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灣萬裡鄉,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長約1700公尺,由於海蝕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豆腐石、蕈狀巖、壺穴、溶蝕盤等綿延羅列的奇特景觀。(攝影師 莊東威)
野柳風景區遠望如一隻海龜蹣跚離岸,昂首拱背而遊,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野柳龜。(攝影師 錢靜)
受造山運動的影響,深埋海底的沉積巖上升至海面,產生了附近海岸的單面山、海蝕崖、海蝕洞等地形,海蝕、風蝕等在不同硬度的巖層上作用,形成蜂窩巖、豆腐巖、蕈狀巖、姜狀巖,風化窗等世界級的巖層景觀。(攝影師 錢靜)
6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把巖層推擠出海面,造山運動擠壓時,在野柳的兩側推出兩道斷層,斷層帶破碎易受侵蝕,所以兩側凹入成灣,中間突出形成海岬。接下來,在海浪、雨水和風的侵蝕和地殼不斷的抬升下,造成野柳的奇巖怪石。(攝影師 錢靜)
野柳風景區分三大區:第一區仙女鞋、乳石、俏皮公主等,第二區豆腐巖、龍頭石等,第三區海蝕壺穴、海狗石、女王頭等。(攝影師 錢靜)
野柳的地層主要由傾斜的層狀沉積巖所組成,海岬與海灣的形成是因軟弱的巖層被侵蝕後凹入形成海灣,而堅硬、抗蝕力強的巖石便相對突出形成海岬。(攝影師 鄧學輝)
野柳地區含有姜石景觀的巖層厚度大約在50公分左右,從海岬的東北端延伸到西南端,呈連續的帶狀分布;由於地層傾斜,在海岬東北段的海崖上以及海蝕平臺上都可以看到。(攝影師 鄧學輝)
巖層中含有不規則結核,當結核周圍較軟的質地經侵蝕後凹下,使得較硬的結核露出地表,接著再經風與海浪侵蝕,形成飽經風霜的粗糙外表。姜石表面縱橫交錯的紋路,則是當結核還深埋在地層中時,因地殼擠壓所造成的破裂面。因粗糙的外表,再加上灰中帶黃的色澤,與做菜用的老薑十分相似,所以稱做姜石。(攝影師 賈德斌)
單面山是指一翼坡度陡急、另一翼坡度較為和緩的山形。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地層被不等量抬升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地形。野柳有兩座單面山,兩山之間由狹長的海蝕平臺相連,為區別起見,公園入口處附近的單面山以「大單面山」來稱呼,而位於岬角末端深入海中的單面山,則用當地人慣稱的「龜頭山」來區別。(攝影師 王從民)
女王頭本身就是一個蕈狀石,形成原因和其他蕈狀石大致相同。由於它的頸子修長、臉部線條優美,神態像極昂首靜坐的尊貴女王,大家才特別稱它為「女王頭」。(攝影師 吳鵬)
在野柳尚未成立風景區時,有一隊臺灣大學的學生到這裡來郊遊;其中有一名叫張國權的學生,在海邊一塊大石上攝影時不慎失足墜海。當時在附近販賣東西的漁民林添禎,不顧天候惡劣,奮勇下海救人。經過一番掙扎,最後兩人還是不幸溺斃。林添禎捨身救人的故事傳開後,感動社會各界,並設立銅像以倡導林添禎的義勇事跡。(攝影師 朱增祥)
遠眺野柳岬時,它就像只烏龜般俯臥在海中,所以又稱為」野柳龜」。野柳早期為大陸帆船至基隆港貿易的必經航道,因海域險惡,經常發生船難。因此民間傳說昔日有烏龜精潛伏在海中作祟,玉皇大帝得知消息,便命仙女騎著大象,手持寶劍下凡收妖。仙女抵達野柳時,對著烏龜精大罵:你這野蠻的野柳龜,害人無數,我這寶劍一下,讓你不死也只剩半條命。烏龜精中刀後元氣大傷,之後每當天候惡劣時,野柳岬便會冒起一股白煙,村民看到便會說:半死的野柳龜又在喘息了。(攝影師 朱增祥)
野柳「瘋狗浪」。(攝影師 莊東威)
野柳「瘋狗浪」。(攝影師 莊東威)
——————————————
中國臺灣網圖片庫(pic.taiwan.cn)由中國臺灣網承建,致力於為媒體及攝影愛好者提供豐富而優質的圖片內容產品及專業服務。網站平臺採用先進的技術理念,分類詳盡實用,搜索簡明快捷,您可以快速準確地尋找到您所需要的圖片及新聞。同時,我們與多名優秀攝影師籤約,與臺灣、香港及國際知名圖庫合作,有良好的銷售平臺,可為您代理您的愛片。歡迎加入QQ群280415005與我們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