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上的汝瓷傳人——記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汝瓷大師楊聚斌

2020-12-12 汝訊網

在八百裡伏牛山的餘脈,巍巍嵩山的腳下,汝州像極一塊花邊的璞玉安靜地伏在山川懷裡,彎彎曲曲的汝河水在此突然開闊起來,時而湍急,時而平緩,空闊處田地平曠,狹窄處竹木森然,沿河村莊如綠藤掛果,結在清清汝水邊。兩岸物產豐茂的沃野,孕育了生機勃勃的古代文明。汝水潤澤著汝州數千年,流域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黃長石、砂巖石、半坡土、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廣泛分布,是汝瓷賴以生存薪火相傳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北宋時期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官府在汝州設窯場,稱之為「汝窯」。

近幾十年來,汝州發現的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可以想像當時「汝河兩岸百裡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人們對中華名窯瓷魁之鄉可謂神往已久了……金秋的中原,丹桂飄香。中國汝瓷楊聚斌窯暨汝瓷文化交流中心在汝州市華汝總店舉行揭牌儀式。來自省內外200多名社會各界人士參觀了楊聚斌大師作品展。

上午9時,燦爛的秋陽普照大地,山川一派明媚,會場內外,鑼鼓喧天,紅旗迎著秋風獵獵飄揚,主席臺上嘉賓代表胸前佩戴的紅花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焰。那位頭髮花白,敦厚健碩的漢子就是汝瓷傳奇人物楊聚斌。他炯炯的目光掃描著臺上臺下的隊伍:好啊!十裡八鄉的群眾來了,鄉村民樂隊來了,風穴寺的武僧團來了,汝瓷協會的代表們來了,汝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也來了……堅定與信賴的目光碰撞著,感慨與激動的心情交織著,興奮與欣喜的聲音傳遞著:傳承汝瓷文化、重現汝窯風採!這是汝州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在這片古窯遺址上,連我們的祖先聽到這個消息也會從地下抬起頭來為我們搖旗吶喊!楊聚斌大步登上主席臺,在雷鳴般的掌聲中,向著嘉賓和群眾深深的鞠躬,他的眼睛溼潤了……

1962年,楊聚斌出生在汝州陵頭鄉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山村,父親在陵頭陶瓷廠上班,他常常跟進窯廠的工坊,久久凝視著熊熊的爐火,飛轉的輪盤,悄悄的蹲在工人們身邊,靜靜地看他們配釉、捏造型、手拉坯、燒制,往往看痴了過去。他也曾輕輕觸摸那猶如嬰兒肌膚般光滑細膩的釉面,也好奇的在放大鏡下窺那釉中氣泡稀疏、寥若星辰……幼小的楊聚斌感受到了無以言喻的莊嚴與瑰麗,那是中國文化的魅力,這魅力如溫潤的雨露沐浴著他、滋養著他,由此形成少年楊聚斌的陶瓷情結。1980年,18的楊聚斌高中畢業進入陵頭陶瓷廠當了一名陶瓷工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幹自己喜歡的工作,楊聚斌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在老師傅的耐心傳授下,他開始系統學習陶瓷製作技術,工作起來分外努力,全廠上下從職工到領導,都對他讚賞有加,上班第一年就被廠裡評為先進工作者。

為了擴大企業規模,增加產品品種,1982年,陶瓷廠派楊聚斌到神垕鎮學習深造。他先後在神垕鎮國營瓷廠、神垕鈞瓷研究所和神垕鎮社辦陶瓷廠學習,在神垕這個鈞瓷的最高藝術殿堂裡,楊聚斌以其如火的青春熱情,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就像一個飢餓的人趴在麵包上,吞咽、咀嚼、消化……鈞瓷和汝瓷,是兩枝各具風韻的瓷苑奇花閃爍著華夏傳統文化的奇光異彩。從古至今,是一批批勤勞智慧的匠人和藝人的心血汗水澆灌,才使之在歷史文化長河中璀璨生輝。鈞瓷五彩繽紛,燦若雲霞,紋路奇妙,釉質精美細緻,似流水,如冰晶,青年楊聚斌感受著鈞瓷的美麗與神奇,無窮變幻與流動,仿佛在聽一種詠唱,那是對人生的參悟,那是一個令人迷戀的境界……他常想:要是汝州那些窯都在,該是何等恢宏的藝術天地,該給後人的心靈何等聖潔的洗禮!

汝瓷是宋代「汝、哥、官、定、鈞」五大名瓷之一,歷史上為北宋宮廷專用瓷,汝瓷生產分官窯和民窯,官窯生產的汝瓷又稱汝官瓷。汝官窯燒制歷史前後僅有二十年左右,金兵入侵後,技藝失傳。全世界傳世品僅有六十餘件,分別珍藏在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館和英國、日本等國的大型博物館內。汝瓷器以青雅素淨、蘊蓄秀美的藝術風格著稱於世,主要品種有汝窯豆綠瓷、天藍瓷、月白瓷。造型古樸大方,釉質如碧峰翠色,瑩光內柔;坯體如胴體,其聲如磬;釉面摻入名貴的瑪瑙,色澤獨特,含水欲滴;釉面開有細小的紋片,有蟬翼紋、冰裂紋等,著名書畫大師李苦禪題詞:「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盡善盡美也。」195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發掘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汝瓷研究者經過無數次的試燒,終於在1958年燒制出第一批汝窯豆綠釉工藝品。

青年楊聚斌心裡很清楚:要用知識武裝自己,要足夠的強大才可以回去建設他親愛的汝瓷之鄉!他先後拜付清晨、孔鐵山、粱青志等大師,從理論到實踐,從觀摩到製作,從陶瓷到鈞瓷,在幾位名師的悉心栽培下,楊聚斌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學會了鈞瓷從選取原料、拉坯製作到調釉燒制的所有工藝。在神垕鎮的三年學習,奠定了楊聚斌陶瓷藝術的深厚基礎,確定了楊聚斌一生的職業方向,開始了楊聚斌對陶瓷藝術一生的追求。1985年,楊聚斌回到了陵頭陶瓷廠,根據廠裡的產品開發規劃和工作安排,重點開始汝瓷的研究,雖然走了不少彎路,進展還很快,汝瓷的核心部分比如釉料配方,溫度的掌控是窯變的關鍵,那時沒有先進的實驗設施,他只有依靠最原始的辦法一次次調整配方,從一次次失敗中一層層解開汝瓷神秘的面紗。他汲取前人的經驗,從釉料分析,釉色變化,器型特點以及各個時期汝瓷的風格及藝術特點進行認真細緻的探索,繼承並創新了汝瓷的傳統技術,成功燒制了汝瓷天青、粉青、豆綠釉作品。

1990年,楊聚斌受洛陽旅遊局聘請,任洛陽旅遊局鈞瓷廠技術廠長。首次試窯就成功出品了1.8米的鈞瓷大花瓶,其變化莫測的開片效應,鬼斧神工的藝術當時在洛陽引起極大轟動,洛陽電視臺、《洛陽晚報》都先後報導,受到領導及專家的高度評價。面對成就和掌聲,青年楊聚斌時常在深夜夢到那個熟悉又美麗的地方,那是嵩山腳下汝水河畔的汝州,她在呼喚著自己的兒子哩,那裡有一種神秘瑰麗的東西,像音樂一樣強烈的撞擊著他,他明白了,自己除了孜孜不倦的鑽研技藝外,還肩負著家鄉汝瓷建設的使命!回家鄉去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1994年,楊聚斌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在汝州市汝瓷一廠擔任技術科長。繁忙的工作沒有擋住他向汝瓷文化的縱深挺進,多少個夜晚,他伏案疾書,一篇篇汝瓷論文從他筆下像清泉一樣流出,期間,他寫的《淺談汝瓷造型及藝術風格》在第十屆中國傑出管理者年會上獲得二等獎。

1997年,企業改制後,楊聚斌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建立起自己的大型窯廠。他以傳統汝窯的美學思想為基礎,運用現在專業的製造技術,突破工藝難關,將汝瓷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完美統一。在汝瓷傳統燒制和創新的結合上進行了系統研究和探索,有傳承更有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汝瓷藝術特點。他的作品器型設計多樣化。例如茶具,十二頭茶具為楊聚斌所獨有,八個款型系列,十幾種設計方案,全部自己設計、打樣、燒制。他的作品釉色獨特細膩形象。粉青釉、豆綠釉,特色明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葉吉民教授說得準確:「天青釉色雖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瓷人合一,人亦如瓷。楊聚斌幾十年如一日,「咬定青山不放鬆」,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獲得了不同尋常的藝術成就,2015年,楊聚斌的作品《百合洗》和《雞心碗》獲得了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第五屆「大地獎」兩枚金獎。

他設計、燒制的汝瓷作品暢銷臺灣和美國新加坡等海外市場。在中原,像楊聚斌那樣,對陶瓷、鈞瓷和汝瓷都深入研究,有巨大成就的可謂鳳毛麟角。從理論到實踐,從作品到人品,他都達到了大師級的水準,然而,除了汝州的業內人士,外面的世界很少有人知道他。因為他多年來潛心研究,不事張揚,長於製作,短於營銷,也沒有接觸過媒體。對於汝瓷行業來說,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他可能是一個唯一的例外。

人們往往讚揚藝術家的聰明智慧,驚嘆藝術的無暇完美,卻忽略了藝術家背後對理想不懈的追求和對失敗的頑強挑戰。那是一種種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汝瓷的窯變非同尋常,由於每件瓷坯在窯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受熱程度各異,產生的窯變效果就不一樣。汝瓷經過採石、撿石、洗石、粉碎、過濾、煉泥、手工拉坯、晾坯、修坯、雕刻、素燒、上釉、上釉坯精修、陰乾、裝匣缽、高溫氧化還原火燒成等幾十道嚴密的工序。其中溫度的掌握極其重要。天青汝瓷是在重還原氣氛中和高溫條件下燒成的,粉青汝瓷是在中等還原氣氛中和稍低溫度條件下燒成的,豆綠汝瓷是在輕還原氣氛中和低溫度條件下燒成的,所謂「十窯九不成」,窯變極不穩定,每一天每一窯都會出現不重複的問題,一件作品至少歷經40天才能入窯,一窯13至14個小時,人的心就一直在揪著,就像是等待著新生兒的誕生……楊聚斌的目光落在一件唯妙唯肖、面目慈和的觀音上,那天青的顏色透著絲絲淡淡的祥和。他想起,這件作品,當時花費3個月的時間來設計製作,由於手工拉坯製作難度大、成型難、成本高,工藝繁瑣,經驗豐富的師傅也要格外小心。舊時裝窯焚香乞求神靈賜福,出窯燒紙叩謝神靈庇護。當一切準備就緒,17座觀音將要入窯了,徒弟們燃起一掛鞭炮,楊聚斌和徒弟們心裡都在默默祈禱,為了緩解氣氛,有人建議大家來唱支歌,要是有酒就好了,他想。可是沒有,只有一顆顆火熱的心。14個小時在期待和擔心中過去,出窯的那一刻,空氣好像凝住了:只有一件燒製成功的觀音被請出來了!沮喪、失望和委屈,一下子襲來,楊聚斌真想放聲大哭,他感到頭重腳輕、兩眼發藍、整顆心像被摘走了。自己要是能變成一隻穿山甲多好啊,貼在窯壁上,分分秒秒都能看到掌控窯變的過程。怪不得世人說「汝瓷非常業,窯變靠神力」啊!

大家咬咬牙,顫抖的手舉起16件帶有瑕疵的作品,當場粉碎掉!每一聲清脆的破碎音像要震聾人們的耳膜,每一片晶瑩的碎片好像割傷人們的心。但完美的藝術就是這樣:絕不能讓楊家汝瓷帶有任何瑕疵問世!哪怕是人們不易發現的細微瑕疵也不允許!五楊聚斌遇上了一個好時機:市政府制定了振興文化名鎮這個美麗宏大的戰略,沉寂已久的古鎮要重現當年的繁華了。汝州市人民政府楊英武副市長說:汝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自古以來「天下名窯,汝窯為魁」,我們將建設汝瓷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打造汝瓷小鎮!中國汝瓷文化交流中心負責人李耀輝對汝瓷文化的發展規劃做了振奮人心的匯報,他表示,通過核心團隊傳播汝瓷文化,根據現有汝瓷文化作品,完善品牌宣傳,價格定位,分銷政策,發展各地汝瓷文化愛好者加入,或成為汝瓷文化推廣大使,讓更多社會人群了解汝瓷、喜歡汝瓷、收藏汝瓷、助推汝瓷消費市場,通過網絡手機平臺,實現汝瓷文化的傳播和汝瓷作品的流通、保值、增值,5至10年,建立汝瓷文化事業的新篇章,實現汝瓷文化機構或企業併購上市!

金秋的暖陽下,華汝總店分外明麗。嫋嫋古香,粉牆瑩白、木案光潔,幾個身著天青色旗袍的女子正在無聲忙碌著,店內散發著淡雅幽靜的古韻。博古架上,瓶、碗、盞、洗、爐、尊、人物、動物、茶具、文具等十類100多個品種玲琅滿目、錯落有致。神完氣足的三犧尊、沉實大度的八卦鼎、高貴典雅的雙龍瓶、窈窕淑女般的梅瓶,靜靜散發著清純深邃的韻致。粉青、豆青、天青……明如鏡、潤如玉、堅如石、聲如馨,流光溢彩,淳樸敦厚,如此的神奇美麗!汝瓷藝人的人生如汝窯的爐中火一樣絢麗多彩而充滿傷痛,即便歷經千難萬險,磨難重重,最終能給親愛的祖國留下一些暉映天地的無形遺產,在歷史賦予我們的一方舞臺上,嘔心瀝血發明創造,重振汝瓷雄風,再放異彩,那不也像汝瓷一樣的多彩人生嗎?此時,楊聚斌小心翼翼的從博古架上捧起一件精緻淡雅的荷花口頸瓶,這是汝州市汝瓷之鄉的市標啊,他睿智明亮的目光充滿著堅定和希望,他覺得這不是一件件瓷器,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仿佛看到在中國大地和海外市場,正有許許多多滿含期待的眼睛望著他,他感覺心裡通亮,而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相關焦點

  • 追夢汝窯——汝瓷女傳人孟玉松的藝術人生
    2002年4月,《人民日報》刊載《雨過天晴雲破處-----記中國汝瓷女傳人孟玉松》。2002年11月,作品《弦紋尊》獲河南省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2004年,被評為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2007年12月,作品《孔雀洗》榮獲「河南省知名文化產品」稱號。2008年6月,作品《七寶出香》在「河南省智慧財產權、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示大賽活動中」榮獲一等獎。2008年6月,孟玉松被授予「河南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 汝瓷之鄉 千年汝州
    中國汝瓷小鎮項目依託嚴和店汝窯遺址和蟒川河宋代窯址群的歷史積澱,利用河兩岸的優美自然風光,積極打造具有汝州地域特色和承載歷史文化傳承的藝術小鎮。項目總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將建設中國汝瓷博物館、河南省陶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汝瓷文化遺址公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汝帖文化中心、蟒川河濱水生態文化旅遊度假區、曲劇藝術大舞臺、汝石文化展示中心等。
  • 汝瓷為中國茶器具代言,大師為汝瓷茶器發聲
    中國陶瓷工藝大師、汝州市陶瓷協會名譽會長、弘寶汝瓷技術總監範隨州作為汝瓷行業的代表應邀出席會議並發表專題演講。汝瓷技藝非遺傳承人範隨州、王振芳設計製作的茶器具系列汝瓷產品亮相論壇,範隨州設計、弘寶汝瓷出品的「將軍杯」被指定為本次論壇官方用品。汝瓷成為本次論壇中國茶器具的「代言人。」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傳承、創新、發展」。
  • 到平頂山市汝州寶豐調研汝瓷文化工作
    5月17日至18日,河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宋麗萍帶領河南博物院黨委書記萬捷、省文化廳辦公室主任崔玉山等一行6人,分別到平頂山市汝州市、寶豐縣重點調研汝瓷文化事業和汝瓷文化產業發展工作。平頂山市市長張雷明、常務副市長擺向陽、副市長王樸分別陪同調研。
  • 陶瓷人物:\"瓷痴\"破解800年汝瓷懸案
    12月14日,40多個國家和地區150餘名代表在鄭州研討傳統知識文化的保護,在會場外**吸引嘉賓眼球的,無疑要數河南民間工藝精品展,瓷器、玉雕、剪紙等讓外國嘉賓嘖嘖稱讚,特別是朱文立「復活」的汝瓷,得以讓世人重見800年前的精靈。
  • 相知恨晚話汝瓷
    宋代是汝瓷的興盛期,但前後不過二十年。後金兵南侵,中原戰亂,宋室南遷,汝窯煙滅,從此,汝瓷斷代800多年。  1953年,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發掘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瓷生產」。經過三十多年的研究試驗,1988年,汝瓷生產終於全面恢復。書畫大師李苦禪先生帶病揮毫,為汝瓷欣然命筆,「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盡善盡美也」。
  • 寶豐縣註冊「寶豐汝瓷」商標,淺談寶豐和汝州的「汝瓷」之爭
    寶豐縣註冊「寶豐汝瓷」商標,淺談寶豐和汝州的「汝瓷」之爭百科上是這樣介紹汝瓷的:「汝瓷,河南省汝州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無論是從名字還是介紹上來看,汝瓷都應該是汝州的特產,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平頂山人,以前也是這麼看待此事的。
  • 劉軍立:汝瓷藝術,低調中的奢華
    一心做瓷,從不張揚,很少在公眾視野中出現,甚至在新聞媒體上幾乎搜不到一篇關於他的專門報導。這就是汝州市華宇汝瓷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軍立的低調之處。1985年開始進入原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工作,曾經做過廠長,企業改制後回到家中創辦自己的的汝瓷廠,在汝瓷藝術的道路上孜孜以求,35年來獲獎眾多,卻從不在新聞媒體上宣傳自己。
  • 首屆中國(國際)汝瓷文化節在河南汝州舉辦
    汝州市市委書記李全勝致辭9月18日,記者從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首屆中國(國際)汝瓷文化節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首屆中國(國際)汝瓷文化節將於9月23日至26日在河南汝州舉辦汝瓷被列為宋代五大名瓷(汝、官、鈞、哥、定)之首,為宮廷御用瓷。汝窯青瓷的顯著特徵之一就是它不以繁瑣的裝飾紋樣來美化器物,而是以瓷質釉色取勝。「似玉非玉勝似玉」,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的美譽。當今世界上僅存的北宋官瓷不足百件,分別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地。
  • 走進汝瓷博物館
    館藏文物介紹 汝瓷博物館位於汝州學宮內,始建於1984年1月,經臨汝縣人民政府批准,在汝州文廟舊址成立,負責全縣文物普查、保護、發掘、收藏和陳列工作,並負責汝州文廟的日常管理和保護修繕工作。1988年8月,臨汝縣撤縣建市,臨汝縣博物館更名為汝州市汝瓷博物館。 汝瓷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佔地面積約20873平方米。
  • 汝瓷大師孟玉松實至名歸!
    1987年,她研製的「汝窯月白釉」通過國家輕工部和河南省科委組織的技術鑑定。1988年,她主持研究成功了汝窯天青釉。汝窯天青釉研製成功是陶瓷史上的一個奇蹟。2018年6月9日,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座談與頒證大會召開,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成為汝州乃至平頂山第一個獲次殊榮的人。她,就是汝州市汝瓷大師孟玉松。
  • 臺灣陶瓷文創勢頭迅猛 汝州重視海峽兩岸汝瓷交流
    鄭立中指出,汝窯遺址是汝州汝瓷文化的鮮明歷史印跡,更是汝州作為汝瓷原產地的重要證據,對其保護要學習借鑑國內知名文化遺址保護的經驗做法,結合張公巷汝官窯遺址地處規劃建設中的汝州市宋文化一條街的實際,把遺址保護和汝州城市歷史特色結合起來,統一規劃建設,使之有機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 探秘:汝瓷中的鳥食罐
    這一點與宋徽宗極其相似,宋徽宗喜歡養鳥,汝窯為他燒制了一定數量的汝瓷鳥食罐,從而也使這批汝瓷鳥食罐神秘而又珍貴。宋朝不但經濟繁榮而且文化發達,宋代名士喜歡養鳥,有專門養鶴,有調教鸚鵡,有訓練八哥,還有養鳥放生。
  • 東溝窯瓷器有的類似汝瓷嗎?
    後報請河南省文物管理局,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05年夏對該窯址塌陷區進行搶救性發掘。共開挖10米@ 10米探方4 個, 分別編號為T3、T5、T6 和T7,(圖二) 面積達400 平方米。
  • 朱氏汝瓷八卦鼎拍出 45萬善款(圖)
    朱文立作品天青釉汝瓷八卦鼎  特約通訊員李偉恆楊增強通訊員張中偉文圖  本報訊 昨天上午,記者從朱氏汝瓷公司獲悉,朱文立先生的汝瓷作品一號八卦鼎,在深圳舉行的真愛夢想
  • 劉欽瑩景德鎮汝瓷製作年表
    2003年:石橋窯第一批手工鐵胎汝釉鬥笠盞在三寶村工作室先後問世,開創了景德鎮當代手工高溫汝瓷燒制的先河,劉欽瑩也成為了景德鎮當代汝瓷創作的拓荒者。2004年:石橋窯第一款以瓷胎汝釉與高溫紅釉、藍釉相結合的作品問世,開啟了汝釉搭配高溫金屬原礦單色釉的先河。
  • 夢幻絢麗 寶豐汝瓷文化廣場音樂噴泉試運行 你的朋友圈被刷屏了嗎?
    天海為幕,星海流雲,汝瓷經典造型蓮花碗伴著五彩繽紛的音樂燈光秀,非常有感覺。汝瓷文化廣場音樂噴泉試運行直接引燃大家的熱情,刷爆朋友圈。此時此刻,@所有寶豐人汝瓷廣場音樂噴泉就要開始啦!
  • 3D列印+傳統汝瓷 時代火花碰撞出一流博物館
    3D列印+傳統汝瓷 時代火花碰撞出一流博物館(記者 肖建成 通訊員 汝州市委宣傳部新聞科 馮琳軻 黃耀輝)3月6日下午,在中國汝瓷小鎮的博物館項目施工現場,機械轟鳴,大批工人認真而有序地開展著各項工作。
  • 樸實沉穩造天青: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孟玉松
    仿宋代汝窯天青釉弦紋樽(汝瓷)孟玉松   第一次見到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孟玉松,是在2013年底在汝州舉行的「汝窯傳承發展文化談暨孟玉松從藝四十周年研討會」上,樸實而穩重,是她留給我的最初印象。她沒有「大師」這一稱號象徵的光鮮,也沒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常見的「民族風」,乍看上去,就像鄰居家的阿婆一樣可親。然而正是她,以常人難以想像的熱情與執著,幾十年投身汝瓷的恢復與研發,汝瓷因為她的付出,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將青瓷之美推向極致的汝瓷,是中國陶瓷藝術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