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航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亮相
用來確定船舶航行位置的「哈裡森天文鐘」 /晨報記者 鍾暉
英國國家航海博物館珍藏的「哈裡森天文鐘」、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鎮館之寶《大明混一圖》、17世紀荷蘭繪製的《中國地圖》……由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聯合英國國家航海博物館、荷蘭鹿特丹航海博物館,共同策劃舉辦的「航向世界」特別展昨天開幕。展會集聚了150件世界航海「老古董」,其中,英、荷兩國博物館的許多珍貴展品是第一次「出門」。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今年11月15日。
「航向世界」特別展通過「大航海時代」和「海上絲綢之路」兩個篇章,150件承載世界航海文明、見證歷史滄桑變遷的藏品,呈現給觀眾一個宏偉的海上文明史。
「大航海時代」中的油畫、船模、圖紙、海圖、儀器、設備,分別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等,它們在人類航海史上做出過重要貢獻。其中,英國國家航海博物館珍藏的「哈裡森天文鐘」更是展現了機械時代人類精彩絕倫的智慧與技藝。據解說員介紹,「哈裡森天文鐘」製作精美,玲瓏輕巧。17世紀20年代,英國人哈裡森經過20年實驗,製成了這尊可攜式天文鐘,可以用來確定船舶航行的位置。
在「海上絲綢之路」篇章中,從櫓、槳、帆、水密隔艙到貨櫃巨輪,從十三行彩瓷到現代港口裝卸,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構想,反映了我泱泱大國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歷史胸襟。其中,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明混一圖》極其珍貴,它客觀反映了當時中國人眼中的世界樣貌。解說員表示,這幅明代世界地圖,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是我國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圖,同時也是世界最早描繪非洲的古代世界地圖。全圖沒有明顯的疆域界限,僅以地名條塊的不同顏色來區別內外所屬。圖中著重描繪了明王朝的鎮寨堡驛、渠塘堰井、湖泊澤池、邊地島嶼以及古遺址、古河道等共計一千餘處。在《大明混一圖》上,歐洲和非洲地區描繪得都很詳細規整,筆法流暢。
展會上,出自1690年的義大利威尼斯的一幅《柯羅內利中國地圖》也奪人眼球,它是17世紀世界上出現的對中國描繪最準確的地圖,由耶穌會製作,拉丁文標註,裝飾有繪圖儀器,銅板雕印。圖中較為詳細地繪出中國海岸線、島嶼以及內陸的山脈、河流與湖泊,把整個中國沿海標註為「中國海」。
主辦方透露,為慶祝「中國航海日」,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明天免費開放。當天,館方還安排了親子家庭日活動和特色課堂,觀眾可以前往手工活動室,讓小朋友動手製作「碑文拓片」,或者「青花瓷軟陶盤」,學習文物保護方面的知識。
(原標題:中國航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