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縣城關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助農穩定增收

2021-01-09 瀟湘晨報

清水河縣城關鎮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按照「政府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資金扶持、公司合作帶動、農戶自我發展」的思路,在全鎮各村發展肉牛肉羊養殖扶貧產業項目,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助農穩定增收。

立足全鎮傳統的牛羊養殖產業基礎和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勞動力不斷下降以及農民對發展肉牛肉羊養殖項目意願等實際,城關鎮黨委、政府組織黨政一班人多次深入各村與村民進行座談討論,廣泛徵求村民意見,並對各村所有常住戶的養殖能力和養殖意願進行摸底統計,保證了大多數農民的意願,同時組織鎮領導班子成員、部分村幹部及村民先後到四子王旗、武川縣、通遼市、張家口等地考察調研,深入了解肉牛肉羊飼養品種和飼養模式,學習借鑑科學養殖經驗,結合全鎮各村實際和已有傳統養殖基礎,科學謀劃全鎮肉牛肉羊養殖項目運營模式。在多次組織本地有養殖經驗的養殖大戶、村幹部等有關人員共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村集體+農戶+合作社/公司」運營模式的村集體經濟肉牛肉羊養殖扶貧產業項目。政府在資金上給予扶持、村集體負責項目的推進落實、公司合作帶動、農戶自我發展。同時合作社/公司有償提供飼養技術、疫病防治、配種等相關技術服務,保障母牛、母羊良種繁育,並經飼養達標後,及時按市場價回購,保障了農戶市場銷路,形成了產業發展「工作閉環」。目前,各村累計購進基礎母牛200頭、基礎母羊3160隻。

(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梁婧姝)

【來源:呼和浩特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渭南:富平縣張橋鎮發展水果西紅柿產業 壯大集體經濟幫農增收
    「產業園採取『村黨支部+產業園區+企業+貧困戶』的黨建扶貧模式,以村集體經濟為載體,實行政府投資,企業承包,讓貧困戶受益。」張橋村包村幹部劉偉告訴記者,產業園承包租金作為村集體經濟,年總收益14餘萬元的70%,結合扶貧工作,用於全鎮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提供13人的公益性崗位工資。
  • 荔波縣拉片村「3335」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2019年以來,按照省州縣「村社合一」工作要求,荔波縣拉片村結合村情實際註冊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核定資源資產972.35萬元,通過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爭資金、做文章、找出路,創新「3335」工作模式(即用活「三人」,健全「三制」,盤活「三資」,做活「五變」),以旅遊產業為主導,探索「黨建+
  • 臨渭區豐原鎮豐原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主持人】田書記,村集體產業及戶產業發展怎麼樣?村裡就業情況咋樣?你們是如何推進產業就業工作的?【田安民】豐原村自2017年開始,緊扣國家扶貧政策,確立發展獼猴桃支柱產業,壯大集體經濟,於當年7月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渭南金燕果業有限責任公司。
  • 清水河縣城關鎮八龍灣村深入挖掘發展潛力 大力推進鄉村振興
    近年來,清水河縣城關鎮八龍灣村黨總支按照「五化協同、大抓基層」的總部署,以黨建引領助推產業發展為落腳點,積極探索「黨建+」模式,按照「收縮轉移、集中發展」的戰略,堅持「產業培育、村莊改造、陣地建設、機制創新、統籌推進」的原則,通過抓實產業發展、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居環境等舉措,
  • 麻慄坡縣「三聯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麻慄坡縣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夯實執政根基的重要保障,著力構建「改革+產業+項目」模式加快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截止目前,該縣102個村(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其中:50萬元以上5個、10—50萬元49個,5—10萬元48個。
  • 西藏吉隆縣多措並舉大力推動發展村集體經濟
    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保證村村「有錢辦事」,近年來,吉隆縣狠出實招,多措並舉大力推動發展村集體經濟,促進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  藉助能人帶動集體經濟發展。吉隆縣從縣直機關選派41名優秀年輕幹部到全縣41個行政村(居)兼任第一支部書記,幫助村(居)理思路、謀發展;安排15名大學生「村官」到發展相對落後的村(居)工作,積極幫助出主意,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服務。組織15名大學生「村官」到內地參觀學習;利用遠程教育積極組織農牧民學習各種養殖技術和惠農政策,為村(居)發展帶來新思想、新思路和新風氣。
  • 山東夏津鄭保屯:開創村集體經濟多元化增收新路徑
    今年以來,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鄭保屯鎮全面貫徹落實省、市、縣委關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的有關要求,開拓思路,大膽創新,連續實施集體經濟壯大工程,以「1+X」飛地抱團項目為核心,建設「1+1+15」增收體系,全面提升村黨組織「造血功能」,探索實踐村集體經濟多元化可持續增收的新路徑,傾力打造鄉村振興鄭保屯實踐。
  • 縣委書記楊躍民到英豪鎮、城關鎮調研
    縣委書記楊躍民到英豪鎮、城關鎮調研鄉村振興工作12月15日上午,縣委書記楊躍民到英豪鎮王都村和城關鎮蘇灣村,實地調研鄉村振興工作。縣委副書記劉軍偉、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建華隨同調研。調研中,楊躍民實地察看了英豪鎮王都村和城關鎮蘇灣村鄉村建設、扶貧產業項目規劃、環境衛生整治等方面情況,詳細詢問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下步打算,並就做好鄉村振興提出具體要求。楊躍民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著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只有村集體富裕了、集體有錢了,才有更多的力量服務群眾。
  • 綿陽青義鎮抓好「四共工程」建設 扶持壯大集體經濟
    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鼓勵和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股入社,集體經濟組織以集體資產、資源折股入社建立土地委託流轉平臺,平臺在集中土地後統一進行田型整理和土地開發,為產業規模發展提供必要支撐。其次是支持領辦勞務派遣公司。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以集體經濟組織中閒散勞動力為成員組建勞務派遣公司,勞務派遣公司根據勞動力強弱、技能等進行分類建立臺帳,輪流向轄區的企事業單位、合作社等推薦務工人員。
  • 王新志:借鑑橫溪塢村經驗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橫溪塢村積極探索,大力發展村莊內各種社會經濟組織,實現了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有許多先進的做法值得我省學習借鑑。 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橫溪塢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茶葉和竹子資村是橫溪塢村最大的優勢資源,在原本一家一戶小農生產經營模式下,經營效益並不是十分突出,平均每畝毛竹山只有200元的收益,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微乎其微。
  • 永春湖洋鎮「五種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永春縣湖洋鎮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推進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舉措,因地制宜、創新思路、科學謀劃,育強村財增長後勁,助力黨建與脫貧攻堅「融合互促、雙推雙進」。激活內力,「智力引擎」強基礎建立「鎮級統籌-村級謀劃-黨員助力+定期督導」的「3+1」發展體系,湖洋鎮通過一線實地調研、村集體經濟座談會、動態進度臺帳等形式,及時掌握增收情況,破解發展難題,2020年先後召開座談調研會議6次,謀劃項目21個,幫扶解決問題15個。強化村級班子建設,注重吸收項目化意識強、致富經驗豐富的優秀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調優配強村幹部5人。
  • 鉛山稼軒巖前村:借東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在省旅遊集團的幫扶下,我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有機茶種植等扶貧產業,通過有效運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18年村集體經濟達到了16萬餘元。我村從有名的集體經濟『空殼村』一躍發展為全鄉集體經濟第一的『富裕村』。」
  • 鳳陽:「四計」推動村企聯建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鳳陽縣因村制宜,廣拓門路,用好「四計」,紮實推進村企聯建,實現農民和村集體經濟雙增收,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經預算,2020年趙拐村發展葛根種植能為該村集體經濟增收約5萬元,直接帶動貧困人口70餘人季節性就業,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 德化縣「抱團驅動」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新活力
    近年來,德化縣針對鄉村地理位置比較偏遠、空心化嚴重,村財創收渠道少、資金缺乏,村集體經濟整體薄弱等實際,持續發力找準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突破口,通過抱團發展打造村財增收新引擎,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新活力。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縣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00%,20萬元以上的村131個佔68.59%。
  • 關於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幾點思考
    青海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啟動實施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力爭到2020年基本消除集體經濟「零收入」村。5月15日,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實施全省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的指導意見》《青海省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設立方案》,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指明了方向。  一、為什麼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 【鄉村振興】大林鎮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
    以肉牛養殖、錦繡海棠、藥材、葡萄、水稻、紅鮮椒為主導產業,持續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全鎮現有公司4個、農村合作社109個、示範發展項目8個。2019年35個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萬元。趟出新路子大林鎮按照「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的發展思路,推進「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黨員示範戶、貧困戶)」發展模式,實施拓寬集體經濟增收工程,著力突出基層黨組織領辦作用,抓好鄉村振興,推進「一村一品」,積極推動「黨支部+」產業模式,以點帶面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
  • 官莊界亭驛村:「三合一體」助農增收
    本報訊 近年來,沅陵縣官莊鎮界亭驛村黨支部圍繞「黨建引領、資源統籌、精準扶貧」思路,積極探索資源合股、農民合作、社會合力、產村一體的「三合一體」產業扶貧模式,助力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穩定增收。2017年,村黨支部搶抓縣委打造「辰龍關碣灘茶茶旅融合產業園」有利契機,將村集體200公頃茶園、村民閒置土地及莊園內該村歷史、自然資源折價入股湖南辰龍關碣灘茶科技有限公司,真正實現了資產變資本,農民變股民。
  • 壯大集體經濟富民強村
    下一步,昆明市將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結合,進一步探索符合實際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全面消除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整體提升基層組織運轉保障和服務群眾能力,帶領廣大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
  • 拓寬扶貧產品銷路助農增收
    原標題:拓寬扶貧產品銷路助農增收   「我今天賣了3600斤蘿蔔,每斤0.7元,掙了2520元,沒想到能賣這麼快,價還這麼高。」
  • 壯大集體經濟 築牢保障之基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村集體經濟的強與弱,直接關係著百姓生活水平的高與低。就如何發展好村集體經濟,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薛家灣鎮長灘村的實踐經驗值得進一步總結完善、深化提高。