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江門開平,元宵節不吃湯圓,而是要吃油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開平人家家戶戶都煮油飯,油飯就是用瘦肉、臘腸、菜果頭、蝦米、冬菇、大蒜、蔥、麥豆、胡蘿蔔切粒炒熟,飯是用糯米煮成的,加點鹽和油,再放進這些炒好的佐料拌均勻,然後做成一碗香噴噴的油飯。
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又是開平家家戶戶吃油飯的日子,我以前一直想:為什麼我們這裡不像中國大部分地方一樣在元宵節吃湯圓,而是要吃油飯呢?後來才知道開平吃油飯的傳統,乃是由赤坎關族從福建傳入開平的。開平的飲食文化是由閩系、客家系和四邑系揉合而成,閩系飲食便是北宋時期關氏由福建傳入開平。關族帶入的福建文化很多,比如開平話赤坎口音中就有一點閩南話的味道,而關族也有吃雞酒、煮油飯的風俗,這些便是從福建傳入,再在碉城落地開花,自成一派。油飯源於福建風俗,在幾百種風味各異的福建小吃中,只有油飯在福建人的生活中有著無可替代的角色。福建人在所有的大時節都會吃油飯,有著豐衣足食之意,所以這種風俗必定隨帶到開平。
元宵節這天,開平家家戶戶都會吃油飯。油飯是用糯米跟粘米拌在一起,加點油和鹽來煮,再將臘腸、瘦肉、蝦米、蔥蒜粒、麥豆、菜果頭切粒、胡蘿蔔切粒拌在一起炒熟,放進快要煮開的米飯裡,隨著米飯一起焗熟,揭蓋後將其拌均勻後就可以開吃了。油飯十分好吃,開平人家家戶戶都十分愛吃。而且滿滿的是肉菜油鹽的一碗飯,更是象徵著新一年豐衣足食。我後來明白,開平的油飯之所以演變成現在這樣,是跟開平本土的地理生活有關,從前,人均生活水平一般,餐桌上菜多肉少,於是便將油飯的配料添加了本土盛產的瓜菜,漸漸的,演變成我們今天所食的「開平油飯」。
另外開平人元宵節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吃「通心粥」。所謂「通心粥」就是煮一鍋粥,再在粥裡加入一些新年吃剩的雞雜,然後放入青蔥煮來吃。由於青蔥為空心狀,而開平話「空」又跟「通」同音,故曰「通心粥」。其好意頭為「事事亨通,通曉明理」之義。「通心粥」有兩個說法,一說是過年大家吃多了油膩,就在正月十五這天吃點清淡的蔥花粥養腸胃,還有一說就是「開悟」,因為開平話通心乃開悟之意。於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吃通心粥,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學會開竅頓悟。
關於為什麼要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的這天吃油飯?據當地人介紹,因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是春節的最後一天,於是開平人便在這天煮油飯,根據鄉間說法,菜肉豐盛的「油飯」寓意著新的一年五穀豐登、油菜肉滿。元宵節是新年過後的第一個傳統節日,人們要收拾好心情、調整好心態,真正進入新一年的生產生活,並且,元宵節象徵著團圓,所以一定要一家人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頓飯。一家人聚首最大的意義不僅在於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希冀,更象徵著團圓和美,日子越過越紅火。小夥伴們,在廣東開平,元宵節要吃油飯,你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