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李琅/文、圖、視頻 部分圖片來自南濱路管委會
近來,重慶大劇院對岸發生變化:一處浪漫花坡一夜間揭開面紗,呈梯田狀,層層向上。其內淙淙泉水騰起層層淺霧,在長江沿岸,顯得非常夢幻。
這處浪漫花坡,實際上被命名為呼歸石花階,位於南岸區南濱路。目前,這裡並未正式對外。
記者從南岸區南濱路管委會獲悉,目前,南濱路文化產業園正在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打造呼歸石花階成為該園區夯實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縮影。
▲再現傳說中的呼歸石
再現呼歸石
這處被遊客視為浪漫花坡的地方,位於南濱路長嘉匯時尚發布中心與陽光100小區之間。這裡最醒目的標誌,就是那塊「呼歸石」。
老重慶人都知道,在長江、嘉陵江的匯流處,曾屹立著一塊巨大的礁石。從江南望去,礁石的剪影像極了一位長發飄逸、翹首呼喊的美女,但凡枯水季節她便會露出來,以至於當地老百姓喚她為:呼歸石。
▲登上呼歸亭
另還有一種說法,相傳大禹治水,塗山女在家門等候夫君的歸來,便化為一塊石頭。後世感念大禹與塗山女這段悽美情事,遂把這塊礁石稱為「呼歸石」。
南濱路管委會負責人張鵬介紹說,這裡將以另一種方式,使傳說中的呼歸石回歸,並引用王羲之的書法體例,將「呼歸石」三個字移植於此。這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創新與保護。
▲園內淙淙流水
落差約46.7米
呼歸石花階的最大特色,在於呈梯田狀,自下而上。據悉,整個場地投影面積約2萬餘平方米,落差約46.7米。
張鵬表示,呼歸石花階景觀工程相關建設,充分尊重場地陡坡多維拼接、梯田裸巖石階的原生肌理。整個園區依山而建,沒有過多開墾痕跡。更難得的是,公園內的流水均屬山體自然流水,沒有採用人工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園內裸巖造型別致且壯觀,這些巨石大部分淘於重慶本地,屬景觀石。園內還種植著不少黑松,有的松齡已上百年。
「傳統園林中『石配松而華,松配石而堅』,松與石相配相得益彰,更能體現傳統園林的意境。」張鵬介紹。
記者走訪時發現,呼歸石花階的所在地,曾危巖裸露、藤蔓植物密布、雜草叢生,雨天還存在落沙和滑坡等安全隱患。而今,這裡已逐漸成為重慶兩江四岸的靚麗風景線之一。
▲「石配松而華,松配石而堅」
約170種植物
按生態修復理念設計的呼歸石花階,可以說是拾級而上,步移景異。其中著力打造浣花臺、看重慶、清風樹影、幻花海、時光道、幻花溪、夢重慶、呼歸亭、黃桷密語九個景觀主題節點。
▲景觀石造型似梯田
記者從南濱路管委會了解到,其內植被綠化因地制宜,均結合場地特徵進行量身設計。既要展示植物的群體美和多面的山體肌理,又希望通過巖石花境和流水花境,展示植物的品種搭配美和步移景異的空間體驗。
▲約有170種植物
主要運用的花木品種有造型黑松、藍花楹、叢生美國紅楓、黃金串錢柳,香水合歡,松紅梅等喬灌木;墨西哥鼠尾草、藍花鼠尾草、百葉草、千日紅、香彩雀、毛地黃釣鍾柳、丹麥木槿、山桃草等宿根花卉;粉黛亂子草、紫夜狼尾草、蒲葦、花葉芒等觀賞草,共約170種植物。
除了賞石、賞花、賞松,走到景觀節點時,有城市照片牆和人文藝術雕像作穿插。花階內還呈現孝道、愛幼等主題。「父愛如山」「小時候媽媽的背簍」「我長大了,你卻彎了腰」等字樣隨處可見。
▲栽種有約170種植物
山城又添一處城市會客廳
站在呼歸亭上遠望,對岸的朝天門來福士廣場、重慶大劇院、千廝門大橋盡收眼前,嘉陵江與長江也在眼前交匯。可以想像,這裡建成開放後,將成為攝影愛好者的聚集地,山城又添一處城市會客廳。
▲與朝天門碼頭、重慶大劇院隔江相望
南濱路上的開埠文化遺址佔重慶的80%以上,張鵬表示:「開埠的過程就是開放的過程,過去是被動開埠,今天是主動開放,南濱路向來有著深厚的開放歷史和開放精神,在新時代,更需將這種精神運用到文化產業建設中去。」
▲與朝天門碼頭、重慶大劇院隔江相望
據記者了解,在建的長江有聲記憶博物館,緊鄰呼歸石花階。兩者都是南濱路文化產業園的文化亮點。該博物館以跟長江文化有關的聲音記憶為主題,將展出骨笛、壎、黑膠唱片、留聲機等各類展品。同時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將展現與重慶有關、與長江有關的歷史聲音記憶,讓人們進一步了解長江歷史和長江文化。
▲園內藝術雕像
據悉,為保障遊客安全,在相應的安全檢測和安全評估通過驗收後,呼歸石花階方可正式對外,有望今年底對外開放。且開放後,還將對邊坡進行持續安全監測,確保公園運行期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