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鄭保屯鎮全面貫徹落實省、市、縣委關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的有關要求,開拓思路,大膽創新,連續實施集體經濟壯大工程,以「1+X」飛地抱團項目為核心,建設「1+1+15」增收體系,全面提升村黨組織「造血功能」,探索實踐村集體經濟多元化可持續增收的新路徑,傾力打造鄉村振興鄭保屯實踐。
一村一策,多舉措繪就集體經濟「滿園春色」
這幾天,夏津縣鄭保屯鎮楊西村的胡同小巷裡格外熱鬧,村民們正忙著修整硬化路面,戶戶通工程正全面啟動。「一出來心裡就特別亮堂,硬化路直接通到了家門口,非常好!」楊西村村民黃芹磊激動地說。
多年來,楊西村作為傳統農業村,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由於缺乏資金,村莊道路一直未得到修整。隨著楊西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及時到位,戶戶通工程才得以順利開展。「早就有心辦這個事,現在村集體拿出7萬元,把路全部鋪完。」楊西村黨支部書記王勤來說起來信心滿滿。
這樣一個傳統農業村是如何實現村集體收入突破7萬元的呢?在楊西村村西頭的西蘭花大棚裡,承包戶楊殿祥正忙著給西蘭花除草,再過一個月,西蘭花就能成熟上市了。「租了村裡的幾個棚,每年給村裡2萬元租金,自己不用建大棚也能收益,挺好!」楊殿祥高興地說。
楊西村黨支部「共享大棚」航拍圖
據介紹,楊西村整合資金建設8個「共享大棚」對外租賃,村集體每年收取租金,不參與經營,以最低風險獲得穩定收益。同時,在土地上做足文章,盤活閒散土地對外承包,進一步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
不同於楊西村,邢莊村緊臨308國道,與全國羊絨之都清河縣跨橋相望,區位交通優勢凸顯,早在30年前就發展起了羊絨產業。邢莊村黨支部依託產業優勢,盤活閒置資源建設廠房,招引羊絨、服裝企業落戶,以租賃形式壯大村集體經濟,每年收入就能突破20萬元。
「一村一品」競相發力,多舉措繪就集體經濟「滿園春色」。現如今在夏津縣鄭保屯鎮,包括楊西村、邢莊村在內的15個村,通過發揮自身優勢,精準搭建了「共享田園」經濟圈、「大田託管」經濟圈、「資源資產」經濟圈、「林下經濟」經濟圈,並在2019年,鄭保屯鎮在全市就已率先完成了村村集體經濟突破3萬元的目標。
用「活」資金,一個項目「撬動」多鏈條增收
為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造血機制」,實現全鎮15個村集體經濟大飛躍。除了村莊自我發力外,夏津縣鄭保屯鎮用活資金,在一個項目上多點布局。目前,在夏津縣鄭保屯鎮八屯村,一個投資1240萬元,佔地60畝的集體經濟產業綜合體正在開工建設。
「我們採用飛地抱團發展的模式,打造鎮集體經濟產業綜合體,建設萬頭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工期預計是三個月,建設完成後與新希望六和集團合作。」鄭保屯鎮組織宣傳統戰委員蘇椏介紹。據了解,該項目投資建設資金,由鄉村振興服務隊幫扶資金440萬元,鎮村資金200萬元,社會資本投入220萬元,銀行貸款360萬元整合而成。與國家級龍頭企業合作,大大降低了風險,有助於村集體經濟穩定持續發展。
夏津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觀摩團到鄭保屯鎮觀摩
「每年有240萬元的租金收益,今年七一前後就能到位,僅此一項就提前實現了全鎮15個村集體經濟突破10萬。」夏津縣鄭保屯鎮黨委書記王冬說:「我們深挖該項目的縱深產業,帶動養殖板塊、糧食加工板塊,搭建勞務輸出平臺,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跨村抱團,飛地造血,打破了各村『單體作戰』的發展瓶頸,探索實踐了考核驅動、龍頭帶動、村社聯動、產業聯動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在五屯村,佔地260畝、投資80萬元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已經投入使用。據介紹,該項目整合資金,建設鋼架式大棚12個,採用大棚租賃形式收益,不直接參與種植經營,不僅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還能帶動現代農業結構調整,輻射周圍村民增收致富。
下一步,鄭保屯鎮還將依託近10公裡的魯冀防護林帶,在大運河沿岸發展林下經濟和文旅旅遊。「我們採用『黨支部+合作社+電商』的模式,在黨支部引領下廣泛動員群眾參與,一起做大做強赤松茸或者菌類產業的發展。同時,藉助大運河文化帶,發展蘑菇和文化旅遊,實現村集體增收。」黨委副書記鎮長張斌介紹。
激勵機制,「倒逼」激發村集體內生動力
多渠道增收是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保障,而如何打造村黨組織自身的「造血」功能,是實現村集體經濟長效增收的關鍵。鄭保屯鎮依託集體經濟產業綜合體項目,僅靠每年240萬元的租金收益,就足以保證15個村集體經濟突破10萬元,但如何防治出現「數字」增收,杜絕村幹部坐等靠等懶政、怠政思想呢?鄭保屯鎮黨委拿出了一套科學的激勵考核辦法。
「以各村為單位制定最低3萬元的增收目標,如果年底完成目標基數,我們會把綜合體的收益分紅到各村黨組織,『鎮管村用』用於村級發展。如果沒有完成,收益分紅將收回引導造血再發展。」王冬介紹說。
據了解,鄭保屯鎮制定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考核方案,採用考核驅動、正向激勵、反向約束的方式,連續2年完不成增收目標的村黨支部書記將直接免職。科學的獎懲機制,倒逼村幹部解放思想,幹事創業,讓單純兜底變多元引導,實現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奏響鄉村振興「最強音」。2020年,全鎮所有村莊將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全部突破10萬元,20%村莊突破30萬元,力爭示範村莊實現突破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