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島,因為與廈門島一衣帶水,成為人們趨之若鶩的旅遊目的地。
當年的陣地工事現在成了著名的景點,當年的炮彈殼現在做成了削鐵如泥的菜刀,當年將軍倡建的酒廠現在產品已熱銷兩岸,當年那個以打漁為生的海島現在成了大陸客買奢侈品的天堂……歷史從來不開玩笑,開玩笑的從來都是自以為是的人。
籤注手續很方便
眾所周知,赴金門遊需提前辦理《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辦理好之後到廈門再辦籤注手續就很方便了。在廈門五緣灣辦證中心可直接辦證,一般只需一個工作日,一次籤注可以在金門停留兩天。這就意味著,遊客可以先在廈門島、鼓浪嶼等地先遊玩兩天,之後拿到籤注手續,再去金門遊覽兩天,五天時間足可完成「廈門金門打包遊」的心願。
真的很近。當我感覺坐上渡輪還沒多久,和同伴也沒聊幾句話,船就靠岸了。繁體字、綿柔的普通話口音以及當地海關人員不同的制服,讓我確信,我真的到了金門島,這個從小就知道的「大名鼎鼎」的地方。
資料介紹,金門舊名「浯洲」、「仙洲」、「浯島」等。本為荒島,晉時中原兵亂,始有人渡海避居於此。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島上築城,名「金門城」,遂襲用至今。明末鄭成功曾以金門為反清基地及攻臺跳板。明、清兩朝均隸同安縣。民國成立後於1915年設縣。2001年元旦金門與廈門開始試行「小三通」,由金門料羅港直航廈門和平碼頭。
金門本島面積約132平方公裡,東西長而南北窄,最高點太武山(253米)在島之東部。多丘陵、灣岸,烈嶼在島之西南隔海峽相望。生產高粱、甘薯、玉米、大小麥、花生、蔬菜等作物……
「明信片」裡的莒光樓
金門島確實不大,資料沒看完,遊覽大巴就停在了當今金門最著名的景點——莒光樓。莒光樓是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的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所建,由著名建築師沉學海所設計,仿古代麒麟閣三層式建築,外觀雄偉、氣宇非凡。莒光樓是一座水泥鋼骨仿宮殿式建築,飛簷畫棟,碧瓦朱柱,氣派軒昂,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莒光樓用以表彰當兵的英勇事跡,宏揚毋忘在莒的精神,為金門戰地精神的象徵。
金門人說「沒到過莒光樓,別誇說到過金門」,五十多年來常是金門郵票和風景明信片的主題,莒光樓是金門的象徵,現在也通常是大陸遊客的必遊之地和第一站。沿莒光樓往下走,經過莒光湖,湖畔規劃為「金門縣觀光旅遊服務中心」,有金門縣觀光協會、旅行公會、旅館公會。
在莒光樓裡,導遊並非我們在大陸景點通常所見的「美女」型,而是一個健壯微胖的中年男子,頭髮還有些雜白,不過一開口卻是滔滔不絕,幽默風趣又生動。
看坑道,喝「金門高粱」
當天我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去更多的博物館。雖然不少人覺得逛博物館很悶,但其實要想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和人文,最好的地方莫過於這裡。
到了金門,當年的「戰鬥」遺蹟是不能不看的,所以我們去了翟山坑道。它位於金門縣古崗村翟山腹部,1951年開挖,1955年竣工,皆由當年駐島軍人工一鑿一斧開鑿出來的,主要巖體是花崗巖。坑道分為坑道及水道兩部份,全長約101米,寬約6米,高約3.5米,其中水道呈A字型,全長357米,寬約11.5米,高約8米,可同時容納42艘小艇停舶。
這個坑道與海相連,當時主要作用是供登陸的小艇迴轉及運補人員、物資用。兩岸局勢緩和後,這個坑道的功能就消減了,後來被觀光部門接管,1998年正式對外開放,成為金門著名戰地觀光景點。
一晃五十年過去了,坑道頂都長出了鍾乳,水道上行走的不再是繁忙的運兵船,而是自由自在的魚。坑道之外,尚陳列著一些退役的槍炮,以及幾輛展示用的坦克……人從陰涼的坑道裡走出,頓時覺得「和平」二字的可貴。
「不能不幹的事」還有去金門高粱酒廠。近幾年來「金門高粱酒」在大陸可謂名聲大噪,口感佳、品質好,且價格合理,一瓶簡裝的750毫升高度高粱酒在廠區內的直銷價價格是大陸的一半都不到,同行的朋友基本上是人手兩瓶(出入海關有限制)。
在中午的午宴上,金門縣交通旅遊局大陸事務課課長何桂泉與我們同桌。高大的他就著金門美食,力邀無甚酒量的我喝幾杯,恭敬不如從命,加上高興,我竟陸續喝了四五杯,居然沒醉,微醺中突然有點傷感:下次什麼時候才能再到金門?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向傑
發自臺灣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