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為中國人,我個人喜歡的烹飪方式有紅燒、清蒸和爆炒,個人喜歡的菜系是淮揚菜。中餐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很多人說中餐種類繁多,是的,原因是幅員遼闊。盆地的溼潤氣候誕生了川菜,亞熱帶的氣候和海風誕生了粵菜,當然還有粗獷豪邁的蒙古新疆菜系,精緻細膩的江南菜系等等。
各個菜系都有各個菜系的風味。當然,在海外流行的中國菜大多是粵菜和川菜,代表是點心和麻婆豆腐(和火鍋)。很多中國人在國外開的中餐店也很正宗,味道很讓人思鄉,也有味道改良的中餐,更多是本地人開的快餐。我所在的地區亞洲餐廳比較多,有泰國菜、韓國菜、日本菜、中餐。去的人也很多,大多是附近的學生和附近的白領。四國餐館的流行度難以排個名次,有時候門庭若市,有時候冷冷清清。
對於本地人來說,他們更願意把亞洲菜放在一起。事實上餐館與餐館之間區別也沒有很大,泰國菜有絕佳的炒飯,中國菜有正宗的牛肉麵,韓國菜有甜辣的烤肉拌飯,日本菜自然是拉麵壽司。中餐在國外成為了亞洲菜中和日餐一樣流行菜系,趨勢是逐漸分成了點心和麻辣兩股力量。dim sum(點心)我認為是最為流行的中國菜,蝦餃、叉燒包、腸粉這些沒有很強烈的味道,但鮮、香,讓點心能夠符合大多數人的胃口。
而麻辣,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歡,當然愛之者趨之若鶩,恨之者一輩子都不會去嘗試的,所以麻辣在海外中國人和小部分麻辣愛好者(比如郭傑瑞)心目中成為了心靈的歸宿。最後還有不能忘記的北京烤鴨,香脆甜,自然可以俘獲很多人的味蕾。當然,很多人會說中國那麼大,八大菜系都是頂級美味,為何就提川菜和粵菜?下面就是我們認為好吃的部分中餐為何在海外並不很流行的關鍵——口味重。很多菜系是以鮮香風味為主打的,而這種「鮮」來自對外國人來說過量的鹽。
比如(這裡是以外國人的美食標準來講的,不代表本人觀點)有一次去長沙,體會了什麼是鹹辣口味,一道香菜炒牛肉讓人吃出了眼淚,你問我好不好吃,好吃,口味重,特別。你問我外國人也喜歡把?我會說,不好意思,他們可能吃不下去。為什麼?這就要扯到西方料理的特點了。西方料理,或者說非微波爐料理的西方料理,講究的是味全。什麼是味全,其實你可以從一個漢堡裡看出味全:麵包的香,肉餅的鹹,芝士的微膩,生菜的脆鮮,色拉醬的酸甜,酸黃瓜的酸衝,胡椒的微熱。
西餐講究的是味的平衡,一個也蓋不過另一個,就像Gordon Ramsay有一次吐槽的一樣,一盤菜是a party in your mouth(嘴巴裡面的派對)。當然,一個派對如果一方太嗨就是a match to your stomach了。在烤魚上面放一點檸檬汁和一點牛油果,披薩上面放一點甜椒和菠蘿,西餐的味講究層次感,把多種味道混合為一體,讓你吃一道菜品嘗到了幾道菜的感覺。在美國流行的中餐,比如像orange chicken,像beef and broccoli,味道更像是一種甜鹹脆的結合。
這種味道的緩衝混搭,更加符合西方美食的評判標準。最後,我認為,作為中國人,我們要認同我們的美食,發揚我們的美食,傳播我們的美食,但同時要客觀了解別人的料理,沒有味道的優劣之分,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沒有簡單複雜優劣之分,簡單的做法同樣有極致的味道,沒有高級不高級之分,國宴也是融合中西的做法,米其林廚師也要環遊世界尋找靈感。了解別人,認同自己,這是我們對於我們中餐最好的尊敬,也能讓中餐最終得到別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