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是如何出現的?】
@老茶鬼微刊:唐宋以來,歷代王朝實行「以茶易馬"之法擴充軍備,至清雍正十三年停止"以茶易馬」,前後歷時千年。早期的黑茶,品質形成於"船艙中、馬背上」。唐宋年間,兩湖、四川及雲貴等省盛產蒸青綠茶,為便於長途運輸至西北邊區,必須將散茶壓縮體積,蒸製成團塊或簍包茶。運輸過程中多經由水路北上,再沿陸上絲綢之路,由騾馬、駱駝長途販運。團塊茶、簍包茶防水性能極差,沿途日曬雨淋,在溼熱條件下自然發酵,形成了與綠茶完全不同的品質風味。邊區民眾對這種「發酵茶」的口感一旦形成,市場需求便定型。茶商受實踐啟發,便產生了以綠茶溼坯經長時堆積、渥成黑色的黑茶製法。
黑茶大規模製造始於明代中葉。明嘉靖三年(1524),巡茶御史陳講在奏摺中記載:「商茶低偽,悉徵黑茶,產地有限,乃第為上中二品,印烙篦上,書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曬一筐,運至茶司,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見《制茶學》)
可見,黑茶類的前身實為蒸青綠茶。今天的黑茶類涵蓋了茯茶、千兩茶、康磚、藏茶、羊樓洞青磚、安茶、普洱茶、六堡茶等。各地的傳統黑茶製作工藝存在較大區別,但一般都包括殺青、初揉、渥堆、復揉、烘焙等環節,從鮮葉到成品的環節是連貫的。而同屬黑茶類的普洱茶,無論生普還是熟普,製作工藝卻並非傳統黑茶工藝,也並不連貫。生茶經過鮮葉萎凋、殺青、揉捻、曬青等環節製成毛茶,再經蒸壓成型而成;熟茶則在曬青毛茶基礎上,經人工發酵而成。有學者認為,普洱茶的製作工藝有別於傳統六大茶類,是否該歸入黑茶類,仍存在較大爭議。(老茶鬼2017.5.11)
【守住傳統】
@普洱茶人薛姝波:愛普洱茶的人,大多對別的茶類不太愛好,只是現在要喝上好的普洱茶也不易,名山茶貴得嚇人,真假難辯,良萎不齊,引得無數的制茶高手爭相模訪,用各種不同的工藝手法,將新茶做得又甜又香,喝茶的人那裡知道,這樣的茶還能叫普洱茶麼,這樣的茶兩三年後便沒有了轉化,沒有了醇厚,沒有了回甘生津,沒有了香,就象被拔過苗一樣,枯萎了。能守住傳統,製作越陳越香的普洱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回甘速度】
@普洱茶頻道:好的普洱茶苦澀感微弱,也有可能苦澀感明顯,但停留時間短,用喝茶的術語稱為「化」得快。苦過之後應有回甘,而不是一苦到底或苦後無味,回甘產生的速度也是判斷好茶的標準。
【「自爆」茶人】
@蔣豐:松永久秀(別名:松永彈正),被稱為「戰國三梟雄」之一,不僅喜歡搞陰謀鬼計搶班奪權,還唆使他人殺害了將軍足利義輝。但是,松永久秀是一個「有文化的流氓」,雖然心黑手狠,卻收集了許多珍貴茶器。當織田信長以擁護足利將軍的大義名分進入京都時,本意要殺他以為將軍足利義輝報仇。誰料,這小子硬投織田信長所好,送上了兩件極其名貴的寶物:一個茶入「作物茄子」(即「九十九發茄子」)和一把名刀「天下一振吉光」,這才保住了自己的領地和性命。「九十九發茄子」是從中國來的唐物中的極品,因村田珠光花費99貫高價購入而得其名,專家都認為這是戰國時代的第一名品。
儘管成為了織田信長的下屬,但松永久秀熾燃的政治野望並沒有淹滅。史書上稱他有「謀反之癖」。天正五年(1577),織田信長陷入毛利輝元、本願寺和上杉謙信三大勢力的夾擊,尤其是「軍神」上杉謙信的「上洛」鋒芒幾乎牽制了織田信長的全部精力。松永久秀以為機會到了,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毅然在居城信貴山城舉旗謀反。結果,這次松永久秀失算了,織田信長軍的潛力超出他的估計,信貴山城很快就陷入被重重包圍的絕境。不過,織田信長還是給了一個生機,放話說只要松永久秀能夠獻上自己珍藏的國寶「古天明平蜘蛛」茶釜,就可以再次獲得原諒。
但是,這個「有文化的流氓」做出這樣的回話:「在這個世界上,我不想讓織田信長看見的東西有兩個,一個是我的腦袋,一個就是『古天明平蜘蛛』。」當織田信長軍攻入山城,68歲的松永久秀做出平生最後一個出人意料也非常不符合茶人身份的舉動,他在「古田明平蜘蛛」茶釜中裝滿炸藥,然後引爆,讓自己與「平蜘蛛」茶釜同生死共存亡。這樣,松永久秀也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個「自爆」的人物。
【世相】
@界面:【為何這麼多的網際網路品牌 越來越愛用「大字報」一樣的廣告?】大字報類型的廣告雖然簡單粗暴,但相比傳達品牌調性的廣告來說,這一類型的廣告需要承載更多的實際轉化。畢竟中國網際網路中空白領域越來越少,用戶爭奪戰之中很難再用更有創意的,更隱晦有趣的方式與受眾對話了。
@發現澳洲FindAus: 澳洲總是不缺乏富有文藝氣息的小店。位於雪梨邦迪的這家名叫Jones & Co的店就是這樣一個超級文藝的小店。主打各式各樣設計感十足且看著很舒服的鍋碗瓢盆,裝飾用品。Jones & Co其實是一個有十年歷史的澳洲文藝網店,今年剛剛開起了實體店。如果你下次去邦迪海灘,不妨來這裡逛逛。
@十相自在靈生:嶧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李斯書。此碑後被北魏太武帝登嶧山時推倒。後被當地官民聚薪碑下,將其焚毀,從此不可摹拓。此石是宋太宗趙光義淳化四年鄭文寶根據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陰有鄭文寶題記。《嶧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此版本最佳。
@小書軒:對於很多人來說,父母都是他們心裡最柔軟的一個念想,背井離鄉,在外打拼,可以無比堅強,可一談到父母,我們就哭了,其實我們是害怕,害怕來不及用愛、用所有去報答,但其實我們不知道,父母又何嘗需要我們報答,在他們眼裡,我們好好生活,就已經是最好的禮物。—— 伊北《熟年》
@季箐:剛剛刷微博看到一條評論「去年春節,一個朋友突然去世了,她生前有個追了很久的男生,平時總是來問我他的情況,她去世後他在包廂裡點了五月天的溫柔,是她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我們幾個朋友看到他一個一米八的大個子唱著這首歌哭得不能自己,是愛罷。」
說不出來的難過。
要說遺憾,人生滿是遺憾,要說心酸,人生滿是心酸,要說愛,短短一生卻只愛過你一個人。為什麼喜歡卻不敢大聲說出口,為什麼要畏首畏尾,為什麼要瞻前顧後。不夠好不夠優秀,這些都不是理由,愛一個人不就是好的壞的我都接受都喜歡嗎。
人啊,總是這樣,喜歡的人得不到,得到的不珍惜,在一起的懷疑,失去的懷念,懷念的想相見,相見的恨晚,終其一生,滿是遺憾。
若是我們,再勇敢一點。
@周國平:肉體使人難堪不在於它有欲望,而在於它遲早有一天會因為疾病和衰老而失去欲望,變成一個奇怪的無用的東西。這時候,再活潑的精神也只能無可奈何地眼看著肉體衰敗下去,自己也終將被它拖向衰敗,與它同歸於盡。
@偶遇書: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建立在一份錯覺上。老師錯以為自己可以教學生什麼,而學生錯以為能從老師那裡學到什麼。重要的是,維持這份錯覺對雙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點好處都沒有。我們在做的事,不過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東野圭吾《惡意》
@陳-子聞:《紅樓夢》中有白先勇的「命」,也有中國人的命運,他解釋道:「中國人年輕的時候是儒家,爭取功名,儒家變相;到了中年,有些人被鬥掉了,要麼貪汙被抓了.這個時候道家來了,退隱了,喝普洱茶,去談古琴去了;到了晚年,人生好了,佛家來了.都在《紅樓夢》裡頭。如果沒有這些思想,這本書撐不起來的。」
【茶餘】
@口袋書屋: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 張愛玲
@偶遇書: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是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梁啓超《最苦與最樂》
@UncleFxxker:潮汕本土VIP改裝風格
圖文來源:新浪微博(不代表微刊立場)
編輯:老茶鬼(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