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和黨中央非常重視的一件事情,就是有多少國家願意承認新中國,並願意在第一時間內和我們建立外交關係。
為此在1949年10月1日的晚上,毛主席和一眾中央領導們,可以說是徹夜未眠。尤其是蘇聯是否願意和我們建立外交關係,更是毛主席迫切關心的問題。
幸運的是,1949年10月2日,蘇聯致電周恩來,稱蘇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願意和我們建立外交關係。也因此,蘇聯便成為第一個和我們建交的國家。
在這之後,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也先後和我們建立了外交關係。但我們也發現,最先和我們建交的,大多都是社會主義國家,那麼第一個和我們建交的西方國家,是誰呢?
有的人說是英國,因為早在1950年1月,英國就承認我們的新中國。但實際上不然,因為英國一直等到1972年才真正的和我們建交。
要知道,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被分為五種,分別是:盟國、大使級、代辦級、斷交、戰爭狀態。而我們一向奉行不結盟運動,因此大多數國家和我們之間的關係,便是大使級,也就是所謂的建立外交關係。
那麼,中國和英國之間的外交往來,都經歷了哪些波折呢?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英國就已經在考慮是否和中國共產黨建立非正式的外交關係。也正因如此,在北平、天津等地解放後,英國的領事館也依然存在。
即便是發生了紫石英事件,英國駐紮在南京的大使館也依然保留著。這是因為,信奉利益至上的英國,他們不甘心放棄在中國的諸多資源,他們還希望著能和新中國搞好關係,然後繼續在中國的土地上牟取利益。
也因此,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英國更是急於和我們建立外交關係。因為偌大的中國,能給他們帶去太多太多的利益。
不過毛主席認為,新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因此暫時不急於跟英國建交,但前期準備可以先準備起來。再加上當時毛主席正在和蘇聯進行談判,在這個傳出英國準備同我們建交的消息,無疑是有利於我們和蘇聯談判的。
然而因為在國民黨問題上的分歧,因此在1950年1月,雖說英國單方面的宣布和我們建交,但我們還是堅持先談判再建交,一定要把相應的問題和分歧一致,才能正式建交。
也因此,隨著後來的韓戰以及一系列的事件,中國和英國的最終建交事件,便被拖到1972年。
所以,英國並不是第一個和我們建交的西方國家。第一個和我們建交的西方國家,實際上是瑞典,他是在1950年1月14日宣布承認新中國,隨後在1950年5月9日和我們正式建交的西方國家。而我們駐瑞典的第一位外交大使,便是耿飈將軍。
緊隨其後的,便是丹麥,在1950年5月11日和我們建交,芬蘭則是在1950年10月28日和我們建交。
在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下,瑞典作為西方國家,為何會跟我們建交呢?
是首先,瑞典是中立國,再加上他的經濟也很發達,因此不受美國的控制和威脅,也不需要美國的經濟援助,自然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其次,瑞典距離蘇聯,還是挺近的。而蘇聯和中國都是社會主義國家,如果瑞典和中國處理好關係,那麼他在面對蘇聯的時候,至少不會有太大壓力。
另外,新中國雖然剛剛成立,但也是世界大國,和中國建交,對瑞典的發展也是具有一定幫助的。
也因此,在這些原因的考慮下,瑞典便成為了第一個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