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樂餅
可樂餅(法語:croquette,又稱吉樂餅),是一種起源於十六世紀法國的油炸食物,後來流傳並流行於世界各地(尤其日本)。作法為將馬鈴薯煮軟弄成泥狀,並將各樣配料混合後,揉成圓餅狀沾上少許麵粉後刷上蛋汁,再裹上麵包糠以油炸烹調。配料可以有多種樣式,如絞肉、螃蟹肉、海鮮、洋蔥、蔬菜、咖喱等。
日式可樂餅的起源及發展
此種炸餅類菜式起源自法國菜,其原文名稱croquette是從動詞「croquer」變化而來,意思是形容咬下酥脆的食物時,齒間所發出的聲音,這一個詞貼切的符合可樂餅外皮是由麵包粉包著馬鈴薯泥,下鍋炸成金黃酥脆的口感。法國的炸肉餅是魚肉、雞肉的絞肉等混合的油炸物。然而也有看過搗碎馬鈴薯並裹上麵包粉的油炸物的。
可樂餅最早的記載是1661年法皇路易十四御廚所手寫的食譜,內餡以以松露、牛羊內臟及奶油芝士搗碎混合製作,再以麵包糠及馬鈴薯包起炸成。隨著波旁王朝於法國大革命倒臺,可樂餅與其他所有法式宮廷菜成進入平民餐桌。隨著法國美食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可樂餅也順理成章地傳到了歐陸各地,例如荷蘭也有叫做「kroket」的料理,不只有用白汁、亦有用馬鈴薯。
日本於明治維新期間大行西化,可樂餅作為西菜的一種從歐洲傳入日本,當時傳入的可樂餅口味是奶油風味的可樂餅,到了大正時期和豬排、咖喱並稱日本三大洋食,豐富了日式料理的內涵,也逐漸發展出各種口味。因此,當可樂餅透過日本飲食文化的擴展而傳入包括臺灣在內的其他亞洲地區時,常被誤以為是正統的日式料理而不知其發展自歐洲的起源。
從大正時代起,可樂餅開始成為是常見的家庭料理,之後甚至在肉店都有販售可樂餅,最早的紀錄在昭和二年(1927年)銀座肉店Choshi首創兼賣可樂餅[5],所以現在日本街上的肉店、超市、可樂餅專賣店都有販售。可樂餅在日本,可以做為配菜,咖喱可樂餅飯,可樂餅式配菜與咖喱飯一起食用,也可以像三明治一樣被夾入兩片麵包中間一起食用,甚至可搭配自製的醬汁或醬油食用。在料理方面,會用馬鈴薯泥,加入炒過的洋蔥和肉末,捏成圓柱狀再進行煎炸,在食材的選用上日本北海道的男爵馬鈴薯是很好的食材,容易煮溶,適合用來製作可樂餅。日本常見的可樂餅口味有牛肉可樂餅、咖喱可樂餅、蔬菜可樂餅、南瓜可樂餅。
可樂餅製作
需要材料
土豆、豬絞肉、洋蔥、生菜、雞蛋、麵粉、麵包糠、奶油、食用鹽、黑胡椒、牛奶
製作步驟
生菜洗淨後切絲,當作裝飾品備用。洋蔥剝去外層表皮,取較嫩部位切成小丁。鍋中加入食用油,將油溫燒至5成熱,加入洋蔥丁炒香,後加入豬絞肉混合至一起,加入食用鹽、黑胡椒,如果喜歡辛辣口味,可以加入辣椒粉。將肉和洋蔥炒熟後,瀝出炸肉後的油,將混好的肉和洋蔥放置一旁備用。將土豆去皮,裹上保鮮膜後放入微波爐加熱6分鐘取出,碾碎並加入食用鹽、少許奶油、牛奶及炒好洋蔥絞肉混勻。雞蛋加入少許麵粉、清水,和勻。將混合好的餡料握成橢圓形餅狀,沾上雞蛋液、麵包糠。鍋中加入食用油,將油溫燒至7成熱,把裹好的可樂餅下鍋炸,炸至表面金黃。利用切好的生菜絲擺盤,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蘸料。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