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記憶,是和小夥伴追尋著煙火的蹤跡,在街巷牌樓中穿梭,在樓宇空地間追逐,也是在清晨第一縷陽光投射的時候,聽到「鹹鴨蛋」的叫賣 聲,就一個骨碌翻身起床,衝下去買鹹香可口的蛋黃作為餐點和零食,是午后街邊飄散的擀麵皮香氣,是和小夥伴奔跑時不小心碰了一下就碎的酥脆麻花……出生在西府這塊土地上,有太多與眾不同的深刻記憶,它們伴隨著我,直至我離家之後的十幾年光陰中,還不時出現在我的夢裡。
歲月綿長,社會經濟不斷變革,我卻越發懷念起小時候的西府記憶和充滿煙火氣的市井氣息,去過很多鄉村,停留過很多城市,卻一直未曾抵達夢中嚮往的那個地方,直到不經意間來到西府老街,所有關於西府,關於故鄉,關於美好與夢想的記憶和詞彙都在瞬間被喚醒。它,是我夢裡的那條街啊。
味蕾還原溫情
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春夏秋冬,一日三餐,食物為我們提供著生存所需的能量源泉,也深深飽含著食物製作者的愛與溫情,無論走在何處,每個人最懷念的一定是母親做的那碗飯,家鄉有的那碗羹。
闊別西府十幾年,我時常想念這裡的手工擀麵皮。一碗地道的寶雞擀麵皮,筋道爽口,食完令人齒頰留香。正是這一碗小小的擀麵皮,從和面到擀制,對製作者的要求卻很高,他們對擀麵力度、發麵時間和火候的把握直接決定著成品的口感和質量,很多手工藝者,往往都是憑藉多年的經驗與熱愛才鑄造出一塊屬於自己的金字招牌,隨著現代生活的不斷發展,手工製作擀麵皮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我也很久沒有再嘗過那樣正宗的西府美味了。幸運的是,西府老街裡的這家手工擀麵皮店,滿足了我的願望,讓關於時光的故事在目睹手工藝人工作的那一刻頃刻而出。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從幼時起便時常光顧的那家鹹鴨蛋小鋪也落在了這裡,那家叫做「寶雞記憶」的店面,真正承載了我童年的記憶。兒時中氣十足,穿透力極強的吆喝聲仿佛還在耳邊迴蕩。吆喝聲的主人,如今已經邁進古稀之年的戴華民老先生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23年前為養家而選擇的鹹鴨蛋生意,如今早已成為戴老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人說,縱使寒冬,也能看到老人常常衣著單薄地出現在街巷路口,精神頭十足。一聲有力的吆喝,一個鹹香個大的鹹鴨蛋,是我和所有西府人內心深處最為牢靠的生活和味蕾記憶。
食物充滿溫度,帶著光陰與愛的力量。我走在西府老街的路上,從臊子麵到樊家油糕,絲絲入味,感受到生活的煙火氣如此明朗而美妙。
建築銘刻記憶
夢裡,除了都市的高樓外,我常常看到數條蜿蜒的道路,將家家戶戶分隔開來,家家房屋都有青灰色的磚牆,鏤空的窗,木製的橫梁,聳起的屋簷常常吸引著鳥雀的注意力。
傳統的關中民居建築裡,木雕、磚雕、石雕組合成的「三雕」 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構成古典建築十分重要的審美一環。走在西府老街的街道上,隨處可見或精細或簡約的雕刻形象,栩栩如生的還原著西府大地上的諸多傳說與故事。
党家府邸門口的威武獅子,並列而排的抱鼓石,證明著該戶人家的地位與威嚴;戲樓前「松鶴延年」與「松鹿同春」的石雕出自山西雕刻大師之手,真切傳遞著人們對於健康長壽的希冀,對於美好意境的嚮往;手工製作的木雕,講述著與西府當地有關的八大典故,既是傳承也是展示;遊客服務中心室內,木製橫梁上臥著形象逼真的「獬豸」,象徵是非分明的神獸,庇佑著家庭安寧,給予著人們力量;兩側建築相連,門匾處「丕振家聲」四個字在一排通道門樓中顯眼矚目,曾經的隴縣建築就這樣在眼前出現……
站在西府老街的街道上,看到這些似曾相識的建築與雕刻,時光漸漸倒流,回到我的小時候,我走在一條青石板路上,和屋簷下的鳥雀對話。
民俗表達生活
鋪排展示的傳統農具,是農耕文化的優秀結晶。那時的人們,會在廳堂、臥室等處懸掛上色彩豔麗、形象多樣的馬勺臉譜,祈求平安與吉祥。當作物收穫,農閒時節,人們會組織熱鬧而盛大的社火活動,並用大紅大綠的鮮豔服裝來襯託和表達內心的喜悅與期待。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看似單調卻忙碌,熱鬧的氛圍總是來得異常簡單和直接。
木製桌椅,漆雕木櫃,藍色粗花布,是家家戶戶最常有的家居布置。春節要貼對聯、放鞭炮,正月十五孩子們要「挑燈籠」,大人喜歡賞燈和猜燈謎,清明時節祭祖掃墓,端午時刻離不開雄黃酒和自製香包,中秋節的月餅,重陽時刻敬老和賞菊,一年四季,每個節日,都得到十分的重視,都有非常仔細和鄭重的規矩與禮儀要遵守,這是上下五千年的禮儀傳統,也是歷來生活的人們所形成的風尚與習慣,它是生活的縮影,也是我們內心訴求的最生動與最熱情表達。
看得到豐富的民俗演藝,見得到非遺文化的繼承發揚。西府老街,給我發現和感知生活源泉的熱忱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