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素質教育?我們的素質教育應如何搞?我們在報上、會議上可以看到很多很好的材料,很好的典型,然而,當我們自己貼近生活時,似乎素質教育竟是那麼遙遠,那麼「高不可攀」。如果說,中學階段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點,我們的素質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應付高考,只能在父母呵護下聽口令做動作,沒有自己的個性,沒有個人的特長、愛好,離開了學校、離開了父母,遇到問題就一籌莫展的話,那麼可以說,素質教育是不成功的。素質教育,絕不是多唱幾首歌,多跳幾個舞,多畫幾幅畫或多打打球那麼簡單。素質教育,說到底,就是對學生的德智體美技開展的全方位教育,是讓學生在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品德修養的教育。
回想起文G前,我們的中學生,德智體一齊抓,圖、音、體全面發展,每逢三、六、十月,農忙季節,還得下鄉去義務勞動,幫人民公社社員割禾、插田、修水利、建大寨田,還要學雷鋒、做好事。課內課外書沒少讀,勞動、體育課沒少上。每個學生上學時,除了書本外,還必須帶鋤頭、畚箕,勞動好、身體好、學習也照樣搞好。要搭個臺子,排上幾個戲或表演什麼的,同學們皆可以自己動手,且水平相當。運動場上,出類拔萃的也是成績拔尖的同學,不像現在不少報考體育的考生,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文理科都不行,想靠走「冷門」降分錄取的學子!筆者認為,文G前的中學教育,實際上就是共和國成立後最成功的學生素質教育。
我們的教育經過文G十年的折騰,經過專家的不斷總結和領導的批示,幾經改G,素質教育變得好像非常時和新鮮的東西。其實,文G之前我們都是這樣做了,不過那時不是叫素質教育,而是叫德智體全面發展,培養既有社會主義覺悟又有文化的勞動者罷了。經過那段歲月的人們,一定會想到那時學生艱苦磨練、拼搏向上的精神和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然而,今天,我們的素質教育又像一個新課題一樣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面前,箇中的滋味,耐人尋味!我們天天強調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強調教改,今天這個實驗,明天那個改革,學生、老師如何去適從。
1999年高考「3+X",2000年高考「3+綜合+1」,在校學生,成為不斷改G的試驗品,改G幾時定型,令人擔憂。
魯迅先生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路是人走出來的。」在不斷改G的年代裡,我們的學子照樣在高考的指揮棒牽制下,沿著讀書一考試一升學一就業的模式走下去……我們的課堂教學應如何進行,第二課堂的教學應如何開展,我們的素質教育與高考的關係究竟應如何處理,更是值得大家共同來關心、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