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深讀·第125期
豐州古城 從千年走來
生在豐州長在豐州,傅文川手繪豐州古城
閩南網5月23日訊 豐州,閩南發祥之古地也。前瞰晉水,清源紫帽屏列;後枕葵山,九日蓮花諸峰翊戴。
漫漫歷史行進中,又素有「先有豐州,後有泉州」之說。作為千年古鎮和豐州古地,去年5月,南安豐州鎮被省政府評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
豐州收穫的「眷顧」還不止這些——
日前,住建部在泉州組織召開《泉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技術審查會。
與1983年版規劃相比,此次修編,核心範圍總面積約7.08平方公裡,除了泉州古城6.41平方公裡,新增了豐州古城0.67平方公裡,並將豐州古城納入古城歷史城區範圍。
修編認為,泉州最早的行政建制東安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晉安縣」、梁城等,設在豐州一帶,符合傳統「傍山依河」的聚落選址思想,又與當時梁安港港口貿易條件緊密相關。蓮花峰、九日山到豐州一帶歷史悠久,墓葬、石刻與考古材料豐富。豐富的歷史城市遺蹟印證了海上貿易都市的起源、生長、繁榮與變遷。
從前世到今生,豐州,在時光裡熠熠生輝。本期深讀,帶你走進古城豐州。
一畫 一人 一街
手繪油畫《古城武榮 海絲源頭》,最近火了。畫作出自65歲的傅文川之手,比傅文川還「高」,就掛在老房子的牆壁上。
前幾天,一批廈門的文史愛好者、專家還專門到他家觀摩。傅文川的家,在南安豐州鎮桃源村,離豐州古城不遠。
「現在已經見不到圍牆,真是可惜了。」傅文川指著畫裡環繞古城四周的城牆說道。
講真,傅文川算不上專業的畫家,現在一手的畫技,靠的是年輕時的自學。28歲時,他從外省養蜂回來,專門給村裡的老人畫像。
「說實話,我比較擅長畫人物,很少畫風景。」傅文川說,「豐州是海絲起點之一,想把這個源頭畫出來,作為一種歷史記載,讓更多人知道。」傅文川帶著這個想法,從南安九日山到清源山,花了半年時間,用腳步丈量豐州古城及周邊的歷史風貌。而哪個位置該畫什麼,都是傅文川通過查找資料、實地走訪詢問當地村民、文化愛好者,再經過反覆確認,才畫出的。
傅文川生在豐州,長在豐州。豐州古城裡的一角一落,一磚一瓦,他熟記在心,閉著眼都知道該怎麼走。
從傅文川家步行,只要5分鐘,就能到古城區內著名的古街——南門街。
兒時的南門街,有1公裡長,道路卻只有7米寬,豐州周邊一帶的住戶,都要到這裡趕集買菜。每天,這裡都擠滿了人。傅文川喜歡這條熱鬧的街,那時,父親、母親只要來這裡買菜時,他都愛跟著。調皮的傅文川,喜歡在擁擠的人群裡穿來穿去。
如今,南門街重建後,道路擴至10米寬,兩側5層高的水泥鋼筋建築,已經代替了他記憶裡的古厝:最高只有兩層,木結構、瓦片屋頂的古厝。而在這裡開店的老闆,也跟著換了一批又一批。
「這家店算是在這裡開最久的了。」傅文川指著面前一家叫「農日雜門市部」的店說,以前,家裡要買鋤頭、鐵鏟等農具,母親都來這裡買。
「以前都流傳這樣一句話,走豐州要走半天呢。」68歲的店鋪老闆黃三虎說,這裡的豐州就是指南門街,以前的南門街真是太熱鬧了。
1986年,黃三虎從供銷社承包了這家店,主要經營民用家具和農具。南門街及道路兩側的建築,是1993年翻建的。黃三虎從原來一層樓高的古厝木屋,搬到現在5層樓高的店面,時光一流淌就是30多年。
「條件是好了,但古城的味兒確實少了。」黃三虎說。而傅文川和黃三虎感同身受。
城門 廟宇 書院
傅文川帶著我們行走在古街南門街,與諸多古建築撞了個滿懷。
原來,舊時的豐州古城四周城牆環繞,分設四個古城門:北面的拱華門、南面的武榮門、西面的豐樂門和東面的富春門。
古城內分布有諸多具有較高文史研究價值的祖祠、廟宇等古建築,其中,有元代始建的黃氏家廟、南宋時期的帝君宮、北宋的南邑城隍廟,以及豐州書院、長壽宮、柯氏祖祠、長壽宮、上帝公宮、陳氏祖祠、化候宮。
穿梭在豐州古城,還能碰見許多古香古色的小街巷。其中,南門街是古城裡最出名的一條古街,還有燕山境路南段、中巷路、井頭巷、鼓樓西路、東門巷(街巷名稱待考)和南北向富春境路(街巷名稱待考)、橋頭路、燕山路、燕山境路、東環路、縣后街、西門街、影劇院後巷(街巷名城待考)、井源巷、十字街和東西向富春境路(街巷名稱待考)等,共同串聯起古城一帶的歷史風貌和人文景觀。
在靠近古時城門富春門的南邑城隍廟,廟中供奉的神像悉如舊制,精雕細琢,栩栩如生。在謐靜的午後,主殿裡,還迴旋著令人心靜的曲子。
傅文川介紹,據舊《南安縣誌》所載,城隍廟為宋時建。如今廟宇林立,雖是從1998年陸續翻新成的,但店內仍有許多原先的石柱、碑記保存下來。
平日裡,一般只有77歲的蔣書燕老人負責這座廟的日常管理。傅文川說,看管是義務的,蔣書燕純粹是為了還願。
傅文川記得,城隍廟恢復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一和冬至,城隍廟很是熱鬧,有唱戲、祭祀等活動。
穿一條小巷,可來到豐州中心小學後面的豐州書院。這裡是南安曾經的縣衙,清朝光緒年間改名為豐州書院,保留至今,是以前官辦的造士養士之優良場所。傅文川的記憶裡,以前的豐州書院不被重視,一直都為糧食站倉庫所佔用,他還到這裡交過公糧。
這座書院,是傳統的閩南建築,紅磚燕尾以及房梁上精美的圖案。傅文川說,我們見到的豐州書院,因年久風化,2005年課堂倒塌,2006年,華僑捐資重建的。
而自1949年以來,豐州文物調查較大規模的活動有兩次,一是「文化大革命」前,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考古工作進行的「晉江上遊豐州地區考古調查」,但這次調查主要是豐州古城周邊的歷史氛圍,較少涉獵古城情況。二是1980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進行的「南安豐州專題調查」。
2014年春,泉州歷史文化中心決定對豐州古城進行一次考察調查,從中剖析「閩南文化發祥地」近2000年的歷史沿革、城市布局,城市軌跡及現狀等,使淡出人們記憶的古城故事再現往日光彩。
泉州市文保中心原主任陳鵬鵬是這次考察小組的一員,他對豐州古城的歷史文化給予肯定。他覺得,儘管古城的外圍破壞較為嚴重,但是在古城內部,無論是彎曲、不對稱的城內布局,還是店鋪街景,重現當年的縣城風貌。一些古民居、寺廟、祠堂等都能保存當初的原貌,另外,在地名上,考察發現多處豐州古城的地名、街巷名,仍沿用古時的稱呼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