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海曙區段塘街道下轄4個股份經濟合作社、9個社區(居委會),屬典型的中心城區近郊街道。目前街道轄區外來人口居住人數近3萬人,約佔街道總人口的二分之一,外來人口的迅猛增多,在給街道經濟建設增添活力的同時,也給街道加強社會管理帶來新的挑戰和壓力。為此,街道結合實際,因勢利導,積極探索加強外來務工人員服務管理模式,傾力打造外來務工人員和諧樂園,街道榮獲全國構建和諧社區自主創新獎。
一、構建一網四隊,有效提供周到服務管理
構建組織架構,服務管理體制初步形成。制定了《段塘街道關於加強外來務工人員服務與管理工作的意見》,成立了由街道主任任組長的外來務工人員服務管理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與街道黨政辦聯合辦公,設專人專職從事外來務工人員服務管理工作,在街道的便民服務中心和社區警務室增掛外來務工人員服務管理所牌子,由黨政辦主任負責外來務工人員站所的日常工作。發展四支隊伍,服務管理工作和諧發展。為給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周到、細緻的服務管理,成立了四支隊伍。一是街道外來務工人員綜治小組,成員分別來自街道黨政辦、綜治科、社會事務科和城管科,主要任務是配合社區綜治協會,對轄區外來務工人員的表現進行評估、考核。二是企業外來務工人員和諧促進隊,負責信息收集與矛盾糾紛調處工作。三是社區外來務工人員調解小組,對轄區外來務工人員間發生的矛盾糾紛進行調解,做到「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社區」。四是外來務工人員志願服務隊,為社區居民和新居民提供各種服務,如參與社區「我為社區守一夜,社區為我保一年」活動。
二、推行三加三減,均衡做好星級服務工作
就業培訓加碼,減少求職環節。街道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眾多,經濟收入普遍較低,而社會就業門檻較高,勞動力呈現分散性和鬆散性的特點,在多方了解各單位用工需求的基礎上,每一季度組織兩次外來務工人員集中授課與勞動技能培訓,受到了外來務工人員的普遍歡迎。到目前為止,街道培訓外來務工人員達到12658人次。
權益維護加勁,弱化社會矛盾。為改善勞動生產條件,建立了街道、社區外來勞動力資料庫共享信息平臺,健全了外來務工人員維權救助機制,完善外來務工人員工資發放、勞動安全、權益保護等措施,在今年第一季度,已幫助調解了外來務工人員勞動爭議12起,金額達6萬餘元,成功率達100%。針對轄區內發生的欠薪事件、員工被解僱事件,街道組織力量做好外來務工人員工資清欠、失業心理安撫及再就業工作,切實為外來務工人員排憂解難。
環境改善加料,縮短生活差距。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看病難的問題,街道嚴格落實外來務工人員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每年安排專用資金資助外來務工人員,解決實際生活困難。對外來員工子女上學困難的現實情況,街道一方面和周邊學校進行溝通協商,讓學校給外來員工子女預留名額,另一方面鼓勵轄區企業對學校進行辦學資助。針對外來務工人員文化生活單一的問題,各社區組織開展革命聖地政治教育、家庭趣味運動會、五湖四海廚藝大比拼、新老居民交流會等活動,將街道、社區兩級的圖書閱覽室、活動中心等公共活動場所和文化娛樂設施向外來務工人員免費開放。
三、搭建四大平臺,全力打造健康管理工程
成立外來務工人員學校,共享社區成果。依託每個社區都建有社區學院這一優勢,在社區學院下成立了新居民家長學校,每半月開一堂課,內容涉及勞動保障、衛生保健、法制教育、技能培訓等,已累計開課150餘堂。舉辦新居民藝術節,積極開展「十個一」、「兩地情、一家親」、「溫馨大家園」等系列活動,不僅提高了外來務工人員的綜合素質,也使他們享受到了普及社區教育帶來的成果。
創立四大協會,實現自治模式。在用工100人以上的企業成立企業計劃生育協會,充當了女工的娘家人角色;在私營小企業中成立私營企業聯合協會,為那些有長期居住傾向的員工提供代辦證件等服務;在出租房多的社區成立房東聯合會,及時掌握各出租房及入住人員的情況;在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地成立新居民聯合會,對外來務工人員實行市民化管理、人性化執法、親情化服務、信息化運作。
建立信息資源庫,實現多元化管理。以暫住申請登記為載體,落實外來人口信息採集,建立以外來務工人員現居住地為主的管理與服務機制,對轄區內獅丹努、御坊堂、博宏等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的企業和建設工地,實施主動上門登記辦理暫住證,有效掌握暫住人口的數量和人員變動情況。採取企業與股份經濟合作社合股投入的方式,建造外來務工人員公寓,實現農村建設用地的集約經營。依託新居民聯誼會向外來務工人員宣傳防火、防盜知識,增強他們安全防範意識和守法意識。
設置利益代言組織,保障合法權益。引導企業工會組織成為職工利益的代言者和維護者,對涉及廣大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企業工會組織都會充分表達職工意見,營造和諧勞資關係,切實保障職工權利。街道在轄區鄞奉路568號還設立了流動黨員聯絡點,設計「四個一」(即建立流動黨員支部、成立流動黨員支部活動室、搭建文體展示平臺、營造學習圖書角)活動載體,形成了流動黨員聯絡點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模式。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法律援助,健全街道、社區、企業三部分法律援助網絡,行「一站式」服務,建立相關法律援助聯絡點,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