐校車外出上課。這裡要強調的是,慎重選擇教育機構,校園遊泳教育與社會商業培訓不管在運營模式,還是教學方式上都是有很大不同的。
下一期遊普體育將深入校園遊泳場館在運營過程中水質的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