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三個自我」 立起「三面鏡子」
——西部戰區空軍破除政治工作領域和平積弊新聞觀察
■特約記者 楊 進
第一面鏡子:初心之鏡
——時代變了,面貌新了,更須在「初心之鏡」裡找到自我
在西部戰區航空兵某旅軍史館,珍藏著一則故事——
1953年6月24日上午,100多架敵機對鴨綠江大橋進行空襲。志願軍空軍32架飛機同兄弟部隊並肩作戰,擊落敵機5架,擊傷1架,從此敵機未敢北犯。
那天,年輕的飛行員李春吉追擊2架敵機,入海30公裡,與敵「空中拼刺刀」。將敵長機擊落的同時,自己駕駛的戰機中彈。李春吉海上跳傘,與驚濤駭浪搏擊7小時,最終獲救。
所向披靡勝有因。查閱軍史資料,當時部隊邊打邊建、邊打邊練,在戰鬥中鍛鍊成長,部隊政治工作者把思想工作開展到機翼下,深入一線開展教育,在飛行員心中立起戰鬥精神旗幟。
「我軍政治工作從硝煙走來,服務保證打贏是其『根』和『本』。」該旅政委張紅平告訴記者,使命任務拓展到哪裡,政治工作就應服務保證到哪裡。
作為英雄部隊的傳人,這個旅至今堅持著一個優良傳統:政治幹部全程參與到下達任務、戰法研究和檢討反思等各環節。
然而,時光荏苒,我軍30多年不打仗,政治工作的「和平病」也在一些單位和個人中不同程度地顯現。
今年年初,某旅幹部的微信裡流傳了幾份夾雜著負能量、灰色調的帖子,轉發帖子的是一名政治教導員,不少政治幹部還默默點讚。
帖子雖小,折射的卻是思想深處的和平積弊——過日子的思想濃厚,把當兵當成謀生手段,考慮個人事多、考慮打仗事少,心中無使命、眼中無敵人。
面對負面言論,為什麼有的政治幹部沒有與之鬥爭,反而唱和?這一現象引起了旅黨委的深思。旅政治機關當夜開會研究,第二天下午,全旅上下組織了一次特殊的黨日。
「時代變了,面貌新了,更須在『初心之鏡』裡找到自我。」一名政治指導員在體會中寫道:「這個『自我』,說到底就是政治工作、政治幹部的價值取向。」
獅泉河烈士陵園,某旅政治幹部憑弔了李狄三烈士。1950年,李狄三作為進藏先遣連黨支部書記,奉命率部入藏。在高原高寒、缺氧缺衣、少食無藥的情況下,他帶領官兵百折不撓,英勇鬥爭。把五星紅旗插到噶大克後,包括李狄三在內的63名官兵犧牲倒下,埋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
老一輩革命家說,「政治工作要在最艱苦的時刻閃光」。那年夏秋之季,地導某旅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陌生地域駐訓。行軍中戰車傾覆、拉動中戰車故障、高原缺氧的痛苦……旅政委時順波親身經歷了重重困難。他吸著氧氣寫下一本《戰地政治工作筆記》,文中寫道:「執行任務中,官兵們期待的政治工作不外乎:①發自真心,不搞花架子;②急難險重時衝鋒在前,官兵自然跟上;③邊幹邊組織,發揮中流砥柱作用;④總結工作時,多表揚身邊官兵。」
「年輕的官兵不會天生想打仗、謀打仗,這根弦是靠政治幹部的實幹真幹帶頭幹、一環一環擰緊的。」時順波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