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深讀:探秘泉州豐州古城 引社區營造激活千年古地

2020-12-13 閩南網

海都深讀·第125期

豐州古城 從千年走來

生在豐州長在豐州,傅文川手繪豐州古城

  閩南網5月23日訊 豐州,閩南發祥之古地也。前瞰晉水,清源紫帽屏列;後枕葵山,九日蓮花諸峰翊戴。

  漫漫歷史行進中,又素有「先有豐州,後有泉州」之說。作為千年古鎮和豐州古地,去年5月,南安豐州鎮被省政府評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

豐州收穫的「眷顧」還不止這些——

  日前,住建部在泉州組織召開《泉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技術審查會。

  與1983年版規劃相比,此次修編,核心範圍總面積約7.08平方公裡,除了泉州古城6.41平方公裡,新增了豐州古城0.67平方公裡,並將豐州古城納入古城歷史城區範圍。

  修編認為,泉州最早的行政建制東安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晉安縣」、梁城等,設在豐州一帶,符合傳統「傍山依河」的聚落選址思想,又與當時梁安港港口貿易條件緊密相關。蓮花峰、九日山到豐州一帶歷史悠久,墓葬、石刻與考古材料豐富。豐富的歷史城市遺蹟印證了海上貿易都市的起源、生長、繁榮與變遷。

  從前世到今生,豐州,在時光裡熠熠生輝。本期深讀,帶你走進古城豐州。

一畫 一人 一街

  手繪油畫《古城武榮 海絲源頭》,最近火了。畫作出自65歲的傅文川之手,比傅文川還「高」,就掛在老房子的牆壁上。

  前幾天,一批廈門的文史愛好者、專家還專門到他家觀摩。傅文川的家,在南安豐州鎮桃源村,離豐州古城不遠。

  「現在已經見不到圍牆,真是可惜了。」傅文川指著畫裡環繞古城四周的城牆說道。

  講真,傅文川算不上專業的畫家,現在一手的畫技,靠的是年輕時的自學。28歲時,他從外省養蜂回來,專門給村裡的老人畫像。

  「說實話,我比較擅長畫人物,很少畫風景。」傅文川說,「豐州是海絲起點之一,想把這個源頭畫出來,作為一種歷史記載,讓更多人知道。」傅文川帶著這個想法,從南安九日山到清源山,花了半年時間,用腳步丈量豐州古城及周邊的歷史風貌。而哪個位置該畫什麼,都是傅文川通過查找資料、實地走訪詢問當地村民、文化愛好者,再經過反覆確認,才畫出的。

  傅文川生在豐州,長在豐州。豐州古城裡的一角一落,一磚一瓦,他熟記在心,閉著眼都知道該怎麼走。

  從傅文川家步行,只要5分鐘,就能到古城區內著名的古街——南門街。

  兒時的南門街,有1公裡長,道路卻只有7米寬,豐州周邊一帶的住戶,都要到這裡趕集買菜。每天,這裡都擠滿了人。傅文川喜歡這條熱鬧的街,那時,父親、母親只要來這裡買菜時,他都愛跟著。調皮的傅文川,喜歡在擁擠的人群裡穿來穿去。

  如今,南門街重建後,道路擴至10米寬,兩側5層高的水泥鋼筋建築,已經代替了他記憶裡的古厝:最高只有兩層,木結構、瓦片屋頂的古厝。而在這裡開店的老闆,也跟著換了一批又一批。

  「這家店算是在這裡開最久的了。」傅文川指著面前一家叫「農日雜門市部」的店說,以前,家裡要買鋤頭、鐵鏟等農具,母親都來這裡買。

  「以前都流傳這樣一句話,走豐州要走半天呢。」68歲的店鋪老闆黃三虎說,這裡的豐州就是指南門街,以前的南門街真是太熱鬧了。

  1986年,黃三虎從供銷社承包了這家店,主要經營民用家具和農具。南門街及道路兩側的建築,是1993年翻建的。黃三虎從原來一層樓高的古厝木屋,搬到現在5層樓高的店面,時光一流淌就是30多年。

  「條件是好了,但古城的味兒確實少了。」黃三虎說。而傅文川和黃三虎感同身受。

城門 廟宇 書院

  傅文川帶著我們行走在古街南門街,與諸多古建築撞了個滿懷。

  原來,舊時的豐州古城四周城牆環繞,分設四個古城門:北面的拱華門、南面的武榮門、西面的豐樂門和東面的富春門。

  古城內分布有諸多具有較高文史研究價值的祖祠、廟宇等古建築,其中,有元代始建的黃氏家廟、南宋時期的帝君宮、北宋的南邑城隍廟,以及豐州書院、長壽宮、柯氏祖祠、長壽宮、上帝公宮、陳氏祖祠、化候宮。

  穿梭在豐州古城,還能碰見許多古香古色的小街巷。其中,南門街是古城裡最出名的一條古街,還有燕山境路南段、中巷路、井頭巷、鼓樓西路、東門巷(街巷名稱待考)和南北向富春境路(街巷名稱待考)、橋頭路、燕山路、燕山境路、東環路、縣后街、西門街、影劇院後巷(街巷名城待考)、井源巷、十字街和東西向富春境路(街巷名稱待考)等,共同串聯起古城一帶的歷史風貌和人文景觀。

  在靠近古時城門富春門的南邑城隍廟,廟中供奉的神像悉如舊制,精雕細琢,栩栩如生。在謐靜的午後,主殿裡,還迴旋著令人心靜的曲子。

  傅文川介紹,據舊《南安縣誌》所載,城隍廟為宋時建。如今廟宇林立,雖是從1998年陸續翻新成的,但店內仍有許多原先的石柱、碑記保存下來。

  平日裡,一般只有77歲的蔣書燕老人負責這座廟的日常管理。傅文川說,看管是義務的,蔣書燕純粹是為了還願。

  傅文川記得,城隍廟恢復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一和冬至,城隍廟很是熱鬧,有唱戲、祭祀等活動。

  穿一條小巷,可來到豐州中心小學後面的豐州書院。這裡是南安曾經的縣衙,清朝光緒年間改名為豐州書院,保留至今,是以前官辦的造士養士之優良場所。傅文川的記憶裡,以前的豐州書院不被重視,一直都為糧食站倉庫所佔用,他還到這裡交過公糧。

  這座書院,是傳統的閩南建築,紅磚燕尾以及房梁上精美的圖案。傅文川說,我們見到的豐州書院,因年久風化,2005年課堂倒塌,2006年,華僑捐資重建的。

  而自1949年以來,豐州文物調查較大規模的活動有兩次,一是「文化大革命」前,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考古工作進行的「晉江上遊豐州地區考古調查」,但這次調查主要是豐州古城周邊的歷史氛圍,較少涉獵古城情況。二是1980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進行的「南安豐州專題調查」。

  2014年春,泉州歷史文化中心決定對豐州古城進行一次考察調查,從中剖析「閩南文化發祥地」近2000年的歷史沿革、城市布局,城市軌跡及現狀等,使淡出人們記憶的古城故事再現往日光彩。

  泉州市文保中心原主任陳鵬鵬是這次考察小組的一員,他對豐州古城的歷史文化給予肯定。他覺得,儘管古城的外圍破壞較為嚴重,但是在古城內部,無論是彎曲、不對稱的城內布局,還是店鋪街景,重現當年的縣城風貌。一些古民居、寺廟、祠堂等都能保存當初的原貌,另外,在地名上,考察發現多處豐州古城的地名、街巷名,仍沿用古時的稱呼叫法。

相關焦點

  • 探秘泉州豐州古城:引入社區營造 激活千年古地
    豐州古城 從千年走來陳建輝 柳小玲 攝影 黃謹 編輯 鄭蓮 視覺 長旺)豐州,閩南發祥之古地也。漫漫歷史行進中,又素有「先有豐州,後有泉州」之說。作為千年古鎮和豐州古地,去年5月,南安豐州鎮被省政府評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豐州收穫的「眷顧」還不止這些——日前,住建部在泉州組織召開《泉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技術審查會。
  • 社區營造激活南安豐州古城 成員與村民合力改善環境
    社區營造激活豐州古城據悉,共享空間是豐州社區營造的一部分。去年10月,臺南市文化協會與豐州鎮政府合作成立了豐州鎮推動歷史古鎮發展工作室,為豐州量身訂製社區營造模式,與當地民眾分享農村社區「共同締造」理念。如今,豐州古鎮有了什麼樣的變化?近日,記者前往一探究竟。
  • 泉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豐州古城納入核心
    泉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張永寧,市城鄉規劃局局長黃世清,市旅遊局局長、古城辦主任李伯群,鯉城區政府區長許宏程等領導參加技術審查會。  海都記者獲悉,和1983年版規劃相比,此次修編,將豐州古城列入古城歷史城區範圍,同時泉州市域的整體保護結構定位為「一核、兩軸、九片區」。
  • 【泉州府古城徒步第2期】 到豐州古鎮,探索閩南之源.
    豐州,閩南發祥之古地也據《漢書》及《史記》記載晉太康間,豐州古城建立「未有泉州,先有豐州」足以體現它的分量從豐州武榮門出發途徑武榮慈濟宮、南邑城隍廟、蓮花峰石亭寺最後走向九日山豐州古城,從千年走來11公裡的路程中都值得一路探索與學習
  • 泉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豐州古城列入核心範圍
    閩南網5月19日訊 備受關注的《泉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方案完成。昨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泉州組織召開《泉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技術審查會。泉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張永寧,市城鄉規劃局局長黃世清,市旅遊局局長、古城辦主任李伯群,鯉城區政府區長許宏程等領導參加技術審查會。  海都記者獲悉,和1983年版規劃相比,此次修編,將豐州古城列入古城歷史城區範圍,同時泉州市域的整體保護結構定位為「一核、兩軸、九片區」。
  • 探秘南安豐州「周井堡」
    唐武德五年(622年),置豐州,在南安縣,州治設在今豐州鎮。貞觀九年(635年),並豐州入泉州(今福州)。唐嗣聖初年(684年),分出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南安縣城豐州為武榮州治。  如此算來,豐州從建制迄今,已歷1700多年。那麼「周井」到底是什麼,比豐州建制還要早的它又是何時出現的呢?這是一個長期以來困擾泉州地方文史學者、建築學家的問題。
  • 印象古城 | 煙雨金溪 古邑豐州
    印象古城 | 煙雨金溪 古邑豐州 2020-11-21 21:4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社區營造」怎麼做? 泉州鯉城3-5個社區今年將試水
    「社區營造」是什麼,該怎麼做?昨天海都會客廳邀請到泉州市古城辦主任、政協委員、街道社區和居民代表,來共同探討。據悉,2017年,將以鯉城區為重點區域,以3到5個社區為試點進行社區營造,豐澤、洛江也將局部嘗試。
  • 南安豐州古城列入泉州古城歷史城區範圍
    ­  近日,備受關注的《泉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方案完成。和1983年版規劃相比,本次修編將南安豐州古城列入古城歷史城區範圍。泉州市域的整體保護結構為「一核、兩軸、九片區」,「一核」指歷史城區及其周邊環境,核心範圍總面積約7.08平方公裡,除了泉州古城6.41平方公裡,新增豐州古城0.67平方公裡。
  • 海都深讀:崇武古城 十年蹉跎
    核心提示:到泉州旅遊,崇武古城是不得不去的景點之一。它有多重的誘惑力: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中國魅力鄉土民風名鎮、全國十佳古鎮。郭惠鈴坦言,關於古城保護和發展的項目,希望能得到上級部門一定的技術指導以及資金扶持。泉州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崇武古城牆有其獨特的價值,目前泉州仍保存的海防古城牆還有晉江福全古城牆、石獅永寧衛城牆,但其他兩座古城牆保存並不完整。
  • 泉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 豐州古城列入古城歷史城區範圍
    ­  近日,備受關注的《泉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方案完成。和1983年版規劃相比,本次修編將豐州古城列入古城歷史城區範圍。泉州市域的整體保護結構為「一核、兩軸、九片區」,「一核」指歷史城區及其周邊環境,核心範圍總面積約7.08平方公裡,除了泉州古城6.41平方公裡,新增豐州古城0.67平方公裡。
  • 洪少霖:煙雨金溪 古邑豐州
    1700多年閩南最長建制史,380年築城史,延續在南安豐州古地。  中原衣冠士族南遷,定居九日山下。數不清的煙雨,飄浮、滴落金溪水面。其品種為有史以來福建省第一種茶葉,它們是石亭寺僧人千年來供佛珍品。向大地深入,有一眼眼石窟,如是一隻只望天眼神。那些石窟現今已不再開採,然而它們的身影卻始終停留在了北京人民大會堂、英雄紀念碑、東西塔、洛陽橋……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稱,為「石礱石」,也稱「泉州白石」。它們,位於金溪北畔。  傳說,金雞神馱飛陽廟,由金溪南飛至金溪北,北為陽地,從而飛陽廟一度興盛,建築規模達13落。
  • 社區營造該怎麼做? 鯉城3~5個社區今年將試水
    閩南網1月13日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加入「社區營造」這個概念。「社區營造」是什麼,該怎麼做?昨天海都會客廳邀請到泉州市古城辦主任、政協委員、街道社區和居民代表,來共同探討。  據悉,2017年,將以鯉城區為重點區域,以3到5個社區為試點進行社區營造,豐澤、洛江也將局部嘗試。
  • 泉州「美麗古城 家園共造」社區營造競賽迎來中期匯報
    歷時一個半月,由泉州市古城辦、鯉城區政府主辦的「美麗古城 家園共造」社區營造競賽近日迎來中期匯報。10支參賽團隊帶領專家評委走訪相關社區,展示社區營造工作成果、計劃和思路,專家評委也給予團隊專業建議,指導他們接下來的社區營造工作。
  • 千年古鎮南安豐州舉辦元宵燈會美食節
    中新網福建新聞2月20日電 (劉真真 吳漢陽)19日,正值傳統佳節元宵節,南安市豐州鎮燕山村以「美食+燈會」模式傳承當地元宵燈會文化,啟動首屆千年古鎮豐州元宵燈會美食節。豐州元宵燈會美食節熱鬧登場。
  • 泉州5個社區營造試點方案出爐 年底前將建成
    閩南網6月15日訊 昨日上午,泉州市城管辦專門召開「社區營造」項目工作推進會。海都記者會上獲悉,為推進5個試點社區的「社區營造」和泉州的總體營造研究顧問工作,組建了泉州市街巷社區營造共享工作坊」策劃團隊,針對每個試點社區存在的問題,提出金點子,為每個社區量身定位改造思路。
  • 燕山小築正能量,古城豐州好聲音
    中國網福建訊 「燕山小築正能量,古城豐州好聲音」。繼上周聯合豐州鎮黨委、政府,泉州廣播電視臺開展立體式直播豐州活動,引爆3萬多圍觀後,7月10日,由豐州鎮黨委·政府、燕山小築聯合發起的「認購三棵荔枝樹、助農銷售1200斤」公益助農活動在武榮會客廳--燕山小築隆重舉行。
  • 泉州南安豐州古鎮來了臺灣規劃師
    周芷茹團隊在豐州古街傅氏家廟裡仔細傾聽傅姓宗親(圖右)介紹。 豐州,是南安的一個古鎮。從此,臺南市文化協會秘書長周芷茹與她的團隊就在豐州駐紮了下來。 「我們進行村落調查與研究,留下村民的共同記憶,進行村落活動策劃,融入新的公共空間。」近一年時間裡,周芷茹團隊走遍了豐州古城和老街的每一個角落。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習俗,讓她們很快就和村幹部、街角的大叔大嬸都成了朋友。
  • 泉州古城社區營造:環境改善鄰裡同心 社造初見成效
    古城社區營造中期評委走現場上周末舉行——在社區居民、入圍團隊成員共同努力下,將轄區一處閒置房屋,略加修整,成為今後社區共同的活動場所;請來民間高手,對一堵臨街圍牆,進行牆體彩繪;挖掉原來的破舊石階,鋪設防腐木臺階,擺上花花草草,共同改善家園環境……(記者林福龍 通訊員李偉才 文/圖)
  • 泉州豐州鎮——慢慢甦醒的古鎮
    第一間「豐州小燈塔」共享空間裡,孩子們自由進入借閱圖書。  在海絲之路起點泉州的盛名之下,曾是閩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豐州,漸漸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南安豐州的金雞橋畔,千帆競渡,九日山上的碑文記載著駛向海絲之路的龐大船隊……如今滄海桑田,地理環境的變化、航道的淤積與變更,讓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歸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