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晉南黃土高原,有一種獨特的民居叫做地坑院,又叫地窖院,它的建造形式比較獨特,就是在一塊平整的土地上進行開挖,地坑院建造的大小取決於家裡人口勞力的多少,人口多了就挖大一些,深度都在5米左右,然後在四周往裡打洞,一孔窯洞深度都在10米左右,一般人家都以12孔窯洞居多,窯洞分為主窯偏窯,還有放置農具和養牲畜的窯洞,這種民居形式冬暖夏涼接地氣,早在4000多年就已存在,至今人有不少人還居住在裡面。
但是地坑院是如何排水的,一直是好多南方網友想要了解的真相,一個周末,帶著網友的疑問,小編來到一個保存相對完好的地坑院,這座院子是典型的四方形黃土地坑院。站在院子上面看到一位大媽從窯洞裡出來,和大媽打過招呼,來到了她家的院子。
熱情的大媽走到院子外面把我們迎來回來,這個鏡頭拍的是大媽家進院子的門洞,門洞的巷道有5米左右,相當於半間窯洞的長度。
大媽得知我們的來意後,熱情的給我們當起了講解員,大媽說她姓郝,今年76歲,這個院子是個上百年的地坑院,是她後來從別人手上買過來的,院子南北各有3間窯洞,東西3間,這個院子有2畝多大,自己的老院子也在附近,後來家裡孩子多4個女兒1個兒子,她和老伴就從別人手上買了這個大院子。
說起地坑院要是下大雨這是如何排水的,郝大媽笑了笑說,賣個關子,你們自己找找就在這院子裡。
我們幾個人在院子裡找了半天,也沒有發現排水設施,大媽帶我們走到朝南的地方,指著地上的一塊青石磨盤,她說這個地方就是收集雨水的旱井。
大媽讓同行的一個朋友掀開石磨,我們打著手機手電筒往裡看看了,看到旱井裡還有水,大媽說這個旱井是院子裡非常重要的東西,這個院子一百多年,這些年裡的雨水都流進了這個旱井裡,就算是連著下1個月的連陰雨都不怕。但是幾個人看了半天也沒有看出端倪,這井口明顯高出許多,這雨水又是怎麼流進去的。
這個時候大媽彎腰掀起了幾塊磚頭,她說往這看,你們發現沒有這個靠南的牆角明顯低於別的地方,下雨水都會匯集到這裡,然後通過這個入口流進和它緊挨的旱井裡,這個才是真正的入口,旱井是收集雨水的地方,一般的地坑院旱井深度都在6米靠上,3米以下是個大肚子,裡面能有個3米寬,她家旱井的2米處還有個斜洞,是用來冬天存儲紅薯和蘿蔔土豆的,旱井裡溼度大,黃土層保溫冬暖夏涼,非常適合保存紅薯土豆,權當是個不用電的土冰櫃。
跟著大媽進到窯洞裡,炕上的是她的老伴,大爺有點半身不遂,走路不是太方便,大媽說旱井裡的紅薯窖是老伴後來自己加的,我們誇讚大爺家裡的排水做的好,紅薯窖做的更好,大爺說,這個紅薯窖是他的注意,旱井邊上掏個洞權當不要錢的大冰箱使用,但是這個旱井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這都幾千年了,都是一直這樣使用。以前旱井裡的水都是經過沉澱後供人和牲畜吃的,現在用水方便了,這水就是夏天天旱的時候用來澆地,用不完就滲進土裡。
大媽看到我們多排水非常感興趣,她帶我們又走到了進入窯洞的過道裡,指著靠牆的一道水渠說,這個水渠是用來接收院子外面的雨水的,這個是20多年前經過加固的,當時因為吃水困難,建這個水渠就是為了多往旱井裡存水,現在自來水方便得很,家裡也沒有牲畜,所以十來年前都廢棄不用了。了解到這,幾個人恍然大悟,原來地坑院排水的秘密都在這地下面,這地坑院地下才是別有洞天啊,另有奧秘啊。
了解清楚後,告別熱情的郝大媽,大媽說再過些年,他們這代人不在了,這些地坑院就沒有人住了,他們村裡好多院子都填了,上面蓋起了磚瓦房,她就想不明白,這冬暖夏涼的地坑院咋就比不上磚瓦房啊。各位親這地坑院如何排水你看明白了嗎?這種地坑院你喜歡嗎?歡迎留言。(更多圖片故事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