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暑熱退後,有一小段淺秋時光最是溫婉愜意。天藍得澄澈明淨,國槐的綠葉還兀自青翠,坐在雍和宮鐘樓廊下,放眼望去秋陽從蒼鬱古槐葉兒的縫隙裡柔柔灑下來,空氣中飄散著氤氳的檀香氣,遊人三三兩兩,漸漸到了閉館清場時分,我們還在園內蹓躂、繾綣不舍,忍不住回望這一天收穫滿滿的行程。
曾經的龍潛之地
雍和宮(The Lama Temple),位於北京市區北二環東北角,最早為清世宗胤禛作貝勒和親王時期的府邸、清高宗弘曆降生和成長之地,是雍、乾兩代帝王的「在潛之居」。
王府始建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雍正三年(1725年)「府晉為宮」,乾隆九年(1744年)「改宮為寺」。
雍和宮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為6.6公頃。它的建築風格非常獨特,融漢、滿、蒙等各民族建築藝術於一體。寺廟規模宏大、布局精巧,東、中、西三路建築鱗次櫛比,中路由七進院落和五層殿堂組成中軸線,左右還有多種配殿和配樓。雍和宮是北京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清朝中晚期時,雍和宮是京都「首位皇家御用寺院」,也是清政府「管理藏傳佛教事務中心」。
1995年,雍和宮被北京市文物局正式登記註冊為「雍和宮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因緣流轉,起滅都不可預測,現在,雍和宮既是宗教場所,又是旅遊景點,也是藏傳佛教博物館。
晨鐘暮鼓,穿透時空,悠然迴響,每年農曆正月初一,雍和宮會舉辦」喜迎新年大法會「,此時,到雍和宮禮佛的人特別多,信眾們虔誠禮佛、燃香、轉經、靜靜的各自祈願……
福地瑰寶
雍和宮奉乾隆皇帝聖旨建造,它的建築色彩和諧、圖案鮮豔、富麗堂皇、古色古香。作為皇家寺院,它的佛造像藝術門類齊全、造型各異,既有顯宗也有密宗佛像,佛像都雕刻精細、做工考究、法相各具特色。作為藏傳佛教寺院,它在各個殿宇中展示的唐卡描繪細緻、故事傳奇,人物惟妙惟肖,主要來源於蒙藏地區進京進貢或清宮廷賜予。
佛說一切法相,皆非實相本身,不偏執,不貪念,以空靈自在之心,應對一切,是為從容。所以,當你自在從容地在雍和宮中遊覽時,實在不應該錯過以下這些福地瑰寶喲!
「銅鑄須彌山」在雍和宮大殿前的庭院裡。正對雍和宮大殿橢圓形漢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有座高達1.5米的青銅鑄成「須彌山」。須彌山巧妙地把自然科學和佛教學說融合在一起,歷經滄桑依然不變地聳立在雍和宮大殿前。須彌山由明代萬曆年間掌印太監馮保供奉,已經有400多年歷史了。
「五百羅漢山」在法輪殿內宗喀巴大師像背後。羅漢山整個山體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層巒疊嶂、閣塔錯落;五百個用金、銀、銅、鐵、錫鑄制的羅漢置身其間;有講演佛法的、有降龍伏虎的、有乘鶴飛升的,羅漢們或坐或臥,或醉或思,或笑或痴,姿勢生動,神態各異,造型逼真。
「檀木大佛」就是萬福閣的獨木彌勒佛。這尊巨佛是用一棵尼泊爾的白檀樹雕成的,高二十六米,地上十八米(地下埋有八米),直徑八米,全重約一百噸,是中國最大的獨木雕像。站在佛像腳上,抬頭仰望六層樓高站立的彌勒佛像,只覺他莊嚴肅穆,低目含笑,俯視眾生。這尊獨木彌勒佛像獲得了金氏世界紀錄。
「金絲楠木佛龕」在萬佛閣前東配殿照佛樓內。佛龕從地面直達樓頂,高約十幾米。佛龕利用透雕手法雕刻出99條立體金龍,這些金龍翻騰於雲海之中,條條栩栩如生。由於目前不能進樓參觀,只能從窗戶側面拍拍佛龕了。
佛海拾貝
人處浩蕩的塵世間,看萬物起落,總是想找尋屬於自己潔淨的靈魂。我沒去雍和宮之前對藏傳佛教基本沒有概念。參觀了常設的「藏傳佛教與雍和宮」展覽,我才了解藏傳佛教的一些基本常識。
原來,格魯派(黃教)是中國藏傳佛教中最後出現的教派。它一興起就迅速取代了其它各教派的地位,成為後期藏傳佛教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會發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都無法達到的重要地位。
清代時期,格魯派的達賴與班禪兩轉世系統均由清廷扶持確認。格魯派成為西藏地方政權的執政教派,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形式從格魯派,得到進一步發展。
格魯創教人是宗喀巴,關於佛學修持,他主張顯密並重,先顯後密,強調教理和因明等都有助於解脫。
難怪雍和宮裡顯宗、密宗諸佛共存,它是格魯派有系統學經制度:先顯後密、循序漸進的現實體現呀!
行走在俗世的塵煙裡,隨著年月的流逝,人心難免會蒙上世俗的塵埃,那麼,來雍和宮暫尋一時清淨吧!因為,在這裡你不僅能觀賞到皇家寺院的奇珍異寶,而且能做一個參禪悟道的人,心性難免圓通自在。寂寞時可以開花,錯過了可以重來,黯淡後可以驚豔。
最佳遊覽地:雍和宮
門票:成人25元;6-18周歲學生、60周歲老人憑證半價,(提前預定門票可刷身份證入內。進雍和宮之前必須驗證健康寶,進門需要排隊安檢。)
交通:地鐵雍和宮站下F口出。
本文內容參考雍和宮官網、圖片來自現場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