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儒學與日本本土文化融合後有何影響?

2020-12-12 張濤歷觀

儒家思想,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乃後起儒學之先導,中國儒學之祖庭。由孔子創立,並且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其思想體系:仁、義、禮、智、信、勇、恕、誠、忠、孝、悌。

仁、義、禮、智、信、

在江戶時代,棄佛揚儒的德川幕府全力提高儒學在日本的地位,以此才開始逐漸成為佔日本統治階級的官方學說,並隨著時間逐漸本地化,並在其發展過程中對國家和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

江戶時代

由於「兵農分離」的推行,德川幕府為了加強自身的中央集權,也開始強化封建階級的身份等級制度。此前佛教一直處於統治地位,直到江戶時代,江戶幕府開始重視儒學並且大力提倡。因為儒家學說倡導的國家統一,主張君臣父子、等人倫關係不可逾越。這些都是統治者用來維護自己統治的手段之一。

德川幕府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統治,把全國人民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實行嚴格的等級身份制度。,儒學的「名分論」又正好可以幫助到他。於是,儒學被規定為官方哲學,成為德川幕府的正統思想體系。

德川幕府

在中國儒學傳入日本並進行了發展的過程中,主要表現在儒學與日本的神道教、武士道的結合方面。在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吸收了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和佛教的某些教義,從而形成各個方面都較為完善的教派。

神道教

武士道是日本武士階級必須嚴格遵守的原則。其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孔孟之道和神道教、佛教。武士道講究節義、廉恥、勇武、忠孝。武士的產生伴隨著武士道一同發展的。在德川幕府時期,武士道開始具體形成。

山鹿素行,名高祐,字子敬,號素行,別號隱山。是日本江戶前期學者、儒學家、兵法家。古學派創始人之一,武士道精神的積極倡導者。並且是用儒家思想創立「武士道」理論的鼻祖。著有《武家事紀》、《中朝事實》等書。是宣揚儒教的尊王思想和神道的日本中心主義;一面講授兵學,宣揚忠君的武士道。

山鹿素行

不過題外話,在他的《中朝事實》、《武家事紀》等著作中,山鹿素行將日本稱為「中央之國」,主張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天皇可以「萬世為君」。同時山鹿素行鼓吹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事跡。秀吉晚年,徵伐朝鮮。其勇敢膽略,冠於古今。否定"中華"或"中國"之稱專屬漢土,認為日本亦是"中華",即為"中國"。

中朝事實

話說回來,在德川幕府時期,從天皇到大名對儒家經典都是必讀。重用林羅山等儒學大家。各地從官學到私學,從中央到地方,全部推行儒學為主要教育內容。

江戶時代,是中華儒家文化在日本文化滲透最為全面的時代,日本的教育事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其中國封建體制下的法律制度,也被日本沿用。

德川幕府作為日本最後一個封建社會,成功地向日本國民推行儒學中的各種觀念,對其民眾實行教化。以儒家學說中的倫理道德觀念,結合日本本土的文化,形成了日本國民的基本道德觀念。在朝鮮,越南,日本等深受中國影響的國家中,日本可以說是中華文化中極其優秀的國家。可以說儒學是日本現代民族精神和各種思想文化的來源。

相關焦點

  • 神道教佔領日本,儒學為何在江戶時代躋身「一線」,神儒合為一體?
    在經歷了關原合戰之後,德川家族終於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開啟了自己的時代也就是江戶時代。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信仰,直到今天仍然備受推崇。而日本也處在儒家文化圈中,也不可避免的會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就在江戶時代,儒家思想與神道教信仰發生了碰撞與融合。而此時傳入日本的儒學,則主要以朱子理學為主。
  • 進入江戶時代後,儒學進入了它在日本的全盛時期
    一般認為,儒學是在5世紀前後傳入日本的。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儒學在日本未能表現出獨立的發展。南北朝和足利時代佔統治地位的社會關係,並不要求使儒學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而只要求它作為從屬於佛教,特別是佛教禪宗的一種教養。
  • 在江戶時代開始,漢學與漢譯西籍對日本蘭學有何影響?
    導語:日本從平安時代開始,就通過向外派遣留學生(僧)或遣唐使來引進唐朝時期中國的文化以及政治制度。自漢學(儒學)被確立為正統地位以後,就稱為上層統治文化的重要部分。江戶時代將儒學中的朱子學尊為正統學術,漢學作為意識形態主要組成部分的地位不變。
  • 日本古代史,德川幕府的統治時代,新儒學和日本文化的發展
    1603年,德川家康已接受了天皇敕封的徵夷大將軍的稱號,建立了江戶幕府。在16世紀攫取軍事霸權的過程中,戰國領主們可能已經砍光了日本的山林,而到了17世紀,日本的政治景象遠比自然景象井然有序。縱觀整個近世,除了島原之亂和其他嚴重程度不一的零星農民叛亂等例外之外,日本經歷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這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 從日本江戶時代特色文化來談談落語的衰落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日本江戶時代,民間的傳統曲藝文化中出現了落語這種表演形式。從內容和表演形式上來看,日本江戶時期的落語曲藝和華夏中原地區的單口相聲很相似。日本落語通常以詼諧搞笑的方式見長,它一般以小劇場和段子的方式進行表演,表演的語言形式是民間通俗易懂的大白話,與獨角相聲和單人小品有很多相似之處。
  • 儒學在日本:一段被「魔改」的思想史
    我也有些疑惑:日本孔廟的重建,牽動了中國的關心,這算不算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呢?然而,對聖人和儒學的共享並沒有使中國在兩年後免遭日本的全面侵略,正如歐洲人共享著一個上帝也未能逃過一戰和二戰一樣。不過,對日本侵略者而言,這也算不上什麼矛盾。
  • 《江戶時代》:日本現代文明的前夜
    德川家康進駐江戶、幕府官制改革、儒學與武士道的融合、浪人與任俠者對新秩序的挑戰、「好色」文學與町人文化的興盛、連年頻發的農民起義、國民文化的萌發……日本近世史研究學者北島正元曾撰寫了《江戶時代》,以對日本幕藩體制確立過程及政治體制權力結構的研究而聞名的北島正元曾提出「江戶幕府政權論」,該論點影響了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歷史學界。
  • 日本史:江戶時代的學術
    江戶時代的學術提到江戶時代的文化,不說學術和思想意識形態的發展和變化是不行的。有人說,江戶時代日本的學術研究著作的數量超過了清朝,雖然尚沒有這方面實證性的統計,但其學術的巨大發展確實驚人。這些思想上的燦爛成果不僅影響到以後天翻地覆的明治維新,並且至今還是思想界、學術界的寶貴遺產。
  • 中心的轉移——淺析江戶時代日本政治、文化中心的轉移
    這也就造成了一種情況,那便是在江戶時代之前,甚至在江戶時代的初期,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在京都的。只是隨著德川幕府的建立以及德川幕府逐漸建立起絕對專制的封建統治之後,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才逐漸轉移到了江戶,也就是今天的東京。
  • 日本江戶時代識字率超50%,同期英國20-25%
    大量研究表明,日本的現代化之所以比中國等周邊國家發展得更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已經具備相當成熟的人才儲備,為吸收西方先進科技文化夯實了基礎。日本的教育熱潮興起於江戶時代。有學者將十九世紀中後期日本與西方文明的順利接軌比喻成雜樹生花,江戶時代的教育則是這棵現代文明樹的砧木。
  • 日本落語的前世今生:江戶時代幕府等級森嚴化與佛教世俗化的產物
    這事實上也深刻地影響了日本後期的佛教。在飛鳥時期之後,日本佛教又經歷了奈良、平安、鎌倉、室町、江戶等時期,並且逐漸形成了日本佛教的特色。奈良時代是真正意義上日本佛教義理的開端,尤其是鑑真大師東渡傳授日本僧眾戒律,使得日本真正意義上有了"戒法"而完備起來。
  • 世界文化史:日本五山時代,中國儒學,對日本的影響
    五山時代的僧侶,對事涉外典的中國儒學,採取了兼容並包的態度。他們認為儒學「於道不為無助,雖讀外書亦可也」。所以,當有人問及五山著名僧侶義堂周信,如何看待「佛名而儒行者」時,他認為「若夫先告以儒行,令彼知有人倫綱常,然後教以佛法,悟有天真自性,不亦善乎」。
  • 論日本江戶時代西方教育的發展及其歷史作用
    簡介:明治維新是日本社會現代化改革的開端,對日本近代史產生了重大影響。被稱為奇蹟的明治維新運動是由江戶時代以戰士和平民創造的洞察力和知識發展起來的,大力推動了日本歷史的發展。可以說是江戶時代創造和「日本歷史上的文藝復興時代」的人。
  • 靜心茶話:日本茶道歷史文化與變遷(江戶時代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來自於中國,但是又經過日本自己本土的發展,變成了日本獨特的茶道文化,那麼他的歷史變遷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江戶時代建立的武士茶道到了日本的江戶時代,即使亂世的戰爭中,茶道也繼續發展。
  • 打開這本「江戶時代形象的百科全書」,你就能了解日本文化
    它們既不受樣式傳承的限制,也不受個人喜好的影響,真實地反映現實與人們的生活,以至於浮世繪可以鮮活地呈現江戶時期的社會文化與思想狀態。因此,通過對浮世繪的研究,我們可以解讀江戶時期平民階層的獨特文化心理,可以了解他們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參照方式,還可以體會到日本民族獨特的自然觀與人生觀。
  • 中日韓三國儒學的個性:中國仁、韓國義、日本忠
    「中國人的這種倫理觀念在日本從未被接受過……,事實上在日本,『仁』是被排斥在倫理體系之外的道德,完全沒有它在中國倫理體系中所佔的那種崇高的地位。」羅伯特·貝拉認為,在前現代的日本,對主君的特殊主義的「忠」的觀念凌駕於其他所有倫理觀念之上,忠是江戶時代的中心價值。他說:「我們看到,在日本,忠滲透於整個社會,成為所有階級的理想。而在中國,忠甚至很難適用於整個紳士階級,而僅僅適用於做官的那些人。」
  • 變革的思想準備——淺析江戶時期日本社會的思想變革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便要提出一個問題了:日本同樣也是從封建時代過來的,江戶時代同樣也是一個進行殘酷的封建政治的時代。那麼,為什麼日本能夠迅速地清除掉封建殘餘,訊速地接納各種新思想呢?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涉及到了本文所將要談及的內容,也就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的社會思想變革。
  • 江戶時代與日本近代化的起源
    在日本歷史上,江戶時代不但見證了近代化以前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與農業擴張,也經歷了識字率和商業流通的快速增長,還孕育了喧囂躁動的大眾文化,只要看到光琳的屏風、芭蕉的贈答與北齋的錦繪,現代人便能感受到江戶時代鮮活的脈搏。雖然沒能憑內在演化突破自身作為傳統社會的壁壘,但江戶時代的諸多要素仍為日本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並在明治維新以後自然地接續到了近代日本的社會與國家形態當中。
  • 世界文化史:日本平安時代,北宋刊本東傳,儒學文化的傳播
    平安時代那種歌舞昇平的景象結束了,代之而起的是以將軍為首領,以武士為主體的,長達400年的互相徵伐,全國雖然名義上仍然有一個天皇,但是,天皇不是被將軍挾持,就是政令不出京城,並且自公元1331年至公元1392年間,竟然也還出現過兩個天皇,這便是日本史上的南北朝時代。戰爭嚴重摧殘了文化。
  • 日本文化一直深受中華文化影響,那麼科舉制傳到日本後有何變化?
    中華文化是東亞文化中最璀璨的存在,他的博大精深深深的影響了華夏周邊的文明,科舉制度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人才在時代的局限性下的儘可能的公平的選撥,科舉內容的選擇,科舉人才在政治上的運用,華夏的科舉制度被周邊大量的國家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