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12月23日晚間,北京警方查處保利、藍黛、麗海名媛等3家涉黃俱樂部,查獲嫌疑人數百名。26日,網曝一份掃黃落網人員名單(大多為化名),該名單暗示其中包括不少知名網紅、投資人和企業高管。這還了得?!網民們的興奮神經一下被撩撥起來,穆雅斕、papi醬等人氣網紅及知名投資人徐小平等大咖,都成了重大嫌疑對象,長江商學院也因此「中標」。
神秘的「掃黃」名單製造了一場網絡狂歡
一份沒有出處也沒有精準信息的涉黃名單,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猜測範圍。但凡與描述內容有幾分符合的網際網路投資人、創業者或「絲網紅」,都被親朋好友問候了平安與否。這種「關懷」像是一把把利劍,刺向眾多候選人。熟人多少會保持幾分禮儀與客套,陌生網民卻只管扛著道德大旗,率領指責與嘲諷的大軍前來攻打。
網民們擁有強大的道德評議權,對不公平事件打抱不平,對「黃賭毒」涉案人員進行人身攻擊。然而,握有「上膛的槍」的網民,對社會的評議,更多表達出憤怒、不滿與嘲諷。他們更願意相信網際網路創投圈人士都是偽君子,道貌岸然。
不信任身邊人,不惜以告密方式獲得權力感、正義感和安全感,每當類似現象發生,就會有批評指向網民的不講證據、缺乏理性、太容易衝動。這其實源於一種集體焦慮。房價、疾病、教育、人際焦慮等等,都吞噬著人們的安全感。社交媒體上的「全民掃黃」恰恰起到了權力補償的作用。【詳細】
傳播類似掃黃名單,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
一般人因窺私慾的滿足而津津樂道,人性如此,倒也罷了。傳播未經證實的流言而人云亦云,雖不道德,但也算不上多大的惡。真正可惡的,是那種刻意的閃爍其詞、惡意的揣測中傷乃至誹謗攻擊。它們中最嚴重者,其實已然越過道德底線,進入了法律管轄的範圍之中。對此,監管不能缺席。
可現實是,相關管理部門往往總是對那些敗壞公序良俗,乃至侵犯他人尊嚴與權益的行為,不怎麼過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執法狀態,在客觀上也助長了一些人的為所欲為。【詳細】
網絡鬧劇謝幕,不能忽略了真問題
雖說每個人都免不了有獵奇、八卦心理,但整個朋友圈都瘋狂傳播此事,津津樂道於此,這就淪為一場網絡鬧劇了。北京警方的一次執法行動,為何會引起這麼大轟動效應,值得好好琢磨。只是不論原因是什麼,都不能忽略了真問題。【詳細】
提起掃黃,這些年的大動作真不算少,2009年東莞市將第一把火燒向了色情產業,掀起當地掃黃風暴,最終火焰燒至京城,燒掉了涉黃產業龍頭的「天上人間 」,引起一時轟動。2014年在央視的曝光下,東莞市在全市範圍內又一次開展了大規模、大面積掃除娛樂場所色情業的行動。每一次的掃黃行動都雷聲滾滾,規模浩大,可謂重拳出擊。但反觀這幾年的掃黃效果卻值得人們反思,重拳之下諸多娛樂場所暫時做出收斂狀態,短時間內有所改觀。但隨著事件的流逝,等到條件適合之時又故態復萌,或者「變體存活」,色情活動仍舊存活,並沒有真正撼動行業根基。
「我們能看到多遠歷史,就能看到多遠未來。」 對於掃黃行動來講,不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重拳之下的威力雖大,但畢竟存留時長有限。「回頭看」的力度有多大,涉黃產業存活的土壤就有多貧瘠。【詳細】
微言大義:
@有人叫我另外換個暱稱:髮廊舉辦沙龍。
@清猗之湄:昨天,融資的會議開到了後半夜,昏暗的燈光下大家都默不作聲。條款過了一遍又一遍,感覺就差那麼一點點了,氣氛有些壓抑。沉默良久,創業者點燃一支煙,輕輕說了一句:我們的優勢亮點是能撈人。現場頓時一陣騷動,四處是籤字筆劃破紙面的聲音,坐在後排的也不顧了體面,擠到桌邊來……
@淡忘與銘記56105:娛樂至死。
@Mr-梵谷:對一些人是狂歡,對那些被無辜猜疑的人難道不是網絡暴力嗎?
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假作真時真亦假」,一份不知出處、語焉不詳的「掃黃名單」滿足了吃瓜群眾的無盡想像,過了把娛樂至死的癮,只是網絡鬧劇謝幕後,別忽視了一些真問題。為什麼掃黃行動雷厲風行,賣淫嫖娼卻總是死灰復燃?這份名單是真是假,是誰洩露的?面對被污衊,只能靠老闆們自證清白嗎?已是新媒體時代,為啥這些整日號稱理念超前的網際網路企業精英還走不出「飯局+夜總會」的傳統社交模式?
一場網絡狂歡,至少該留下些思考,不應只是一地雞毛。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