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千年前的地坑院藏有秘密,它的排水系統很有意思,看是個啥樣子

2020-12-07 黃河鄉土

在我國的晉南黃土高原,有一種獨特的民居叫做地坑院,又叫地窖院,它的建造形式比較獨特,就是在一塊平整的土地上進行開挖,地坑院建造的大小取決於家裡人口勞力的多少,人口多了就挖大一些,深度都在5米左右,然後在四周往裡打洞,一孔窯洞深度都在10米左右,一般人家都以12孔窯洞居多,窯洞分為主窯偏窯,還有放置農具和養牲畜的窯洞,這種民居形式冬暖夏涼接地氣,早在4000多年就已存在,至今人有不少人還居住在裡面。

但是地坑院是如何排水的,一直是好多南方網友想要了解的真相,一個周末,帶著網友的疑問,小編來到一個保存相對完好的地坑院,這座院子是典型的四方形黃土地坑院。站在院子上面看到一位大媽從窯洞裡出來,和大媽打過招呼,來到了她家的院子。

熱情的大媽走到院子外面把我們迎來回來,這個鏡頭拍的是大媽家進院子的門洞,門洞的巷道有5米左右,相當於半間窯洞的長度。

大媽得知我們的來意後,熱情的給我們當起了講解員,大媽說她姓郝,今年76歲,這個院子是個上百年的地坑院,是她後來從別人手上買過來的,院子南北各有3間窯洞,東西3間,這個院子有2畝多大,自己的老院子也在附近,後來家裡孩子多4個女兒1個兒子,她和老伴就從別人手上買了這個大院子。

說起地坑院要是下大雨這是如何排水的,郝大媽笑了笑說,賣個關子,你們自己找找就在這院子裡。

我們幾個人在院子裡找了半天,也沒有發現排水設施,大媽帶我們走到朝南的地方,指著地上的一塊青石磨盤,她說這個地方就是收集雨水的旱井。

大媽讓同行的一個朋友掀開石磨,我們打著手機手電筒往裡看看了,看到旱井裡還有水,大媽說這個旱井是院子裡非常重要的東西,這個院子一百多年,這些年裡的雨水都流進了這個旱井裡,就算是連著下1個月的連陰雨都不怕。但是幾個人看了半天也沒有看出端倪,這井口明顯高出許多,這雨水又是怎麼流進去的。

這個時候大媽彎腰掀起了幾塊磚頭,她說往這看,你們發現沒有這個靠南的牆角明顯低於別的地方,下雨水都會匯集到這裡,然後通過這個入口流進和它緊挨的旱井裡,這個才是真正的入口,旱井是收集雨水的地方,一般的地坑院旱井深度都在6米靠上,3米以下是個大肚子,裡面能有個3米寬,她家旱井的2米處還有個斜洞,是用來冬天存儲紅薯和蘿蔔土豆的,旱井裡溼度大,黃土層保溫冬暖夏涼,非常適合保存紅薯土豆,權當是個不用電的土冰櫃。

跟著大媽進到窯洞裡,炕上的是她的老伴,大爺有點半身不遂,走路不是太方便,大媽說旱井裡的紅薯窖是老伴後來自己加的,我們誇讚大爺家裡的排水做的好,紅薯窖做的更好,大爺說,這個紅薯窖是他的注意,旱井邊上掏個洞權當不要錢的大冰箱使用,但是這個旱井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這都幾千年了,都是一直這樣使用。以前旱井裡的水都是經過沉澱後供人和牲畜吃的,現在用水方便了,這水就是夏天天旱的時候用來澆地,用不完就滲進土裡。

大媽看到我們多排水非常感興趣,她帶我們又走到了進入窯洞的過道裡,指著靠牆的一道水渠說,這個水渠是用來接收院子外面的雨水的,這個是20多年前經過加固的,當時因為吃水困難,建這個水渠就是為了多往旱井裡存水,現在自來水方便得很,家裡也沒有牲畜,所以十來年前都廢棄不用了。了解到這,幾個人恍然大悟,原來地坑院排水的秘密都在這地下面,這地坑院地下才是別有洞天啊,另有奧秘啊。

了解清楚後,告別熱情的郝大媽,大媽說再過些年,他們這代人不在了,這些地坑院就沒有人住了,他們村裡好多院子都填了,上面蓋起了磚瓦房,她就想不明白,這冬暖夏涼的地坑院咋就比不上磚瓦房啊。各位親這地坑院如何排水你看明白了嗎?這種地坑院你喜歡嗎?歡迎留言。(更多圖片故事點擊關注)

相關焦點

  • 地坑院遭到大雨襲擊,看地坑院如何排水,住在裡面的人又怎樣生活
    近日,河南三門峽陝縣持續的乾旱天氣終於迎來降雨,斷斷續續的降雨持續了3天,這裡還有不少人家居住在上百年的地坑院裡,地坑院也叫地下四合院是一種沿襲了上千年的傳統民居,它下雨天是怎麼收集和排放雨水的,一直都是網友關心的話題。
  • 存在了4千多年的地坑院,至今仍有人居住,它是怎麼排水的?
    中國現在很多地方都已經建起了高樓大廈,越來越現代化,越來城市化,甚至很多農村地區也蓋起了一座座的樓房,但是還是有很多地方還保留著以前的特色,而能夠保存到現在的必然是有他的道理的,因為人們其實都會更加嚮往舒適的環境。
  • 隱藏在「地平線下的古村落」——地坑院裡鮮為人知的秘密
    地坑院零星的分布於河南省西部的洛陽和三門峽地區,山西運城和甘肅慶陽也有分布。它不同於陝北黃土高原上的窯洞,而是在平地上開挖出四方形的地坑,在地坑的四壁鑿出窯洞,供人居住,又被稱作天井窯院。地坑院歷經數千年的歷史變遷,流傳至今,現在仍有人居住,被譽為中國古代民居的活化石。
  • 秋雨綿綿不斷,大量雨水流進地坑院,大哥的地坑院是這樣排水的
    立秋過後的雨水比較多,經常有連陰雨,這連陰雨一下就是好幾天,在河南農村採風,這裡的地坑院地較多,這地坑院是四方形的黃土院子,一到下雨天院子裡的積水都去哪兒了,我們很好奇這地坑院是怎麼排水的。這是通往地坑院的唯一通道,雨水不斷的往下流,這通道的斜坡又溼又滑,非常難走,幸好這院子的主人還把通道鋪上了磚,這進出地坑院方便了許多。這是地坑院窯頂上面,這些雨水形成小水渠不斷的往地坑院裡流去,我們很納悶這雨水流進院子,會不會把院子淹了、會不會流進窯洞,這必定是黃土院子,窯洞會不會受損,我們帶著疑問進入地坑院。
  • 冒大雨實拍特色民居地坑院,76歲老人帶你看下大雨如何排水
    在山西省平陸縣農村現在還保留著地坑院子子,據史料記載我國北方地區的地坑院子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原始的地坑院越來越少,它就愈加神秘,並且很多的網友對其排水系統一直懷有質疑。2018年5月上旬當地大雨攝影師一行人走進了這位76歲姚大爺的地坑院子一探究竟。
  • 雨天實拍山西地坑院怎麼排水,住在下面的人們又是怎樣生活的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拍攝地坑院和窯洞,關於地坑院的雨天排水問題頗受大家關心,晉南這幾天連續降雨,今天小編冒雨前往山西平陸的張店鎮,實地拍攝下雨天的地坑院,給大家看看地坑院的排水系統和下雨天地坑院裡的人們都在幹些什麼。
  • 山西農村60年樹王長出龍形,77歲老人守護不願離開,看是啥樣子
    圖片上這位樂呵呵的老人姓丁,今年77歲了,他家住山西省晉南農村,大叔的家是個地坑院子,這些年當地新農村建設步伐很快,很多地坑院子已經淘汰,但是他堅守在這裡就是不願意離開,村民們傳說丁大叔是為了看護他家藏秘密,有一條「龍脈」,我們看看這是怎麼回事。
  • 農村地坑院下雨天農民足不出戶,看他們生活是啥樣
    在我國北方地區的農村有一種獨特的民居建築形式叫做地坑院,也被稱為地窨院,地窯。據有關資料記載地坑院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是人類從山洞轉向平原生活穴居的有力證據。目前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陝西省的農村還有少量保留,我們今天看看地坑院子是怎樣排水的,生活在裡邊的農民又是啥生活狀態。
  • 夏天暴雨城市內澇,農村地坑院卻安然無恙,看看雨水都跑哪裡去了
    盛夏的天氣說變就變,常常會突降暴雨,晉南農村也叫作「盆雨」,昨天下午我國北方大多數地區都遭受了暴雨,很多城市出現內澇,暴雨照片刷滿朋友圈,農村傳統民居地平線下的地坑院是黃土結構,它是否能夠承受暴雨的襲擊?讓我們來看一看古人流傳下來的排水抗澇系統。
  • 揭秘地平線下的地坑院,室溫、排水等問題咋處理的?還是古人聰明
    後來才知道,人家那裡可是有一處著名的旅遊區——陝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陝州地坑院,特殊自然條件下的最好選擇陝州地坑院就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規劃面積23平方公裡,距離三門峽市區10多公裡遠。地坑院是豫西山區一種「平地挖坑、四壁鑿窯」的獨特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
  • 「地坑院」,獨一無二的地下神奇建築
    你一定想不到,這就是傳說中「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地坑院」。就如字面上的意思,「地坑院」的房子都是建在地下,像一個個坑一樣。「地坑院」位於河南省陝縣,是中國民間建築史上的奇蹟,令不少國內外遊客嘆為觀止。
  • 百年地坑院子遭遇2天大雨安然無恙,78歲老人帶你看雨水都跑哪了
    6月19,20日山西晉南的黃土大地上連續迎來2天降雨,影友冒雨拍到了當地一個300年歷史的地坑院,帶我們解密千年地坑院子裡如何排水,看生活在裡邊的老人生活是啥樣。這個坑院子裡住著一位姓尹的大爺,他今年78歲,中午1點鐘老人家打著雨傘準備外出,迎面碰上了我們。
  • 網友發帖稱陝縣地坑院廢棄嚴重 民居景觀遭到破壞
    有網友說,這樣的文化遺產應該好好管理和保護,任由破壞和廢棄太可惜了;當地政府表示,想進行保護性開發但缺乏資金支持,網友建議多學學福建土樓的保護經驗。 「見樹不見村,聞聲不見人」,地坑院奇特景觀遇困境 「地坑院是啥?」也有很多網友跟帖詢問。
  • 40年前他不花一分錢用3年時間建了座地下四合院,如今是個啥樣子
    老人給我們講,他家的地坑院是他30歲那會一手挖建的,總共挖了有3年,院子裡的土都是他一個人用扁擔擔出去的,當時不像現在有機械,那時候啥都沒有,就一雙手一副扁擔一個搞頭,孩子們都小還搭不上手,老伴主要任務就是看孩子,他一個人白天下地,晚上就來這個地方挖,一個人用肩膀擔出去了上萬擔土,窯洞的土有紅膠泥層,有料角石,用搞頭一搞一搞挖出來的,工程量也是非常大的。這是從窯洞裡往外拍的圖片。
  • 三門峽地坑院
    三門峽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們穴居生存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有約四千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 陝州地坑院,虢國博物館,暑假這個地方特別值得一去
    接下來大家講另一個景點,便是陝州地坑院,相信很多剛高考完的小朋友們肯定不會陌生,因為之前在文綜卷子上很多次都提及這個地方了。這個地方呢,說是地坑院。自然名副其實,就是在地上挖一個大坑,然後在裡面挖幾個窯洞,用來住人。看到這裡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比較驚訝,說這怎麼排水呢?一下雨整個窯洞不就淹了嗎?
  • 農村大爺用藏在穀子杆下的水果待客,下雪天吃像冰淇淋,啥樣子
    大雪覆蓋下的地坑院2020年入冬來的第一場雪,雖然下得不小,但是縣城和市區由於氣溫較高,看不見落雪,我們決定驅車前去豫西的地坑院拍攝雪景。豫西的地坑院地處黃土垣上,海拔相對較高,如今很多農村還保留著成片的地坑院,在這裡我們遇到了出門除雪的蔡大爺夫妻倆,大雪天看見我們熱情的用藏在穀子杆裡的美食招待我們,一起看看是啥美食?
  • 【地理觀察】黃土高原地區的窯洞有哪些類型?地坑院又是如何挖成的?!
    陝州地坑院再上「央視」,今年「雙節」地坑院一定會「火」!在陝西關中腹地上有一個柏社村,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發展史。有人這樣形容它:「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這樣描繪出的村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面貌呢?柏社村蘊含著古老地居文化基因。
  • 陝州地區特色的風景,特殊民俗村落——地坑院,好神奇
    豫西陝縣的東部有這樣一坐小村落,人們常常用「聞其聲而不見其人」來形容這座村子,就是聽見有人說話卻不見人在哪裡。而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古村——地坑院。顧名思義,地坑院這種特殊的村落,是一種建造在地下民式建築。建造方式就是向下挖掘,開鑿出方形坑院,然後,在四壁鑿洞,最後進行裝飾美化或者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加固,就建成了傳統意義上的地坑院。
  • 不一樣的陝州地坑院
    A級印象 憑藉獨有的地坑院文化和諸多非遺民俗文化,2017年陝州地坑院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入戶不見門,聞聲不見人的千年古村落」一直是大家對地坑院的印象,今天給大家講講不一樣的陝州地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