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孩子的幻想夥伴嗎?最近就有一位家長因為這樣的事情向網友和教育專家們求助了:最近他家的孩子每天都對著空氣喃喃自語,像是在和一位看不見的朋友說話;雖然這位家長不相信鬼神之說,但也覺得這不能等閒視之,可又不敢貿然的去直言「孩子的朋友都是假的」,一時之間竟然不知如何下手。
而在這位家長提出問題之後,教育專家則向家長們進行了幫助,並指出:孩子出現幻想夥伴,其實是在向家長敲響警鐘。早在上個世紀,瑞士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就已經給出了結論:
孩子都是有情感需求的,而一旦這種情感需求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就應該在自我保護的心理下來試圖獲得其他方式的情感慰藉,而創造出一些幻想中的夥伴來安慰自己則是一種常見的方式。也就是說:「幻想夥伴」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產物,而當孩子出現幻想夥伴的時候,就是在向家長敲響警鐘,告訴家長:你家孩子現在非常孤獨。
孩子的幻想夥伴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一、仔細區分,別和「泛靈心理」弄混
家長要處理孩子的「幻想夥伴」,首先要注意的是別和「泛靈心理」弄混了。所謂泛靈心理的是指三歲左右的孩子存在的一種容易把無生命的物體看作有生命的,把無意識的物體有意識的誤解。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弄壞玩具可能覺得他弄疼了玩具,被桌椅板凳絆倒可能會怪罪桌椅。
雖然泛靈心理和幻想夥伴表現相似,但卻有著本質的區別。泛靈心理是一種正常現象,而幻想夥伴則應該被重視。泛靈心理出現的頻次往往更低,是在不經意之間出現的,而且通常有著現實中對應的事物,而幻想夥伴的出現的頻率則經常更高,而且是不經物體聯想而憑空產生的。
二、積極面對,不指責、不戳破
在搞清楚孩子的情況到底是不是出現幻想夥伴之後,家長們則可以進行正確的處理了。如果孩子的確出現了幻想夥伴的現象,那麼家長應該認識到這是一種比較常見而且可逆的心理狀態,家長不需要太過擔心,而是應該積極面對。
家長面對孩子的幻想夥伴不應該貿然的進行指責和戳破,孩子出現幻想夥伴的現象本身就代表著孩子的內心已經極度脆弱,而幻想夥伴本身就是孩子內心的最後一道防線,家長驟然間指出「這都是假的,是你幻想出來的」,很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一些心理陰影。
家長要做的是對幻想夥伴不幹涉,而是對孩子加以更多的陪伴,豐富孩子和家人之間的情感紐帶,時常和孩子做一些親子活動等等。而給孩子講故事則是,家長與孩子增進情感聯繫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這裡我向各位家長推薦這套《魔法拼音》童話故事書。
這套《魔法拼音》全套共計8冊,都是由各類文學大家所創作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比如這篇《別去五釐米之外》,是由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湯素蘭(湯湯)所創作的,而其他的故事也是由張秋生,王一梅,沈石溪等現代文學大家所創作的,其中還有6篇故事的片段被各版本小學及初中語文教材所選中,是相當值得閱讀的兒童故事集。
三、鼓勵孩子與同齡小夥伴玩耍
同時我們作為家長也應該認識到,雖然我們可以為孩子做很多事情,但是對孩子的陪伴卻並不一定是所有家庭都能做到的,因此用其他方式彌補孩子的情感空缺也是一種有效的解除孩子內心孤獨的方法。
而在現在的社會裡,大多數家庭往往是獨生子女,孩子很難從兄弟姐妹中獲得情感慰藉,但與同社區或者是鄰居家的孩子進行交流,則需要孩子掌握好更多的社會交際能力,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與小朋友們相處,在這裡我向各位家長推薦這套在這裡我向各位家長推薦這套《怎樣培養孩子的關鍵社會能力》。
這套書全套共計6冊,分別對孩子需要培養的6種社會交往能力做了分門別類的介紹。
書中以圖文相合的方式,家長既可以當育兒經看,知道教育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需要培養什麼;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讓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和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