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彩繪三彩釉女子俑,馬俑,駱駝俑,天王俑,鎮墓獸,陶器大全

2020-12-12 中華網文化頻道

唐代彩繪三彩釉女子陶俑賞析

作者:簡曉東

博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時期的「彩繪三彩釉女子陶俑」。唐朝婦女愛美,特別注重髮式新奇與面部修飾。這一時期婦女的髮式主要有半翻髻、雙環望仙髻、囚髻、拋家髻、驚鵠髻、螺髻、百合髻、圓鬟髻等。髮式之上插飾各種珠翠花釵、步搖、梳子之類。為追求新奇之美,唐代婦女常創造出新的髮式,有的高出面部兩倍以上,楊貴妃為標新立異,竟以假髻為飾。

畫眉是唐朝婦女美容的重要內容之一。唐玄宗曾命畫工繪十眉圖,士庶爭求新樣式,難怪新娘出嫁,要「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唐朝婦女還講究面飾,所謂面飾,就是面部化妝。代表性的方法有額黃、花鈿等,額黃也稱月黃或鴉黃,因其在前額髮際塗黃粉或是在眉心畫月心而得名。花鈿也稱花子,它是用金銀珠寶等各種材料製成薄片,再剪刻成各種圖案及樣式,貼在額頭、眉心、兩頰等處。

唐朝婦女還講究在服裝方面,突出表現為衣胡服、著男裝、多坦露三個方面。



唐代藍彩女立陶俑陝歷博藏



唐代三彩釉男裝女陶俑陝歷博藏



唐代三彩釉女立陶俑陝歷博藏



唐代彩繪抱嬰女立陶俑陝歷博藏



唐代三彩釉梳妝女陶俑



唐代彩繪雙環髻女舞陶俑



唐代彩繪胡人裝女立陶俑



唐代彩繪持鏡女陶俑



唐代三彩釉女立陶俑



唐代彩繪女立陶俑

(上海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女立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女立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女立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男裝女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男裝女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三彩釉騎馬陶俑賞析

博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時期的「彩繪三彩釉騎馬陶俑」。陶俑有:騎馬奏樂陶俑、騎馬打馬球陶俑、騎馬胡人陶俑、騎馬狩獵陶俑、騎馬武士陶俑、騎馬戴帽女子陶俑。

唐代騎馬陶俑,風格寫實而生動,人物形象富於性格特徵。唐代騎馬陶俑的生動則基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細心體察和再現。繪塑結合也是唐俑的重要特點,彩繪三彩釉一方面使陶俑的色彩更加豐富,另一方面還有助於表現對象的精神氣質和心理活動。從雕塑史來講,唐代騎馬陶俑的風格既不像早期陶俑那樣簡拙,又沒有後期那樣繁複,它們在寫實的同時更重視作品的整體效果,堪稱中國古代世俗題材雕塑的優秀代表。

唐代騎馬陶俑,體態豐腴,神情專注,形象生動。逼真而詳盡地反映了盛唐時期社會,音樂舞蹈、文化習俗、意識形態、經濟生活等方面的歷史風貌。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騎馬背弓狩獵陶俑 唐代三彩釉騎馬男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釉胡人騎馬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打馬球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騎馬奏樂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射獵騎馬陶俑



唐代彩繪騎馬鬥豹狩獵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綠釉架鷹騎馬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騎馬帶犬狩獵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貼金鎧甲男騎馬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胡人騎馬帶犬狩獵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駕鷹騎馬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絞胎釉騎馬狩獵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釉笠帽女騎馬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帷帽女騎馬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騎馬女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騎馬狩獵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騎馬奏樂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騎馬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三彩釉陶駱駝及牽駱駝俑賞析

博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時期的「彩繪三彩釉陶駱駝及牽駱駝俑」。唐代對駱駝俑人的形塑,成就亦十分出色。駱駝早在南北朝時期已出現於隨葬明器中,到了隋唐,駱駝成為絲綢之路和兩京聯絡時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單峰、雙峰、或臥或立,有將起立前行狀的,也有負行李正待起程的,有邁步前行的。有張嘴嘶鳴的,有載奏樂俑的。充分反映了巧工良匠敏銳的觀察力和細密的工藝技術。

圖中見深目、高鼻、多鬚、身著翻領衣,足登長靴的異族人,與駱駝配襯,這類人物在唐代通稱為胡人。圖中出現背負重載的駱駝及駝夫,皆是往來於絲路上的波斯、西域等西方客商和流寓長安、洛陽等城市經商的胡人。證明了唐代與西方民族友好往來的密切程度,反映了當時中西文明互動的生動景象。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臥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釉載物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牽駝俑與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釉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騎臥陶駱駝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釉載物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載物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牽駝俑與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載胡人俑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載奏樂俑陶駱駝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騎臥駱駝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駱駝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駱駝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牽駝俑與駱駝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胡人騎駱駝陶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駱駝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三彩釉陶馬及牽馬俑賞析

博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時期的「彩繪三彩釉陶馬及牽馬俑」。馬是唐代文化藝術中最常見的題材。彩繪三彩釉陶馬形體碩大、構造複雜,無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來完成,所以多用模製法成型。雖然是合模製作,但所有彩繪三彩釉陶馬都各具特點,幾乎找不出完全一樣的彩繪三彩釉陶馬來。從現存彩繪三彩釉陶馬可以看出,唐代彩繪三彩釉匠師們不僅對馬的外貌特點十分熟悉,而且對馬的神態、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來得心應手。他們不僅使彩繪三彩釉陶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發揮了藝術想像力,恰當地運用了藝術誇張的手法,使馬的內在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彩繪三彩釉陶馬是唐代時期最令人喜愛的,造型均頭小頸長,膘肥體壯,骨肉健美,眼睛炯炯有神,富於藝術的概括力。三彩釉陶馬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為名貴,以黃、綠、褐三彩為主的原則上價值略低。

圖中出現陶馬及牽馬俑人,皆是往來於西域等西方客商和流寓長安、洛陽等城市經商的人。證明了唐代與西方民族友好往來的密切程度。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低頭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貼金白陶舞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白陶舞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三花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牽馬俑與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馬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馬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陶馬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彩繪陶馬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灰陶馬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灰陶彩繪馬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紅陶彩繪馬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三彩釉天王陶俑賞析

博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時期的「彩繪三彩釉天王陶俑」。唐代興起一種新的鎮墓俑類——天王俑,它是佛教傳播的產物,借鑑佛教護法神天王像的體貌特徵而塑的鎮墓避邪的隨葬品。

由於天王俑在墓中具有獨特的作用,製作上也較精細,體量也較人物俑、動物俑大。彩繪三彩釉天王陶俑身穿鎧甲,左手杈腰,右手高舉,足下踏一跪著小鬼,它體現了主人希望陰間太平,不受鬼神侵擾的心願。

由於外來藝術的影響,天王俑表現出不同於單個人物、動物雕塑的顯著特點,具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和悲劇性。天王俑儼然是一個勝利者,他氣宇軒昂,神態嚴峻,千鈞之腳踩在小鬼身上。小鬼面目猙獰,雖已失去了囂張氣焰,但卻不甘於被踐踏的地位,極力掙扎,妄圖推倒體魄巨大的天王俑。在塑造上,天王俑身體碩大,臂膀有力,身上的甲冑或貼塑或刻劃透出他剛毅峻健的性格;小鬼的塑造簡捷、樸素,以襯託天王的威武。通過大小,粗細的對比形成了完整統一的立體雕塑,給人留下莊嚴神聖之感。

天王俑以現實生活中武士的形象為依據,通過藝術加工而成。天王俑分為兩類:一類腳踩臥獸,另一類腳踏俯臥式小鬼。神態威武,氣宇軒昂,顯示了武士所蘊藉的無窮力量。唐代是一個文化上兼容並蓄的時代,在美學思想上陰柔與陽剛之美並重,天王俑的塑造折射出唐代蓬勃向上的美學觀念。唐代藝術家豐富的藝術想像和高超的雕塑技術在這六件天王陶俑身上體現得十分完美。



唐代彩繪描金半身天王陶像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天王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天王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天王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天王陶俑

(上海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天王陶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紅陶彩繪天王俑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三彩釉鎮墓陶獸賞析

博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時期的「彩繪三彩釉鎮墓陶獸」。鎮墓陶獸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一種怪獸;有獸面、人面,鹿角,是為鎮懾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而設置的一種冥器。

《周禮》記載說,有一種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腦;又有一種神獸叫方相氏,有驅逐魍象的本領,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於墓側。以防怪物的侵擾,還說這種方相氏有黃金色的四隻服,蒙著熊皮,穿紅衣黑褲,乘馬揚戈,到墓壙內以戈擊四角,驅方良、魍象。方良亦為危害死者的惡魔,人們就藉助方相氏的力量來驅趕它們,所以有學者認為,使用鎮墓獸的習俗,就是出「方相氏」的傳說演化而來的。也有人根據早期鎮墓獸頭上的雙角推測,鎮墓獸應與「闢邪」或「靈神」、「士伯」等有關。

唐代貴族墓葬多置鎮墓陶獸於墓室門口或四角,他們相信面目猙獰的鎮墓陶獸能保護墓主,驅走邪魔妖道,防止盜墓者入侵墓室重地,屬壓勝之物。



唐代彩繪鎮墓陶獸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鎮墓陶獸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彩繪鎮墓陶獸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紅陶鎮墓獸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紅陶鎮墓獸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紅陶鎮墓獸

(寧夏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器賞析

博文中展示的是唐代時期的「三彩釉陶器」。唐代三彩釉陶器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代三彩釉陶器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代三彩釉陶器用於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四系陶罐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注子 唐代絞胎釉三足陶罐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淨瓶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鸂鶒陶酒卮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鳳首陶壺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陶粉盒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四系陶罐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三彩釉陶鍑

(上海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雙龍陶尊

(上海博物館藏)



唐代三彩釉雲雁紋三足陶盤

(上海博物館藏)

相關焦點

  • 唐代彩繪三彩釉女子俑,馬俑,駱駝俑,天王俑,鎮墓獸,陶器大全
    「彩繪三彩釉陶駱駝及牽駱駝俑」。唐代興起一種新的鎮墓俑類——天王俑,它是佛教傳播的產物,借鑑佛教護法神天王像的體貌特徵而塑的鎮墓避邪的隨葬品。由於天王俑在墓中具有獨特的作用,製作上也較精細,體量也較人物俑、動物俑大。彩繪三彩釉天王陶俑身穿鎧甲,左手杈腰,右手高舉,足下踏一跪著小鬼,它體現了主人希望陰間太平,不受鬼神侵擾的心願。
  • 「館長說文物」造型精美的唐代粉彩天王俑
    【館長說文物】造型精美的唐代粉彩天王俑踏羊彩繪天王俑踏牛彩繪天王俑靈臺縣博物館館長在唐代,隨著厚葬之風興起,以往用於陪葬的武士俑逐漸為佛教中的天王形象所取代。在我國,鎮墓文化源遠流長,鎮墓神物的種類也紛繁多樣,包括鎮墓獸、天王俑和武士俑等,後期主要為陶器、石器和唐三彩等。2009年4月23日,靈臺縣梁原鄉付家溝村在墳家山進行農田改土過程中發現唐代磚箍墓葬一座,墓葬內出土文物達50餘件,多為粉彩陶俑。
  • 唐代「肥婆」仕女俑的藝術魅力
    人物造型有仕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等,仕女俑是其中的珍品,她以若隱若現、清新典雅的特徵獨具藝術魅力。   唐時,俑的製作工藝更加成熟,線條流暢、裝飾華美。這些女俑大多體態較胖,但並不臃腫,而是雍容富貴,嬌媚動人,被現代人笑稱為「胖妞肥婆」。「胖妞」指的是青春少女,「肥婆」嘛,當然就是年齡稍長的已婚貴婦。其實這只是一種笑談。仕女俑表現的都是中國古代那些美麗聰慧的女子,是每個歷史時期人們審美取向的表達,也是歷代畫家熱衷描繪的對象,中國畫中還有專門的「仕女畫」類別。
  • 昭陵博物館:館藏不同墓葬出土的彩繪陶天王俑賞析
    本文授權轉載自昭陵博物館公眾號摘 要:在唐代墓葬的考古發掘中,天王俑是出現較多的鎮墓俑。「為了驅魔避邪,震懾鬼怪,保護死者的靈魂不受侵犯,另一方面也為了達到恐嚇盜墓者的目的,古人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之一就在墓中放置鎮墓俑。鎮墓俑包括鎮墓獸、十二生肖俑、武士俑和天王俑。」
  • 寧縣博物館精品文物丨彩繪鎮墓俑
    ,隨葬品中出現了大量的鎮墓俑,而鎮墓俑則以天王俑和鎮墓獸為主。彩繪天王俑頭戴尖頂雙翅盔,面相威嚴,豎眉瞪目,八字鬍外敝,唇厚口張,身披鎧甲,一手叉腰,一手上舉執兵器,左側天王足踏一紅色臥牛,右側天王足踏一隻梅花鹿,一腳踩獸背,一腳踩獸頭。它保持了唐代雕塑藝術的風格,外廓大而形簡,造型結構粗壯凝重、虛實相生、繁簡互映,同進也使之有了堅實的基座,增加了視覺的穩定感,製作精美,造型既誇張又真實自然,給人一種和諧飽滿的印象,體現了藝匠們高超的藝術水平。
  • 唐代三彩天王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    天王俑起鎮惡驅邪和守護墓主魂魄不受侵擾的作用,與鎮墓獸、十二生肖俑一起被稱為「四神十二時」,來保衛墓主亡靈平安。天王是佛教中的護法神祇,比武士俑級別要高。
  • 駝背上的樂隊——唐三彩載樂駱駝俑
    作為陝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的18件國寶級文物之一的唐三彩載樂駱駝俑,通高58釐米、高24.2釐米,口徑12.4釐米,足徑14.3釐米。唐三彩駱駝載樂俑於1959年在陝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屬於盛唐時期三彩釉陶器、國家一級文物,早在2013年8月就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能夠近距離觀賞唐三彩載樂駱駝俑,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
  • 張永珍|生肖俑在唐代
    生肖俑作為唐墓常見的明器之一,已有學者從不同角度開展了較深入的研究。從目前發現來看,考古出土的十二生肖俑大致有三個類型,分別是動物生肖俑、生肖首人身俑、人帶生肖俑。動物生肖俑是寫實的動物形象,見於山東臨淄北魏崔氏墓M10,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十二生肖俑。
  • 大唐陶風:唐代俑像之發展特點
    唐代陶俑所表現的內容,幾乎囊括了唐人生活各個方面,此不僅是藝術成就之最高體現,亦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中外關係的寶貴資料。時至唐代,傳統陶塑藝術又有了巨大的飛躍,題材更為廣泛,所塑世俗人像,生活過氣息更加濃厚。唐代陶俑之塑造藝術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從唐墓出土之陶俑可大致分為四類:其一是鎮墓類,包括人面和獸面鎮墓獸、武士或天王俑,以及十二生肖俑;
  • 看唐代十二時辰俑長啥樣?
    彩繪牽駝胡人俑首次離開西安本次展覽分為「佑護神主」「絲路胡風」「文修武備」「風儀婉娩」「悅心娛目」「動物俑模型明器」6部分,全面展示唐代的天王俑、胡人俑、官吏俑、女性俑、樂舞俑和動物俑其中人物俑面部表情細緻入微、惟妙惟肖,肢體動作生動自然;胡人俑造型多樣,反映出唐代與國外的友好往來;動物俑形象逼真,最具代表性的馬俑和駱駝俑形體碩壯、姿態雄駿,展現出與大唐盛世相襯的不凡氣概。展覽所展出的陶俑大多數出自有明確紀年的墓葬,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首次離開收藏單位的彩繪牽駝胡人俑。
  • 國博館刊︱大英博物館藏唐三彩文官俑背後的故事
    在這篇文章中,霍蒲森還推測該墓室一定很寬敞,因為當時收藏於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同一批唐代陶俑共計13件。其中,文官俑、鎮墓獸、馬俑、駱駝俑各2件,天王俑、武士俑各1件,牽夫俑3件。文末提到,是尤莫霍浦路斯(Eumorfopoulos)先生將該墓出土的三彩俑存放於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內(該館允許收藏家來館租借庭院放置私人藏品),後將這些三彩俑移入大英博物館展出。
  • 文物說:唐三彩仕女俑
    唐三彩是唐代最具識別度,知名度最高的文化遺存,以人俑、馬俑、駱駝俑為主。唐三彩是「唐代低溫彩色鉛釉陶"的通稱,所以它們不是瓷器,而是陶器。現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這件仕女俑較為特別之處在於其腳下俯臥著一隻可愛的小狗,這在陶俑中十分少見。
  • 心自由 神飛揚 戛戛獨造:朱滸分享唐代慶州彩繪鎮墓獸藝術
    心自由 神飛揚 戛戛獨造唐代慶州彩繪鎮墓獸藝術朱滸分享唐代在慶陽南北分設寧州和慶州,治所即今日的寧縣和慶城唐代彩繪陶塑慶陽出土的彩繪陶塑主要分三類:一是人物俑,如文官俑、侍女俑、雜戲俑、牽駝俑等;二是神怪類的天王俑和鎮墓獸;三是陶駱駝、陶馬、陶羊等。現藏於慶城縣博物館盛唐時期的100多件彩陶俑;是2001年在慶城北部開發區出土的,已被文物專家鑑定為國家一二三級珍貴文物。
  • 省博物館舉辦《唐代彩繪十二生肖紅陶人形猴俑特展》
    唐代彩繪十二生肖紅陶人形猴俑。  人民網哈爾濱1月28日電 黑龍江省博物館《「每月一星」系列展覽之七十七——唐代彩繪十二生肖紅陶人形猴俑特展》1月28日在省博物館舉行。繼紅小學的14名學生參加了本次展覽與活動。
  • 十八年前,大學裡挖出古墓,沒有金銀玉器,幾件陶器卻是無價之寶
    人首鎮墓獸天王俑非常精美,天王頭戴兜鍪,局部描金,兩側護耳外翻。天王五官清晰可見,雙眉緊鎖,怒目圓睜,有短鬍鬚和圓領彩色戰袍,外面套著兩襠甲,兩護胸周圍貼著金箔,肩上有龍首批膊。天王腳下,踩著一個小鬼。小鬼裸身坐在底座上,右臂撐地、左手抱住天王腿。整個天王俑製作工藝複雜高超,彩繪水平極高,天王形象生動。整個天王俑49.5釐米,形制較大。第二座天王俑製作工藝與第一座類似,天王形象生動,彩繪的工藝水平高超。天王形象與第一個略有不同,天王高舉拳頭,腳下同樣踩著一個小鬼。
  • 隋灰陶十二生肖俑
    如圖所示這套隋灰陶十二生肖俑,通高29釐米,武漢市武昌區嶽家嘴出土,現藏於武漢博物館。這組生肖俑一共十二件,分別為鼠俑、牛俑、虎俑、兔俑、龍俑、蛇俑、馬俑、羊俑、猴俑、雞俑、狗俑、豬俑,均為泥質陶,通體施有彩繪,由於年代久遠,彩繪大多已經脫落。
  • 《唐代彩繪十二生肖紅陶人形猴俑》特展在省博展出
    為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1月28日,《「每月一星」系列展覽之七十七——唐代彩繪十二生肖紅陶人形猴俑》特展在省博物館舉行。繼紅小學的14名學生參加了本次展覽與活動。
  •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仕女俑鑑賞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隋唐時期的彩繪泥俑和木俑,其中有傾國傾城的仕女俑、桃花玉面的舞伎俑、神態猥瑣的宦官俑、精神抖擻的武士俑、姿態超群的雜技俑、神態各異的胡人俑以及正氣凜然的天王俑和鎮墓獸,無一不是俑中之精品。這些俑多為彩繪泥俑和木俑,絕少有陶俑,且製作材料和方法有地域性。   1.阿斯塔那206號墓   從該墓出土的墓志銘,得知墓主人是張雄夫婦。
  • 國博館刊︱大英博物館藏唐三彩文官俑背後的故事
    在這篇文章中,霍蒲森還推測該墓室一定很寬敞,因為當時收藏於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同一批唐代陶俑共計13件。其中,文官俑、鎮墓獸、馬俑、駱駝俑各2件,天王俑、武士俑各1件,牽夫俑3件。文末提到,是尤莫霍浦路斯(Eumorfopoulos)先生將該墓出土的三彩俑存放於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內(該館允許收藏家來館租借庭院放置私人藏品),後將這些三彩俑移入大英博物館展出。
  • 一起去南越王宮 看唐代彩繪人俑
    彩繪胡人牽駝俑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攝唐代彩繪人俑仕女俑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黃丹彤)彩繪胡人牽駝俑、彩繪仕女俑、三彩騎馬俑……120件(套)陝西省出土的精美陶俑這個題為「和顏悅色——陝西省出土唐代陶俑專題展」由南越王宮博物館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舉辦,是華南地區首次舉辦的有關陶俑藝術的專題展覽,也是2019年南越王宮博物館年度壓軸大展。展覽將持續到2020年2月9日。為了配合展覽,主辦方還特別準備了《文明的迴響——雅韻大唐》唐代漢服展示、《射禮疊影》射藝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