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海外的冒牌中國菜 在中國沒人愛

2020-12-13 觀察者網

在國外,很多老外喜歡在看起來不像中餐,吃起來更不像中餐的中餐館吃飯,這些形式口味都已面目全非的飯菜依然被他們堅稱為「中國菜」。中國菜在海外流傳過程中,不得不根據歪果仁的口味進行改良,海南沒有海南雞飯,宮保雞丁是甜的,「天津飯」跟中國沒關係……

《壹讀》雜誌2014年第17期(總第52期)刊載了《在海外,它們是大言不慚的中國菜》的文章,文章盤點了那些海外的冒牌中國菜,還有它們背後的邏輯。

全文如下:

在海外,它們是大言不慚的中國菜

肉骨茶、天津飯、炒雜碎,還有它們背後的嚴肅邏輯

就像我們在國內會看看各種用外國餐外衣包裝過的中國餐一樣,在海外,老外也流行在那些看起來就不像中餐,吃起來更不像中餐的中餐館吃飯。不過,這並不僅僅是他們刷存在感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海外中餐經歷諸多流變,所有令人啼笑皆非的口味,究其原因都有一連串能延展開來的細節。

我們用這篇文章向你解釋:為什麼海南沒有海南雞飯,韓國的炸醬麵和美國的宮保雞丁是甜的。

我們也用這些中餐的變化向你解釋,他們大言不慚地聲稱「自己是中國菜」背後嚴肅的邏輯。

「海南沒有海南雞飯」

我們很難追溯中餐輸出海外的確切年代,但筷子、粽子在東亞各國的常見程度,毫無爭議地宣示著中國飲食的流傳印記。

新加坡海南雞飯(資料圖)

存在爭議的,是那些流入了他國卻找到了新生的食物,或是因為際遇,故鄉的食材變換了一種樣式;或是缺少家鄉的某一種味道,而變成了另外一種菜餚。

比如如今被視為南洋招牌美食的肉骨茶,關於它的起源,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早期在南洋務工的華人苦力用來果腹的早餐。但據馬來西亞美食專欄作家林金城考證,吃肉骨飲茶本是福建廈門泉州一帶的風俗,新加坡開埠時,來自廈門的華人苦力把吃肉喝茶的方法帶去了馬六甲,只不過,如今的肉骨茶與「茶」再無半分關係,而成了一道排骨藥材湯。

失去家鄉味的,則是海南雞飯。上世紀30年代,來自海南的商販開始依照海南文昌雞的做法,在新加坡、馬六甲、檳城等地沿街叫賣白斬雞,但由於原料發生了變化,東南亞的海南雞飯,口感、味道也隨之改變。

在新加坡打響招牌之後,海南雞飯原本的故鄉也被人淡忘,誤認為新加坡才是這道菜的起源。香港才子蔡瀾因為在海南吃到的雞飯與新加坡的味道不符,曾經感慨「海南沒有海南雞飯」。

海南本地人當然不認同。2009年,《海南日報》刊文為海南的雞飯申冤。不過,這家報紙也承認,吃慣了「洋口味」的蔡瀾,能否接受本地傳統的海南雞飯,是個未知數。

日本拉麵跟中國有關,「天津飯」跟中國無關

與那些還有著明確「中國血統」的東南亞中餐相比,進入日本和韓國之後的中國食物,經常連名字都變了。

比如說,韓式炸醬麵其實來源於魯菜,但味道是甜的;日本的餃子其實是煎餃,更多被當成下飯的菜餚;還有天津沒有的「天津飯」,卻在日本被當作中華料理。

甜味的韓式炸醬麵來自中國山東。1900年前後,為躲避戰亂,山東人大批遷往朝鮮。炸醬麵連同糖醋肉段等其他魯菜一同進入朝鮮半島。

到1948年時,在朝鮮經營調味品的山東華僑王松山為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在中式炸醬中添加焦糖,改良成了韓國春醬。韓戰之後,來自美國的援助麵粉讓以大米為主食的韓國人接受了麵條,廉價的韓式炸醬麵從此在韓國流行起來。

日本的中華料理經歷了類似的改良。1910年,日本人尾崎貫一僱用12名中國廚師,在東京淺草區開設「來來軒」飯館,主營根據日本人口味改良的中式菜餚。一般認為,來來軒是日式中華料理的開端。因為它對日本飲食最大的貢獻,是將中式湯麵改良成了更加符合日本人口味的日本拉麵。

和中國人的普遍認知不同,拉麵並不是傳統的日本料理。在日本結束鎖國政策,接受華人勞工進入日本之前,當地傳統的麵條只有烏龍麵和蕎麥麵。最初的日本拉麵,更常見的名字是「中華蕎麥麵」。

「拉麵」本身,其實也是日語發音的音譯。在日語中,拉麵以假名的形式書寫,據信是音譯自廣東話中的「撈麵」、「老面」或「滷麵」。但無論哪種麵條,日本拉麵在用料、工藝和注重湯頭口味方面,至今仍然保留了中國南方麵食的不少特色。

中式烹飪技法結合日本當地的食材與口味,也創造出一系列當地原創的「中國美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天津飯」。

天津飯跟中國沒關係(資料圖)

在日本的中華料理中,天津飯是一道「名菜」。它就像另一種版本的蛋包飯:將蟹肉和雞蛋攤成蛋餅,蓋在米飯上面,再澆上一層厚重的芡汁。

雖然以天津為名,但中國的天津卻並沒有這種食物。真要在中國食品中給這道菜找一個親戚的話,廣東的滑蛋蝦仁似乎是更接近的選項。關於這道菜品的由來,流傳廣泛的說法是來來軒的第三代店主在二戰結束後,迫於食品匱乏而創造出來的。之所以叫天津飯,是因為用了天津小站米。

 

 

川菜先打入日本,接著才是上海菜

拉麵和天津飯,構成了日本人對中華飲食的早期認知,但能將日式中國菜與其他海外中華飲食區分開的,是其齊全的種類。

事實上,日本人對中國菜的認知,同樣是以中國東南西北各個地區飲食特徵劃分出的四個菜系。和中國傳統認知的菜系體系不同,日本人將中國料理,劃分成了四川料理、北京料理、廣東料理和上海料理。但這二者不能簡單畫上等號,比如北京料理涵蓋的地域還包括了中國東北,而上海菜的範圍除了擴大到了福建和江西之外,其特色也被一個字總結了起來:「甜」。

截然不同的菜系分類,和最近一個多世紀以來,中日之間的特殊歷史有關。

把粵菜帶入日本的,是19世紀末前往日本從事苦工的廣東人。前文所述的拉麵和天津飯,從口味和製作方法上看,的確保留了粵菜的痕跡。而包含了東北菜在內的北方菜,則在二戰前後,藉由侵華日軍和偽滿洲國的日本移民,擺上了日本人的餐桌。

川菜和上海菜進入日本是最近半個世紀的事情。上世紀60年代,來自香港的川菜廚師陳建民首次在日本的電視節目上教授川菜做法。麻婆豆腐、幹燒蝦仁等四川菜從此成了日本家庭的家常菜。至於上海菜,更多集中在高檔中國餐廳當中,掌勺的大廚多是改革開放後前往日本發展的上海廚師。

不過,日本的「中華料理」已經和國內原版的菜餚相去甚遠。比如麻婆豆腐,常見的日本做法中很少使用郫縣豆瓣醬和花椒。為了保持原版麻婆豆腐的色澤和辣味,番茄醬和胡椒粉反而成了常用的調味料。其他日本流行的中國菜,大多經歷了類似的改良,口味變得偏甜。

為什麼美版宮保雞丁是甜的

「將醃好的雞肉切丁,與橙子或橙汁、姜、蒜、雞湯、糖、食用油、玉米澱粉、鹽和辣椒一起炒出來的菜餚,經常使用烤花生作為配菜。」這是英文版維基百科上,對宮保雞丁的介紹。

美式宮保雞丁是甜的(資料圖)

當然,是美式宮保雞丁。

酸和甜也是美式中餐的主味。另外一道常見菜「左宗棠雞」,則是在炸好的雞塊上澆上酸甜汁——如果把澆汁改成蘸醬,這道菜就變成了麥當勞裡的麥香雞。

但左宗棠雞原本是臺灣廚師彭長貴在上世紀50年代創造的新湘菜。據彭長貴回憶,最初的左宗棠雞「味厚,酸、辣、鹹」,是典型的湖南口味。上世紀70年代,彭長貴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附近經營彭園餐廳,憑藉這道菜吸引了貝聿銘和基辛格,左宗棠雞從此在美國一炮打響。但在後來,為了遷就美國人的口味,這道菜被改成了咕咾肉一樣的口味。

左宗棠雞(資料圖)

中餐口味的美式變遷,與近百年來美國華人移民的故事息息相關。據美國中餐行業媒體《中餐通訊》介紹,1890年開始的排華運動,將華人排除在高級職業之外。迫於生計,原本是礦工和鐵路工人的美國華人,只能轉入工作辛苦,且收入和地位低下的服務行業。

其中的一種選擇,是現學廚藝成為中餐館的廚師。上世紀20年代排華浪潮消退時,美國華人成年男性中約有四分之一從事餐飲業。由於華人移民數量在此期間沒有增長,中餐館被迫向美國大眾口味妥協,把酸甜口味融入中餐。

妥協的結果,是中餐成了美國主流飲食的一部分。據《中餐通訊》的最新數據,全美中餐館的數量已經超過5萬家,這個數字比全美擁有1.95萬家連鎖快餐店的麥當勞多一倍以上。

美國流行過中國菜,在中國沒人愛

妥協的另外一個結果,是美國中餐中的傳奇「李鴻章炒雜碎」。這道菜原本是用動物內臟和蔬菜做成的雜燴,最初是美國華工的飲食。1896年李鴻章訪美後,美國社會被中國文化吸引,炒雜碎也因此進入美國人的視野。在去除動物內臟,改良成適合美國人的口味之後,炒雜碎伴隨著上世紀初美國社會的快速城市化,開始在美國流行。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這道菜一度成為了中餐的代名詞。

炒雜碎也為美國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靈感。美國爵士樂大師路易斯•阿姆斯特朗1925年以中餐館為靈感創作了小號曲《街邊的雜碎館》。美國寫實主義畫家愛德華•霍珀則在1929年完成了畫作《雜碎館》,畫中兩名美國女性坐在一張中式餐桌旁面談,窗外則是若隱若現的「雜碎」招牌。

不過,美國人眼裡的中餐在中國並不受歡迎。上世紀20年代,北京一家專營美式中餐的餐館開張,但由於沒有足夠的美國人捧場,很快因為無人問津關門大吉。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左宗棠雞上。1990年前後,彭長貴在故鄉長沙開設了自家餐廳的分店,菜單裡自然包括左宗棠雞。但因為菜品不受當地人歡迎,餐廳很快關張。

「太甜了。」這是湖南人對左宗棠雞的評價。

《壹讀》雜誌2014年17期封面

相關焦點

  • 數數那些北美的冒牌中國菜,在中國根本沒人理!
    點擊上方標題下「加拿大家園」可快捷關注海外它們是大言不慚的中國菜。肉骨茶、天津飯、炒雜碎,還有它們背後的嚴肅邏輯。。。
  • 世界偏見地圖 在日本人眼中中國是怨婦臺灣是冒牌中國
    比如在美國人的眼中,外蒙古就是野蠻人,中國就是一個大超市,而在日本人的嚴重,中國竟然是怨婦,臺灣則是冒牌中國……看世界偏見地圖,絕對給你一種全新的看世界的視野,然後我們一笑而過~   世界偏見地圖 美國人眼中的世界 這些地圖的製作者是保加利亞攝影師Yanko Tsvetkov,他腦洞大開地從各個國家不同的角度去描繪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
  • 有些中國菜,你可能沒吃過
    經過數千年長久的傳承發展中國美食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精緻而聞名於世它還漂洋過海出現在了國外餐桌上圖為英國的中餐外賣。 新華網 鞏陽 攝然而,下面這些菜都是啥?「左宗棠雞」美國人熟知的左宗棠雞既酸又甜,還炸過是美國人叫外賣最愛點的名菜之一「天津飯」天津飯(或稱天津蓋飯)是種很著名的食品在日本的中餐館裡,沒有天津飯的店鋪很少天津飯(圖片來源:東方IC)
  • 世界偏見地圖中文版 老乾媽去了歐洲臺灣是冒牌中國
    世界偏見地圖中文版 老乾媽去了歐洲臺灣是冒牌中國  羅劍 • 2015-11-05 11:15:13
  • 盤點海外那些中國風建築
    感恩寺廟建設效果圖 全球最大的旅遊評論網站Trip
  • 在國外吃到的中國菜正宗嗎?
    很多海外遊子留在國外過節,思鄉之際,往往會跑去中餐館吃頓家鄉菜。然而,中國菜到了海外,都似乎難逃被改良的命運,通常吃的中餐,是「美式中餐」。今天元宵節,是團聚的日子,在海外的遊子,祝你們元宵節快樂,吃頓家鄉菜慶祝吧。「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 ,在國外到底能不能吃到熟悉的中國菜。
  • 這道美國人最愛的中國菜,名字一出以為在罵人,國內沒幾個人吃過
    眾所周知,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單單菜系就有八大種了,更何況還有其他地方的特色美食,這點就很讓外國人羨慕了。特別是最近這幾年,很多外國朋友都是奔著中國美食來的,即使是飲食習慣以及口味的不同,但是他們還是吃得很過癮,並且有些還被帶到國外呢。
  • 老外評價:中國菜太簡單,瞧瞧那些被中國菜打敗的外國名廚
    我們吃慣了中餐,經常在家做飯的人也不敢有一個人說中國菜簡單,事實上說:中國菜太簡單的幾乎都是外國人,就憑他們吃了幾次在國外的偽中國菜就敢豪言壯語的評價:中國菜簡單,這種自信在我們看見簡直就是自大和無知。舉兩個經典案例:曾經有外國人評價「中國廚師最不會裝盤」「中式廚刀太寒酸」。其實我們都知道在食物裝盤上,我們最不缺的就是器具之盛,還有世界聞名的食品雕刻。
  • 這部《冒牌上尉》,讓人久久無法釋懷
    《冒牌上尉》他和那些在戰爭中流亡的百姓沒有什麼不同。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還有那些盲目相信、追隨他的人。難道威利的偽裝就這麼無懈可擊嗎?並非如此。可當事態出現反轉,真相浮出水面,又有多少人會去譴責那些無良媒體呢?最可怕的是,下一次,人們還會相信這些媒體曝光出來的事情。這與片中那些選擇相信威利身份的人有何區別?
  • 在海外流行的中國菜,大多是粵菜和川菜,代表是點心和麻婆豆腐
    中餐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很多人說中餐種類繁多,是的,原因是幅員遼闊。盆地的溼潤氣候誕生了川菜,亞熱帶的氣候和海風誕生了粵菜,當然還有粗獷豪邁的蒙古新疆菜系,精緻細膩的江南菜系等等。各個菜系都有各個菜系的風味。當然,在海外流行的中國菜大多是粵菜和川菜,代表是點心和麻婆豆腐(和火鍋)。
  • 中國小吃搶灘海外大市場
    原標題:中國小吃搶灘海外大市場   近些年來,不論是煎餅果子,還是肉夾饃、酸辣粉,眾多中國小吃不斷在多個國家落地,並且深受人們歡迎。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小吃香飄萬裡,在異國他鄉刺激著更多人的味蕾。
  • 電影<海外赤子>插曲<我愛你,中國>創作在興隆
    正如1979年在海南萬寧興隆攝製的電影《海外赤子》,片中插曲《我愛你,中國》後來在大江南北傳唱至今,成為經典。  當年,《我愛你,中國》的曲作者鄭秋楓為了尋找靈感,曾來到興隆華僑農場,與農場的歸僑們同吃同住同勞作,共同生活了一個月時間。鄭秋楓把自己在興隆的所見所聞所悟,化作悠揚的旋律,最終誕生了膾炙人口的《我愛你,中國》。
  • 香港海關兩年檢獲135萬港元冒牌化妝品及護膚品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香港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高級監督何珮珊展示檢獲的冒牌韓國化妝品(圖:香港《大公報》/陳卓康 攝)   中新網4月8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深受女士追捧的國際化妝品牌近年在網上湧現冒牌貨,香港海關過去兩年破獲51宗、總值約135萬元(港元,下同)的冒牌化妝品及護膚品案件,逾半經網上售賣。
  • 馬來西亞特色美食娘惹菜:中國走向海外的見證
    相信喜歡美食的朋友對娘惹菜並不陌生,這種充滿南洋風情的美味,讓不少吃貨大飽口福。那么娘惹菜到底是怎麼來的?其背後又有哪些傳奇故事呢?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甚至非洲等地重要的經貿路線。很多來自印度、波斯、阿拉伯甚至歐洲的商人、傳教士通過這條要道,乘船來到中國。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中國人(以福建人、廣東潮汕人為主)離開自己的故鄉,前往國外謀生。從而形成了海外華僑群體。
  • 對中國古文化崇拜 法國人愛把中國諺語掛嘴邊
    法國人不論是寫文章還是平時說話侃大山很喜歡夾雜幾句民間諺語,特別是中國諺語。而且,法國人每每在引用之前還要加上一句「中國諺語說得好……」,以便加強語氣。類似這樣讓中國人迷惘的「中國諺語」還有很多,比如:「不急的工作要快幹,以便有充足的時間去慢慢地完成那些緊急的工作」;」即使一張薄紙由兩個人來承擔也會更輕一些「;「在黑屋裡找黑貓不易,特別是那黑貓根本就不在屋裡的話」;「一卷不成春」等等。我估計這後面一句「一卷不成春」需要特別解釋一下,才能讓中國人明白。法國人都喜歡吃中餐,而法國的中餐館最著名的頭道小菜就是春卷,也就是「春天裡的卷」。
  • 這幾種美食雖然是中國菜,但卻只有老外才能吃得到,究竟是啥菜
    因為說很多老外喜歡中國美食的人有很多,說很多中國的美食不對老外胃口的人也有不少,但是不管怎麼說,中國的美食不斷地走出國門已經是事實,也是一種趨勢。說到中國美食在海外的大型「根據地」,就不得不說到美國的唐人街了,在那裡各式各樣的中餐館應有盡有。不過在那些中餐館裡賣的還能不能算是中國菜其實也很難說。
  • 盤點外國人最愛的十大中國菜
    原標題:盤點外國人最愛的十大中國菜   最受外國人歡迎的前十名中國菜中糖醋裡脊、宮保雞丁和春卷分列前三位,麻婆豆腐、餃子緊隨其後……外國人最愛的十種中國菜――糖醋裡脊  第一道:糖醋裡脊 Sweet
  • 外國人最愛的中國菜,中國人卻一臉懵逼表示沒見過?
    小編最近發現,歪果仁對於中國菜,有著不小的誤解,很多歪果仁口中最愛的中國菜,中國人卻表示一臉懵逼地沒聽說過?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為你揭秘。1.左宗棠雞這道菜是美國所有中餐館都會供應的一道菜,但為啥我們在國內卻從來沒聽說過?原來左宗棠雞是一個移民的華裔廚師創造的,和左宗棠一點關係也沒有。左宗棠雞其實是把大塊雞肉錘松後油炸,炸完後用西式甜醬入味,可以說是非常偏西方口味了。2.
  • 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些藏有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這僅僅是統計在冊的,真實流失海外文物數量無法統計,只能說「海量」!中國歷史悠久,文物浩如煙海,為外國博物館及公私機構收藏是不可避免的,並不全都是「流失海外」。本文為您詳細介紹了目前中國文物的海外收藏現狀,並整理出藏有較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名單,以供諸君參考。亞瑟 賽克勒大廳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陳列中國佛教藝術的特別展廳,出自山西廣勝寺的元代壁畫、雲岡造像、河南淇縣東魏李道贊等五百人造像碑等傑作濟濟一堂。
  • 國外流行的中國菜大盤點
    而在美劇裡,中餐也是不可缺少的元素。等等,為什麼這兩道菜在中國從來沒有見過?其實,何止是這兩道菜,很多美國人熟知並且喜歡的中餐,在中國根本就找不到。今天,小田就來盤點一下國外流行的中國菜。前文提到了謝耳朵的最愛,小田就先介紹左宗棠雞和陳皮雞。「左宗棠雞」,英文名叫做General Tso's Chicken,直譯過來其實是「左將軍的雞」,這道菜在美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不過在中國?根本就沒人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