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艦晶片實控人為臺灣聯華電子:三年獲政府補貼超50億

2020-12-12 中國經濟網

【財聯社】(研究員 薛彥文)3月22日,上交所公布首批科創板上市名單,晶片製造企業—和艦晶片位列其中。這意味著和艦晶片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已獲上交所正式受理。同日晚,和艦晶片發布了招股書,招股書顯示,和艦晶片的保薦人為長江證券。

和艦晶片的實控人為臺灣聯華電子

和艦晶片的前身是和艦科技,成立於2001年11月,該公司主要從事集成電路製造環節中的晶圓代工業務。

和艦晶片的實際控制人是聯華電子(聯華電子在中國臺灣上市),目前,聯華電子間接持有公司98.14%的股份。和艦晶片在招股書中稱,其在科創板上市後,聯華電子間接持有公司87.24%的股份,仍處於絕對控股地位。下圖為財聯社對和艦晶片招股書的截圖:

2018年和艦晶片的主營業務收入為35.71億,同比增長10.34%,淨利潤為2992.72萬,同比下跌58.02%。公司2018年扣非淨利潤為虧損1.46億,截止2018年底,和艦晶片累計未分配利潤為-9.27億。

和艦晶片招股書顯示,公司存在未彌補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其子公司廈門聯芯前期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太大導致毛利率為負,且需計提存貨減值和預計負債所致。和艦晶片稱,一條28nm工藝集團電路生產線的投資額約50億美元,根據行業慣例,設備的折舊年限普遍較短(廈門聯芯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為6年,專有技術攤銷年限為5年)導致晶片製造公司在投產初期普遍存在虧損情況。

和艦晶片稱,其選擇在科創板的上市標準是,預計市值不低於30億,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億元。公司稱,其募集資金將投資於和艦晶片(蘇州)股份有限公司集成電路技術改造產能擴充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擬使用募集資金總額為25億。

和艦晶片三年獲各地政府補助超50億

值得關注的是,和艦晶片當下的業績還是靠補助支撐起來的。據招股書,為鼓勵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和艦晶片及其子公司所在地對其提供了多項政府補助,2016到2018年,合計補助金額高達52.13億。和艦晶片將其中的14.27億的政府補助計入了當期損益。

不過,各地政府巨額補助和艦晶片,與中國晶片產業落後有一定的關係。晶片是信息產業的基礎,被譽為工業糧食,它不僅運用在智慧型手機、計算機、汽車、軍事、遙控等多方面,對於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包括5G、人工智慧、物聯網、自動駕駛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協會統計數據,2017年,全球集成電路銷售額為3432億美元,同比增長24%,該協會預計,2018年全球集成電路銷量將繼續增長17%,達到4016億美元。其中亞洲太區(主要為中國)的銷售額為2488.2億美元,佔全球市場總值的60.4%。

不過,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消費市場,但自給率水平低,核心晶片缺乏。根據ICInsights 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自給率僅為15.35%;核心晶片自給率更低,比如計算機系統中的MPU、通用電子系統中的 FPGA/EPLD 和 DSP、通信裝備中的 Embedded MPU和DSP、存儲設備中的DRAM和Nand Flash、顯示及視頻系統中的 Display Driver等,國產晶片佔有率都幾乎為零。下圖為財聯社對和艦晶片招股書的截圖:

目前,集成電路進口金額已超過石油,是中國的第一大進口商品。據海關統計,2018 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4175.7億塊,同比增長10.75%;進口金額為3120.58億美元,同比增長19.84%。

和艦晶片的直接競爭對手為中芯國際  

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形成了IC 設計、晶片製造、封裝測試及支撐配套業共同發展的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格局。但是,中國的集成電路行業產業結構發展不均衡,突出表現為製造業比重過低。

根據IC insights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晶圓代工廠商銷售額為710億美元。下圖為財聯社對和艦晶片招股書的截圖:

2018年全球前十大純晶圓代工廠商中,臺積電、格芯、聯電分居前三,中芯國際排名第四,其中臺積電產能規模龐大加上先進位程7nm投產,市佔率達59%,持續拉大與競爭者的距離;先進位程營收成長力度不如預期是格芯、聯電和中芯國際增長緩慢,低於行業平均增速的主要原因。

從晶圓代工的製程範圍看,40nm以下製程銷售額佔到整個銷售額的44%,40-45nm 製程銷售額佔到14%,65nm 製程銷售額佔到 9%,90nm製程銷售額佔比為6%。

2018年具備28nm及以下先進位程技術的純晶圓代工廠僅剩臺積電、格芯、聯華電子、中芯國際、和艦晶片、華力微六家,14—16nm 以下廠商剩臺積電、格芯、聯華電子3家。和艦晶片在招股書中稱,僅中芯國際與其子公司廈門聯芯完全掌握28nm工藝製程,華力微 28nm低功耗邏輯工藝已建成投片。據此,在28nm晶片製程中,中芯國際是和艦晶片的直接競爭對手。

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其在港交所和紐交所同時上市,中芯國際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片製造企業之一。2018 年實現營業收入34.17億美元,淨利潤 1.34 億美元。目前中芯國際28nm先進位程已經量產,正在推進14nm以下先進位程的研發。

來源:財聯社

相關焦點

  • 超30家臺企赴中國大陸上市 和艦晶片脫穎而出
    目前,在A股上市的臺企基本以中小板為主,主要集中在製造類領域,尤其是以電子設備製造、民生用品製造為主。與同期上市的大陸企業相比,臺資企業的總體規模偏小。其中,規模最大的環旭電子年營收超過130億元人民幣;而規模最小的新萊材料的年營業額僅3億多元人民幣。  復盤過去16年,臺資企業謀求上市的路徑各有差異,主要有四種模式:T+A、 T轉A、直接A股、借殼A股。
  • 元六鴻遠IPO:拿1.5億募資「補血」 三年獲政府補貼3090萬
    中國網財經6月13日訊 北京元六鴻遠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元六鴻遠」)近日在證監會網站披露招股書,公司擬在上交所公開發行不超過4134萬股,發行後公司總股本不超過1.65億股,保薦機構為國泰君安證券。
  • 寶島晶片30年!臺灣晶片製造廠商簡介
    宏達亦利用其在智慧型手機方面的優勢,推出了性能強大的類似UMPC產品HTC Shift,在其中裝配了Windows Mobile 6和Windows Vista雙系統,以進軍UMPC市場。    臺灣集成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LSE:TMSD),簡稱臺積電或臺積,英文簡寫「TSMC」。臺積電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半導體晶圓代工企業,與聯華電子並稱「晶圓雙雄」。
  • 2017年全球晶片產值超3900億美元 近50%銷售額被前十大製造商瓜分
    20世紀80年代,三星電子以日本索尼公司為目標,積極研發存儲器,在韓國政府1982年發布《半導體工業扶持計劃》和《半導體扶植具體計劃》的背景下,高薪聘請大量日本、美國工程師,1993年以後,在存儲器市場,三星無論是技術研發還是市場佔比,均已經居於領導地位。客戶設備和供應鏈對晶片的需求,推高了DRAM和NAND存儲晶片的價格,擴大了三星的利潤空間。
  • 臺灣聯電大陸子公司將申請A股上市,下一個可能是臺積電?
    6月29日,晶圓代工廠聯電發布消息,旗下大陸子公司和艦晶片製造(蘇州)股份有限公司將與聯芯集成電路製造、以及和艦從事IC設計服務廠聯暻半導體等進行整合,由和艦為主體向中國證監會申請首次公開發行(IPO),在上海A股掛牌,預計籌資約25億元人民幣。
  • 聯華電子將擴大 12 英寸晶圓代工廠產能,主要是 28nm 工藝
    原標題:聯華電子將擴大 12 英寸晶圓代工廠產能,主要是 28nm 工藝   據英文媒體報導,在第一大晶片代工商
  • 聯華電子將擴大12英寸晶圓代工廠產能 主要是28nm工藝產能
    【TechWeb】12月18日消息,據英文媒體報導,在第一大晶片代工商臺積電取消2021年12英寸晶圓代工折扣,晶片代工產能緊張狀況有從8英寸晶圓廠延伸到12英寸晶圓廠的趨勢的消息出現之後,也有代工商在謀劃擴大12英寸晶圓代工廠的產能。
  • 春秋航空坎坷IPO三年半獲17億補貼
    據記者了解,春秋航空被暫緩上會,是因為被舉報存在補貼佔比高、關聯交易等問題,證監會要求春秋航空對相關問題進行解釋,進一步補充資料。  過去三年半獲17.2億補貼  五個月時間後,春秋航空才得以成功過會,並在本月拿到批文。上市過程先後經歷了八九年的時間。
  • 臺灣突發地震 晶片廠商還好嗎
    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慄縣、南投縣、臺中市、雲林縣、嘉義縣、花蓮縣最大震度都為4級。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地震發生後,島內警報大響。臺灣地震專家、氣象部門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此次地震系歐亞大陸板塊底下的運動,雖然地震深度較深,但所釋放的規模,約為5.6顆原子彈。不過他同時指出,這幾年因為釋放能量較少,適度能量釋放有助於臺灣地區。
  • 臺灣晶片往事和大陸的「晶片之痛」
    臺灣的日月光集團是全球最大封裝與測試供應商,佔有19%的市場份額,為全球90%以上的電子公司提供半導體封裝和測試服務,日月光目前在中低端晶片領域是滿負荷運轉,在高端領域更是供不應求。除了日月光,臺灣的京元電、華泰、南茂、頎邦、矽格、矽品等,也都邁入百億新臺幣俱樂部,而且每年都保持正增長。半導體設備銷售激增。
  • 政府8億補貼離島渡輪
    圖:中環四至六號碼頭加建樓層外貌模擬圖  六條主要離島渡輪航線三年牌照期明年中屆滿,運輸及房屋局中期檢討報告滿意營運表現,建議明年續牌三年,但稱新渡輪、港九小輪兩公司營運成本上漲,換言之,碼頭造價加上實報實銷的資助,政府補貼總額達8億元,有學者認為「長貧難顧」,建議政府接管渡輪服務。/本報記者 曾敏捷  由中環往來長洲、梅窩、坪洲及南丫島等6條主要離島航線將於明年3月及6月屆滿。
  • 臺灣突發地震!晶片缺貨是否會雪上加霜?
    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慄縣、南投縣、臺中市、雲林縣、嘉義縣、花蓮縣最大震度都為4級。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地震發生後,島內警報大響。臺灣地震專家、氣象部門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此次地震系歐亞大陸板塊底下的運動,雖然地震深度較深,但所釋放的規模,約為5.6顆原子彈。不過他同時指出,這幾年因為釋放能量較少,適度能量釋放有助於臺灣地區。
  • 三星將為IBM代工最尖端半導體晶片;影院復工滿月,全國票房超10億
    目前,該平臺上的渠道建設、長者飯堂補貼、高齡津貼、機構補貼、居家養老服務補貼、社區活動發布、服務組織管理、養老設施監控和720全景展示等九大功能模塊已完成建設。 (來源:IT之家) 06 影院復工滿月,全國票房超10億 8月20日是影院復工滿月的日子,據國家電影專資辦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8月20日0時,全國票房已超10.1億,超3300萬人次觀影。
  • 全國17省份發50億元消費券,與政府AA的福利有你麼?
    各地政府都已積極參與到這場經濟復甦之戰中,通過發放電子消費券鼓勵「碼」上消費。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超過17個省市宣布已發放或近期將要發放電子消費券,且推出地區和金額還在快速增長,目前總額已超50億元。此前,總額16.8億的杭州消費券首批上線,首批200萬份被「秒」,網友抱怨「手慢錯過幾個億」。同樣是今天,鄭州宣布將發放4億元消費券。4月3日起,所有在鄭人員都可通過支付寶或「鄭好辦」APP參與領取消費券活動。目前,各地發放的電子消費券,多為限定地點使用,以旅遊類、餐飲、購物類居多,也有少數為杭州這樣的通用型。
  • 傳統商超輾轉求生:聯華超市反攻線上、家樂福試水智慧門店
    本次收購前,聯華超市持有聯華電子商務約90.9091%的股權。截至2017年12月31日,聯華電子商務除稅後淨利潤為人民幣1036萬元。   隨著近年來實體經濟的緊縮,受電子商務衝擊頗大的實體零售進一步凋零,聯華超市也深陷其中。2018年4月,聯華超市公布2017年度業績。
  • 盤點中國核心晶片各細分領域頭部企業;2019年進口晶片3055億
    根據《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2018年中國半導體市場需求為3100億美元,中國自身只能提供380億美元的產品,綜合國產化率12%,目標是2025年國產化率能達到50%。消費者業務以消費電子為主,包括手機、耳機、平板等,而消費電子對晶片的要求是最高的。根據華為歷年年報數據來看,消費者業務佔比逐年提升,2019年佔比更是超過了50%;反觀運營商業務,銷售收入佔比逐漸下滑,但運營商及企業業務對晶片技術的要求並沒有消費者業務那麼高。
  • 美國鳳凰城市政府與臺積電達成晶片工廠開發協議
    鳳凰城城市基金將拿出2.05億美元,用於當地臺積電工廠配套道路和供水設施的優化。臺積電計劃投資120億美元在當地興建工廠。作為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商,臺積電目前為蘋果、高通和其他多家科技公司代工晶片。今年5月,臺積電披露,計劃在亞利桑那州建造一家5納米工藝晶片工廠,這將是該公司在美國的第一家先進位造設施。
  • 為什麼臺灣的電子工業、晶片產業比大陸強這麼多?
    眾所周知,臺灣省雖然小,但在晶片領域卻有很多巨頭,比如臺積電壟斷了全球60%左右的晶片代工訂單,還有像聯發科,臺聯電,南亞科技、日月光等大大小小的晶片企業。從晶片設計到製造再到封測等幾個關鍵環節,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甚至有些項目是世界領先的,比大陸強很多。其實不只是晶片領域,臺灣的電子工業也是比較發達的,比如富士康,華碩、HTC、宏基等企業也是大名鼎鼎,於是很多網友都有疑問,同是一個國家,為何臺灣和大陸的區別這麼大?
  • 中國晶片新銳50強榜單發布
    翰順聯電子在臺灣和南京設有二大研發中心,擁有硬體、信號、FPGA、晶片、可靠性、兼容性及存儲系統實驗室;並與國內外NAND Flash半導體廠保持緊密的合作,不斷掌握核心技術。 目前覆蓋數十個細分行業場景:包括智慧教育、智能車載、公共安全、智能零售、智慧農牧業、消費電子/可穿戴、智能家居、智慧工廠、機器人等;產業鏈合作夥伴超100個,覆蓋晶片公司、算法公司、IDH公司、OEM/ODM公司、行業解決方案商等;為數百個AI項目落地提供加速動力;且在2017-2019年持續三年,年度複合增長率超200%+。
  • 晶片破壁者(十三):臺灣地區半導體的古史新證
    察覺到這一產業分工的變化趨勢,工研院在1980年,決定以衍生公司的方式,設立中國臺灣第一間半導體製造公司聯華電子,將所有產品線技術( 包括音樂 IC,電子撥號器、計算機IC 以及電話 IC) 以低價授權生產的方式全部轉移給聯華,使其在擁有研發能力之前就可以進行生產。聯電旗下也衍生出了許多分支機構,如晶片設計領域的聯發科(MTK),面板驅動IC的聯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