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了4千多年的地坑院,至今仍有人居住,它是怎麼排水的?

2021-01-12 龍龍侃世界

中國現在很多地方都已經建起了高樓大廈,越來越現代化,越來城市化,甚至很多農村地區也蓋起了一座座的樓房,但是還是有很多地方還保留著以前的特色,而能夠保存到現在的必然是有他的道理的,因為人們其實都會更加嚮往舒適的環境。

所以能夠繼續保留企且有人居住的,肯定是有什麼優點的,而這些很多都是中國古人的智慧所建造的。存在了4千多年的地坑院,至今仍有人居住,它是怎麼排水的?地坑院其實據傳已經有四千年的歷史。

早期是因為人們其實建築材料是有限的,而且沒啥錢,所以就挖個洞,然後進行簡單的修整,後來隨著不斷地改進,地坑院也逐漸成形,而地坑院除了價格低廉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優勢,日常生活中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院內的溫度。

一般就是冬暖夏涼,夏天一般不會超過20度,而冬天一般不會低於10度,其實是相當適合人們居住的。而關於他的排水問題,一般來說會分為好幾個設計,第一個就是他頂部與地面接觸的地方,通常就會修的比地面高一些,這樣可以防止地面的水倒灌下來。

第二個就是很院子裡會有排水洞,有一些老人家中的排水洞一用就是幾十年,從來沒出過問題,而內部的牆壁也會用青泥進行塗抹,這樣就可以防止牆壁滲水,其實幾乎每個方面是經過幾千年慢慢的改善,到現在大部分的問題其實都已經解決了。

因為如果這些問題還存在的話,這種建房方式早早的就會被淘汰了。不同的地方因為氣候的不同,其實建築風格也是天差地別的,但是都是適合當地的,但是因為時代的關係,其實很多都已經逐步被淘汰了。

雖然說消失都會有他消失的道理,但是很多其實都已經不再只是一種建築,而是一種文化的代表,所以能夠保存下來的東西,其實還是盡力保存下來會比較好,也給未來的人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而不是單一的。

相關焦點

  • 4千年前的地坑院藏有秘密,它的排水系統很有意思,看是個啥樣子
    在我國的晉南黃土高原,有一種獨特的民居叫做地坑院,又叫地窖院,它的建造形式比較獨特,就是在一塊平整的土地上進行開挖,地坑院建造的大小取決於家裡人口勞力的多少,人口多了就挖大一些,深度都在5米左右,然後在四周往裡打洞,一孔窯洞深度都在10米左右,一般人家都以12孔窯洞居多,窯洞分為主窯偏窯,還有放置農具和養牲畜的窯洞
  • 雨天實拍山西地坑院怎麼排水,住在下面的人們又是怎樣生活的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拍攝地坑院和窯洞,關於地坑院的雨天排水問題頗受大家關心,晉南這幾天連續降雨,今天小編冒雨前往山西平陸的張店鎮,實地拍攝下雨天的地坑院,給大家看看地坑院的排水系統和下雨天地坑院裡的人們都在幹些什麼。
  • 地坑院遭到大雨襲擊,看地坑院如何排水,住在裡面的人又怎樣生活
    近日,河南三門峽陝縣持續的乾旱天氣終於迎來降雨,斷斷續續的降雨持續了3天,這裡還有不少人家居住在上百年的地坑院裡,地坑院也叫地下四合院是一種沿襲了上千年的傳統民居,它下雨天是怎麼收集和排放雨水的,一直都是網友關心的話題。
  • 「地坑院」,獨一無二的地下神奇建築
    你一定想不到,這就是傳說中「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地坑院」。就如字面上的意思,「地坑院」的房子都是建在地下,像一個個坑一樣。「地坑院」位於河南省陝縣,是中國民間建築史上的奇蹟,令不少國內外遊客嘆為觀止。
  • 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延續了4000多年的地坑一點也不坑
    大多數已經處於荒廢狀態,經常有人居住的地窯有25院。很多人會關注地坑院的排水問題,確實居住在地坑院內,排水和防滲是最要緊的事情。地坑院的基本附屬設施幾乎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窯洞除開窗戶外,均以泥抹壁,基座一般以青磚加固。院內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磚。地坑院偏角挖一眼4~6米,直徑1米左右的水坑,坑底下墊爐渣,上面用青石板蓋上,主要用來積蓄雨水及汙水排滲之用,有些地方,這些雨水沉澱後還要供人畜飲用。
  • 隱藏在「地平線下的古村落」——地坑院裡鮮為人知的秘密
    地坑院零星的分布於河南省西部的洛陽和三門峽地區,山西運城和甘肅慶陽也有分布。它不同於陝北黃土高原上的窯洞,而是在平地上開挖出四方形的地坑,在地坑的四壁鑿出窯洞,供人居住,又被稱作天井窯院。地坑院歷經數千年的歷史變遷,流傳至今,現在仍有人居住,被譽為中國古代民居的活化石。
  • 網友發帖稱陝縣地坑院廢棄嚴重 民居景觀遭到破壞
    「見樹不見村,聞聲不見人」,地坑院奇特景觀遇困境 保護地坑院學學福建 土樓的經驗 2月15日,網友「民之聲」在大河論壇發帖稱,「陝縣地坑院是散存在民間的國家另外,掌握地坑院營造技藝的人年齡已普遍偏大,加上很少有人再新建地坑院,其營造技藝失去用武之地,後代很難了解和參與,地坑院營造技藝嚴重瀕危失傳。 2月16日,陝縣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提出了開發性保護、原真性保護和社區性保護三種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開發商和當地居民參與的多層面開發性保護體系。
  • 揭秘地平線下的地坑院,室溫、排水等問題咋處理的?還是古人聰明
    每一座地坑院,都不是隨隨便便造成的地坑院也叫 「天井院」、「地陰坑」、「地窯」等,是古代勞動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一般來講,一座地坑院佔地一般為1—1.5 畝,較之現在農戶的宅基地要大上3—5 倍。它的營造技藝用當地人的話來說,可以概括為「向下挖坑、四壁鑿洞、穿靴戴帽、美化裝飾」; 用現在設計師的話說,就是「大膽的創作、洗鍊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
  • 冒大雨實拍特色民居地坑院,76歲老人帶你看下大雨如何排水
    在山西省平陸縣農村現在還保留著地坑院子子,據史料記載我國北方地區的地坑院子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原始的地坑院越來越少,它就愈加神秘,並且很多的網友對其排水系統一直懷有質疑。2018年5月上旬當地大雨攝影師一行人走進了這位76歲姚大爺的地坑院子一探究竟。
  • 秋雨綿綿不斷,大量雨水流進地坑院,大哥的地坑院是這樣排水的
    立秋過後的雨水比較多,經常有連陰雨,這連陰雨一下就是好幾天,在河南農村採風,這裡的地坑院地較多,這地坑院是四方形的黃土院子,一到下雨天院子裡的積水都去哪兒了,我們很好奇這地坑院是怎麼排水的。這是通往地坑院的唯一通道,雨水不斷的往下流,這通道的斜坡又溼又滑,非常難走,幸好這院子的主人還把通道鋪上了磚,這進出地坑院方便了許多。這是地坑院窯頂上面,這些雨水形成小水渠不斷的往地坑院裡流去,我們很納悶這雨水流進院子,會不會把院子淹了、會不會流進窯洞,這必定是黃土院子,窯洞會不會受損,我們帶著疑問進入地坑院。
  • 地坑院的多重文化元素|貟石讓【薦讀】
    我是地坑院生,地坑院長,在地坑院生活了67年,從未感到這一特色民居的偉大。 近幾年,古老的地坑院穿越時空走進了央視,「地坑院熱」的浪潮席捲中華大地,受到科學界、建築界、文化界、旅遊界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青睞,稱它是「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 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這座古村落中的地坑一點也不坑
    大多數已經處於荒廢狀態,經常有人居住的地窯有25院。地坑院怎麼進出呢,確實居住在地坑院內,排水和防滲是最要緊的事情。地坑院的基本附屬設施幾乎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窯洞除開窗戶外,均以泥抹壁,基座一般以青磚加固。院內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磚。地坑院偏角挖一眼4—6米,直徑1米左右的水坑,坑底下墊爐渣,上面用青石板蓋上,主要用來積蓄雨水及汙水排滲之用,有些地方,這些雨水沉澱後還要供人畜飲用。
  • 三門峽陝州區地坑院:人類穴居的活化石,獨特之處不亞於福建土樓
    見證千載穴居史,古韻悠遠耀中華 經過我國仰韶文化等遠古文明遺址的考古發現證明,古代人類最早的居住場所主要是兩種,一種是「穴」,另一種是「巢」。單純從時間的角度劃分的話,依靠自然洞穴為棲息地的「穴居」要比築巢而居的「巢居」文化還要早。
  • 陝縣地坑院營造技藝瀕臨失傳:無人住 無人願建
    在河南陝縣東凡塬、西張村塬和張汴塬三大塬區上,有著100多個這樣的地下村落,村民們在平地上挖出一個深坑,然後再在坑的四壁鑿挖窯洞居住,這在當地被稱為地坑院。  地坑院又稱天井窯院,由原始人類的穴居發展而來。它在全國是獨有的建築方式,是民居史上的一大奇觀。它們主要分布在豫西、隴東、晉南和陝北等地,除此以外,世界其他地方尚未發現類似的民居。而河南省陝縣的地坑院群落集中成片,存量較多。
  • 河南陝縣地坑院,全村人都住在地下,地面看不到一棟房子
    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有一種獨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一種存在了4000年的地下穴居方式。在這裡,村子裡面看不到一棟房子,村民們都住在地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當地特有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形成了這種獨特的居住方式。
  • 三門峽地坑院
    三門峽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們穴居生存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有約四千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 地平線下的古村落——陝州地坑院
    地坑院是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被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它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一種奇特的古民居建築地坑院,在地平線5~6米以下默默存在了約4000年……據專家考證,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地坑院的雛形。20世紀前期,德國人魯道夫斯基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一書中向全世界介紹了地坑院。書中刊載了4幅航拍的陝縣(現三門峽市陝州區)地坑院村落照片。
  • 河南地坑院:房子全建在地下,下雨會不會被淹?村民說不用擔心
    前兩天我發了一篇有關河南地坑院的文章,受到很多朋友的關注。更多的人都關心同一個問題,住在地下萬一漲水了怎麼辦?會不會被水淹,豈不很危險?今天再去一探究竟。村子裡面的老人告訴我們,地坑院當初在建造時已經想到了排水的問題,經過幾千年的時間,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也是比較安全的,不用太擔心。
  • 地坑院又是如何挖成的?!
    陝州地坑院再上「央視」,今年「雙節」地坑院一定會「火」!在陝西關中腹地上有一個柏社村,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發展史。有人這樣形容它:「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這樣描繪出的村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面貌呢?柏社村蘊含著古老地居文化基因。
  • 陝州地區特色的風景,特殊民俗村落——地坑院,好神奇
    豫西陝縣的東部有這樣一坐小村落,人們常常用「聞其聲而不見其人」來形容這座村子,就是聽見有人說話卻不見人在哪裡。而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古村——地坑院。顧名思義,地坑院這種特殊的村落,是一種建造在地下民式建築。建造方式就是向下挖掘,開鑿出方形坑院,然後,在四壁鑿洞,最後進行裝飾美化或者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加固,就建成了傳統意義上的地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