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文摘自《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第4期,原題《大英博物館藏一組唐代三彩俑來源追溯》,作者霍宏偉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論文內容有所刪改,原文注釋從略。2017年3至5月,「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舉辦。6至10月,該展覽移至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繼續展出。在這些文物之中,有一件色彩明快的唐代三彩文官俑,它是地道的「中國製造」,卻現藏大英博物館,它究竟有著怎樣的曲折經歷和傳奇故事呢?
國博北10展廳中的大英博物館文物展覽(霍宏偉攝影)1921年,英國學者霍蒲森(R. L. Hobson)發表了一篇文章,它既是大英博物館將這一組唐代三彩俑定為「劉廷荀」墓所出的唯一根據,也是首次將這批資料公布於眾。此文開篇談到,有一批唐代三彩俑與一方墓誌出土於同一座墓中。該墓誌內容由威利(A. D. Waley)翻譯成英文,志中記述了墓主人劉氏為大唐故忠武將軍、河南府與懷音府長。他的名字被譯為「T´ing-hsün」,後來大英博物館據此,將其音譯為漢字「廷荀」。劉氏卒於開元十六年(728年)八月十六日,時年七十二歲。墓誌也談到了「劉廷荀」的家世淵源、生平履歷等內容。
在這篇文章中,霍蒲森還推測該墓室一定很寬敞,因為當時收藏於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同一批唐代陶俑共計13件。其中,文官俑、鎮墓獸、馬俑、駱駝俑各2件,天王俑、武士俑各1件,牽夫俑3件。文末提到,是尤莫霍浦路斯(Eumorfopoulos)先生將該墓出土的三彩俑存放於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內(該館允許收藏家來館租借庭院放置私人藏品),後將這些三彩俑移入大英博物館展出。1936年,該館從尤莫霍浦路斯先生手中將三彩俑收購。霍蒲森隨文附有文官俑2件,天王俑、牽夫俑、馬俑各1件,共計5幅三彩俑黑白圖片。
牽夫俑與馬俑(大英博物館供圖)1933年,燕京大學教授鄭德坤注意到英國學者黑得寧頓(Hetherington)在一本書中再次提到劉氏墓出土器物:「黑得寧頓氏書中亦載有武后時仕劉氏(Liu T´ing hsun顯慶二年至開元[十]八年)。墓中出土帶彩馬,四神,魌頭,鳥冠人物等。」
1935年,在英國皇家藝術學會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中國學者傅振倫積極參與了此項活動,護送文物前往倫敦。其間,他多次考察大英博物館,並撰文記述了該館所藏部分中國陶瓷。傅振倫在展廳中看到了這組三彩俑。「亞洲廳又有唐庭訓(譯音,卒開元十六年)墓之三角(彩)釉土俑數事。」他還談到喬治·尤莫霍浦路斯的個人收藏。「猷(尤)氏猶太裔英國籍。雄於資,收藏中國古器物甚多。……其展覽於此院者,在入門大廳、亞洲廳及繪畫室。周代銅器,玉器,唐銅鏡,陶瓷於(與)劉定訓(譯音)Liu Ting-hsüen(開元十六年卒)墓陶俑,……均可貴。」
今天,在大英博物館第33號展廳內仍在展出這一組三彩俑。這些陶俑體形高大,形態各異,釉色鮮亮,組合豐富,引起廣大觀眾的高度關注。在國博和上博舉辦的有關大英博物館文物展覽中,僅展出其中一件文官俑。
大英博物館藏一組唐代三彩俑(大英博物館供圖)2015年7月,由國博學者主持編纂的《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大英博物館卷》寫作工作開始啟動,在筆者撰寫條目的19件(組)大英館藏文物中,這一組唐代三彩俑格外引人注目。根據大英博物館有關這些文物簡略的中文信息,筆者相繼檢索了《洛陽出土墓誌目錄》、《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未能查到「劉廷荀」墓誌。但是,根據劉氏卒年「開元十六年」這一線索,找到了與「劉廷荀」卒年完全相同的劉庭訓墓誌信息,該志現藏河南省開封市博物館。
按照劉庭訓墓誌所提供的詳細信息,筆者推測大英博物館所說的唐代忠武將軍「劉廷荀」,可能是「劉庭訓」音譯的誤寫。在讀到英國霍蒲森的文章之後,將文中有關墓主人生前最高官職、卒年、壽齡等關鍵信息,與洛陽出土劉庭訓墓誌錄文逐一進行比對,最終確認大英博物館提到的「劉廷荀」,與墓誌志主是同一個人,正確的寫法應該是「劉庭訓」。
劉庭訓的葬時、葬地在墓誌中均有明確交待。志云:開元「十八年十月十六日,葬於邙山上東裡。」葬地為「邙山上東裡」,是指唐洛陽城外洛陽縣鄉裡地名。洛陽學者趙振華先生根據出土唐志,考證出了上東裡的大致範圍:「上東裡名稱的來歷大概與臨近隋唐東都城的上東門有關,此門為東城垣最北之門,楊灣村恰在上東門外東部,是唐代積潤村所在。董村在楊灣西北約2.2公裡處,凹楊在楊灣東北約1.7公裡處。則由此3志可以大致確定唐代上東裡、積潤裡的範圍此三村之地。」
從地圖上來看,唐代上東裡的範圍恰好位於今天隴海鐵路的南側附近。劉庭訓墓被盜掘的時間有可能是在修築汴洛鐵路(隴海鐵路前身)的時間段內,即1905至1908的三年間。另據日本學者富田升的考證,修築汴洛鐵路洛陽段的時間上限,大概是該工程的後半期,即1907年夏季前。由此進一步推測,劉庭訓墓被盜時間可能為1907年夏至1908年底。
汴洛鐵路線通過邙山南麓,因工程動土,毀壞了一批古墓,墓中文物批量出土,引發外籍鐵路職員的收購和逕自偷運出境。乙卯年(1915年)四月初二日,羅振玉到洛陽考察。在洛期間,他拜訪了隴海鐵路工程局長、徐世昌的堂弟徐世章。徐世章告訴羅振玉:「鐵道總醫官歐洲某國人所得古物甚多,得即寄歸,不能知所得為何物也。」據此分析,唐代劉庭訓墓出土三彩俑流失海外,有可能與汴洛鐵路的修建有一定聯繫。在修築鐵路的過程中挖出文物的例子,還見於河南洛潼鐵路建造之時,英國工程師報告所得唐代明器,包括人物俑、動物俑及器物,共計57件,現藏大英博物館。
1907年7月汴洛鐵路沿線挖出唐代陶俑與陶器(王軍花供圖)今人所知開封市博物館藏劉庭訓墓誌、大英博物館藏一組13件三彩俑,只是陪葬劉庭訓墓劫後餘生的一小部分,並非隨葬品的全部。據筆者統計,目前洛陽已發表資料的唐三彩紀年墓有9座。新中國成立以來,洛陽尚未發掘出唐代開元年間隨葬三彩的墓葬。劉庭訓墓的年代為開元十八年(730年),是洛陽地區發現年代較晚的唐三彩紀年墓。劉庭訓官居正四品上階,其墓與宋禎墓均為洛陽唐代隨葬有三彩器、品級最高的官吏墓葬。在洛陽地區已發表資料的三彩墓中,劉庭訓墓三彩俑數量較多,形制較大,造型完美,釉色鮮亮。
在國博和上博展出的大英博物館藏三彩文官俑造型較為獨特,在洛陽出土同類俑中未見到與其形制相同的三彩俑,它也是該地區所見較高的一件三彩文官俑,高達107釐米。劉庭訓墓文官俑與洛陽唐開元二年(714年)戴令言墓出土彩繪文官俑在衣飾、手形等方面有一些相似之處。這件紅陶彩繪文官俑現藏故宮博物院。
洛陽部分唐代紀年墓出土文官俑比較(《河南古代陶塑藝術》280頁,《洛陽陶俑》311頁,《洛陽文物精粹》189頁,《雕飾如生:故宮藏隋唐陶俑》141頁)劉庭訓的傳奇人生與上述13件三彩俑同出一墓的劉庭訓墓誌極其重要,它為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墓主人及隨葬三彩俑的斷代,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文字資料。劉庭訓墓誌為青石質,方形,石面平整,有陰線方界格。楷書,30行,行31字。志石邊長60、厚12釐米。
該墓誌以近千字的篇幅,記述了劉庭訓的籍貫、家族世系及生平履歷等內容。劉氏名諱未載,僅存字庭訓。「庭訓」為一典故,源於《論語·季氏》,後人稱父教為「庭訓」。關於劉庭訓的家族世系,墓誌中記述漢代河間王的第二十七孫劉哲,在西晉時期擔任河南尹,被封為新城侯,故子孫以新城為家。唐代時,新城屬於河南府伊闕縣,劉庭訓以伊闕縣作為自己的故裡。劉庭訓的第十六代祖為西晉河南尹劉哲。祖父劉敬,歷任豪、饒兩州司法、朝散大夫、滑州匡城令。父親劉節,為青州主簿。對於其先人,正史中皆未見記載。
有關劉庭訓的生平履歷,志中記載尤詳。劉庭訓「前後八任,歷仕四朝」,「四朝」即指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時期,其間,劉庭訓主要參與實施了三件大事:一是最初跟隨大總管李多祚,參加了平定契丹叛亂的軍事行動。契丹叛亂的時間始於武則天萬歲登封元年(696年)五月,次年六月基本平定。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劉庭訓得到大總管李多祚的賞識,受到重用,立下戰功。萬歲通天二年(697年),被授以通樂府果毅。
二是在升任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的率領下,誅殺武則天寵臣張易之,輔佐中宗再次登基。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寵臣張易之、張昌宗等人專權。中宗李顯在大臣崔玄暐、張柬之等擁戴下,率領羽林軍進入神都洛陽宮城,斬殺張易之等,重新奪取皇位。《舊唐書·張易之傳》:「神龍元年正月,則天病甚。是月二十日,宰臣崔玄暐、張柬之等起羽林兵迎太子,至玄武門,斬關而入,誅易之、昌宗於迎仙院,並梟首於天津橋南。則天遜居上陽宮。」
在此次行動中,右羽林軍大將軍李多祚發揮了重要作用。劉庭訓是李多祚的部下,當時應任職於羽林軍中。志云:「小賊張易之恃寵憑陵,因為判換,逞不臣之計,有無君之心。公翼奉聖躬,親當矢石,斯須之際,遽從梟首。」說明庭訓參加了誅殺張易之的軍事行動。其後,劉庭訓得到了進一步升遷,加封為遊擊將軍,遷龍興府折衝。
三是劉庭訓雖任太平公主府典軍,卻忠於皇帝李隆基,在玄宗掃除太平公主政治勢力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大約在神龍二年(706年),劉庭訓轉任太平公主府典軍,並參與了太平公主府及其園林的營建工程。太平公主在唐長安城內有三處住宅,分別位於興道坊、興寧坊、醴泉坊。在長安城東南隅地勢較高的昇平坊,還有一處園林,稱為「樂遊園」。
唐長安城中太平公主宅園(紅色三角)分布平面示意圖(果林供圖)劉庭訓墓誌中有這樣一句話說得較為含蓄:「不假洛陽之令,自有匡衛之謀。」志文借用東漢「強項令」董宣不畏權勢、斬殺湖陽公主奴僕的故事,將意思委婉地表達出來。「不假洛陽之令」,即劉庭訓不像東漢洛陽令董宣公然對抗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那樣,公開與太平公主作對,而是擁有護衛玄宗皇帝的謀略,以柔克剛。
唐玄宗登基之初,太平公主的政治勢力極大,意欲於先天二年(712年)七月作亂,玄宗李隆基提前得到密報,率領部下果斷採取行動,將太平公主黨羽全部斬殺,公主本人被賜死於家。太平公主及其黨羽被剿除之後,作為太平公主府典軍的劉庭訓不僅沒有受到株連,反而加官進階,被封為忠武將軍,任崇信、懷音二府長、上折衝都尉。上府折衝都尉、忠武將軍均為「正第四品上階」,忠武將軍屬於武散官。劉庭訓從原來正五品上階的太平公主府典軍,升任正四品上階的上折衝都尉,其間跨越了從四品下階、從四品上階、正四品下階三個品級。玄宗於翦除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之後,在發布的詔書中提到:「文武官三品以下賜爵一級,四品已下各加一階。」對於劉庭訓來說,不是加官一階,而是增加了四階,其中必有隱情。如果聯繫墓誌中所說的「自有匡衛之謀」及文獻中記載的「上密知之」一句來看,有理由相信,劉庭訓提前向唐玄宗通風報信,使之迅速採取軍事行動,根除即將謀反的太平公主黨羽。庭訓在此次行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才加官四級,從正五品上階一躍成為正四品上階。
劉庭訓於「開元十六年八月十六日,終於楊府之旅亭,時年七十有二」。開元十六年,即公元728年。古人一般多以虛歲記壽齡,依此逆推,其生年當為公元657年,即唐高宗顯慶二年。「楊府」即為揚州,「旅亭」是指供旅人暫時休息的處所。「用十八年十月十六日,葬於邙山上東裡」,開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從劉庭訓卒於揚州旅亭,至歸葬洛陽邙山,其間歷經整整兩年零兩個月。葬地「邙山上東裡」,位於隋唐洛陽郭城東垣北端第一門上東門外。
凝望著佇立於展櫃之中的這件三彩文官俑,回想著墓誌中記載的劉庭訓一生,自位居官品最低一等、從九品下階的左衛長上,逐步升遷,最後任正四品上階的忠武將軍、上折衝都尉,大約用了30餘年的時間。劉庭訓的人生經歷略顯起伏,傳奇頗多,終能化險為夷,安度餘生,實乃幸甚之至,令人感慨萬端。
主要參考文獻:《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資治通鑑》,中華書局,1976年。
鄭德坤、沈維鈞:《中國明器》,哈佛燕京社,193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影印,1992年。
趙振華:《洛陽古代銘刻文獻研究》,三秦出版社,2009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第4期(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