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館刊︱大英博物館藏唐三彩文官俑背後的故事

2020-12-12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本文摘自《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第4期,原題《大英博物館藏一組唐代三彩俑來源追溯》,作者霍宏偉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論文內容有所刪改,原文注釋從略。

2017年3至5月,「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舉辦。6至10月,該展覽移至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繼續展出。在這些文物之中,有一件色彩明快的唐代三彩文官俑,它是地道的「中國製造」,卻現藏大英博物館,它究竟有著怎樣的曲折經歷和傳奇故事呢?

國博北10展廳中的大英博物館文物展覽(霍宏偉攝影)

大英博物館藏唐三彩文官俑(大英博物館供圖)

大英博物館三彩俑的來歷

1921年,英國學者霍蒲森(R. L. Hobson)發表了一篇文章,它既是大英博物館將這一組唐代三彩俑定為「劉廷荀」墓所出的唯一根據,也是首次將這批資料公布於眾。此文開篇談到,有一批唐代三彩俑與一方墓誌出土於同一座墓中。該墓誌內容由威利(A. D. Waley)翻譯成英文,志中記述了墓主人劉氏為大唐故忠武將軍、河南府與懷音府長。他的名字被譯為「T´ing-hsün」,後來大英博物館據此,將其音譯為漢字「廷荀」。劉氏卒於開元十六年(728年)八月十六日,時年七十二歲。墓誌也談到了「劉廷荀」的家世淵源、生平履歷等內容。

在這篇文章中,霍蒲森還推測該墓室一定很寬敞,因為當時收藏於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同一批唐代陶俑共計13件。其中,文官俑、鎮墓獸、馬俑、駱駝俑各2件,天王俑、武士俑各1件,牽夫俑3件。文末提到,是尤莫霍浦路斯(Eumorfopoulos)先生將該墓出土的三彩俑存放於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內(該館允許收藏家來館租借庭院放置私人藏品),後將這些三彩俑移入大英博物館展出。1936年,該館從尤莫霍浦路斯先生手中將三彩俑收購。霍蒲森隨文附有文官俑2件,天王俑、牽夫俑、馬俑各1件,共計5幅三彩俑黑白圖片。

牽夫俑與馬俑(大英博物館供圖)

1933年,燕京大學教授鄭德坤注意到英國學者黑得寧頓(Hetherington)在一本書中再次提到劉氏墓出土器物:「黑得寧頓氏書中亦載有武后時仕劉氏(Liu T´ing hsun顯慶二年至開元[十]八年)。墓中出土帶彩馬,四神,魌頭,鳥冠人物等。」

1935年,在英國皇家藝術學會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中國學者傅振倫積極參與了此項活動,護送文物前往倫敦。其間,他多次考察大英博物館,並撰文記述了該館所藏部分中國陶瓷。傅振倫在展廳中看到了這組三彩俑。「亞洲廳又有唐庭訓(譯音,卒開元十六年)墓之三角(彩)釉土俑數事。」他還談到喬治·尤莫霍浦路斯的個人收藏。「猷(尤)氏猶太裔英國籍。雄於資,收藏中國古器物甚多。……其展覽於此院者,在入門大廳、亞洲廳及繪畫室。周代銅器,玉器,唐銅鏡,陶瓷於(與)劉定訓(譯音)Liu Ting-hsüen(開元十六年卒)墓陶俑,……均可貴。」

今天,在大英博物館第33號展廳內仍在展出這一組三彩俑。這些陶俑體形高大,形態各異,釉色鮮亮,組合豐富,引起廣大觀眾的高度關注。在國博和上博舉辦的有關大英博物館文物展覽中,僅展出其中一件文官俑。

大英博物館藏一組唐代三彩俑(大英博物館供圖)

大英博物館藏唐三彩駱駝俑(大英博物館供圖)

誰是劉庭訓

2015年7月,由國博學者主持編纂的《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大英博物館卷》寫作工作開始啟動,在筆者撰寫條目的19件(組)大英館藏文物中,這一組唐代三彩俑格外引人注目。根據大英博物館有關這些文物簡略的中文信息,筆者相繼檢索了《洛陽出土墓誌目錄》、《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未能查到「劉廷荀」墓誌。但是,根據劉氏卒年「開元十六年」這一線索,找到了與「劉廷荀」卒年完全相同的劉庭訓墓誌信息,該志現藏河南省開封市博物館。

按照劉庭訓墓誌所提供的詳細信息,筆者推測大英博物館所說的唐代忠武將軍「劉廷荀」,可能是「劉庭訓」音譯的誤寫。在讀到英國霍蒲森的文章之後,將文中有關墓主人生前最高官職、卒年、壽齡等關鍵信息,與洛陽出土劉庭訓墓誌錄文逐一進行比對,最終確認大英博物館提到的「劉廷荀」,與墓誌志主是同一個人,正確的寫法應該是「劉庭訓」。

劉庭訓的葬時、葬地在墓誌中均有明確交待。志云:開元「十八年十月十六日,葬於邙山上東裡。」葬地為「邙山上東裡」,是指唐洛陽城外洛陽縣鄉裡地名。洛陽學者趙振華先生根據出土唐志,考證出了上東裡的大致範圍:「上東裡名稱的來歷大概與臨近隋唐東都城的上東門有關,此門為東城垣最北之門,楊灣村恰在上東門外東部,是唐代積潤村所在。董村在楊灣西北約2.2公裡處,凹楊在楊灣東北約1.7公裡處。則由此3志可以大致確定唐代上東裡、積潤裡的範圍此三村之地。」

從地圖上來看,唐代上東裡的範圍恰好位於今天隴海鐵路的南側附近。劉庭訓墓被盜掘的時間有可能是在修築汴洛鐵路(隴海鐵路前身)的時間段內,即1905至1908的三年間。另據日本學者富田升的考證,修築汴洛鐵路洛陽段的時間上限,大概是該工程的後半期,即1907年夏季前。由此進一步推測,劉庭訓墓被盜時間可能為1907年夏至1908年底。

汴洛鐵路線通過邙山南麓,因工程動土,毀壞了一批古墓,墓中文物批量出土,引發外籍鐵路職員的收購和逕自偷運出境。乙卯年(1915年)四月初二日,羅振玉到洛陽考察。在洛期間,他拜訪了隴海鐵路工程局長、徐世昌的堂弟徐世章。徐世章告訴羅振玉:「鐵道總醫官歐洲某國人所得古物甚多,得即寄歸,不能知所得為何物也。」據此分析,唐代劉庭訓墓出土三彩俑流失海外,有可能與汴洛鐵路的修建有一定聯繫。在修築鐵路的過程中挖出文物的例子,還見於河南洛潼鐵路建造之時,英國工程師報告所得唐代明器,包括人物俑、動物俑及器物,共計57件,現藏大英博物館。

1907年7月汴洛鐵路沿線挖出唐代陶俑與陶器(王軍花供圖)

今人所知開封市博物館藏劉庭訓墓誌、大英博物館藏一組13件三彩俑,只是陪葬劉庭訓墓劫後餘生的一小部分,並非隨葬品的全部。據筆者統計,目前洛陽已發表資料的唐三彩紀年墓有9座。新中國成立以來,洛陽尚未發掘出唐代開元年間隨葬三彩的墓葬。劉庭訓墓的年代為開元十八年(730年),是洛陽地區發現年代較晚的唐三彩紀年墓。劉庭訓官居正四品上階,其墓與宋禎墓均為洛陽唐代隨葬有三彩器、品級最高的官吏墓葬。在洛陽地區已發表資料的三彩墓中,劉庭訓墓三彩俑數量較多,形制較大,造型完美,釉色鮮亮。

在國博和上博展出的大英博物館藏三彩文官俑造型較為獨特,在洛陽出土同類俑中未見到與其形制相同的三彩俑,它也是該地區所見較高的一件三彩文官俑,高達107釐米。劉庭訓墓文官俑與洛陽唐開元二年(714年)戴令言墓出土彩繪文官俑在衣飾、手形等方面有一些相似之處。這件紅陶彩繪文官俑現藏故宮博物院。

洛陽部分唐代紀年墓出土文官俑比較(《河南古代陶塑藝術》280頁,《洛陽陶俑》311頁,《洛陽文物精粹》189頁,《雕飾如生:故宮藏隋唐陶俑》141頁)

劉庭訓的傳奇人生

與上述13件三彩俑同出一墓的劉庭訓墓誌極其重要,它為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墓主人及隨葬三彩俑的斷代,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文字資料。劉庭訓墓誌為青石質,方形,石面平整,有陰線方界格。楷書,30行,行31字。志石邊長60、厚12釐米。


國博藏劉庭訓墓誌拓本(國博供圖)

該墓誌以近千字的篇幅,記述了劉庭訓的籍貫、家族世系及生平履歷等內容。劉氏名諱未載,僅存字庭訓。「庭訓」為一典故,源於《論語·季氏》,後人稱父教為「庭訓」。關於劉庭訓的家族世系,墓誌中記述漢代河間王的第二十七孫劉哲,在西晉時期擔任河南尹,被封為新城侯,故子孫以新城為家。唐代時,新城屬於河南府伊闕縣,劉庭訓以伊闕縣作為自己的故裡。劉庭訓的第十六代祖為西晉河南尹劉哲。祖父劉敬,歷任豪、饒兩州司法、朝散大夫、滑州匡城令。父親劉節,為青州主簿。對於其先人,正史中皆未見記載。

有關劉庭訓的生平履歷,志中記載尤詳。劉庭訓「前後八任,歷仕四朝」,「四朝」即指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時期,其間,劉庭訓主要參與實施了三件大事:一是最初跟隨大總管李多祚,參加了平定契丹叛亂的軍事行動。契丹叛亂的時間始於武則天萬歲登封元年(696年)五月,次年六月基本平定。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劉庭訓得到大總管李多祚的賞識,受到重用,立下戰功。萬歲通天二年(697年),被授以通樂府果毅。

二是在升任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的率領下,誅殺武則天寵臣張易之,輔佐中宗再次登基。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寵臣張易之、張昌宗等人專權。中宗李顯在大臣崔玄暐、張柬之等擁戴下,率領羽林軍進入神都洛陽宮城,斬殺張易之等,重新奪取皇位。《舊唐書·張易之傳》:「神龍元年正月,則天病甚。是月二十日,宰臣崔玄暐、張柬之等起羽林兵迎太子,至玄武門,斬關而入,誅易之、昌宗於迎仙院,並梟首於天津橋南。則天遜居上陽宮。」

在此次行動中,右羽林軍大將軍李多祚發揮了重要作用。劉庭訓是李多祚的部下,當時應任職於羽林軍中。志云:「小賊張易之恃寵憑陵,因為判換,逞不臣之計,有無君之心。公翼奉聖躬,親當矢石,斯須之際,遽從梟首。」說明庭訓參加了誅殺張易之的軍事行動。其後,劉庭訓得到了進一步升遷,加封為遊擊將軍,遷龍興府折衝。

三是劉庭訓雖任太平公主府典軍,卻忠於皇帝李隆基,在玄宗掃除太平公主政治勢力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大約在神龍二年(706年),劉庭訓轉任太平公主府典軍,並參與了太平公主府及其園林的營建工程。太平公主在唐長安城內有三處住宅,分別位於興道坊、興寧坊、醴泉坊。在長安城東南隅地勢較高的昇平坊,還有一處園林,稱為「樂遊園」。

唐長安城中太平公主宅園(紅色三角)分布平面示意圖(果林供圖)

劉庭訓墓誌中有這樣一句話說得較為含蓄:「不假洛陽之令,自有匡衛之謀。」志文借用東漢「強項令」董宣不畏權勢、斬殺湖陽公主奴僕的故事,將意思委婉地表達出來。「不假洛陽之令」,即劉庭訓不像東漢洛陽令董宣公然對抗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那樣,公開與太平公主作對,而是擁有護衛玄宗皇帝的謀略,以柔克剛。

唐玄宗登基之初,太平公主的政治勢力極大,意欲於先天二年(712年)七月作亂,玄宗李隆基提前得到密報,率領部下果斷採取行動,將太平公主黨羽全部斬殺,公主本人被賜死於家。太平公主及其黨羽被剿除之後,作為太平公主府典軍的劉庭訓不僅沒有受到株連,反而加官進階,被封為忠武將軍,任崇信、懷音二府長、上折衝都尉。上府折衝都尉、忠武將軍均為「正第四品上階」,忠武將軍屬於武散官。劉庭訓從原來正五品上階的太平公主府典軍,升任正四品上階的上折衝都尉,其間跨越了從四品下階、從四品上階、正四品下階三個品級。玄宗於翦除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之後,在發布的詔書中提到:「文武官三品以下賜爵一級,四品已下各加一階。」對於劉庭訓來說,不是加官一階,而是增加了四階,其中必有隱情。如果聯繫墓誌中所說的「自有匡衛之謀」及文獻中記載的「上密知之」一句來看,有理由相信,劉庭訓提前向唐玄宗通風報信,使之迅速採取軍事行動,根除即將謀反的太平公主黨羽。庭訓在此次行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才加官四級,從正五品上階一躍成為正四品上階。

劉庭訓於「開元十六年八月十六日,終於楊府之旅亭,時年七十有二」。開元十六年,即公元728年。古人一般多以虛歲記壽齡,依此逆推,其生年當為公元657年,即唐高宗顯慶二年。「楊府」即為揚州,「旅亭」是指供旅人暫時休息的處所。「用十八年十月十六日,葬於邙山上東裡」,開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從劉庭訓卒於揚州旅亭,至歸葬洛陽邙山,其間歷經整整兩年零兩個月。葬地「邙山上東裡」,位於隋唐洛陽郭城東垣北端第一門上東門外。

凝望著佇立於展櫃之中的這件三彩文官俑,回想著墓誌中記載的劉庭訓一生,自位居官品最低一等、從九品下階的左衛長上,逐步升遷,最後任正四品上階的忠武將軍、上折衝都尉,大約用了30餘年的時間。劉庭訓的人生經歷略顯起伏,傳奇頗多,終能化險為夷,安度餘生,實乃幸甚之至,令人感慨萬端。

主要參考文獻:

《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資治通鑑》,中華書局,1976年。

鄭德坤、沈維鈞:《中國明器》,哈佛燕京社,193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影印,1992年。

趙振華:《洛陽古代銘刻文獻研究》,三秦出版社,2009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第4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典藏專輯丨臺北史博館*河南省文物局=唐三彩大展
    1956年的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成立之初,教育部撥交這批原屬河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前身)之文物,成為史博館最早入藏且至為重要的館藏基礎,內容包括銅器、陶器、玉器、織錦、甲骨、書籍碑拓等類;其中20世紀初期出土於洛陽地區的唐三彩陶器,是1927年河南博物館成立後,有感於出土文物的大量損毀與流失之隱憂,遂進行大規模收藏與徵集的文物,極可能是隴海鐵路汴洛段修建工程進行時在毀損的古墓中所發現者。
  • 大英博物館國博開展含中國文物 海外流失文物如何被「洗白」
    來自世界各地的100件文物齊聚國博,從3月2日到5月31日向公眾開放。這100件文物中,包括西周康侯簋、東漢青瓷六博俑、唐代三彩文官俑等在內的7件中國文物前聚集了最多的目光,因為這是它們自流失海外後首度回國「省親」。其實,這只是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中極少的一部分,目前,中國有超過100萬件文物流落在海外,由於歷史原因和市場現狀等客觀原因沒有正常的回流渠道。
  • 盤點博物館吉祥物:有唐三彩 有原始人(圖)
    其實,陝西多家知名博物館也有自己的吉祥物,而且造型和名字與「壯壯」、「美美」比絲毫不遜色,其中不少吉祥物還有文物原型,造型更是萌萌噠。  陝歷博  「唐美麗」以唐三彩女立俑為原型 「漢英俊」以漢代儒家學子為原型  「大家好,我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唐美麗姑娘,來自大唐長安,生於書香門第。
  • 擴散| 國博也開夜場啦!內附夜遊攻略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2-3世紀灰片巖立佛像巴基斯坦考古與博物司藏明鄭和銅鐘中國國家博物館藏10世紀 石雕坐姿象頭神伽內什像印度新德裡國家博物館藏秦 銅詔鐵權甘肅省博物館藏1875年-1908年琺瑯彩蓋罐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滑動查看海報和部分展品)
  • 河南唐三彩文物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展出
    2015年12月4日,正值臺北歷史博物館建館60周年之際,由河南省文物局、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臺北歷史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盛世風華—洛陽唐三彩特展」在臺北歷史博物館開展,河南省洛陽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鞏義博物館等單位所藏60件唐三彩,與臺北歷史博物館館藏60件唐三彩精品文物合璧展出。
  • 走進陝西歷史博物館 古代珍寶近在咫尺
    每次從翠華路經過的時候,總是有大批的遊客在排隊領票,要進陝西歷史博物館裡面參觀。我也排隊進去看過,其它省的博物館我也進去看過一些,像四川博物館,甘肅博物館,還有河南博物館,貴州博物館等等,我不太理解陝博為什麼人氣這麼旺。
  • 你被國博15元的「文物雪糕」刷屏了嗎?
    如今,大家出門旅行時,各大博物館都已成為行程中必到的打卡地,而各大博物館也看中了這個大好時機,紛紛開始注重各自的品牌運營,而這其中運營最好的當屬國家博物館和故宮了,曾經推出的不管是口紅還是文具,都大受歡迎。近日,國家博物館更是推出了兩款文物雪糕「說唱俑」和「雲紋犀尊」,售價15元一支,在微博上吸引了約2000萬粉絲躍躍欲「食」。
  • 國博新展:唐代壁畫、法門寺地宮與何家村文物一一呈現
    其中陝西歷史博物館韓休墓的高士圖、武惠妃敬陵壁畫,西安碑林博物館的蘇諒妻馬氏墓誌、米繼芬墓誌等均為首次出館展出。唐·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局部特寫),法門寺博物館藏文武安天下彩繪陶文官俑 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高樓村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唐朝疆域廣闊,威極四方,國祚延續近三百年,其間有創建盛世的勵精圖治,開疆拓土的無上榮光,也有政治風雲的變幻無常,戡平戰亂的困苦艱辛。
  • 唐三彩不吉利?其實都錯了,它比邢窯還珍貴
    唐三彩的出土情況是這樣的,我們有兩種出土情況,一種是墓葬,一種是遺址。墓葬有貴族和平民,遺址有宮殿遺址、寺廟遺址、生活遺址等等。唐三彩的出現情況有幾種:一般的俑可能大量出現於墓葬。唐三彩女立俑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唐三彩女立俑西安鮮于庭誨墓出土唐三彩黃釉馬永泰公主墓出土可是器物就不同了
  • 唐三彩有什麼藝術特點,主要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
    大家好,今天小編來談談唐三彩,眾所周知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唐三彩是一種在唐朝非常盛行的陶器,其基本釉色為黃、褐綠三色,因此被人們稱為唐三彩。
  • 國家博物館天貓旗艦店上線
    經過3個月的試運營,國家博物館於1月18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國家博物館天貓旗艦店(以下簡稱「國博旗艦店」)正式上線運營。   「走」進國博旗艦店,后母戊鼎冰箱貼、說唱俑橡皮、彩陶系列紙膠帶……各式各樣以國博館藏珍品為「模本」的文化創意產品琳琅滿目。
  • 唐代彩繪三彩釉女子俑,馬俑,駱駝俑,天王俑,鎮墓獸,陶器大全
    唐代藍彩女立陶俑陝歷博藏唐代三彩釉男裝女陶俑陝歷博藏唐代三彩釉女立陶俑陝歷博藏唐代彩繪抱嬰女立陶俑陝歷博藏唐代興起一種新的鎮墓俑類——天王俑,它是佛教傳播的產物,借鑑佛教護法神天王像的體貌特徵而塑的鎮墓避邪的隨葬品。由於天王俑在墓中具有獨特的作用,製作上也較精細,體量也較人物俑、動物俑大。彩繪三彩釉天王陶俑身穿鎧甲,左手杈腰,右手高舉,足下踏一跪著小鬼,它體現了主人希望陰間太平,不受鬼神侵擾的心願。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到國博過個文化年
    己亥新春將至,中國國家博物館大年初一至初六正常開放。精彩的展覽,精美的文創,藝術家大年初一送百「福」……國博將用一場文化盛宴向全國人民恭賀新禧。2018年底,海外漂泊158年的圓明園流失文物青銅「虎鎣」終於回國,入藏國博。為回應廣大觀眾的熱切期盼,我們推出「虎鎣:新時代·新命運」展覽。漫漫回家路,濃濃民族情。今年,「虎鎣」終於可以在祖國,在自己最好的「家」——國博過年啦。不求所藏,但求所展。2019年伊始,國博攜手地方館策劃大展。
  • 探秘大英博物館珍貴文物展的「國寶」
    「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來源:中新網)    「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3月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從3月2日到5月31日向公眾開放。    據悉,該展已經在日本、阿聯、中國臺灣、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多家博物館展出,成為近年來國際博物館界的熱門話題。中國大陸是「大英展」世界巡迴展覽的重要一站,在國家博物館展出至5月31日後,該展還將移師上海博物館。
  • 博物館文創瞄準中秋市場 嘗嘗說唱俑月餅如何?
    成都博物館文創月餅。 (成都博物館供圖)原標題:博物館文創瞄準中秋市場 嘗嘗說唱俑月餅如何?博物館文創瞄準中秋市場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在文創產品開發中也不斷發力。中秋將至,記者從四川各大博物館獲悉,多家博物館文創專門瞄準中秋市場。
  • 洛陽博物館 | 一群唐朝胖妞兒火於出圈,源於洛陽
    洛陽博物館宣教部主任魏薇說,春節假期,洛陽博物館每日限流7500人。假期頭兩天,客流量保持平穩。隨著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的走紅,自初三起,該館客流量大幅增加,每日都達到客流上限,其中有不少遊客想看看唐三彩。洛陽博物館的唐三彩專題展廳位於該館二樓,展廳總面積8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近百件。文物主要分為俑像類和生活器皿類。
  • 博物館玩抖音 文物「戲精」魔性圈粉
    圖: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古代文明》展覽全新亮相\新華社  說唱俑玩Hiphop、胡人唐三彩大炫舞技!\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  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在超級互聯的今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等七大國家一級博物館,與抖音合作推出「博物館抖音創意視頻大賽」。
  • 中國國家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也是中國水平最高的考古博物館。館裡面藏的一百多萬件文物浩如煙海,就算走上一天也看不完。我去過好幾次,有幸見到了國博館藏的各種文物精品,在此特列出國博最經典的十個鎮館寶物,給大家做個參考。4 四羊方尊,商代最大方尊。肩部聳出四個卷角羊頭,尊腹為羊的前胸。
  • 快去毛家灣藝術博物館 免費賞漢陶說唱俑
    快去毛家灣藝術博物館 免費賞漢陶說唱俑 華西都市報2017-05-03 02:49:15.0體育龍門陣   位於成都天府新區毛家灣森林公園內的毛家灣藝術博物館5月1日正式開館,對公眾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