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近幾個月,出離憤怒!
5月,印度與中國發生45年以來最嚴重的軍事對峙,而且不僅對中國,印度還與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發生軍事摩擦。
隨後,印度把對中國的敵意遍布幾乎所有領域 開啟報復模式。
從2020年6 月到現在,印度共對中國軟體進行了4輪打壓,近300款中國 App軟體被印度封殺,275款APP軟體也在遭遇嚴格審核。
印度政府給出封殺的理由很簡單,威脅印度國家安全。
除了封殺中國軟體,印度政府宣布公共採購、鐵路道路發電等基礎建設等投標項目,禁止中資參與。
還對部分中國產品調高關稅,拒絕中國產品入境,中國貨櫃其在印度多地港口清關受阻。
外交上,對中國日趨強硬,不參加任何由中國主導的多邊經貿安排,拒絕加入RCEP。
印度民間發生多起拒絕中國貨的運動。
那麼,印度到底在恐懼什麼?
疫情
截止到12月4日,印度感染人數將近1千萬,目前疫情依舊失控,依然還在擴大蔓延。
不僅疫情,印度還發生了近5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鋪天蓋地的蝗蟲入侵了印度西部和北部的五個邦,無數農田顆粒無收。
在10月發布的《2020年全球飢餓指數》報告顯示,印度的飢餓程度顯示為嚴重,在全球中排名第94位。有將近4億印度人陷入嚴重貧困的境地。
民生陷入困局,那經濟情況如何呢?
經濟
印度公布數據顯示,第二季度中,印度經濟同比暴跌近24%,排名全球倒數第二。
印度致命弱點,是去工業化,而且工業還沒發展,就學習了歐美國家的做派----一不滿意就動不動就罷工遊行,嚴重影響到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進程。
沒有發達國家的公主命,卻染上了發達國家的公主病。
因為印度製造業不發達,一直以來,需要進口,主要就是從中國進口,中國出口印度的產品有3000多種,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超過500億美元。
莫迪稱要讓印度自力更生,對中國商品嚴防死守,學習美國對中國企業下死手抵制,一句話,印度就是想去中國製造。和中國經濟脫鉤。
儘管印度拼命想和中國經濟脫鉤,但是,近幾個月,中國商品在印度整體進口額中的比重不減反增,增加到近20%。
舉個例子,就算印度本土已經有不少電子設備製造工廠,但是依然有不少電子產品要從中國進口。
不僅如此,中國還在佔據印度的傳統出口份額。
紡織業,一直是印度重要的出口組成部分,佔據全國25%的創收份額。
然而從9月以來,原本屬於印度紡織訂單卻轉向了中國。
損失重要外匯收入來源,這對印度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印度氣得咬牙切齒。
其實,別看印度恨中國恨得牙痒痒,但其實印度人一直在研究中國,莫迪當年在古吉拉特就是模仿中國深圳模式。
在電子、網際網路科技行業,印度其實挺想複製中國的成功模式的,去培育印度自己的網際網路產業。
然而,印度真做不到。
中國在印度的企業,早已經與當地的工廠、供應鏈、經濟深度融合,導致印度對中國的網際網路科技產品依賴程度更加嚴重。
所以,回到開頭,印度封禁中國軟體道理很簡單,因為印度要發展自己的網際網路軟體產業,要保護自己產業,就去封殺中國軟體,同時也是為了防止印度老百姓被中國產品覆蓋滲透。
這麼做,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印度一直缺乏強大的自主品牌,基本生產力、執行力缺乏,除了網際網路產品,印度市場基本被中國商品所主導,因為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去製造。
在印度,中國商品的佔比為:
1.智慧型手機 72%
2.太陽能 90%
3.電信設備 20 - 25 %
4.手機軟體 65 +%
5.鋼鐵 20%
6.智能電視和普通電視 60+%
7.API 應用程式編程接口 60%
市場被人佔,國內供應鏈產品又被中國佔,這就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失業!
一直以來,印度最驕傲的優勢之一,就是人口紅利,然而由於缺乏工業製造業的加持,基礎就業崗位少,印度所謂人口紅利,成了負擔。
印度農業生產力水平很低,基本靠天吃飯 農業人口佔比達70%,更多無地農民就流向城市,構成潛在的就業壓力。
2018年,印度失業率達到了45來的最高水平。其中青年失業率達到了23.7%!
成千上萬失業人口成了印度最頭痛的問題,製造業能力跟不上,就業人口下降,外匯逆差也在急速擴大。
這時候,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出現,由東南亞十國發起,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加入來構建全球最大的自貿區,大家相互零關稅做生意賺錢,一開始邀請印度加入。
印度總理莫迪表示,由於在關稅與其他國家存在分歧,稱我們在核心利益上不會妥協,決定不籤RCEP。
為啥?
道理很簡單。
RCEP對印度來說,是把雙刃劍。如果印度籤署,市場一開,中國價廉物美的商品和澳洲紐西蘭價廉物美的農業產品大量湧入印度國內,會對印度帶來大震蕩。
印度的製造業水平較低,競爭力弱,怕零關稅把自己國家製造業產品給秒殺了,怕會使本國貿易赤字雪上加霜,怕引起大量人失業,所以當初印度向RCEP提了很多條件,既希望RCEP能夠加大對印度的服務業開放力度,又不願在貨物貿易自由化方面做出更多讓步。
其實,印度與日本韓國等國的雙邊自貿協定裡,印度的貿易逆差一直被擴大,所以印度感覺自己成了韭菜被人收割了。
印度一直想承接中國的製造業。隨著中國走高端製造轉型之路,將來一部分產能肯定要被別國取代,最有希望的下家承接者,就是印度和東南亞。
而東南亞,印度最直接的對手就是越南,面對越南的剛猛增長,印度還是得掂量掂量。
最後印度思來想去,所以為了保護自己,還是不籤了。
當然印度清楚地知道,長期脫離RCEP將可能會徹底被亞太經濟邊緣化,並在未來區域價值鏈重構大潮中喪失寶貴機會。
印度效仿美國,積極與中國「經濟脫鉤」,但是越想脫,越脫不了。
脫離不了,就打壓你!
軍事
印度其實一直最想加入的是TPP,和美國盟友一起列印封鎖中國,給自己爭取生存空間。
所以,印度一直以來,同美日澳積極推進防務合作,推進以遏制中國為目標的印太戰略。
11月17日,由印度海軍主辦、美國海軍、澳洲海軍以及日本海上自衛隊參加共同軍演正式開始。
目的簡單,就是劍指中國。
綜上所述:恐懼會產生憤怒,憤怒讓人失控。
那麼,回到主題,印度到底在恐懼害怕什麼?
怕疫情失控,經濟斷崖下滑;
怕自己國內企業競爭不足,被他國吞併;
怕自己產品在競爭中被淘汰,不肯開放市場;
怕自己當韭菜被人收割;
怕自己走錯,錯失了全球化的好機遇;
怕自己錯失亞太產業鏈,融不進亞太市場;
怕中國在印度上下通吃;
怕引發自己國家大面積失業,引發暴動;
怕中國會拼命擠壓自己生存空間;
怕中國產品佔領自己國家;
怕自己被時代淘汰;
怕自己成為不了自己口中的大國。
一句話,如果印度再不倒逼自己,以後可能就會在恐懼中,慢慢的被拋棄。
世界,就是這麼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