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份以後,德州市夏津縣各鄉鎮的物資交流大會陸續開始,當地百姓稱之為「秋收廟會」,每年此時,都會在夏津縣城及某些鄉鎮舉辦。但據鄭保屯村的老人回憶,30年前的秋冬季節,鄭保屯鎮組織了最後一次廟會,之後就再也沒有舉辦過。直至今年11月11日才有了30年後的又一次熱鬧。
周邊商販為了「趕會」一天忙14小時
鄭保屯鎮物資交流大會共持續7天,11月13日是第三天。早晨7點左右,鎮子附近的小商販就已整裝來到鎮上的廟會,一直忙到晚上9點左右,他們帶來的有農副產品、生活用品、水果蔬菜等,但最多的還是小吃。
武城煊餅、周村燒餅、羊肉串等,在廟會的入口處一字排開,每個臨時支起的帳篷似乎提前商量過,大小、顏色幾乎相同。
廟會上的小商販大多是夏津縣各村鎮的商戶,其中一部分商戶有自己的門店,一部分則專門趕附近村莊的集市。「來出攤是不收攤位費的,來晚了就沒有好地方了。」一位正在炭火上烤串的年輕小夥子說,他的母親正在帳篷內熟練地做著煊餅。
母子倆是夏津縣南城鎮人,以經營煊餅店為生,至今已有近20年的時間,上廟會做生意也有十幾年。10月中下旬,母子倆去夏津縣城參加了廟會,依舊出攤賣煊餅。「縣城的廟會人很多,生意也火,一天最多可以掙2000多塊錢,鄭保屯鎮上的廟會肯定不如縣城,但也比平時趕集掙得多。」
物資交流大會上還有一類流動小商販,比如郭忠良,他今年75歲,夏津縣渡口驛人,這幾天早上,他都會騎半個多小時的電動車趕到離家15裡路的鄭保屯鎮參加廟會,車筐裡和後車座上塞滿了他自己做的掃帚。
「掃帚苗都是自己種的,秋收後曬乾自己綁掃帚,一般都拿到集市上去賣。」郭忠良老人的掃帚一把賣七塊錢,別人多買幾把他就會很爽快地便宜幾塊錢,「城裡人現在都不用這種掃帚了,只有到鄉鎮上的集市和這種廟會上賣才行。」老人如是說。
外地商販數量龐大的「組團」參會者
鄭保屯鎮物資交流大會上另外一類商家是一個「組合」,佔據總商戶的70%,他們是「廟會專業戶」,一年四季都活躍在全國的各大廟會上。
這些商戶涉及的行業較多,數量最多的為遊樂設施,其他還包括馬戲團、兒童攝影、各地特色玩具等。他們來自各個地區,高唐、菏澤,還有東北地區。
這些商戶大部分剛剛參加完夏津縣城的廟會,收益頗豐。但在鄭保屯鎮上他們發現一個很適合舉辦物資交流大會的地點,於是和當地的家家樂農村合作社進行洽談,經雙方商議,將利潤的一部分分給此農村合作社。
記者在鄭保屯鎮政府了解到,合作社是自主經營的非營利性機構,是在鎮政府引導下農民自發成立的,主要負責農民耕地用品的集中購買。
在廟會開始前十天左右,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已在當地集市上分發傳單,「鄭保屯已經30年沒有辦廟會了,得讓大家知道今年又開始了啊。」家家樂合作社相關負責人張慶國介紹說。
記者採訪當天正值周四,「趕會」並未到達高峰期,但是各個遊樂設施的生意卻十分火爆,旋轉木馬、海盜船等城市孩子常見的遊樂設施,在前來「趕會」的農村孩子來說卻很新鮮。
在一家旋轉木馬的攤位前,一位年輕媽媽正抱著孩子排隊等候,兩人的眼神裡都充滿了興奮和好奇。「我小時候也趕會,但那時候沒有這些東西,只有歌舞團或者京劇團。」年輕媽媽告訴記者,坐一次旋轉木馬要十塊錢,比買吃的強,因為可以體驗一下城裡孩子的樂趣。
記者手記》
物資交流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集市貿易。它的特點是間隔時間長,一般一年或半年舉行一次;交易時間短,規模大,上集人數和商品品種數量,都可達到平常集市的幾十倍乃至上百倍;影響面廣,參與交易的不僅有本地的,而且有來自鄰縣及外省的,稱得上商賈雲集。
但在記者採訪過程中,鄭保屯村的很多外地商戶都稱生意不夠火爆,因為他們去慣了大型物資交易大會,覺得村子裡的商品數量和規模便略覺小家子氣了,其他村鎮級別的廟會也有此劣勢。
但對於周邊農民來說,這是一次難得「見世面」的機會,他們大多很期待。記者在採訪外地商戶和農村合作社時,他們都表示明年的物資交流大會不一定能如期舉行。這樣一來,30年後的這次「熱鬧」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了。
[責任編輯:吳偉、雒福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4-2687669,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4-2687669,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