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
北靠巍巍嵩山,南依伏牛山脈,
西臨古都洛陽,東望黃淮平原,
隸屬於河南省平頂山市,
區域面積1573平方公裡,
總人口120萬,
轄21個鄉鎮街道、459個行政村。
一座汝州城,
一部千年文化史。
在這裡,
既有「窯」望千年的過去,
也有浴火重生的未來
……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67件不可移動的國寶級的珍貴文物之首。此缸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紙坊鎮閻村。
鸛魚石斧圖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該彩陶缸為紅陶砂質,距今約有7000年的歷史,高47釐米,口徑32.7釐米,底徑19.5釐米。器腹外壁的一側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圖高37釐米,寬44釐米,約佔缸體表面積的一半,畫面真實生動、色彩和諧、古樸優美,極富意境,被學者認定是中國畫的鼻祖。
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讚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汝瓷位列「汝、官、哥、均、定」五大名瓷之首,有「汝窯為魁」之說。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北宋時間,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公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據《中國美術史》記載)。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裡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的坡池;南區從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窪,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裡、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內鄉、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
《汝帖》與《淳化閣帖》、《泉州帖》、《絳州帖》並稱為「四大名帖」。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由汝州知州王寀從《淳化閣帖》、《絳州帖》及「三代而下迄於五季字書百家」中,選出先秦金文8種及秦漢至隋唐五代名家書法94種共109帖,薈刻12石,史稱《汝帖》。金文、篆、隸、楷、行、草諸體兼備,是我國古代碑帖之珍品。帖石寬0.4米,長1.1米,帖中目錄標題為王寀自書,帖尾有王寀跋語。汝帖博大精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研究書法史及古代書法的一部很好的法帖。宋代的《汝帖》,經宋元明三代雖保存下來,但損壞嚴重,清代幾任知州相繼修補,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州白明義用重金從洛陽購得宋《汝帖》原拓片重摹刻石,使得這一鴻寶完整地保存至今。
風穴寺,國家AAAA級景區,始建於東漢初平元年,距今1800多年歷史,又名「香積寺」、「千峰寺」、「白雲禪院」,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與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齊名,被稱為「中原四大名剎」,其中唐塔、宋鍾、金殿被列為三大國寶,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稱。
歷史文化名街張公巷位於河南省汝州市老城區中大街中段,張公巷是為紀念明代汝州籍官員張維新而得名。因此處發現宋代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遺址而再次引起世人矚目。
張公巷窯址位於汝州市區東南部,西北距唐宋時期的汝州州衙遺址約1500米。2000年,張公巷瓷窯址被發現,分別於2000年春、2001年夏、2004年春先後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2006年5月,張公巷窯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汝州市中國汝瓷小鎮項目位於汝州市汝南產業集聚區南邊,蟒川河沿岸,整體呈東西走向,全長近4公裡,規劃面積約5800畝。項目總建築面積約50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約25億元。中國汝瓷小鎮項目依託嚴和店汝窯遺址和蟒川河宋代窯址群的歷史積澱,利用河兩岸的優美自然風光,積極打造具有汝州地域特色和承載歷史文化傳承的藝術小鎮。項目總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將建設中國汝瓷博物館、河南省陶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汝瓷文化遺址公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汝帖文化中心、蟒川河濱水生態文化旅遊度假區、曲劇藝術大舞臺、汝石文化展示中心等。小鎮同時與蔣姑山和九峰山兩個生態旅遊景區相連接,汝瓷文化與山水生態旅遊相得益彰。項目所在地有「十裡蟒川河、十裡大窯廠」之說,目前已發現宋、元以來40餘處古窯址,園區中的嚴和店在北宋時期就是中原地區最大的青瓷燒制中心,2013年5月嚴和店窯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孟玉松,女,1942年1月出生。1958年在臨汝縣科委化驗室工作,參加了鄭州大學化學系的培訓,學習矽酸鹽定量分析,掌握了以後從事汝窯天青釉研發的基礎知識和技能。1973年調到臨汝縣汝瓷廠,建立了汝瓷化驗室,跟隨汝瓷豆綠釉研發第一人郭遂師傅進行汝瓷恢復研製工作。1980年,原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接受了河南省科委下達的恢復汝瓷天青釉的科研項目。孟玉松和郭遂師傅一起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於1983年恢復天藍釉取得成功。從1984年開始,擔任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技術科長、試驗小組組長,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輕工部科學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學、中央工藝美院等單位專家教授的指導和幫助下,歷經4年攻關,終於把汝官瓷恢復成功,通過了輕工部科學研究院和河南省科委共同主持的汝官瓷技術鑑定會。1988年參加全國第六次婦女代表大會,受到鄧小平、李先念、楊尚昆、鄧穎超、李鵬、喬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朱文立,1946年生,河南汝州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高級工程師,中國科技考古學會理事,中國汝瓷技藝破解者,科學技術最高獎項「聯合國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獲得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瓷燒制技藝傳承人,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河南省分會理事,河南省勞動模範,優秀專家,汝州市政協常委。曾任汝州陶瓷一廠技術副廠長,汝瓷研究所副所長,汝州市汝瓷博物館副館長。
李廷懷,男,1952年出生於河南汝州。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突出貢獻汝瓷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藝術專家。出版有《汝窯新論》、《汝瓷的造型、釉色及鑑賞》、《淺談汝官瓷的釉色》等12篇論文專著。獲中國陶瓷名窯恢復與發展傑出貢獻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個人。曾受邀為2015上合組織總理會議、2017阿斯塔納世博會中國館禮品、中國駐外特命全權大使等設計創作國禮。其作品被法國羅浮宮、英國珍寶博物館、韓國木浦博物館、中南海紫光閣、中國陶瓷藝術館等多家博物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