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孤獨星球」式的新世代社交樣本

2020-12-2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追求目標也漸漸從物質需求提升到了精神需求上來,社交就是其中一方面。在品類眾多的社交產品中,主打靈魂社交的soul顯得格外特別。文章從三個方面對soul進行了梳理分析,並深入探討其產品邏輯,與大家分享。

熱鬧喧譁的社交領域從來不缺新故事。

2019年10月底,映客用8500萬美元收購了陌生人社交軟體「積木」;11月,百度推出了匿名社交app「聽筒」,而騰訊則低調上線了視頻美顏社交APP「貓呼」和真人語音直播交友APP「回音」。

人生是一場有來無回的單程旅行,而孤獨是這場旅行中永恆的無解命題。當網際網路進入存量爭奪時,社交領域顯然還有足夠誘人的增長空間。於是BAT和數不清的中小公司,都瞄準社交領域,邁出瘋狂試探的步伐。但從社交巨頭騰訊到老牌選手百度,再到中小公司,總是一批產品激起一陣漣漪,又很快悄無聲息地沉到水下。

01 孤島與孤島之間的距離

曾經,作為社交巨頭的微信連接一切,網生一代們在微信上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然而當一個社交平臺存在你的家人、朋友、領導和老師時,keep real就變成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就像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裡寫到,「人生就是一齣戲,社會就是一個大舞臺,社會成員作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夠在觀眾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個人都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竭力表演。在人際互動中,不管個人具體目標是什麼,他的興趣始終是控制他人的行為,特別是控制他人對他的反應」。

社交也許帶來的只是表面合拍,表面上看Z世代們的社交圈子被微信、微博等各種社交平臺瓜分,然而對他們來說,不管是被熟人、半熟人攻佔的朋友圈,還是「吃瓜聖地」微博,都無法滿足z世代們的表達欲,實現找到真我的願望。對z世代們來說,表達和社交已經不單單是人際交往的問題。

據《soulZ世代社交報告》顯示,接近一半的人認為傳統的QQ/微信不能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超過70%的Z世代用戶認為自己的朋友圈狹窄。

扮演好一個成熟自然人的角色,社交就要戴上面具。本我非真我,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極力構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同時也將每個人變成一座座孤獨的島嶼。

網生一代們選擇逃向更大更寬闊的陌生人社交平臺,妄圖在陌生人身上找到「真我」,表達「真我」。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陌生人社交等於生理性社交」已經成為所有APP運營者、投資方,甚至是用戶的共識。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缺少地緣、血緣等更深的羈絆與連接機會,只能選擇更具有普世價值的社交標準。帶來的後果自然是陌生人社交軟體「風評被害」。

在速食時代,惡意也好,無意也罷,人們從來不憚向具有同類特徵的新鮮事物投以惡意的刻板印象。

新的需求出現了,於是靈魂社交app soul應運而生。

產品的出發點很重要。soul的創始人張璐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表示,soul的出發點是降低人們的孤獨感。就像這個軟體的slogan:「跟隨靈魂找到你」,主打「靈魂社交」,弱化顏值,將虛擬與現實完全剝離割裂開;通過做測試題來區分不同「星球」的用戶,從而實現匹配;不用用戶上傳的照片,而用系統虛擬圖片做頭像…soul實現社交動作的動作,一開始就和市面上絕大部分社交軟體不一樣。

在soul裡,你不必扮演誰或者成為誰。因為沒有人知道你究竟是誰,擁有怎樣的外形條件,擁有怎樣的背景和社會地位。浮華拂去,留下的只有純粹的靈魂。這些靈魂被分類存放在不同星球,等待著與其他星球的相遇。

就像soul的某個用戶說,「soul讓我找到了一個溫暖又柔軟的角落,它沒有工作、學習和熟人的壓力,也不像其他社交軟體一樣充滿性壓力。它就是這樣緩慢又溫柔地治癒人心,讓人找到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

每個人都可能是一座孤島,soul要做的,也是最本質的目的,就是真實地拉近孤島與孤島之間的距離。

02 更自在的社交連結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為五層,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在SOUL橫空出世之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盛行的社交模式,都囊括在以微信為代表熟人社交產品,和以陌陌、探探為基於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存在代表的陌生人社交產品裡。當熟人社交場域很難滿足年輕人時,陌生人社交產品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邏輯很簡單,在人際關係愈加疏離,戀愛愈加艱難的今天,只要左滑右滑,或者打開LBS功能,就能輕鬆實現看臉速配。這樣不好嗎?

顏值決定是否深入了解一個人的靈魂。在強關係的熟人社交模式下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完成的戀愛故事,這些基於生理需求而存在的陌生人社交app來滿足你。

然而soul卻反其道而行。用戶進入soul界面,要先完成一整套心理測試題,從而便於區分靈魂所在星球。在社交動作開始時,app會先匹配靈魂契合程度,隱藏顏值,最後才揭曉。

在soul的產品邏輯裡,靈魂的契合程度,才是社交能走多遠的決定性因素。

然而就像項飆談及現代人構建婚戀關係的變化時提到的概念「附近的消失」一樣:現在的國人對周邊世界沒有一種沉浸進去、形成一個敘述的願望和能力。

對生活在鋼筋水泥裡,「擰巴」得像鋼筋一樣的網生一代來說,他們愛好多元,渴望融入一些可以尋找共鳴的圈層,但同時又不想受到拘束,渴望一種用完就走的自由。在強社交模式下,通過不以社交為目的的社交,達到靈魂契合,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然而職場、學業上競爭激烈,社會壓力大,讓網生一代在本能上更需要社交,不止是荷爾蒙味道的社交。

站在風口,soul承擔了這樣的需求。

「有時候我覺得我自己不太需要交長期的朋友,只是需要找到一個短時間的傾訴對象。」一個souler這樣表達自己的「社交欲」,「可能在某一瞬間,我感覺和你找到靈魂共鳴,那我就可以和你聊上幾天。但幾天後可能不想聊了,那我們就江湖再見。」

很多用戶確實也沒有依靠社交產品建立長連接的需求。通過靈魂速配,soul幫助用戶有效消解心中的孤獨,而不增加已有的社交壓力。

聊天場景結束,關係就結束。

soul將場景是否切換的自由完全交給用戶,也為用戶開啟一個更為隨性和謹慎的篩選網絡。在這方面,soul的用戶顯然擁有足夠的默契。

「可能會有一瞬間的不適應」,在描述聊天場景隨時切換的心情時,另一位souler坦言,會產生一瞬間的「心理落差」,「但soul的好處也是這樣。當你們無話題可聊的時候,你不會因為和別人建立起某個連接,就存在必須要尬聊下去的壓力。」

soul的此類連接模式讓用戶感覺「輕鬆不已」。現實社交已經足夠艱難,在熟人社交裡,很多人缺乏說斷就斷的勇氣,而soul做到的,就是賦予用戶更自在的連接模式。

當然,更自在的連接並不一定意味著「短連接」。站在用戶的多樣化需求上,soul也為渴望建立一段更持久社交關係的用戶們提供了空間和機遇。

在soul的聊天對話框頁面,有可以被填滿的紅心。用戶聊天頻率達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將紅心完全填滿。填滿幾顆紅心之後,才可以點亮聊天主界面的字母「soulmate」,建立起soulmate關係,開啟專屬社交空間。

用遊戲邏輯,soul將原有的「長連接」式熟人社交的壓力轉換為獎勵機制和儲蓄機制。這裡任何壓力,也沒有門檻。不論想「隨時隨地說走就走」,還是建立一段更靠譜、更有契合度的社交關係,用戶都擁有這種自在,也是他們所渴望的東西。

soul牢牢掌控了這一點。或許,這也是在同類產品聊天到最後,總會淪為「加個微信吧」結局的大環境下,soul能夠保持較高用戶留存率的一個原因。

03 社交本來簡單

從熟人社交到陌生人社交,從社交強關係到社交弱關係。社交軟體的興起與沉寂,究其根本都是新一代網生時代年輕人的情感與社交需求在發生著變化。

如同當代生活中「附近的消失」,網生一代的社交圈層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斷裂。特有國情和環境形勢下造成的獨特社交形勢決定他們缺乏社交、逃避社交,卻也渴望社交。他們渴望滿足的,已經不單單是社交欲望,而是尋求自我認同,以及找到靈魂深處共同語言與興趣的soulmate。

於是,在soul的孤獨星球裡,

有人會陪陌生人一起經歷喜怒哀樂;有人會聊起共同愛看的電影;有人將秘密留在廣場;有人會共情別人的不平遭遇。這些,都發自靈魂,不帶目的。

或許,無論是社交,還是社交產品,本來也就這麼簡單。

#專欄作家#

吳懟懟,微信公眾號:吳懟懟(esnql520),前澎湃新聞記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17年度作者,新榜2018年度商業觀察者,資深媒體人,專注網際網路內容、品牌與公關領域個性解讀。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剝離社交壓力,用Soul連接孤獨星球
    這次我們想談談孤獨感,附近的消失,所選取的樣本是Soul。這個與嗶哩嗶哩一樣出身上海的網際網路產品,是如何成為年輕人真實社交的一面鏡子的?01斷層的社會關係與對連接的嚮往此前,我們已經說過,2019年的社交之戰,關注點都是微信越來越重,用戶不堪其負荷。事實上,這齣發點就錯了。
  • 送貨人、燈光收集者與孤獨星球,是年輕人社交的一面鏡子
    事實上,從這款軟體上線伊始,關於「孤獨星球」的概念就很動人,社交的意義有很多,所指向的也並不僅是荷爾蒙。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社交開始自帶原罪。一個是將「快遞」送出去建立連接,一個是通過不斷的溝通點亮「孤獨星球」。這兩款產品觸動年輕一代的地方都在於對「社會關係」的深刻思考。一個明明令人倍感孤獨的遊戲卻在不斷地向玩家表達著與人保持聯繫的意義,一個聲稱要降低孤獨感的軟體,卻在力所能及地調整關係的強度,陪伴的濃度。
  • soul APP 實現靈魂勾搭了嗎?
    緩解孤獨:單身率上升、結婚率下降,無不反映著現代人的孤獨感。德國科隆大學心理學家邁阿克·盧曼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路易斯·C·霍克利發表的一份大型德國人口研究報告指出,最容易感到孤獨的年齡,通常處於30歲以下及80歲以上。表現欲:表現欲會隨青春期來臨顯著增強。
  • 社交「不看臉」,Soul 的靈魂匹配靠譜嗎?
    作者/蘆依以我長達一年的用戶體驗來看,Soul 想要解決的「每一個孤獨靈魂」的問題。Soul,你可能還沒有聽說過的一個社交APP,完成社交的方式不是及時通訊、不是,而是「穿越漫長遙遠的時空,碰撞另一個靈魂。」
  • 醜聞不斷,用戶出逃,soul的「靈魂」社交不香了
    文/黃宇Soul在誕生之初,憑藉"聲音社交、靈魂匹配"的獨特定位和玩法,以及"跟隨靈魂找到你"的文藝口號,俘獲了不少年輕用戶。然而,隨著最近APP"崩了"的話題短暫湧上微博熱搜,底下關於soul的評價卻幾乎都是差評。
  • 當loner遇見soul,原來孤獨背後還印有另一個人的名字
    慢慢的,我們都以為自己走過了足夠多的路,見過了足夠多的人,也被各種各樣的人寒過幾次心,就可以獨自面對與生俱來的孤獨了。可是在某些時刻,還是被自己的不堅強擊潰。村上春樹說得真好呀——"哪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害怕失望罷了。"
  • 不看臉的Soul,真的能拯救「靈魂」?
    為了解決"年輕人"的孤獨問題,網際網路大廠們也是絞盡腦汁,紛紛開始往社交細分領域布局尋找突破口。但是社交似乎越來越難做,用戶的需求更加多元,在顏值看膩了之後,"靈魂"格外吸引人,而soul就是一款主打"靈魂"的社交軟體。一個在十年前還不被我們熟知的「陌生人社交市場」已被孕育成了一塊"超級大蛋糕"。
  • 陌生人社交:探探、soul產品分析報告
    編輯導語:這是一個社交網絡的時代,中國社交網絡的使用率超過了90%,幾乎所有網民都在使用微信、微博、QQ等各類社交軟體。然而,熟人社交已經無法滿足年輕人日益增長的社交需求,於是陌生人社交平臺在90後及00後群體中悄然盛行。本篇文章中,作者就對探探、soul這兩款產品進行了分析。
  • soul產品信息功能點評析:如何提高社交效率?
    社交產品,就是將人們現實生活的社交更便捷化,解決信息不對稱,連接人與人,提供了一個更方便、多元化的渠道,極大的提高社交效率。本文通過對soul廣場和個人主頁中的各信息功能點進行詳細分析,分享我個人理解中的這些信息功能點的邏輯以及如何增加社交效率的。
  • 奇葩星球黑科技-soul已上線!
    在新的一期中,奇葩星球有了新發明,人類的愛情事業迎來了一個新高度,大數據可以指導人類的愛情,經過科學演算和數據配比,可以匹配到最適合你的人,沒有之一。那麼你在一段幸福的戀情中,大數據為你匹配了一個全世界最適合的人,要不要和ta進行一次約會呢?
  • SOUL APP:最快速度找到靈魂伴侶的方法,你get了嗎
    最近很流行一個詞:soulmate。在快餐時代,人們都急於求成,想要快速達到目的的同時,也急於解決心靈的空虛。然而,生活中的面具示人,普通的社交軟體中的約炮橫行,都使人們無法滿足這一需求。人們想要認識真正懂自己的人,真正三觀契合的朋友或伴侶。
  • Soul:陌生人的靈魂體驗報告
    以往陌生人社交應用以男性為主,女性屬於較為稀缺的資源,但Soul用戶的男女比例差異並不是非常懸殊,女性群體也佔有一定比例,這對於陌生人社交來說是比較好的分布狀態,主要源於soul產品本身精細的打磨和設計。年齡:
  • Soul 的「不看臉」社交零零後,這個「靈魂匹配」的故事可以講多久?
    以我長達一年的用戶體驗來看,Soul 想要解決的 " 每一個孤獨靈魂 " 的問題。Soul,你可能還沒有聽說過的一個社交 APP,完成社交的方式不是及時通訊、不是,而是 " 穿越漫長遙遠的時空,碰撞另一個靈魂。"上面這句話,摘自 Soul 的產品文案。
  • 獨家:Soul登上社交APP下載榜首,日活逼近千萬
    感知是:Soul創始人張璐在當年做諮詢時,認為沒有一個可以毫無壓力的自由表達和互動的產品,來幫助自己排解孤獨——微信其實也是解決孤獨問題的產品,那個星空下孤獨小人的剪影,一直頑強地作為微信的啟動頁面,無時無刻不在暗示我們「世界那麼大,我都不知道聯繫誰」。解決孤獨這件事情,是無數用戶的超剛需。
  • 3 個維度,拆解 3 款主流陌生人社交app(soul、探探、積目)
    近幾年,各家紛紛開始往社交細分領域布局尋找突破口,從以話題、興趣為主題的社區社交類產品到直接「看臉翻牌」匹配的顏值類社交產品數不勝數。(據統計,在2019年國內市面上出現過的社交產品就達150多款)那麼,如果說社交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線上的陌生人社交產品就一定是必需品嗎?陌生人社交產品有直接改變人們生活的方式,或者說有提高人們交友的效率嗎?
  • 「遊雲南」牽手「孤獨星球」
    今後,海外遊客在遊雲南時,掏出手機就能跟著「孤獨星球」團隊的腳步,一邊玩一邊了解雲南的風土人情和城市印象。作為全球權威的旅遊品牌之一,創辦40餘年的「孤獨星球」以其獨立探索、對環境負責以及貼近當地的旅遊態度,成為自助旅行者的寶典。
  • 用Soul體驗不一樣的社交
    新一代的年輕人更加重視精神上的社交,而社交軟體怎麼才能滿足這種精神交流需求呢?對此,Soul創始人張璐表示:Soul的理念就是 「降低年輕人的孤獨感」,這獲得了很多年輕人的認可。據民政局統計,截止到2018年年底,中國單身成年人口已經達到2.4億人,並預計到2021年年底,國內的單身、獨居人群將達到9200萬人。
  • 看懂Soul,看懂年輕人需要什麼樣的社交
    95後、00後有以下特點:孤獨感更強烈更加追求自我興趣廣泛網際網路活躍人群95後孤獨感比以往的人群更加強烈,更希望和同齡人社交。95後經歷巨大的升學壓力和課業負擔,或剛剛即將步入職場,成為北漂滬漂。面對大城市巨大的生活壓力和社交圈重新構建,空巢青年的孤獨難以排解,由於地域和日常社交窄的局限,現實交友受到限制。
  • 創始人張璐:Soul只是看起來小眾,但其社交邏輯是最大眾的
    如今,Z世代有近3億人,這3億人的巨大市場,就是中文社交行業當下正在醞釀的新機會。在這一背景下,Soul走出一條迥異於傳統社交產品的路徑,切中年輕人消除心理孤獨的精神需求。Soul的社交匹配以興趣、性格等精神特質為標準,千人千面,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同時採用去中心化的分發機制,讓每個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得到關注。
  • 社交行為的底層邏輯:六億人的孤獨從何而來
    編輯導語:現代都市中的許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感到「孤獨」,有的人享受著這種孤獨,有的人畏懼這種孤獨,孤獨似乎以不同的形態存在於每個個體當中。這種孤獨感,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本文作者為我們揭露了社交行為的底層邏輯,看看六億人的孤獨到底從何而來。一、引言正文開始前,先講一個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