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消息頻,夜闌雨聲難入靜。庚子伊始,冠狀病毒疫情席捲全國,上海市民在家自覺隔離,等待疫病高峰過去。微信朋友圈有人曬出蛤蜊燉蛋圖片,巧用上海話諧音「隔離等待」,很是應景。
年前備的菜不多,很快吃完,大菜場不敢去。正月初五,我戴上口罩、眼鏡,「全副武裝」出外探菜,小區裡菜店還有點年前的剩菜,買了白蘿蔔、青菜、茨菰、大白菜、土豆。
宅在家裡抗疫情,吃的小菜也有講究,養生食療可以增加抵抗力,防備病毒侵襲,可以多吃些清熱解毒的菜蔬。記得過去冬天的時候,崑山人喜歡吃白蘿蔔,清熱、潤肺、和胃、消食,上海人喜歡吃蘿蔔鹹肉湯 、蘿蔔羊肉湯、蘿蔔絲拌海蜇皮。小時候,外婆買來野生小魚,加白蘿蔔粗絲紅燒,一夜過去,亮晶晶的一大碗蘿蔔小魚凍,味道極鮮。茨菰入口微苦,性味甘平,生津潤肺,補中益氣,用它炒肉片、燒雞塊、炒臘肉,冬天裡極適宜。香芹有清香藥味,明目通鼻,醒腦健胃,潤肺止咳。香芹炒香乾、香芹炒百合都是我喜歡吃的菜。野菜蘆蒿,分柳葉蒿、雞爪蒿兩種,有一股草藥清香,莖杆鮮嫩,香脆爽口,可鎮咳、化痰,用來清炒豆乾絲,是冬春季清熱解毒之妙品。白果斂肺平喘,冬夜,取10枚白果敲破果殼,放入微波爐裡轉3分鐘,捂在手裡滾滾燙,剝開,果仁青綠似翡翠,入口香糯微苦。
半夜碼字,忽覺飢餓,家裡備有幾袋熟泡麵(上海人對方便麵的稱呼),充飢正好。今年深秋買了40隻小河蟹,豬板油1.5千克,拆了蟹粉,熬了一鍋豬油蟹粉,放在冰箱裡,此時正好拆一包泡麵,放點豬油蟹粉煮一碗。白衣戰士們,為了人民的安危,此刻正衝在武漢前線戰鬥,我等躲在後方,夜宵還有蟹粉面吃,應該知足長樂啦!
面對疫情,有人提出吃飯採用分食制,咱們中國人喜歡圓桌聚餐,旅行社包桌飯更危險。席間,互不相知的人大嚼大吃,大聲講話,筷子上下像雨點,飛沫左右若噴霧,灑上不少「調味料」,極易傳染疾病。高檔酒家在飯桌上放公筷,形同虛設,大多數食客直接用自己的筷子撈湯裡的菜,一鍋美味的湯成了洗筷水。舊時,在飯桌上,我看到一位老兄拿著小湯勺直接在砂鍋裡盛了湯往嘴裡送,一勺又一勺,太不講衛生啦!我注意到同桌的音樂家L先生,菜端上桌,他只用公勺挖一點裝在小碟裡,別人動過筷子後的小菜,他決不碰。現代人要改變陋習,養成文明用餐習慣,分食制,安靜用餐,小聲交流。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的食品衛生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小麵館裡的碗、筷洗淨後放進一隻大鋁桶裡沸水煮15分鐘,滾滾燙取出再給食客使用,就像崑山奧灶館裡的「三熱面」——熱面、熱湯、熱碗。我想,疫情過後,如果有哪家麵館能學學老上海餐飲業消毒的土辦法,在門口放口大鍋,當眾沸水煮碗筷進行高溫消毒,肯定會受到食客歡迎。
有天半夜,啟東「葛家大院」海鮮酒家掌門人在微信朋友圈曬出剛剛捕到的一條750克重的野生大黃魚,色澤黃潤金燦燦,眼大嘴紅亮晶晶。老饕們看得眼紅,紛紛討論其做法:雪菜黃魚湯、糖醋大黃魚……我估計,此魚平時在飯店起碼開價3000元左右,現在行情低迷,葛老闆說:「我的野生大黃魚價已經跌停板,誰要,2000元!」無人應答,是呀,疫情緊張的時刻,大家緊盯著武漢前線的戰況,誰還有心思品嘗大黃魚呢?有人提出,這條大黃魚是野生動物不能吃,我回應,不要搞錯哦,海裡的帶魚、目魚、小黃魚、鰻魚大多是野生的,這同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根本是兩個概念。葛老闆說,他準備把海鮮直接打包,或製成半成品,網售,冷鮮快遞到上海,讓市民在家就能品嘗到最新鮮的美食。我問,有蛤蜊嗎,幫我弄幾斤來,我要弄碗蛤蜊燉蛋吃吃……
有沒有抗病毒的超級食品?沒有。只有多種食物組成的平衡膳食模式,增強免疫力,才能最大程度維護人體健康。豆製品、雞蛋、魚、瘦肉、牛奶、綠豆、大蒜、香菇、獼猴桃、白蘿蔔、花椰菜、生薑、苦瓜、梨、蘋果等都是冬天裡不錯的食品。
上海中醫名家陳百先醫生說:「沒有能夠殺死新型冠狀病毒的中藥,中藥只對新型肺炎的併發症起到緩解作用,用藥以清熱解毒、扶正健脾為主。」他告訴我一個他自創的冬天防感冒的小妙招:新鮮大蒜適量,切碎,裝在塑料小瓶裡,底部鑽幾個洞,對著瓶口把大蒜氣吸到鼻子裡,一天吸若干次,或每天一瓣生大蒜碾碎衝服,對口腔、咽喉有殺菌作用,有助於預防各種病毒,具體功效尚有待於科學研究。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2020年3月刊《食品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