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原創作者詩蕊知道的歷史,專注於歷史文章創作。
有關北宋名作《清明上河圖》背後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有關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說起清明上河圖的作者,相信大家都知道是大畫家張擇端。創作出清明上河圖這樣作品的畫家,按道理說應該是一個名響天下的知名大作家才對,但是奇怪的是,這人在歷史上幾乎毫無痕跡。我們之所以知道這幅畫是他畫的,完全是因為在故宮上的那幅作品上,有清朝人對他的一個注釋。除此之外,無論我們翻閱什麼樣的資料,再也找不到關於這個大畫家的任何信息。
說起來,這還不是清明上河圖唯一的怪現象,說起清明上河圖正版的問題,也是有爭論的。按理說,在故宮博物院裡的這幅清明上河圖應該是正版,有朋友會問了,難道說清明上河圖這樣的作品還分什麼版本嗎?目前來說,僅僅目前明清仿做的,所知道的就有兩三個版本了,名字都叫清明上河圖,畫的內容也大差不差。還有一個說法,說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幅清明上河圖,才是真正的清明上河圖。
其實有關於清明上河圖版本的問題,不是說現在才開始爭論,早在明清時期就有了爭論。關於這個,我給大家分享個小故事,清朝的時候有人就說,你看宮裡的這幅清明上河圖是假貨。那有人就說,你憑什麼說它是假貨呢?那人說,在清明上河圖上有一個四個人投骰子的情景,正在投的那個人其中兩個篩子已經是六點了,另一個還有在轉。投篩子的兄弟在長大了嘴喊六,但是河南開封那邊是北方,人喊六的時候,應該是噘著嘴,而畫中的這個人是張著嘴喊的,不應該是北方人,這幅清明上河圖應該是贗品。
這個小故事呢,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確實引人關注。否則也不會出現觀察這麼仔細的,一個關於六的問題。我們來先說這個六的問題,其實呢,誰規定這個喊話的人一定喊的是六,不能喊比其他的,而且他一定是北方人嗎?那麼故宮裡的那幅作品到底是不是正品?別說這個問題,一直到了50年代才得出了結論,當年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從故宮走出來的時候總共攜帶了好幾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
經專家的一致鑑定,認為現在的這個版本才是真正的清明上河圖,證據呢,也很簡單,在這兒小編就舉一個例子。凡是後來明清畫家仿製的在,作品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那座飛虹橋,基本上都被畫成了磚石結構的橋。但是根據史書記載,這橋應該是木質結構的,今天被判為正品的這幅作品,與歷史上的記載完全嚴絲合縫,真實的還原了北宋這幅橋的原貌。所以那版本的問題在今天應該是沒有什麼可以爭論的,不過我們也確實能看出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確實是藝術魅力超群。
但凡是這樣的名作,才會出現這麼多的傳聞和版本,比如西方的蒙娜麗莎,打個比方,小編現在畫一張畫,有幾個人會追。版本沒有什麼問題了,但是如果真像那個故事中的質疑者,拿起放大鏡看的話,還是能發現一些所謂的秘密的。這幅畫一直被命名為清明上河圖,很多人認為都是描述的北宋汴梁春天的美景,清明時節的繁華景象。可是諸位瞪大的眼睛仔細的看,就會發現,畫裡有人拿著扇子扇風,有人甚至還拿著茄子,這好像不是清明時節會出現的東西。有人以此為證據,認為呢這個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指的不是節氣,而是指的政治上的清明。
這幅畫真正描繪的應該是秋天的場景,最有意思的是,這幅畫中還描繪著很多故事,這就不是很多人能看出來的。比如說在飛虹橋的旁邊就一條船,在河道中間打了橫,我們可以從畫面中河流的湍急,分析到這艘船是剎不住車了。正全速的向著飛虹橋疾馳而去,船上的夥計們正在七手八腳的在收帆,船頭上的船工正在衝著前方喊著什麼,隔著飛鴻橋,另一側有一條已經安全度過飛虹橋的船,船上的船工正在回頭看。
飛虹橋上幾個市民已經站在了飛虹橋上的欄杆處表情驚恐,橋頭一個官轎的轎夫正在驅趕著周邊的人,等著上橋,對橋下的危險一無所知。整個畫面的捕捉到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永遠的定格在了這幅傳世名作之上,像這樣的故事情節在畫中有很多,對於作者為什麼要畫出這些故事,相對我們表達什麼,我們現在的人已經無從知曉了。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